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对麻痹前后青少年近视屈光参数变化的规律以及散瞳后的屈光参数与屈光度的关系进行了解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眼科在2010年3月~2012年12月间就诊的61例121眼青少年近视患儿,并根据麻痹前后的检测数据将其分为两组,分别是轻度近视组与中高度近视组。观察两组青少年在麻痹前后近视屈光参数的变化情况,并了解两组青少年散瞳后的屈光参数与屈光度的关系。结果本研究显示,麻痹前后青少年近视患儿,两组屈光度,和前房深度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轻度近视组青少年的变化高于中高度近视组。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P>0.05,与麻痹没有明显的相关性;AL/CR比值在中高度近视组高于低度近视组,与屈光度呈反比关系。结论青少年近视屈光度和前房深度在麻痹下存在差异,轻度近视组受调节的影响更为明显;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在麻痹下没有明显变化;近视屈光度是眼轴延长和角膜屈光力增加两种因素所致;AL/CR比值与屈光度呈反比关系。

  • 标签: 睫状肌麻痹 青少年 屈光度 屈光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屈光不正儿童麻痹前后角膜地形图。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1月—2017年3月收诊的90例(180眼)屈光不正儿童为研究对象,在麻痹前后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比较麻痹前后的参数变化情况。结果远视儿童的要麻痹前后,其Kf(D)、Ks(D)、Ks-Kf(D)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儿童麻痹后与麻痹前也没有明显差异(P>0.05);儿童近视眼和远视眼在进行麻痹后,其角膜散光和SRI、SAI没有明显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睫状体麻痹前后,角膜屈力、散光轴向、SRI、SAI无明显变化,所以在进行屈光不正儿童的检查中,麻痹并不会影响其检查结果,麻醉前后都可以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

  • 标签: 屈光不正 睫状肌麻痹 角膜地形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麻痹性验光下近视患者的电脑验光结果和检影镜验光结果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来我院进行验光检查的60例(120眼)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麻痹验光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电脑验光仪验光检查和带状光检影镜验光检查,对比两种验光方式在屈光不正度数上的差异。结果从本组对照试验的结果数据上,两组患者的电脑验光结果和检影镜验光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结论对于近视患者来说,电脑验光结果不够准确,还不能取代检影镜验光,成为主要的验光手段。但是,相比于检影镜验光方式,电脑验光具有操作简单、使用便捷等突出优点,可以用于屈光不正人群的常规普查。

  • 标签: 近视 睫状肌麻痹验光 电脑验光 检影镜验光 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方法应用于麻痹验光下近视患者实际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6例麻痹验光下中低度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麻痹状态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电脑验光仪验光检查和带状光检影镜验光检查。结果两组的近视球镜、近视柱镜等指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麻痹状态下验光,带状光检影镜验光检查操作复杂,电脑验光的操作更加简便、快速,适用于近视人群常规普查。

  • 标签: 近视 睫状肌麻痹 电脑验光 检影镜验光 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Canon电脑验光仪验光检查与带状光检影镜验光检查方式应用于麻痹验光下复性近视散光患者的实际效果。方法:随机抽取 2018年 5月至 2019年 5月接受麻痹验光检查的近视患者 88例( 176眼)作为研究对象 ,予以全部入选患者 Canon电脑验光仪验光检查与带状光检影镜验光检查。观察、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复性近视球镜、柱镜及柱镜轴位。结果:两种检查方式的复性近视球镜、柱镜及柱镜轴位对照,差异性明显( P< 0.05)。结论:相比于带状光检影镜验光检查, Canon电脑验光仪验光检查的操作更为简捷,适用于屈光不正性近视患者的常规检查,但检查结果的精准度有待提升,因此还不能全面替代带状光检影镜验光检查。

  • 标签: Canon电脑验光 检影镜验光 睫状肌麻痹验光 近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究分析在麻痹性验光下近视患者的电脑验光结果和检影镜验光结果的差异性。方法本次临床研究分析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来本院进行验光检查的60例(120眼)近视患者为观察对象。在麻痹验光下,对照组患者采用电脑验光仪验光检查,试验组采用带状光检影镜验光检查,对比两种验光方式在屈光不正度数上的差异。结果从本组对照试验的结果数据上,两组患者的电脑验光结果和检影镜验光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慢慢,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结论对于近视患者来说,电脑验光结果不够准确,还不能取代检影镜验光,成为主要的验光手段。但是,相比于检影镜验光方式,电脑验光具有操作简单、使用便捷等突出优点,可以用于屈光不正人群的常规普查,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 标签: 近视 睫状肌麻痹验光 电脑验光 检影镜验光 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盐酸环喷托酯、复方托吡卡胺与阿托品对不同年龄、屈光状态及调节性内斜视儿童的麻痹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对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3~12岁屈光不正儿童283例(566眼)行麻痹验光。所有患儿均先使用1%阿托品眼用凝胶点眼后电脑验光,并随机分为A组和B组。2组均按年龄分为3~<6岁组和6~<12岁组,3~<6岁组和6~<12岁组再分为无内斜近视组、无内斜远视组和伴内斜视组3个亚组。5周后,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恢复正常,A组使用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点眼后电脑验光,B组使用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后电脑验光。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1%阿托品麻痹前后电脑验光等效球镜度(SE)差值、不同药物麻痹后电脑验光差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阿托品散瞳后SE较散瞳前偏正,SE差值为1.75(1.00~2.7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62,P<0.001)。差异在3~<6岁儿童、无内斜远视儿童及伴内斜视儿童中更明显(P<0.001)。A组使用1%阿托品散瞳后SE较使用1%盐酸环喷托酯后偏正,SE差值为0.25(0.13~0.50)D(Z=-11.49,P<0.001)。3~<6岁组使用1%阿托品后和使用1%盐酸环喷托酯后的SE差值在无内斜近视组、无内斜远视组和伴内斜视组分别为0.25(0.25~0.25)D、0.38(0.25~0.50)D、0.50(0.38~0.75)D(Z=-3.34、-7.36、-4.95,均P<0.001)。6~<12岁组的SE差值在3组为0(0~0.12)D、0.25(0.12~0.25)D、0.44(0.28~0.69)D(Z=-0.83,P=0.405;Z=-5.30,P<0.001;Z=-3.53,P<0.001)。B组使用1%阿托品散瞳后SE较使用0.5%复方托吡卡胺后偏正,SE差值为0.25(0.13~0.50)D(Z=-15.46,P<0.001)。3~<6岁组使用1%阿托品后和使用0.5%复方托吡卡胺后的SE差值在无内斜近视组、无内斜远视组和伴内斜视组分别为0.25(0.19~0.25)D、0.38(0.25~0.75)D、0.69(0.30~1.03)D(Z=-3.15,P=0.002,Z=-9.89,P<0.001,Z=-4.79,P<0.001)。6~<12岁组的SE差值在3组分别为0(0~0.12)D、0.32(0.13~0.38)D、0.50(0.41~0.50)D(Z=-1.37,P=0.171;Z=-7.15,P<0.001;Z=-4.37,P<0.001)。结论: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或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后散瞳验光SE与1%阿托品眼用凝胶点眼后散瞳验光的SE在6~<12岁无内斜视的近视儿童中相近,在3~<6岁和6~<12岁远视及伴内斜视儿童中存在差异。

  • 标签: 盐酸环喷托酯 复方托吡卡胺 阿托品 睫状肌麻痹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6~12岁儿童单独使用1%环喷托酯和1%环喷托酯-复方托吡卡胺联合用药的麻痹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8年7─9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进行麻痹验光的6~12岁屈光不正儿童98例(98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独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单独用药组给予1%环喷托酯点眼3次;联合用药组给予1%环喷托酯点眼3次和复方托吡卡胺点眼2次。分别于点眼前,第1次点眼后30、45、75 min测量等效球镜度(SE)和瞳孔直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基线数据。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不同给药方法在不同时间SE和瞳孔直径的影响进行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麻痹程度与瞳孔散大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2组SE值均在点眼后30 min内向正值方向发展,45 min达到最佳效果,45~75 min基本保持平稳,不同时间点麻痹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06,P<0.001)。不同给药方式对麻痹效果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时间延长,不同给药方式麻痹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点眼后2组瞳孔直径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大,时间因素引起瞳孔直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2.87,P<0.001)。联合用药组瞳孔直径大于单独用药组(F=30.63,P<0.001),随时间延长,联合用药组瞳孔直径均大于单独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3,P<0.001)。2组点眼后75 min SE改变值与瞳孔直径增加值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在我国6~12岁儿童中,1%环喷托酯-复方托吡卡胺联合用药在麻痹效果、起效时间以及持续时间方面均未优于1%环喷托酯单独用药,而联合用药后瞳孔散大的不良反应明显大于单独用药。

  • 标签: 睫状肌麻痹 环喷托酯 联合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神经截断加冷冻术治疗绝对期青光眼52例疗效观察。方法我院确诊为绝对期青光眼的患者104例(104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2例(52眼),其中对照组采取单纯行睫状体冷冻术治疗,治疗组采取视神经截断加冷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视神经截断加冷冻术疗效可靠,术后后遗症少,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视神经截断 睫状肌冷冻术 绝对期青光眼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水平直前血管(ACV)的数量及解剖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征集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拟行斜视矫正手术的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排除既往有眼部手术史者。截取斜视矫正手术视频中水平直中ACV图像,观察ACV的形态特点,比较内、外直中ACV数量以及形态上分布的差异。在不保留ACV的肌肉截除手术后,选择长度约4 mm、带有完整鞘的手术截除内直或外直组织,HE染色后观察ACV的动静脉属性以及其在肌肉和筋膜组织中的分布情况。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387例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内斜视176例、外斜视211例),其中男性198例,女性189例;年龄1~68岁(中位数为13岁)。383例患者的742条水平直的ACV图像显示,351条内直中分别有24条(6.8%)、163条(46.4%)、164条(46.7%)内直含有1、2、≥3根(或束)ACV;391条外直中分别有161条(41.2%)、156条(39.9%)、74条(18.9%)外直含有1、2、≥3根(或束)ACV,ACV在内、外直中数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7,P<0.01)。根据ACV的数量及形态学特点,内、外直中ACV可分别分为4类3型3亚型及3类3型2亚型;31.6%(25/79)的患者双眼内直中ACV属于同一类型,26.1%(29/111)的患者双眼外直中ACV属于同一类型,内、外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P=0.41),但同一患者左、右眼中同一类型的ACV,其具体形态也不完全相同。内、外直中存在交通支的ACV比例分别为3.7%(13/351)和24.3%(95/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7,P<0.01)。4例患者的内直或外直组织HE染色显示,ACV中包含了动脉和静脉,内直中ACV分布于肌肉组织和筋膜组织,外直中ACV仅分布于筋膜组织。结论与外直不同,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中近50%的内直包含3根(或束)以上的ACV。内、外直中ACV形态具有多样性,外直中ACV交通支比例更高。ACV中动、静脉共存,内直中ACV分布于肌肉和筋膜组织,外直中ACV仅分布于肌肉表面的筋膜组织。(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97-204)

  • 标签: 斜视 动眼肌 血管 解剖学,局部 横断面研究 睫状前血管
  • 简介: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neurotrophicfactor,CNTF)是神经保护因子中被研究的最多的因子之一,细胞包囊技术(encapsulatedcelltechnology,ECT)为CNTF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CNTF对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神经损伤等眼部疾病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本文就CNTF与眼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睫状神经生长因子 细胞包囊技术 视网膜色素变性 青光眼 全色盲
  • 简介:目的探讨环阻塞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5年-2015年住院治疗的青光眼患者及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发生的11例(13眼)环阻塞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结果男性8例,女性3例,单眼9例(9眼),双眼2例(4眼),年龄65-78岁,平均70岁,开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3例(3眼),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2例(2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6例(8眼),经滴用2%阿托品眼用凝胶、静脉滴注甘露醇注射液、服用醋甲唑胺片降低眼压等,非手术治疗6例(8眼),晶状体摘除联合联合玻璃体前界膜切开4例(4眼),眼前段玻璃体切割术1例(1眼)。结果:11例13眼环阻滞性青光眼中经过及时的药物及手术治疗,均形成前房,眼压正常。视力:0.053例(3眼),0.1-0.25例(5眼),0.3-0.53例(5眼),取得较好效果。结论环阻塞性青光眼临床治疗过程中,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正确处理,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青光眼 睫状环阻塞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呼吸麻痹是多种疾病使呼吸或支配呼吸的脊髓、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处受累,引起呼吸力减退或丧失,导致通气功能障碍,造成机体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甚至呼吸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 标签: 呼吸肌麻痹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9例痛性眼麻痹(THS)患者的临床资料。方法对患者的发病年龄、季节、性别、起病形式、颅神经受损、眼麻痹、实验室检查及激素疗效进行观察、分析、讨论。结果发病季节和性别无明显差异,头痛先于眼麻痹者为多,第Ⅲ、Ⅳ对颅神经同时受累较多,实验室和MRI、CT检查无异常发现,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结论痛性眼麻痹是一种排除性诊断,皮质类固醇治疗后眼部症状缓解最迟需三个月,故不宜过早停药。

  • 标签: 痛性眼肌麻痹 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