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对于数学来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部分对时空观念进行先验研究的意义在于,此框架不仅可以为现实的数学成就提供一种哲学辩护,而且还确立了某种主体性的认知结构对于数学结构的奠基关系。康德之后的一些哲学家对其数学哲学的批评某种程度上来源于对感性与数学关系的误解,但康德本人也有一定责任。先验哲学可以从认知主体的角度为数学的实际形态提供某种必要性的解释,这条进路直至今日仍具有生命力。

  • 标签: 先验感性论 先验哲学 数学哲学
  • 简介:所谓学术翻译,就是“理解和理解的塑形”,而塑形的一个标志就是将那些体现原作者思想的各种基本概念在母语中概念化、达乎语词;而这一塑形过程必然既受制于自己已然的文化、思维方式和语言,但同时又承袭、改变和塑造着它们。因此,从根本的意义上看,翻译奠基在理解和解释之上。本文尝试以《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1为例来说明这点。

  • 标签: 理解 翻译 《纯粹理性批判》 先验感性论
  • 简介:先验演绎是德国观念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其基本的哲学立场,更为具体地说,它是一种独立于经验而对概念的正当性提供证明的哲学方法。将先验演绎学说运用到权利哲学之中,可以为道德权利或者自然权利概念提供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证明。权利的先验演绎揭示了权利概念的内部必须蕴含一个共同体结构,并且,要求我们先天地阐明这一共同体结构存在的必然性,不仅如此,这一学说还有助于我们反思传统权利学说存在的不足,为权利推定的适用提供了标准和规诫。因此,可以说,权利的先验演绎是一种有关权利哲学的全新学说。

  • 标签: 先验演绎 道德权利 权利推定 权利演绎 共同体
  • 简介:谈及18世纪哲学必谈康德,谈及康德和他的三大批判,必谈他引发的'哥白尼式革命',这是康德对哲学认识转向最显著的贡献。面对这个称谓,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哥白尼式反转是否可能?如果是,它是何以可能的?革命是否彻底?文章主要从康德的'先验感性'入手,以目的和发生视域审视先验感性在'哥白尼式革命'中的作用和意义。

  • 标签: 哥白尼式革命 先验感性 纯粹理性 时空观 图式
  • 简介:以文化价值判断先验与综合的一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从逻辑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体育文化价值判断的先验与综合。提出对体育文化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先验与综合是人们更深刻的认识体育文化内涵和实现不同国家、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

  • 标签: 体育文化 价值判断 先验与综合
  • 简介:康德以其"哥白尼革命"实现了对传统符合哲学的翻转,王阳明则以"龙场悟道"为标志实现了对传统理学的翻转。两位哲人均旨在解决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并且其思路都是先验唯心的。在道德哲学中,两人均从主体内部寻求道德行为的根据,强调遵法守理的重要性。康德以自由定义人的尊严,王阳明则以"洒落"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 标签: 先验 良知 自由
  • 简介:感性本体的诞生,乃是19世纪上半叶西方哲学发展史上重大的哲学事件,它标志着长达两千多年来的西方传统哲学开始遭遇重创,一个崭新的哲学时代开始来临。而这一感性本体的确立,是与费尔巴哈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追忆这一本体的确立历程,阐释这一本体的哲学意义,对于我们今天重新理解费尔巴哈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在什么一种意义上对马克思哲学产生着积极影响,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 标签: 感性哲学 费尔巴哈 感性本体论
  • 简介:先验客体概念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由于一方面其意义精微且有层次递进,另一方面又与若干概念意义相近,所以有些许模糊难懂。本文首先对先验客体的概念进行梳理,概括出其作为统一性本身、统一性的规则与客观性之保障这三重含义。在此基础上阐明它与物自体所体现的是先验与超验、认识与存在的区别。最后考察其与先验主体的关联,进一步指出先验客体是先验主体统一性的对象化。通过这一系列的考察厘清先验客体概念在康德哲学中的作用。

  • 标签: 先验客体 表象 物自体 先验主体
  • 简介:本文通过对学生感性认识特点的研究,意在克服教学过程理论上长期存在的机械唯物论观点。文章认为学生感性认识的三个特点是:一、不是学生从学习书本知识所获得的理性认识的源泉;二、不完全是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三、具有随机性和典型性,缺乏定向性和全面性。

  • 标签: 教学过程 间接经验 理性认识
  • 简介:摘要:财务敏感性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分析企业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企业财务状况的敏感性和风险程度。本文主要研究了财务敏感性分析方法,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更全面地了解财务敏感性分析方法,掌握这些方法的应用技巧和注意事项,为企业的财务决策和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财务敏感性 敏感性分析方法
  • 简介:本文通过问题、策略、程序三个部分,从音乐美学基本问题出发,对建立在相互制约关系法则之上的二元结构和本质主义批判进行质疑,并在此基础上就音乐美学理论提出21个基本关系,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向语音中心主义的位移和语言与表述的关系做进一步阐发,同时,提出在追问与关切的基础上进行合式表述,以及有关音乐美学范畴的研究设想。

  • 标签: 经验 先验
  • 简介: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总伴随着一个内在的"本我"边缘,它决定了先验自我意识具有"作为事实存在"的存在结构,这种结构暗含着一种先验存在的可能。这种可能被海德格尔和萨特敏锐地捕捉到了。海德格尔通过"此在"的意向性结构揭示了存在的时间性,揭示了此在具有"先验存在"的时间发生。萨特通过寻求胡塞尔面向世界、面向他人意向性的超越性,把胡塞尔的绝对自我意识改造成了一种对他人、对世界的焦虑意识,这种焦虑意识反过来说明了先验自我是有"孔洞"的失败意识。自我意识早已被"为他意识"所超越。总之,通过对胡塞尔先验自我意识中"本我"维度的存在解读,可以更好地认识海德格尔和萨特将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意识现象学如何发展为一种先验存在的现象学。

  • 标签: 先验自我 本我 此在 意向性结构 先验存在论
  • 简介:弗里德里希·谢林是德国古典法哲学发展史中的一位长期以来被忽视的思想家。他在《先验唯心体系》中发展了费希特以来有关相互承认的看法,不是将相互承认视为是一种个体性的机制,也就是说,不是将相互承认建立在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基础上,而是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待相互承认的可能性,从而将历史引入到了对于自由的论证之中,从而导致了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史上的自由观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历史开始成为自由的要素。并且在此基础上,为新的法权演绎,也为历史法学派的诞生提供了哲学的基础。这就是权利在历史过程中获得先验的根据,法律制度因此获得了客观历史的基础。然而,在《先验唯心体系》的末尾,这一建立在历史基础上的自由观却被他有关审美自由的论证所削弱。自由被视为出自天才艺术家之手的创造,法律制度也就成为了天才立法者的个人创造的产物。由此,在谢林的整个法权演绎的过程中就存在内在矛盾,也造成了他在主张废除国家和强调绝对的伦理国家之间的立场摇摆。

  • 标签: 相互承认 理智直观 历史 法权 国家
  • 简介:费尔巴哈哲学作为对神学和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出现,其哲学逻辑起点为感性问题,并将感性视为其哲学的本体问题。

  • 标签: 费尔巴哈 感性 本体论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谢林的先验哲学开始于单纯的直观,谢林的《先验唯心体系》把全部哲学表述为意识的发展,而在先验哲学中表现为意识或

  • 标签: 体系解读 先验唯心论 原始直观
  • 简介:谢林的先验哲学开始于单纯的直观,理智直观可以使我们认识自然界的这种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的同一性,涵盖了从原始自我到理智直观、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从自然合目的论到艺术哲学的全过程

  • 标签: 体系解读 先验唯心论 原始直观
  • 简介:在迄今为止的小说创作中,毕飞宇虽然进行过多种多样的艺术尝试和探索,但他的作品所呈现出的总体风格却基本上是统一的,那就是感性与理性、抽象与具象、形而E与形而下、真实与梦幻的高度和谐与交融。他的小说有着丰满感性的经验叙事的特征,但同时他对于抽象的形而上叙述又有着更为浓

  • 标签: 毕飞宇 小说创作 感性精神 现实主义 生活题材 人性精神
  • 简介:知识是为知识存在的合法性奠基的理论。传统知识遵循的是理性动力原则,这一原则在近代知识奠基运动中始终未被触动。马克思超越近代知识的实质是以感性动力原则代替理性动力原则。理性动力原则强调理性是知识的动力源泉,理性动力原则的缺点是抽象性;感性动力原则强调感性是知识的动力源泉。马克思强调把感性当作感性活动来理解并在感性活动中不断生成发展,因而是活动的感性。活动的感’性能不断地扩充知识对象,因而能为知识进一步奠基。

  • 标签: 知识论 活动的感性 理性
  • 简介:摘要:在音乐表演方式中,有需要多层面的表达方式。因此在音乐表演时,需要从理性层面和感性层面解读音乐作品,从而带来相应的心理感受。但是在以往的音乐表演研究中,将主要的研究重点放在演绎技巧的衡量上。因此,本文从具体的乐曲表演为切入点,根据自身学习经历和表演经历,阐述自己对音乐表演的理性和感性表达的理解,希望能够做到对表演中的演唱技能和肢体展现做一定的结合,以较为综合化的分析方式,呈现在音乐表演中感性与理性结合的重要性,作为自己学习总结的同时,也为其他人提供一些帮助。

  • 标签: 音乐表演  感性  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