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作为一种特殊的药品,血液的输注能够在满足患者输血需求的基础上,提高患者的机体恢复速度,促进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临床输血服务作为一项基本工作,其开展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输血治疗质量。本文从互助献血引导要求入手,对临床输血服务与输血治疗进行分析和研究。

  • 标签: 临床输血服务 输血 治疗
  • 简介:摘要: 作为一种特殊的药品,血液的输注能够在满足患者输血需求的基础上,提高患者的机体恢复速度,促进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临床输血服务作为一项基本工作,其开展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输血治疗质量。本文从互助献血引导要求入手,对临床输血服务与输血治疗进行分析和研究。

  • 标签: 临床输血服务 输血 治疗
  • 简介:输血治疗是现代临床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可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但是在实施输血治疗同时,可能引起输血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寒颤、发热,斑疹,呼吸困难等。为了解非传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特点,有效防范和减少其发生,笔者对我市2011-2015年临床输血过程中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

  • 标签: 输血品种 输血次数 非传染性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临床输血服务及输血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通过对临床输血服务及其意义、开展输血服务的要求等方面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输血服务质量的措施。结果采用最小成本获得的疗效最佳,使普遍存在于输血中的不合理用血情况得到最有效地避免。结论输血工作由传统工作模式向参与临床用血方案制定,使其安全有效、对输血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输血服务等方面进行转变,在输血中减轻不良反应,以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合理,经济有效。

  • 标签: 输血 临床治疗 初步探讨
  • 简介:目的研究输血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提高输血质量的策略。方法分析文献中输血存在的问题,包括输血反应、输血传播疾病、输血质量管理等不安全因素。结果输血过程存在很多风险因素。结论输血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流程进行,对于各种风险因素采取积极措施控制,尽可能消除输血的不安全因素,降低输血问题率甚至消除输血存在的问题。

  • 标签: 输血 问题 输血质量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对性护理对外科临床输血护理效果、输血风险以及输血误差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6年10月外科收治的需要输血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输血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心理情况、输血风险和误差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以及SDS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以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风险和误差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措施应用于外科临床输血患者,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减少输血风险和误差,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外科临床 心理状况 输血风险 输血误差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输血管理对规范临床输血行为的影响。方法现随机选取2015年2月-2016年8月我院输血病例89份作为实验组,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我院输血病例89份作为对照组,根据血液科登记资料,对两组病例输血行为规范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实验组在合理用血、输血申请、患者知情同意,输血前传染病筛查、医嘱、输血护理操作、不良反应汇报以及血袋回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输血过程中进行合理有效管理可以减少临床不规范行为,降低了临床输血风险,保证了患者的输血安全。

  • 标签: 输血 管理 规范行为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技术减少白细胞输血和常规输血应用于输血后不良反应降低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回顾性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入院的122例患者治疗需要配合输血,依据血液成分的不同分为对照组(61例)和实验组(61例)。对照组行常规输血,实验组以技术减少白细胞输血,比较两组免疫指标变化和输血后不良反应。结果输血后,对照组免疫指标明显降低,实验组免疫指标lgA(1.57±0.54)g/L、lgE(1.66±0.39)g/L、lgG(6.11±0.61)g/L相比较输血前无明显变化,且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出现的总概率6.56%(4/61)低于照组22.95%(14/61)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技术减少白细胞输血相比较常规输血可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保证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优化血液输入效果,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 标签: 少白细胞技术输血 常规输血 输血反应
  • 简介: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探讨输血前用药对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分析本院2014年4月-2015年11月报告的输血不良反应信息。根据输血前用药情况,将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的患者设为预防组1,预防性使用异丙嗪的患者设为预防组2,输血前不使用药物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3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466人次输血治疗的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36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21%,其中过敏反应最多,占不良反应的80.56%;各类血液成分中,单采血小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比例最高,发生率为0.58%。预防组1、2和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过敏反应及发热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无明显作用。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发热反应 预防性用药
  • 简介:目的:了解临床输血管理持续改进后医院相关输血质量控制情况,探讨降低不合格率、提高输血质量的措施。方法:持续改进前后收集分析全市的用血报表,每月由各用血单位输血科整理临床输血申请单不合格项、输血科接收标本不合格项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4年的人均用血量分别为4.67U,4.08U,3.84U。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的输血申请单不合格率分别为42.3%、23.1%和10.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3,P〈0.01)。3组的标本不合格率分别为4.86%、3.84%和2.8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P〈0.01)。结论:目前采用的临床输血管理持续改进措施明显提高了全市的输血质量,是促进输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及科学化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输血 持续改进 输血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进行观察分析。方法抽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输血患者100例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患者输血检验时没有实施检验质量控制的方法,试验组患者输血检验时实施血型实验室检验质量控制的方法,对两组患者发生输血安全问题的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试验组患者输血发生安全问题的概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偏低,P<0.05。结论将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实施于输血患者中,临床效果理想,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输血检验 血型 质量控制 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在血型实验室中实施针对性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输血安全和减少输血安全事故。基于此,本文对提高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的措施进行详细分析,了解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输血安全的重要作用。

  • 标签: 血型 实验室 输血检验 质量控制 输血安全
  • 简介:为适应医疗服务发展对血液供应和保障的需要,2012年《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从节约稀缺人类资源,临床安全有效输血的角度提出了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加强患者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的相关要求。另外从输血医学学科建设的角度,也亟需从学科内涵及专业的定位角度予以充分认知,并确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

  • 标签: 输血前评估 输血后评价 个体化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患者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在安全输血中的意义,为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血。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1825例需要输血的患者进行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1825例输血治疗患者中检出不规则抗体12例,阳性率0.66%;其中女9例,均有妊娠史,男3例,男女均有输血史。对于申请输血的12例阳性患者经过提前选择无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均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结论妊娠和反复输血可使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增高,所以输血前检测不规则抗体能更好的防止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 标签: 不规则抗体筛查 输血 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及输血安全控制要点。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间临床申请输血的128例患者分为两组,采集两组患者血液标本后试验组采取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和输血安全质量控制,对照组不开展上述管理措施,评估两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职业暴露、输血前后消毒、配血问题以及溶血性贫血等输血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1%,卡方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χ2=6.942,P=0.008)。结论输血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是临床用血的重要安全屏障,血型实验室应对输血质量检验工作予以严格控制,遵循检验规范完成交叉配血试验等输血检验,减少输血不良事件,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 标签: 血型实验室 输血检验 输血安全 交叉配血试验 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