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现象是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一大主流思潮。实证主义与现象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两大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现象哲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实证主义,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

  • 标签: 现象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 简介:摘要在欧洲哲学传统中,尤其笛卡尔之后,反思即哲学的反思性始终是一个受到关注的问题。在胡塞尔的现象哲学中,反思自始至终是现象思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甚至可以说,反思是胡塞尔现象的最显著的特征。现象之所以称之为现象,之所以不同于非哲学的观点,正是因为它不是一种直向性的思维方式,而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活动。因此,反思性在胡塞尔现象哲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这也反映了胡塞尔对待反思的态度。

  • 标签: 反思 态度 根源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有了很大进展,建筑现象也越来越先进。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感知物体的必要媒介,在建筑设计中,光可以界定建筑空间、强调建筑形体、营造建筑氛围……光因为其丰富的内涵及灵活的表现能力向来是建筑设计中最精华、最动人的部分。在美国现代建筑师斯蒂文·霍尔的建筑中,光是永恒的主题,他对光的关注和表达使其自成一派。本文就霍尔建筑理论梳理与建筑现象的发展反思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斯蒂文·霍尔 建筑现象学 建筑理论
  • 简介:摘要:攻击行为的常规处理策略是,教师基于外在规范评判学生的行为,鼓励好的行为、矫正不良行为。攻击主体的明确、攻击规则的遵守、攻击情绪的引发以及攻击现场的剖析有助于明晰攻击行为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育者的专业判断,进而选择恰当的处理策略。处理策略的现象转向是指由常规的审判、责怪、矫正转向行为主体的意义世界,改变其感知客观世界的方式,其外在行为自然随之而变。教育者要理解学生行为的意图,感受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求主动的自我认识、建立可能自我图式、形成跨情境的稳定性。

  • 标签: 攻击者 处理策略 自我
  • 简介:场所是由建筑、环境以及在其中人的行为共同形成的,但是广场和包围它的建筑以及周围的地景形成丰富的场所精神,非固定特征因素主要是指广场中的人群和他们的行为

  • 标签: 上海人民广场 人民广场例 建筑现象学
  • 简介:12月13~14日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召开,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省社会科学基地生活哲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主题是“意向性的多重面向”。福建省社会科学基地生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哲学学科带头人、华侨大学社科处处长杨楹教授,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常务副院长周世兴教授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辞。

  • 标签: 青年论坛 意向性 现象学 华侨大学 华东 大学哲学
  • 简介:相较于社会研究所的其他成员,马尔库塞对现象运动的了解更为全面,判断更为准确。一方面,马尔库塞准确地指出了舍勒的客观一形而上学现象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着重强调了海德格尔的一般此在现象对胡塞尔先验现象的突破。另一方面,自1928年加入海德格尔圈子之后,马尔库塞就对现象特别是海德格尔的一般此在现象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这种批判归结为一点就是:海德格尔仅停留于对一般此在之历史性的生存论分析,而跳过了历史此在的物质内容,因此,在他那里,具体哲学最终仍是一种“先验哲学的变种”,一种“虚假的具体”。

  • 标签: 马尔库塞 先验现象学 客观-形而上学现象学 一般此在现象学
  • 简介:在西方哲学中,逻辑和知识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理论理性的根本问题之一就是运用逻辑阐明人类知识的来源及其性质.逻辑是思想的语法形式.西方传统的形式逻辑是关于判断及其诸形式的学说,即命题逻辑或陈述逻辑,其核心是述谓判断.康德把经验直观的内容(质料)排除在逻辑之外,胡塞尔则认为逻辑的东西必须到直观内在体验中寻找其隐秘的起源,这就把逻辑的东西的范围延伸到了前述谓经验的领域,并试图通过澄清逻辑的起源方式以便对述谓判断的本质作出解释,找到真正通往真理本身之起源的道路.

  • 标签: 逻辑 述谓判断 前述谓经验 明证性(Evidenz) 经验判断
  • 简介:现象是质的教育研究范式的重要理论基础。“悬置”则是现象的基本概念与主张。现象主张各种人为的假定与设想都应被搁置起来,这样才能毫无偏见地“面向事物本身”。悬置这一主张对幼儿教育研究有重要的启示,研究者要把握研究对象,就必须悬置各种预设、控制与干预,使研究对象自然、充分、真实地展现自身。因此,现象取向的幼儿教育研究提倡非还原法、整体描述法和现象阐释法。

  • 标签: 现象学 悬置 幼儿教育研究
  • 简介:从语义上看,他人意味着“他我”。在将他人视为所思—存在者状态上的存在者的前提下,胡塞尔从能思—所思的平行关系出发,层层深入,先后在习性和本性的现象阶段将他人理解为我的镜射物,即我的被动的结对联想的对象,以及在我的意义的原初创中的原共在者。尽管胡塞尔没有进一步追问意向融合中的原共在者所具有的“绝对的那里”的绝对性的起源,但他在前—自我阶段对他人构造的细致探讨还是为现代哲学对他人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 标签: 他人 能思—所思 结对 原共在 绝对性
  • 简介:法的精神即为法意,法意之司行即为流转。法意流转大别为逻辑演绎与类比推理两种风格迥异的模式。逻辑演绎主张以言敛意,在语言的地基之上以“方以智”的风格诠释法意流转,重“一”。类比推理强调言不尽意,以“圆而神”的风格艺几性地流转法意,尚“多”。方则易执,欠缺圆之神妙;圆则善变,差强方之智识。方圆互补是不通透的方智理路,立足于人性解放之上的自由变更才能真正实现法意流转的方圆无间之道。这正是法意流传的现象解答。

  • 标签: 法意 逻辑 艺几 方以智 圆而神 现象学解
  • 简介:现象不仅是一场哲学运动,更是对人之存在的新理解,即人是意义的存在。现象的学术思考带来了学术研究的现象转向,该转向对教育、教育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启示。从对现象出现的条件、其学术内涵、对教育的影响以及对现象的反思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希冀对现象现象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幅概括性图景。

  • 标签: 现象学 学术思想 教育学 启示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6-01
  • 简介:【关键词】生活美学生活实践马克思现象 ,马克思正是以实践活动为现实中介,将哲学及其一切理论活动都看作是生活世界的一个部分

  • 标签: 现象学解读 经典文本 美学经典
  • 简介:解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对于理解其所有哲学著作具有重大意义,而精神现象是黑格尔自我意识的满足。自我意识在自身获得极大满足,而这种满足本质上是虚假的,我们谓之为“意淫”。

  • 标签: 意识 自我意识 意淫
  • 简介:海德格尔在《时间与存在》中将时间表达为“之间”,即疏远与切近中的到达。这一时间现象思想是切入《阿那克西曼德箴言》的门径,即作为“之间”的时间对理解箴言中的dike与adikia起形式指引作用。在海德格尔后期时间现象的视域关照下,对dike与adikia的解读有助于研究者走出对dike与adikia作知性形而上学理解的误区,这一误区将dike与adikia单纯地理解成“裂隙”与“嵌合”。

  • 标签: 时间 裂隙 嵌合 迷误
  • 简介:意识现象的特殊性使得认知科学亟需一种全新的研究进路来整合意识的主观性及其神经生物基础。神经现象主张将现象与神经科学结合起来探索意识经验,并基于自我感、自主感与拥有感、幻觉性身体拥有等研究证据论证了意识经验是具身-生成的。意识具有主观性或经验性,其不仅依赖于生物体的具身结构,而且延展与嵌入到外部世界之中,并通过脑内大尺度神经活动而生成。虽然上述设想仍然存在争议,但却在科学研究背景下拉近了意识经验与大脑活动之间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距离。

  • 标签: 神经现象学 意识经验 具身-生成 自我感 自主感 拥有感
  • 简介:作为西方哲学开端的米利都学派,其思想在素朴之中蕴含着深刻。从现象的角度看,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们在探讨"本原"问题时,已经在进行存在论思考了,他们对"本原"的不同理解,体现出了他们对存在及其与人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并且展示出了从素朴的存在论到存在论自身之批判、再到基础存在论这样一种变化趋势与过程,从而将西方哲学的开端把握为存在论自身的批判、变迁、发展与完善。

  • 标签: 视域 时间 灵魂 存在论
  • 简介: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方法,其核心是现象还原和本质还原。由于现象创立者胡塞尔本身师从于心理学大师布伦塔诺,加上现象本身是一门研究意识的科学,这使得现象与心理学的结合成为必然。

  • 标签: 现象学 心理学 意向性 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