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对睫状肌麻痹前后青少年近视参数变化的规律以及散瞳后的参数与屈光度的关系进行了解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眼科在2010年3月~2012年12月间就诊的61例121眼青少年近视患儿,并根据睫状肌麻痹前后的检测数据将其分为两组,分别是轻度近视组与中高度近视组。观察两组青少年在睫状肌麻痹前后近视参数的变化情况,并了解两组青少年散瞳后的参数与屈光度的关系。结果本研究显示,睫状肌麻痹前后青少年近视患儿,两组屈光度,和前房深度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轻度近视组青少年的变化高于中高度近视组。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P>0.05,与睫状肌麻痹没有明显的相关性;AL/CR比值在中高度近视组高于低度近视组,与屈光度呈反比关系。结论青少年近视屈光度和前房深度在睫状肌麻痹下存在差异,轻度近视组受调节的影响更为明显;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在睫状肌麻痹下没有明显变化;近视屈光度是眼轴延长和角膜力增加两种因素所致;AL/CR比值与屈光度呈反比关系。

  • 标签: 睫状肌麻痹 青少年 屈光度 屈光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探究近视参差对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自2015年11月-2016年10月接受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眼前放置正球镜诱导单纯近视性参差,分析参差对患者水平隐斜视、立体视、融视以及同时视的影响。结果近视参差大于1.5D时,水平隐斜视均值增大,且融视、立体视随着参差增大而降低,与裸眼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视参差小于1.5D时,水平隐斜视均值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近视参差导致患者视功能障碍,当近视参差大于或等于1.5D时,对患者的视功能影响较大。

  • 标签: 近视屈光参差 视功能 裸眼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高度近视性参差患者准分子激光治疗效果,探讨手术方式、手术量设计及需要关注问题。方法对58例(99眼)超高度近视性参差患者选择进行LASIK或LASEK治疗。结果术前参差4.25~12.00D,平均5.71±2.39D。术前裸眼视力平均0.08±0.03,最佳矫正视力平均0.87±0.15,术后裸眼视力平均0.92±0.13。结论超高度近视性参差患者进行LASIK或LISEK治疗安全有效。术前精确检查,对各项指标综合分析,合理设计矫正屈光度、选择合适激光切削直径可以预防回退,减少术后眩光,促进双眼视觉平衡、立体视觉恢,改善视觉质量。

  • 标签: 超高度 屈光参差 准分子激光 视觉平衡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学龄儿童发育相关的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镇江市区6~12岁儿童共1 091例,采用IOL Master测量眼轴长度(AL)和角膜曲率(K),并计算角膜曲率半径(CR)和AL/CR,使用质量分数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验光后,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ER)分为远视、正视和近视,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和状态组间各生物学参数并分析影响各参数和屈光度的相关因素。结果1 091名儿童各年龄组间的AL、SER和AL/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2.34,P<0.01;F=33.69,P<0.01;F=2.19,P=0.04),随年龄增加状态向近视过度,AL增长且AL/CR增大;男生的K值小于女生,CR、AL和AL/CR均大于女生,男生和女生的K值、CR、AL和AL/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8,P<0.01;t=-7.48,P<0.01;t=-8.08,P<0.01;t=-2.14,P=0.03);不同屈光度组间的AL和AL/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2.68,P<0.01;F=143.15,P<0.01),近视组AL和AL/CR数值较大;父母不近视、每周户外活动时间>14 h、每周完成作业时间<20 h、每日睡眠时间>9 h的儿童AL更短,AL/CR值更低,屈光度更偏向远视或者正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更大、女性、身高更高、父母近视、每周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更长以及更少户外活动时间的6~12岁儿童可能更容易近视;更长的AL或更大AL/CR值则与较大的年龄、男性、更大的BMI、更高的身高、父母近视、更长的作业时间以及更少户外活动时间有关。结论镇江市区6~12岁学龄儿童SER随年龄增加向近视化漂移,AL、CR和AL/CR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年龄更大、身高更高、父母近视、每周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更长以及更少的户外活动时间与SER增加明显相关。

  • 标签: 学龄儿童 屈光发育 近视 眼球生物学参数 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比值
  • 简介:目的通过普查,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泰州市区儿童斜弱视及其它眼病,以降低可预防盲及低视力儿童患病率。方法对泰州市区23家幼儿园共计3566名学龄前儿童,应用美国伟伦Suresight手自动验光仪进行检查,并统计分析。结果3566名2-6岁学龄前儿童中,发现视力不正可疑患者176人,检出率4.94%;确诊不正者133人,检出率为3.73%;弱视儿童90人,检出率为2.52%;斜视儿童11人,检出率为0.31%。2-4岁组弱视儿童66.67%为远视,明显多于近视和散光(χ-2=36.86,P〈0.01)。4-6岁组儿童有56.25%为远视,明显多于近视和散光(χ-2=27.56,P〈0.01),两个年龄组不正构成未见统计学意义,但两个年龄组内3种不正类型构成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视患者构成比明显多于近视和散光构成比。结论泰州市学龄前儿童不正检出率不高,屈光性弱视儿童中以远视构成相对较高,应采取积极措施以降低学龄前儿童远视患病率。

  • 标签: 学龄前 视觉检查 屈光不正 弱视 斜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双眼调节等量同步训练在参差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参差弱视患者30例(51只患眼)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25只),观察组15例(26只),两组患者均接受规范不正矫正检查、配镜,并同时展开健眼的遮盖治疗,完成3D多媒体视觉训练系统综合疗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依据患者视力功能检查表现,增加双眼的视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视力进步时间(13.65±5.79)d,治愈时间(33.79±13.52)d明显短于对照组(32.97±12.85)d、(59.13±16.15)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调节等量同步训练应用于参差性弱视的治疗中确有较好效果,有助于提升患眼的治疗效率,缩短视力及患眼的恢复时间,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双眼调节 等量同步训练 屈光参差性弱视
  • 简介: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检查比较参差性单眼弱视青少年弱视眼与非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macularretinalthickness,MRT)、黄斑容积的差异,研究弱视眼视网膜黄斑参数的特征。方法:选取参差性单眼弱视青少年31例,利用OCT技术分别检测双眼黄斑视网膜厚度和容积,比较同一受检者弱视眼与非弱视眼的差异。并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分析黄斑厚度、黄斑容积与眼轴的关系。结果: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mm区域及鼻侧内圈厚度比正常眼厚(P=0.0358,0.0003),而黄斑部位其它分区厚度及黄斑总容积弱视眼和正常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弱视患者间黄斑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眼及非弱视眼黄斑参数与眼轴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参差性单眼弱视青少年弱视眼黄斑的组织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

  • 标签: 弱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 视网膜厚度 屈光参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不正儿童睫状肌麻痹前后角膜地形图。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1月—2017年3月收诊的90例(180眼)不正儿童为研究对象,在麻痹前后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比较麻痹前后的参数变化情况。结果远视儿童的要睫状肌在麻痹前后,其Kf(D)、Ks(D)、Ks-Kf(D)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儿童睫状肌麻痹后与麻痹前也没有明显差异(P>0.05);儿童近视眼和远视眼在进行睫状肌麻痹后,其角膜散光和SRI、SAI没有明显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睫状体麻痹前后,角膜力、散光轴向、SRI、SAI无明显变化,所以在进行不正儿童的检查中,麻痹并不会影响其检查结果,麻醉前后都可以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

  • 标签: 屈光不正 睫状肌麻痹 角膜地形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知觉学习法治疗小儿不正性弱视的临床状况。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102例不正性弱视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为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配戴眼镜,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视知觉学习法。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眼球的调节功能。结果观察组调节幅度为14.93±1.23D,调节灵敏度为6.57±1.12次/min,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调节滞后量为1.36±0.32D、屈光度为5.84±1.23D,调节滞后量、屈光度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5.6%、74.5%,观察组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法可以充分发挥眼球的调节功能,纠正不正性弱视,并且其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视知觉学习法 屈光不正性弱势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观察翼状胬肉术后角膜改变及状态趋于稳定的时间。方法:随机选择翼状胬肉切除患者46例54眼,术前、术后3,7,14,30,90d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翼状胬肉术后散光度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3d与术后其他观察阶段相比,最陡径上的K值(Ks值)、散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7d及以后各观察阶段之间两两比较,Ks值、最平径上的K值(Kf值)、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翼状胬肉术后7d角膜状态基本稳定。

  • 标签: 翼状胬肉 角膜地形图 角膜屈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与患者年龄关系,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根治治疗结果,将110例参差性弱视的患者分为A、B及C组,A组61例治疗效果判定为治愈,B组25例为基本痊愈或进步,C组为24例为无效,对三组患儿的年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A、B、C三组间患儿的年龄差异比较明显,A组患儿的年龄明显小于其他两组。结论年龄是影响参差性弱视临床治疗效果的一个原因,并且为一个可控因素,对于该类患儿建议尽量早期治疗,争取获得满意效果。

  • 标签: 屈光参差 弱视 年龄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视力筛查仪在儿童眼保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80例接受视力检查儿童分实验组(40例,应用视力筛查仪)、对照组(40例,应用标准视力表联合散瞳验光检查),对比两组儿童不正检出几率。结果经两组儿童检查结果比较,实验组不正检出率比对照组高,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视力筛查仪在儿童眼保健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对儿童不正的问题进行有效检出,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 标签: 视力筛查仪 儿童眼保健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参差性弱视的不同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选取120例12~18岁参差性弱视的青少年患者,并进行随机分组,包括A组40例,B组40例,C组40例,A组使用光学压抑健眼视远联合遮盖;B组使用不透光物遮盖健眼的眼镜片上;C组使用不透光布直接遮盖健眼。对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结果A、B、C组的治愈率为,三组的总有效率为80%,82.5%,97.5%。结论完全遮盖健眼治疗青少年参差性弱视的效果最好。

  • 标签: 青少年 屈光 参差性 弱视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延续护理模式对角膜术后用药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医院眼科收治的 92 例行角膜术患者并随机分为研究组( n=46 ,延续护理)和对照组( n=46 ,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研究组用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 P<0.05 ,且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延续护理模式在 角膜术后患者护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和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延续护理模式 角膜屈光术 用药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天津市中新生态城的中小学生的状态。方法横断面调查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小学部和中学部2018年11月至12月纳入的4 218名7~18岁学生。检查裸眼远视力,自然瞳孔下电脑验光,应用IOL-Master检查眼轴。结果本调查中总近视发生率为65.03%(2 743/4 218),不同年龄的近视发生率7~12岁者为59.61%(1 974/3 312),13~15岁者为81.45%(460/565),16~18岁者为80.87%(276/341)。右眼占59.60%(2 514/4 218),左眼占55.10%(2 324/4 218)。女生为68.67%(1 405/2 046),男生为61.60%(1 338/2 172),右眼较左眼近视率高,女生较男生近视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近视发生率逐渐增加,9岁开始近视发生率明显增高,但到17岁时稍有下降。平均等效球镜度:正视者右眼为(-0.09±0.25)D,左眼为(-0.07±0.25)D;近视者右眼为(-2.54±1.76)D,左眼为(-2.46±1.71)D。平均眼轴长度:正视者右眼为(23.31±0.78)mm,左眼为(23.30±0.78)mm;低度近视者右眼为(23.96±0.92)mm,左眼为(23.99±0.91)mm;中度近视者右眼为(25.01±0.96)mm,左眼为(25.08±0.87)mm;高度近视者右眼为(26.05±1.01)mm,左眼为(26.08±0.99)mm。屈光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68,P<0.001),随着眼轴的增长,屈光度负值越大。结论天津市中新生态城中小学生近视发生率高,以低度近视为主,随年龄的增长,发生率逐渐增加。

  • 标签: 学生,小学,中学 状态,屈光 发生率,近视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托品疗法与眼罩遮盖法治疗不正性弱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不正性弱视患儿6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行眼罩遮盖疗法,观察组行阿托品疗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3.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立体视锐角正常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不正性弱视治疗中,相较于眼罩遮盖法而言,阿托品疗法具有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更利于患儿视力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屈光不正性弱视 阿托品疗法 眼罩遮盖法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长宁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状况及类型,为视力异常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长宁区18所幼儿园4~6岁儿童1941例进行视力筛查,视力低常儿童由专科医院进行检查。结果视力异常儿童类型主要为远视性不正,弱视检出率为2.09%,其中远视性不正性弱视占首位。结论应重视对学龄前儿童的眼保健工作,及时矫治异常,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控制视力异常的发生。

  • 标签: 视力 屈光类型 学龄前儿童
  • 作者: 元力 万博 鲍永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15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眼病与视光医学研究所 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 100044 万博为硕士研究生,现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眼科 10114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近视眼人群中双眼间近视度数及散光度数大小与主视眼分布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近视眼门诊的1 503例双眼近视眼患者。记录患者的主觉验光球镜度数和柱镜度数,使用卡洞法确定主视眼别,比较主视眼和非主视眼的近视屈光度数,分析主视眼分布与双眼间近视度数及散光度数差异的关系。采用配对t检验及χ²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503例双眼近视眼患者中男性527例,女性976例;年龄17~49岁,中位数为24岁;右眼主视者992例(66.00%),左眼主视者511例(34.00%)。主视眼的球镜、柱镜度数分别为(-5.01±1.91)、(-0.70±0.68)D,非主视眼的球镜、柱镜度数分别为(-5.10±1.99)、(-0.76±0.73)D,主视眼与非主视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76,4.319;均P<0.01)。双眼等效球镜度数(SE)差值绝对值(|ΔSE|)≤0.50 D、0.50 D<|ΔSE|≤1.00 D、1.00 D<|ΔSE|≤2.00 D及|ΔSE|>2.00 D患者中,较低近视度数眼为主视眼的比例分别为49.37%(355/719)、51.10%(163/319)、58.48%(100/171)、65.56%(59/90);|ΔSE|越大,较低近视度数眼为主视眼的比例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1.588,P=0.009)。当|ΔSE|≤0.50 D时,双眼柱镜度数差值绝对值(|ΔCyl|)≤0.25 D、0.25 D<|ΔCyl|≤0.50 D及|ΔCyl|>0.50 D患者中,较低柱镜度数眼为主视眼的比例分别为53.94% (89/165)、65.66%(65/99)、69.70%(46/66),|ΔCyl|越大,较低柱镜度数眼为主视眼的比例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414,P=0.040)。结论近视眼人群双眼中较低近视程度眼更多表现为主视眼,这种相关性随着双眼间近视度数(SE)和散光度数差异的加大而增强。(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93-698)

  • 标签: 近视 散光 屈光,眼 优势,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状态弱视儿童治疗效果的差异性,并分析相关指标。方法选取状态弱视儿童4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时间为2013年1月10日-2016年5月30日,根据其疾病情况进行分组,即15例混合散光组、15例远视组、15例近视组,同时根据儿童的弱视程度进行分组,其中轻度弱视儿童24例,中度弱视儿童15例,重度弱视儿童6例。所有弱视儿童均接受相应的治疗,对其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远视组儿童的治疗疗效优于近视组和混合组,近视组儿童的治疗疗效优于混合组(P<0.05);轻度弱视儿童的治疗疗效优于中度弱视儿童和重度弱视儿童,中度弱视儿童的治疗疗效优于重度弱视儿童(P<0.05)。结论不同状态弱视儿童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远视性弱视儿童的治疗效果最好,轻度弱视儿童治疗难度小于中重度弱视儿童。

  • 标签: 屈光 弱视 儿童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