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讨论关于《实践理性批判》中“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一章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动机”是否为实践理性批判引入了某种心理学的机制从而造成了这项批判的不一致。对此,笔者认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实际上是指理性法则规定行动时,有限的、感性的理性存在者具有的整体状态。我们既不能将其看作是道德法则规定行动时依赖的心理因素,也不能将其看作是理性的法则依据因果法则在主体中产生的经验心理学的后果。第二个问题主要是“道德法则作为动机”与“道德情感或敬重作为动机”这两种说法的一致性。在整体状态的观点下,道德法则和道德情感可以被看作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在理性法则规定意志时的不同方面,它们可以在这种意义上获得一致性。由此,我们也可以将作为道德情感的敬重的否定方面和肯定方面纳入到统一的理解之中。第三个问题是处理《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以及《道德形而上学》中“动机”含义的一致性。笔者认为“动机”一般是指意志的主观规定根据,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专指理性法则成为意志的主观规定根据时我们作为有限的、感性的理性存在者所处的状态。这些著作在“动机”的使用上并没有原则上的分歧。

  • 标签: 动机 状态 实践理性 道德情感 敬重
  • 简介: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的第VI节中,对纯粹实践理性的三大悬设做了一个总体的概括,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澄清了三者在理论上导致的幻相和在实践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最后再次重申了出于道德的考虑而在人的实践意图中建立这些悬设的必要性。该节的内容虽然在前面以及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但本节最简明扼要地展示了其中的脉络,值得逐句解读。

  • 标签: 康德 纯粹实践理性 悬设 道德法则
  • 简介:康德在论及纯粹理性的法规时,提到了理性纯粹运用的"最高目的"和"最后目的",但未给出明确的界定。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康德此处论及的理性纯粹运用的"最高目的"并不在于人的德行(德性)与幸福,而在于推出意志的自由、灵魂的不朽与上帝的存在;与此密切相关,理性纯粹运用的"最后目的"也并不在于人的德福相称或统一("圆善"意义上的至善),而在于由人的意志颁布无条件地有效的道德法则或命令。康德指出,意志自由这一"最高目的"确保了人的理性能够为意志颁布道德法则,换言之,意志自由是道德法则的直接的"存在根据";灵魂不朽这个"最高目的"担保人的行为能够自觉遵守道德法则的要求(出于对法则的义务而展开行动,做自己应该做的、不是配不上幸福的事情);上帝存在这个"最高目的"则担保人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之后能够享受到配得上德行的幸福,即给人的德行(作为原因)以幸福的结果。"最后目的"则是为人的实践提供普遍的道德法则。

  • 标签: 康德 最高目的 最后目的
  • 简介:摘要:人类进入新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定程度造成“责任”意识的弱化。康德曾说,在世界之中,除了善良意志,不可能设想一个无条件善的东西。”在这种善良意志的指引下,他提出了“责任”概念,并将之作为善良意志到的具体体现。

  • 标签:
  • 简介:先验客体概念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由于一方面其意义精微且有层次递进,另一方面又与若干概念意义相近,所以有些许模糊难懂。本文首先对先验客体的概念进行梳理,概括出其作为统一性本身、统一性的规则与客观性之保障这三重含义。在此基础上阐明它与物自体所体现的是先验与超验、认识论与存在论的区别。最后考察其与先验主体的关联,进一步指出先验客体是先验主体统一性的对象化。通过这一系列的考察厘清先验客体概念在康德哲学中的作用。

  • 标签: 先验客体 表象 物自体 先验主体
  • 简介:西瓜和小妹是从高一第二学期的时候开始交往的。那一天小妹把他男朋友带来,我和小T还以为她把她家的宠物牵学校来了。我小妹眉目如画,而西瓜五大三粗,摆中东就一恐怖分子,摆菜场就一屠夫,摆玉米地里就一黑瞎子。那个时候爱情像小田鼠一样在校园里躲躲藏藏,也像春天的夜雨后,不知不觉长出的许多小苗儿。西瓜和我一样,是从上面降级下来的。之后我们和小T说起降级的事时,总会骄傲地说:知识分子不下去,美女不出来。

  • 标签: 知识分子 夜雨 爱情 西瓜 玉米地 眼泪
  • 简介:康德的往来书信包含着大量有关康德哲学体系形成、发展的信息。通过研读这些书信,我们发现,康德的代表作之一《纯粹理性批判》的孕育实际上不是通常说的12年,而是长达16年之久,其中有5个关键的时间点,它们分别对应着特殊思想的形成和特殊问题的解决。这些信息不仅使我们理解康德为什么要用10多年的沉默来苦苦思索这部著作,也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把握康德批判哲学的体系。

  • 标签: 康德 往来书信 《纯粹理性批判》
  • 简介:所谓学术翻译,就是“理解和理解的塑形”,而塑形的一个标志就是将那些体现原作者思想的各种基本概念在母语中概念化、达乎语词;而这一塑形过程必然既受制于自己已然的文化、思维方式和语言,但同时又承袭、改变和塑造着它们。因此,从根本的意义上看,翻译奠基在理解和解释之上。本文尝试以《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1为例来说明这点。

  • 标签: 理解 翻译 《纯粹理性批判》 先验感性论
  • 简介: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中“先验演绎”的结构一直是研究界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面对各种观点,一般认为亨利希提出的著名的“一个证明、两个步骤”主张是一个节点,此后的学者们大都在这一框架下提出进一步的意见。其中以另一位研究者阿利森的观点尤为重要。在接受亨利希基本观点的前提下,阿利森对于两个步骤各自的内涵进行了重新解读。围绕两种主要论证,在不否定“一个证明、两个步骤”所具有的合理性基础之上,提出了另一种视角,即以“概念一直观”的关系为线索来把握“先验演绎”中的深层脉络。与此同时,“概念”与“直观”本身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演变。基于这一发现,本文对于“先验演绎”的结构提出了崭新的“一个证明、三个步骤”主张,并试图以此来调和亨利希与阿利森二者之间的某些分歧。

  • 标签: 康德 范畴 直观 先验统觉 先验想象力
  • 简介:一直记不清是怎样一个神奇的偶然,开始接触你的歌,那些或优美或精妙或铿锵或柔和的词藻,激荡起遥远深沉的绝响。你将歌曲以文学的方式娓娓道来,呈现在世人面前。有人说,你是新生代全能型音乐人才,我觉得这个说法真好。仅是你的文字就轻易将我俘获。那字里行间流转的,是墨笔生香,勾勒出清风明月的韵致;是淫雨霏霏,摇动开绵绵的浓愁与长情;是笙箫啭啭,欢喜与哀伤都化作一江春水.流入到我心里。

  • 标签: 音乐人才 全能型 新生代 歌曲
  • 简介:一群棋友.为了享受纯粹的围棋乐趣.时常利用节假日结伴出游.到各地进行毫无功利目的的交流活动。3月17日.这群棋友来到了北京的天地间围棋会所.十五位棋迷水平高低不同.来自贵州的几个城市.王汝南棋友会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一天三轮比赛.输赢尽付笑谈.赛罢把酒言欢.宾主相约明天。

  • 标签: 围棋 交流活动 功利目的 节假日 棋友 王汝南
  • 简介:当我正伏案写作一首关于纯粹的诗歌时,一阵急促迫切的敲门声震断了我的思绪。“俗事”来了,宁静被打破了,潜心进入写作的状态被瓦解了,精神世界不得不向现实的麻烦致以优雅的问候和热情的接待。这时候,我的心便会感到萎顿,人靠在柔软而杂乱的沙发上,哀叹道:唉,无法纯粹。钱钟书在研究艰深的文学课题时,突然生出孩子般的淘气心情,对他的爱侣杨绎说:“我要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杨绎沦为“灶下婢”,美美地侍候了老钱一阵子,老钱花了两年时间断断续续不辱恩宠地写了一部幽默有趣令人耳目一新的《围城》。不料《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就此声名鹊起,几乎是妇孺皆识,雅士淑女们以知道“方鸿渐”其人为幸事,更以比较“苏文纨、唐晓芙、孙柔

  • 标签: 钱钟书 《围城》 欲望 中国传统文化 “欲” “克隆”技术
  • 简介:按照康德的先验哲学,物自身不是认识的对象,通过感性直观被给予我们的不过是杂多表象,由杂多表象而形成知识乃至形成经验所需的“综合”只能是知性的自发性功能。然而,当康德不只一次说通过感性直观一个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知性范畴该对象被思维的时候,感性直观给予我们的对象是什么对象?感性直观所给予的对象与知性范畴所认识的对象如何可能是同一个对象?这就是所谓的“对象之谜”。

  • 标签: 《纯粹理性批判》 现象学 感性直观 先验哲学 物自身 知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当你亲眼看到,因为自己的帮助而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时,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定会将心房填得满满当当,还有那种无可言状的喜悦,会有多么纯粹……

  • 标签:
  • 简介:摄影诞生以后,遇到了一个极大的困惑,那就是:自己是什么?摄影曾以绘画的特点当作自己的特点,追求过“画意摄影”;又曾以忠实于自然当作自己的优势,追求过“自然主义摄影”,这些都是弯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杰出的摄影家们才在实践中看清

  • 标签: 纯粹摄影 纪实手法 瞬间纪实摄影 光影造型 摄影评论
  • 简介:多数专栏作家很擅长去冰箱翻东西吃。(2)我们善于吃饼干,烧开水,其实,只要能让我们离开空白屏幕,不再注意嘀嗒的钟声,我们这些专栏作家擅长做任何事情。有时杯中的茶滚烫,我们有些人还是会端着杯子向开水壶走去。但即使对这样的人来说,有个人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花25年时间完成了一项任务。这个人就是列奥纳多·达·芬奇。

  • 标签: 天才 专栏作家 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