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输血是治疗与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输血前必须检查血型,选择血型相同的供血者,输血前检验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检验。血标本采集、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对提高安全输血系数有互补作用,缺一不可,其目的是使输入的血液成分有效成活,而不会引起受血者的RBC发生破坏,使生命得到挽救,在检验医学中,输血前检验尤为重要,临床医生几乎完全依赖其结果的正确性。然而,在输血前检验的前、中、后各个环节均可能发生差错。因此操作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一定的血库知识和分析能力,从思想上重视输血前检验。

  • 标签: 输血 质量控制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输血不良反应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进行输血的患者100例,将其分为两组,按照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为实验组共50例,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为对照组共50例,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因素以及分布进行观察。结果:所有输血患者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为54.00%(54.00%),过敏反应发生率为38.00%,心理反应发生率为6.00%(6%),溶血反应发生率为2.00%(2%);两组输血类型、输血次数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输血过程中伴随不同程度的风险,严格控制输血各个环节,合理选择成分,能够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 标签: []输血检验质量控制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方案与输血疗效。方法 42例急性大失血患者为样本,时间2022年3月-2023年3月,随机分组,输注PLT与冷沉淀凝血因子纳入A组,输注PLT纳入B组,对比止血时间、24h悬浮红细胞用量、凝血指标差异 。结果 A组止血时间较B组短,24h悬浮红细胞用量较B组少,P<0.05;A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均优于B组,P<0.05。结论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注PLT+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可强化患者凝血指标、缩短止血时间,还可减少悬浮红细胞用量,高效可行。

  • 标签: 输血方法 输血治疗 急性大失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测在输血中的引用及对输血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2年12月输血患者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方式分成对照组500例输血前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研究组500例输血前开展不规则抗体检测,观察研究组不规则抗体检测情况,并对两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通过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测后,结果显示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为3.00%(15/500),其中抗—C、抗—D、抗—E、抗—e、抗—c构成比分为别6.67%(1/15)、20.00%(3/15)、33.33%(5/15)、20.00%(3/15)、20.00%(3/15);其中女性不规则抗体检出率高于男性、有妊娠史女性检出率高于无妊娠史、输血高于2次患者检出率高于输血2次(P

  • 标签: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测 输血 输血安全性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对输血安全的重要性。方法抽取来我院拟输血或手术备血的5000例患者(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500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使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并对筛查阳性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500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中,有33例患者为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阳性率0.66%,其中男性11例,女性22例,性别分布具有显著差异,P<0.05;33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为Rh血型系统;有10例患者为MNS血型系统;有5例患者为Lewis血型系统;有4例患者为其他。33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中,有25例患者为血液病、肿瘤,有8例患者为其他疾病,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为保证输血安全,输血前对患者实施不规则抗体筛查十分必要,尤其对于血液病、肿瘤患者应提前预警。

  • 标签: 输血 不规则抗体 输血安全 重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聚胺技术与其它输血技术在临床输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20例受血者临床资料,均予以盐水法与凝聚胺技术对受血者及供血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将盐水法试验所得资料作为对照组,凝聚胺技术试验所得资料作为研究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检测抗体灵敏度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中非特异性凝集消失时间6-10s和11-20s例数的概率高于21-3min和>3min的概率,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聚胺技术应用于输血检验中优势显著,灵敏度较高,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凝聚胺技术 输血检验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探讨分析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过程,研究质量控制的程度,保障医疗过程中输血的及时、安全、有效。方法选取临床上申请输血患者的血液标本资料600份,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时检验出9例不合,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3例,假阳性5例,青霉素试验阳性2例。对输血不合受试者分析发现,青霉素试验阳性者2例,抗筛阳性者1例,既往输血史4例,妊娠史4例。未出现一例输血安全医疗事故。结论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的严格控制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必要前提,可以提高患者输血安全性,降低传染病及医疗事故的发生率,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性。

  • 标签: 血型实验室 输血检验 质量控制 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需大量输血的大出血患者120例,根据就诊单双号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按规范直接输血,观察组滤除白细胞后再输血,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指标、体温、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输血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分别为(12.39±1.41)s、(26.84±6.47)s、(14.32±3.14)s,均短于对照组的(15.54±2.03)s、(34.23±7.59)s、(20.98±4.27)s(t=9.872、5.740、9.733,均P < 0.05);观察组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血浆黏度分别为(39.28±2.17)%、(25.97±4.10)mm/h、(2.19±0.45)mp·s,对照组分别为(34.64±4.52)%、(21.85±3.64)mm/h、(1.76±0.42)mp·s,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7、5.74、9.73,均P < 0.05);对照组输血前后CD3+、CD4/CD8、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9、5.91、5.77、5.80、5.85,均P < 0.05),观察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体温为(36.58±0.50)℃,低于对照组的(37.16±0.57)℃(t=5.95,P < 0.05);观察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13.33%(χ2=5.88,P < 0.05)。结论滤除白细胞用于输血中,可有效恢复患者的体温,改善其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体温的影响,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 标签: 输血 滤除白细胞 凝血功能 血液流变学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免疫球蛋白 免疫功能 安全性
  • 简介: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探讨输血前用药对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分析本院2014年4月-2015年11月报告的输血不良反应信息。根据输血前用药情况,将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的患者设为预防组1,预防性使用异丙嗪的患者设为预防组2,输血前不使用药物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3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466人次输血治疗的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36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21%,其中过敏反应最多,占不良反应的80.56%;各类血液成分中,单采血小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比例最高,发生率为0.58%。预防组1、2和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过敏反应及发热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无明显作用。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发热反应 预防性用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输血输血治疗早产儿重度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入院顺序抽取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重度贫血早产儿200例,分为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100)。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输血量,观察组则实施高输血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输血后的临床指标(Hb、RBC、HCT、HR、RR),以及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之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输血量治疗早产儿重度贫血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相关指标,还能在有效纠正患者贫血症状的前提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借鉴和推广。

  • 标签: 常规输血量 高输血量 早产儿重度贫血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实施输血护理环节细化管理提高护士输血质量的成效。方法挑选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输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管理,观察组执行细化管理,对比两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送检质量、存储质量、输血质量、记录质量的评分都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血护理环节应用细化管理,可以提升输血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

  • 标签: 输血护理 细化管理 输血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输血护理管理中应用安全输血系统的整体效果进行观察和研究。方法 于本院接受单一红细胞输注的患者中筛选95例纳入本次研究,入组者收集时间为2019年3月—2020年3月,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47例在接受临床输血操作时科室实施常规输血流程(对照组),48例接受临床输血操作时科室在输血护理管理中应用安全输血系统,对比两组输血工作效率及质量。结果 对照组输血护理满意度评分低于观察组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评分高于观察组;对照组取回血液后0.5h内输注率、4h内输血完成率及输血质量评分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 临床输血护理管理中应用安全输血系统,有助于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提升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更为专业和满意的服务,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 标签: 安全输血系统 临床输血护理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了解临床输血管理持续改进后医院相关输血质量控制情况,探讨降低不合格率、提高输血质量的措施。方法:持续改进前后收集分析全市的用血报表,每月由各用血单位输血科整理临床输血申请单不合格项、输血科接收标本不合格项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4年的人均用血量分别为4.67U,4.08U,3.84U。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的输血申请单不合格率分别为42.3%、23.1%和10.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3,P〈0.01)。3组的标本不合格率分别为4.86%、3.84%和2.8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P〈0.01)。结论:目前采用的临床输血管理持续改进措施明显提高了全市的输血质量,是促进输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及科学化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输血 持续改进 输血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进行观察分析。方法抽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输血患者100例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患者输血检验时没有实施检验质量控制的方法,试验组患者输血检验时实施血型实验室检验质量控制的方法,对两组患者发生输血安全问题的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试验组患者输血发生安全问题的概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偏低,P<0.05。结论将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实施于输血患者中,临床效果理想,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输血检验 血型 质量控制 输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