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欧盟的基本条约构成了该地区刑事司法合作的宪法渊源,而在宪法中同时规定合作理念和具体措施的做法,可被称为“欧盟模式”.以欧洲统一逮捕令等制度为例,可以发现宪法渊源是如何推动欧盟刑事司法合作的有效开展.借鉴欧盟的相关经验,并考虑我国的特定状况,需要在我国宪法中确立刑事司法合作条款.但在模式上不必要完全采用欧盟模式,可采用“宪法+单行法”模式,在宪法中确立原则性规定即可.在内容上可就合作理念、立法模式与主体进行原则性的规定.

  • 标签: 区际刑事司法合作 欧盟 宪法渊源
  • 简介:<正>本文所讲的刑事政策,是就其最狭义的含义而言,即指我国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基本刑事政策,而且主要是涉及它在近十年的具体运用。对刑事政策再认识的目的是要回答十年来我们采取从严惩办的政策未能有效地遏止犯罪的增长,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刑事政策的失败?需要更弦易辙?在最近关于修改刑法的讨论中,一些同志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有的同志提出,“长期以来,在处理专政与民主的关系上,往往强调了专政而忽视民主,强调了从严惩处严重犯罪。而在立法原则上却很少研究甚至回避对人权的保障和贯彻人道主义问题。”在刑罚规范方面,特别是对死刑的适用范围,存在着重刑的偏向。”因此,在修改刑法时,“在刑法规范上,要

  • 标签: 刑事政策 重刑主义 刑法规范 惩办与宽大 相结合 政策问题
  • 简介:中西方对刑事政策概念的认识和界定是在不同的话语体系及社会环境背景下展开的.西方刑事政策完成了由古典刑事政策到现代科学刑事政策的转变,并向广义的社会政策转变,走出刑法的圈子获得了独立并超然于刑法之上的地位,是基于形而上抽象思辨的作为价值的刑事政策;而在中国缺乏这种价值上的刑事政策,刑事政策是作为具体的刑事政策先于刑事立法出现,且在较长的一段时期替代着刑事立法,直到1979年刑法出现后,才作为刑法位阶之上的政策指导刑事立法.二者关系随着法治发展逐渐复位到较合理的状态,中西方刑事政策间也具有一定共性,批判的借鉴西方思想,对于理清中国刑事政策的应有之意及其与刑事立法的应然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刑事政策 刑事立法 作为价值的刑事政策
  • 简介:我国刑事司法证明模式属于“新法定证明模式”,强调证据链条形式上相互印证,遵循线形诉讼结构的单向思维,呈现“新整体主义证明”之端倪,可以概括为“以印证为中心的整体主义证明模式”。刑事司:去证明模式与刑事诉讼模式存在共振关系,其生成逻辑未走出传统诉讼文化之窠臼,亦未能挣脱行政化与非专业化之束缚。借助法社会学、法经济学研究方法对刑事司法证明模式进行评价,可以在“活法”与“死法”间作出判断,在“公正”与“效率”间作出抉择。模式转型之际,需要保持开放的话语姿态,但也不必以域外为样本亦步亦趋,而应聚焦中国问题,建构“以证据裁判为主、自由心证为辅”的中国模式。

  • 标签: 刑事诉讼 司法证明 证明模式 证据裁判 自由心证
  • 简介:协商性司法下,审前程序不再仅具有为审判程序作准备或程序分流的简单功能,更具有独立的实体处分和纠纷解决功能。由于协商程序中检方滥权现象的存在,英美法系国家的辩诉交易中出现了法官积极参与协商程序的现象,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也在引进或创制协商程序时设立了种种制度措施由法官对协商程序进行司法控制。对协商程序实施司法控制和监督不失为一种保护平等协商的良策,我国在构建协商程序时也应当从保障公平协商的角度出发完善司法控制的相应制度。

  • 标签: 司法控制 协商程序 审前阶段
  • 简介:有的法官对普通百姓、外地人犯罪适用死刑掌握相对较宽,对法官树立正确的死刑观念,以具体的司法控制死刑

  • 标签: 司法观念 死刑司法 法官须
  • 简介:刑事和解是一种以协商性司法的形式恢复原有社会秩序的纠纷解决方式。刑事和解属于协商性司法程序,与传统的诉讼方式相比,刑事和解是合作性的,它不仅保护了被害人权益,使其在接受犯罪人的道歉和补偿中得到慰藉,还有利于矫正犯罪,使主观过错不大的犯罪人重新融入社会,实现犯罪人的再社会化。刑事和解的内在观念与我国法律观念、刑事诉讼模式以及相关的制度设计存在较大的冲突,这些都是阻碍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发展的因素。只有充分考虑阻碍因素,才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把握刑事和解在我国的全貌,这是构建可行的刑事和解模式不可缺少的前提。

  • 标签: 协商性司法 刑事和解 和谐社会
  • 简介:公诉人应根据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不同心理对被告人进行讯问和补充讯问,  3、刑事司法心理与证据运用的关系公诉人运用刑事证据的目的是使所指控的犯罪事实达到刑事证明标准,举证是公诉人在庭审中充分运用证据证明指控事实的一项诉讼活动

  • 标签: 司法心理 庭审证据 心理庭审
  • 简介:摘要目前我们处于社会变革及司法改革关键时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便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法治问题。行政机关执法活动频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存在结构性失范、法律机制难以得到实施等原因,导致行政执法行为存在诸多问题。为了做好“两法衔接”工作,需要从立法层面、制度层面、技术层面尝试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以推进。

  • 标签: 行政执法 刑事司法 衔接
  • 简介:刑事司法领域的民意指社会公众以了解事实、参与评论等方式关注刑事案件进程,并形成较为普遍、具有集体情感性的观点、意见,其有正当性与非正当性之分,对刑事司法所产生的影响亦有正负之别;随着热点案件的频发及民众参与意识的提高,民意与司法的融合与冲突愈发成为值得重视的问题;处理好民意与刑事司法的关系,并非要求审判一味迎合民意,关键在于坚持司法独立的前提下,依靠提升司法正义、改造非理性民意营造二者的良性互动,实现民意与刑事司法的融通。

  • 标签: 民意 刑事司法 实体正义 程序正义
  • 简介:现代宪政主义愈来愈注重通过对国家权力的限制以及对个体权利的尊重来保护弱势。宪政精神的充分实现是所有法治国家的理想,而宪政状况的变化在刑事司法领域中反应最为直观和敏锐。因此,以现代宪政价值的诉求考察刑事司法的理念成了研究的新视角。在这一视角下,刑事司法理念的发展趋势必然呈现出限权、追求程序独立价值、彰显人权等态势。

  • 标签: 宪政 刑事司法 人权
  • 简介:二、司法领域人权保障体制和制度的设立我国法律设立了科学的人权司法保障体制和制度,三、司法领域人权保障的不足以及原因我国法律尽管设立了科学的人权司法保障体制和制度,为司法领域人权保障提供了法律根据

  • 标签: 人权保障 司法人权 我国司法
  • 简介:我国现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民众对刑事司法的期待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刑事司法与民意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紧张化、复杂化。对于司法与民意的关系,在我国法治初创时期不能简单化看待。民意、刑事司法及其交互关系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众的观念、刑事司法的现状、法治进程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刑事司法与民意的关系都呈现不同。刑事司法是否会受到民意的影响、受到何种程度的影响,与各国的民众的认知能力、媒体报道的内容与方式、刑事司法本身的现

  • 标签: 司法民意 视域司法
  • 简介:目前各国解决犯罪问题的程序模式主要有三种:国家司法模式、协商性司法模式和恢复性司法模式。三者相互并存,互相补充。当今,解决犯罪问题的程序是以国家司法模式为主、以协商性司法模式和恢复性司法模式为补充;而今后将形成以恢复性司法为"主导型模式",协商性司法为"辅助型模式",传统国家司法为"兜底型模式"的刑事司法制度结构。它们将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期达到犯罪行为发生后定纷止争、预防再犯的社会效果。

  • 标签: 刑事司法 模式 结构
  • 简介:刑事司法观念的现代化过程就是从工具型刑事司法观向目的型刑事司法观的转型过程.我国当前盛行着的工具型刑事司法观导致了刑事司法的价值观念、权力观念及追诉观念的错位,进而导致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各种非法司法行为.目的型刑事司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刑事司法观,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要求.构建这一新型司法观必须在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现代法治观念,确立程序法定观念,摒弃权力本位观念,矫正异化的追诉观念.

  • 标签: 司法观念 现代化 工具 目的 以人为本
  • 简介:摘要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是实施刑事司法鉴定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刑事司法鉴定的一个关键步骤。而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则可以说是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核心内容,它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201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将鉴定意见规定为了证据的一种,对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科学性和可靠性就尤为的重要。影响鉴定意见科学性与可靠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刑事司法鉴定的启动权问题,该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个案当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是刑事司法中程序正义的一个重要体现方式。因此,完善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的配置是完善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必经之路。

  • 标签: 司法鉴定 启动权 重新配置
  • 简介:刑事立案监督工作中检察机关依法行使的是法律监督权,作为监督侦查机关严格执法的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在开展刑事立案监督工作中要严格按照上述《规则》、《通知》、《规定》办事

  • 标签: 立案监督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