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张祥龙以现象方法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读已构成当代儒学的一种新形态——现象儒学。这一现象儒学的核心是“亲亲现象”,即对于亲子关系的现象研究。“亲亲现象”之首要特色是从时间性出发来阐明亲亲之爱的深层人性根据。时间性的思想是现象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亲子关系或亲亲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根本,因此,当张祥龙以现象的时间性构成思想为视野重新阐发亲亲之爱时,他就从根本上与核心处实现了现象与儒学的会通。由此,张祥龙的现象儒学就具有双重的思想史意义:一方面,它为现象的中国化或汉语现象的建立开辟了一条可能之路;另一方面,它也为传统儒学的当代转换打开了一种新的可能。但同时,究竟是“亲亲为大”还是“时间为大”,也将构成现象儒学或亲亲现象内部的可能张力。

  • 标签: 亲亲 亲亲现象学 时间 意义源头
  • 简介:如何评价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一直是学界备受争议的问题。本文从现象中匿名现象的研究出发,以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之本现这一匿名现象为例展开。在作为匿名现象的存在之本现中,自身遮蔽起了重要作用。在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三重遮蔽以及作为其来源的相应的作为结构,其中自身遮蔽这一因素成为现象现象的必要部分,也导致以自身显示为特征的现象被放弃。不过由于在存在之本现处,自身遮蔽与自身显示的双重性在起作用,因而尽管海德格尔不再使用现象一词,但现象依然起作用。可见,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乃是匿名的现象

  • 标签: 匿名性 自身遮蔽 现象学
  • 简介:兴起于20世纪初的道德现象主张采用现象方法分析道德经验。道德现象涉及两方面的含义:处于现象传统中的道德哲学和道德经验的现象研究。道德现象的研究目的有二:实践研究目标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和处理道德冲突,而哲学目标则是为达成实践目标的成功而提供道德理论的基础。道德现象研究必须满足四个标准:关于道德经验的、广泛的、独立的和坚定的。其研究方法分为两类:“内容”的方法和“泛型”的方法,具体研究形式是问卷法和内省法。道德现象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丰富成果,为解决道德研究之争论提供了较为新颖的视角,对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以及道德教育实践具有重启发。当然,它也存在着现象与道德研究的关系仍存争议等局限。

  • 标签: 道德现象学 现象学 道德经验 道德哲学 内省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社区护士应具备的能力。方法采用现象研究方法,在北京市某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社区护士、社区护理管理者、社区医生、及社区居民共23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果社区护士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综合护理知识和技能,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综合评估分析能力,防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评价能力,教育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结论社区护士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我国目前社区护士能力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需通过加强完善社区护理教育体系等措施,提高社区护士能力。

  • 标签: 社区护士 能力需求 现象学研究
  • 简介:现象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因此人们也将现象称为胡塞尔现象。他开创了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同时对现代社会也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在纯粹现象当中,还催生了世界现象等重要的分支。我们非常关注现象对于摄影图像有怎样的意义,也可以说是尝试探索和发现现象对于摄影理论以及摄影实践的积极价值。摄影指的是采用专业的设备记录影像的整个过程,通常也将摄影称为照相。从本质上说,其是借助物体反射的光线

  • 标签: 关系探究 图像现象学 摄影图像
  • 简介:《精神现象》作者黑格尔,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它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着一种宇宙精神,即绝对精神。但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里,贯串着一种极宝贵的科学辩证法思想,就是宇宙万物内在联系和矛盾发展的思想。黑格尔所表述的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他哲学中的“合理内核”,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成果,且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之一。

  • 标签: 《精神现象学》 宇宙精神 唯心论
  • 简介:《明室》是罗兰·巴特的摄影研究札记,也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在他的作品星系里显得尤为独特。《明室》中罗兰·巴特从主观私我出发,迎向摄影的现象世界。本文首先论述了《明室》中所呈现的现象视角下的摄影研究,再分析了摄影的本质与“爱与死”的双重主题之间的关系,最后回到罗兰·巴特在言语之间所针砭的现代社会的病症,这些病症至今仍拷问着我们所生存的数码摄影时代。

  • 标签: 罗兰·巴特 摄影 现象学 情感 时间
  • 简介:剧作创意需要创意思维的支持,而创意思维又需要从哲学层面寻求突破。知觉现象超越传统二元思维模式,强调知觉的主客一体和身心交融,在身体、语言、他者和自然等方面为电影剧作的创意带来诸多哲学启示。身体是我们领会世界的方式,语言是我们存在的表达,他者与我共存于世,自然是人和物共同构成的现象场。这些类型元素之间含混暧昧,但同时又辩证融合的特性,正是电影剧作创意的体现。

  • 标签: 电影剧作 创意思维 知觉现象学 含混
  • 简介:目的探讨在职腹膜透析患者的主要心理压力源,帮助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护理干预。方法采用现象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3—4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行腹膜透析的在职患者20例,以半结构式的深入访谈收集资料,运用Nvivo7.0定性资料辅助分析软件及Colaizzi现象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在职腹膜透析患者的压力源主要包括疾病对回归工作的影响;个人角色冲突与失衡;职业发展与现实存在矛盾;期盼社会支持和心理认同感。结论在职腹膜透析患者在多方面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存在生理、心理双重的不良体验。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压力来源,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其压力。

  • 标签: 腹膜透析 在职患者 心理压力源 半结构式访谈 质性研究
  • 简介:当代语文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叙写当代宏大的语文之诗,同时,又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运用语文之思,解脱语文教学乏力的困局。跳出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争执的怪圈,将形而上(课程)与形而下(课堂)的思维结合起来,现象语文教学方法或许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 标签: 语文美学 现象学 立德树人 诗与思
  • 简介: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进步不是全面的进步,而主要是物质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即物力的进步。但掌控物力的心力,并没有发生同等的进步。心力进步追不上物力进步的速度,从而导致了种种现代病的发生。西方的思想家们主张用西方哲学与宗教去制约由物力进步而膨胀起来的物质欲望与失德行为,并去治疗本质上为心病的现代病。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着比西方哲学与宗教更好的心药,即佛教。因为现代病的根源是我执与法执,而只有彻底破除这两种执着,现代病才能得到根除。

  • 标签: 佛法 现代病 道德 真理
  • 简介:作为一门研究如何“成人”的学科,教育既是一门社会科学,更是一门精神科学,带有鲜明的人文属性和价值特征,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仅仅依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是无法建立起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和奇妙的宏大运思的学科体系的。相反,教育所具有的“精神性”“价值性”“审美性”“伦理性”和“艺术性”等特质却可以通过现象研究范式来得到彰显。借助隐喻,从“看”与“思”的理论探微中我们可以探寻到两种范式的教育研究的本质差异之所在。首先,与实证范式的“看”不同,现象范式的教育研究的“看”具有“可能性”与“延展性”,从而分化出“本质直观”与“客观注视”的区别。其次,通过“思”的“技术取向”与“精神取向”的比较,我们可以厘清现象范式的教育研究更为关心要走向主体本身,要关心主体发展的“生长性”,从而树立起“统摄性”的发展意识。再次,从“本我—我思—我思对象”的三重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现象范式的教育研究关切主体的“生存之思”和“自由之思”,以此增强自身的非反思性的“自身意识”,以便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对象化”的思考迷误中抽身出来。

  • 标签: 教育研究 现象学范式 实证主义范式
  • 简介:虽然真理不仅在于方法,但探讨一种达致真理的方法仍然是哲学头等重要的事情。什么是伦理学研究最为合宜的方法?怀着此一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三十位学者于2017年12月25日共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参加了由中国现象学会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主办的“现象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现象学 伦理学 上海 大学哲学 理学研究
  • 简介:塞尚晚年“圣·维克多山”系列绘画一反其成熟时期绘画所追求的坚固坚实的自然形式,而呈现出混沌和抽象的倾向。对此,后世学者陷入无止境的争论之中。回顾塞尚艺术的发展史,这是一部对巴洛克技法和印象派的双重背离历程,也是一部破主客二分、不断追求自然之真的历程——艺术乃与自然平行之和谐。而只有在存在论现象的高度,并将塞尚的生命、绘画史结合入晚年的风景画中,方能瞥见其晚期艺术对真性的重大突破。本文将梅洛—庞蒂存在论现象引入塞尚晚年《圣·维克多山》的分析,在形式分析与现象研究的双重视角中,研究此系列对深度的营造和通往真性的道路。

  • 标签: 塞尚 圣·维克多山 梅洛—庞蒂 现象学 艺术与真理
  • 简介:沉默作为一种学生课堂体验的特殊表达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蕴。学生课堂沉默具有伴随性特征,通过表情、眼神、姿态表达出丰富的教育信息,既有负面的焦虑、恐惧、抗拒、不满,也有正面的沉浸、投入与共鸣。反思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意味着要走出制度化教育的藩篱,还生成教育意义的时间和空间,呼唤教师教学反思以生成教育智慧,重视情感和精神的基础性教育价值,彰显表达的教育意义。教育中的沉默需要得到重新审视,沉默是教育育人价值的充分展现,教育在言说与沉默之间展现其真正的生命力。

  • 标签: 课堂沉默 现象学 对话 体验 智慧 反思
  • 简介:自"新生代"绘画发轫,刘小东闯入当代美术史,一直在寻求适应时代的革新性转变。2005年刘小东重回三峡现场写生,找到了一条囿于传统却又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创作之路,"行动绘画"所彰显的特质改变了刘小东的艺术世界。借助身体现象的解读,刘小东的独特性得以彰显。身体的参与性,写生的快感,使得习作和成品的界限变得模糊了,作品的概念已经被延续的历史过程更新了,刘小东的转变为当代美术史书写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这种新型现实主义的"书写"方式,为当代艺术创作重回写生,重新认识写生的重大意义提供了现实主义层面的范例,值得当代艺术史乃至批评界深入思考。

  • 标签: 刘小东 行动绘画 身体现象学 写生
  • 简介:作为一名心理学史研究者,面对当下国内研究时,最深的感受是“停滞”.停滞意为遇到阻碍,驻足不前.这个词有着很强的时间意味.这里先将“阻碍”放在一边,来看与时间关系更密切的“不前”.需要说明的是,时间未必是向前的,在佛家的世界中,世界是轮回的.“不前”并非指时间停止或其他,它更多地意味着,没有新东西生发出来.

  • 标签: 心理学 现象学 时间关系 身体 历史
  • 简介:现象批评理论为视域,深入对比研究T·S·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论与中国古典诗学意象说,可发现两者在意象实质、言-象-意转化机制、审美意蕴方面的本质异同。通过对比研究,既深入解析现代主义诗歌巨擘艾氏意象观的精髓,又可挖掘出中国优秀传统诗学意象说的现代特质,以实现双方的互补互照,在古为今用、中西融合中丰富当代诗歌“意象”内涵及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

  • 标签: 审美意象 意向性 直观 客观对应物 非个人化
  • 简介: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真实体验和内心感受,以便为采取针对性的护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象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3月-9月在本院介入科住院的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患者照顾者10名,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应用Colaizzi现象7步分析法分析材料,了解患者照顾者的照顾体验。结果通过访谈归纳出3个主题,包括患者照顾者心理压力过重、疾病知识缺乏、支持系统薄弱。结论医护人员要重视125I放射性粒子患者照顾者身心健康,利用医院和基层网络资源为照顾者提供连续性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减轻其负性情绪,增加疾病应对知识和增强社会支持。

  • 标签: 照顾者 125I放射性粒子 现象学研究
  • 简介:体验式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研究体现了从传统注重滨水空间的形式,开始向人的身体与滨水空间的和谐互动关系转变。施密茨身体现象蕴含着丰富的体验观,他认为在生理性感官知觉之外,还有身体性知觉。借助相当普遍的、人们随时可以遇到的或在记忆中唤起的生活经验来校正基本的表达方式,并用它们清晰的定义形成概念。施密茨的新现象不仅仅将身体的感知局限在五官等感官器官中,更强调身体作为整体的体验最真实世界的联系,建立了一个真正可以被称为身体哲学的新现象。笔者试图从身体的维度出发,借鉴施密茨的新现象的相关理论,探究身体的体验、记忆和城市湿地公园与滨水空间的营造关系。

  • 标签: 现象学 体验 湿地公园 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