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病因、临床特点、合并症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在院内发生AK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老年人AKI发病率、病死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1~70岁、71~80岁、80岁以上的患病总人数分别是12、25、19,死亡人数分别是2、6、7,三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诱发AKI的最常见因素是严重感染(48.2%)、大手术及介入治疗(17.9%)、心源性疾病(14.3%)。药物引起的以氨基糖甙类为主。少尿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76.7%)。治疗最有效的方法仍是肾脏替代治疗(67.5%)。结论老年人AKI以严重感染、大手术、心源性疾病为常见诱因,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青年人高。肾脏替代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 标签: 老年人 损伤 治疗 预后
  • 简介:脓毒症是化脓性细菌或致病菌毒素自局部感染部位侵入血液循环,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至患者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引发的全身感染性疾病。脓毒症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并伴有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injury,AKI)和多脏器衰竭。

  • 标签: 严重脓毒症 急性肾损伤 诊疗 血液循环 化脓性细菌 感染性疾病
  • 简介: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导致的、涉及多学科领域的常见危重症,总体发病率约为1%,住院患者的发病率高达15%,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1],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有研究发现,microRNA的表达变化影响着肾细胞的增殖与凋亡,且与AKI的发生发展有关。研究microRNA与AKI的关系,将为理解AKI发病机制和进展过程提供新角度,并可能成为AKI新的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本文将对microRNA在AKI中的调控机制及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MICRORNA MICRORNA 发病机制 诊断标志物 学科领域
  • 简介:骨盆骨折致尿道损伤的发生机制和急诊处理在临床上有分歧,本文回顾了骨盆骨折致尿道损伤方面的资料,总结了骨盆骨折致尿道损伤发生机理、诊断及急诊处理的选择。骨盆骨折,膜部尿道首先被拉长,若达到膜部尿道弹性的最大范围而损伤的外力依然继续,尿道将会在固定和脆弱的球膜部交接处部分或完全断裂。前列腺部尿道以及膀胱损伤多见于儿童,因为儿童的前列腺部尿道尚未发育完全,周围组织不能提供足够的保护。女性尿道损伤发生率明显少于男性。对于怀疑尿道损伤的男性病人首选逆行尿道造影进行检查,女性可以通过尿道镜来完成。尿道损伤的早期处理包括耻骨上膀胱造瘘和尿道会师术。

  • 标签: 骨盆骨折 尿道损伤 急诊处理 机械原理 诊断
  • 简介:膜性肾病(membranousnephropathy,MN)是终末期肾脏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根据其病因可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和继发性膜性肾病两大类。其中特发性膜性肾病现已占我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5%~9.9%。一直以来,对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及蛋白尿的产生认识主要来源于动物模型——Heymann肾炎的研究。

  • 标签: 膜性肾病 足细胞损伤 终末期肾脏病 MEMBRANOUS NEPHRITIS 肾小球上皮
  • 简介: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观察压力性尿失禁女性膀胱的动态位置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120例(病例组),同期选取无症状健康女性70例(对照组)。测量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的膀胱距离参考线位置,参考线上为正数(+),参考线下为负数(-),计算膀胱移动度,比较两组女性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的膀胱相对位置。结果静息状态病例组膀胱位置为距离参考线(2.63±0.37)cm,对照组为距离参考线(2.51±0.45)cm,Valsalva动作病例组膀胱位置为距离参考线(-1.83±1.07)cm,对照组为距离参考线(1.21±0.65)cm,病例组膀胱移动度为(3.11±1.34)cm,对照组为(1.81±0.75)cm。静息状态两组膀胱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动作两组膀胱位置及膀胱移动度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动态检查显示,压力性尿失禁女性Valsalva动作的膀胱位置明显降低、膀胱移动度增大。

  • 标签: 超声 膀胱颈 压力性尿失禁
  • 简介:目的探讨腔静脉输尿管患者行腹腔镜下输尿管离断成形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腔静脉输尿管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经过,男性4例,女性2例。所有患者均经B超、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CTU或MRU检查诊断为右侧腔静脉输尿管,均伴有右肾积水和上段输尿管扩张。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输尿管离断成形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1例中转开放手术,术后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出现。术后1月拔除双J管,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平均随访18月,显示右肾积水显著减少。结论本组6例腔静脉输尿管患者行腹膜腹腔镜下输尿管离断成形术均获成功,该手术安全性高、疗效肯定、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腔静脉后输尿管 后腹腔镜 输尿管离断成形术
  • 简介:目的通过检索大样本尿道转诊中心数据库,分析骨盆骨折尿道损伤患者的病例特征和急诊处理对于延迟尿道重建的各种影响。方法检索尿道转诊中心病例数据库,纳入2009~2013年的376例尿道重建手术男性患者,所有患者曾因骨盆骨折导致尿道损伤(PFUI)接受开放尿道重建。分析因素包含患者受伤时年龄、PFUI的受伤原因、急诊处理的类型、合并损伤、狭窄长度和部位、尿道重建术式和手术结果。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大样本的析因分析。结果延迟尿道重建的总体成功率为80.6%。早期会师对减小狭窄长度、提高延迟尿道重建的成功率有促进作用。合并直肠破裂、狭窄长度〉1.6cm以及狭窄部位接近膀胱〈3cm是结果不良的预测因素。年龄、损伤类型、尿瘘和膀胱破裂对尿道重建的结果无明显影响。之前失败的尿道内切开术和尿道重建术对补救性手术的成功率无明显影响。结论尿道重建术的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早期会师能够提高尿道重建的成功率。而狭窄长度、位置和距离膀胱的距离起到关键作用,受伤时合并直肠破裂也是结果不良的预测因素。其它因素未显示明显重要性。

  • 标签: 尿道损伤 骨盆骨折 尿道重建 尿道狭窄
  • 简介:患者,女,46岁,既往体健。因头痛,恶心、呕吐2d,查血肌酐升高1d入院。2d前患者劳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呕血及黑便,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有发热,体温在37.5℃,唇周出现散在疱疹,呈粟粒或绿豆大的水泡,内容物澄清,泡壁紧张发亮,伴局部皮肤疼痛,疑诊为疱疹病毒感染,院外应用阿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

  • 标签: 阿昔洛韦 急性肾损伤 疱疹病毒感染 静脉滴注治疗 胃内容物 呕吐物
  • 简介:付汉广医师:首先简要介绍病史。患者,男.20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他4个月”入院。患者4个月前体检时发现左肾上极占位,偶有左腰隐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血尿、无发热盗汗。既往史:2011年7月,外院发现红细胞增多症,具体资料不详。

  • 标签: 后肾腺瘤 左肾 红细胞增多症 既往史 患者 体检
  • 简介:目的提高对腹膜Castleman病的认识,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报告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3例腹膜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3例均成功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术后随访12~16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腹膜Castleman病临床上少见,肿块可发生在淋巴组织的任何部位。CT扫描是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手术切除肿瘤为首选治疗手段。

  • 标签: CASTLEMAN病 腹膜后肿瘤 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闭合性肾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86例(1990年3月至2005年12月)闭合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B超、CT、静脉尿路造影(intravenousurography,IVU)检查分别是80例(93%)、32例(37.2%)和8例(9.3%);保守治疗65例(75.5%),手术治疗21例(24.5%),其中保肾手术16例(76.2%);治愈83例(96.5%),死亡3例(3.5%)。结论B超和CT检查可诊断并评估肾损伤程度,有利于制订合理保肾治疗方案。

  • 标签: 闭合性肾损伤 诊断 保肾治疗
  • 简介:勃起功能障碍(ED)是脊髓损伤的常见并发症。GiulianoF等人进行的双盲、对照研究评估了口服西地那非治疗脊髓损伤所致E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AnnNeurol,1999,46(1):15-21]。共178位患者入选,平均年龄38岁。首先,患者在性活动.前1小时随机接受安慰剂或西地那非治疗,持续6周。然后是2周的清除期,随后患者更换治疗6周。

  • 标签: 脊髓损伤 西地那非 安全性 治疗 ED 勃起功能障碍
  • 简介:急性肾损伤是常见的急危重症,在普通住院患者中AKI的患病率为3%~5%;而重症监护病房中更是高达30%~50%,引起长期或短期死亡率增加,并带来高额的经济负担[1,2]。急性肾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主要依赖于优化血流动力学和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但在过去几十年中,特殊的预防措施、治疗策略或者药物并没有带来显著的成效[3]。ICU中重症患者AKI诊断的延迟,对于死亡率和慢性肾脏病患病率的增加[4,5],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肾毒性药物 重症监护 血流动力学 生物标记物 预防措施
  • 简介:目的比较传统开放性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的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4例,女性66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开放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镇痛泵使用时间、术后扁平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P〉0.05)、结石长径(P〉0.05)、梗阻位置(P〉0.05)、输尿管分离(P〉0.05)、性别(P=0.6105〉0.05)、侧别(P〉0.05)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放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在手术时间(P〉0.05)、术中出血量(P〉0.05)、术后最高体温(P〉0.05)、引流管拔除时间(P〉0.05)上没有明显差异,而在镇痛泵使用时间(P〈0.01)和术后住院时间(P〈0.01)上,腹腔镜组要明显优于开放术组。结论对于输尿管上段的嵌顿性结石,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较传统开放手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腹腔镜 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 简介: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环孢素A(Cyclosporine,CsA)早期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南阳市中心医院经肾活检确诊的膜性。肾病患者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罗格列酮干预组(干预组)。对照组30例,服用常规量激素泼尼松1mg·kg-1·d-1,环孢素胶囊2~3mg·kg-1·d-1;干预组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罗格列酮片4mg/d。分别在服用罗格列酮前、服用后第3、6个月时检测患者动脉压、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1,TIMP-1)、尿82微球白蛋白(β2-microspheres,β2-MG)、禁水12h尿渗透压数值。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干预组治疗第3个月的血清TIMP-1分别为(248.1±48.6)ng/ml和(179.4±38.2)ng/ml,尿胆-MG分别为(253.2±39.7)μg/L和(190.8±35.4)μg/L,动脉压分别为(115.8±10.3)mmHg和(101.5±8.7)mmHg,2组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第3个月时,对照组和干预组禁水12h尿渗透压分别为(542.6±79.3)mosm/L和(615.4±68.7)mosm/L,2组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第6个月时,对照组和干预组血清TIMP-1分别为(401.3±52.1)ng/ml和(212.7±43.6)ng/ml,尿β2-MG分别为(382.7±41.2)μg/L和(221.3±36.7)μg/L,2组均高于治疗第3个月(P〈0.05),呈时间依赖性。治疗第6个月时,对照组和干预组动脉压分别为(128.6±8.9)mmHg和(114.4±12.6)mmHg,均高于治疗第3个月(P〈0.05);治疗第6个月时,对照组和干预组禁水12h尿渗透压分别为(461.3±62.7)mosm/L和(531.2±72.6)mosm/L,均低于治疗第3个月(P〈0.05)。干预组与同时间段的对照组比较,血清TIMP-1、尿β2-MG和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禁水12h尿渗

  • 标签: 罗格列酮 环孢素A 肾病综合征 肾脏损伤
  • 简介:葡萄糖是腹膜透析液中最常见的渗透成分,同时也是腹膜透析患者每日所需能量来源之一,大约占每日所需总能量的五分之一。在腹膜透析过程中,葡萄糖顺着浓度梯度吸收入血,进而对机体血糖稳态产生影响。吸收量取决于腹透液的浓度、透析时间、腹膜溶质转运率、每日所需腹透液总量。

  • 标签: 腹膜透析液 糖尿病 透析后 腹膜溶质转运 能量来源 浓度梯度
  • 简介:目的:探讨肾腺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泌尿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连续收治的8例肾腺瘤病例,并记录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式、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及随访结果。同时利用PubMed数据库搜索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结果8例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21∽71岁;5例患者体检时发现,3例因腰痛就诊。肿瘤位于左肾5例,右肾2例,双肾1例。4例患者施行了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剜除或微波消融手术,2例患者施行了腹腔镜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另2例患者施行了开放性肾肿瘤根治性切除加邻近器官联合切除术。6例术后病理检查肿瘤直径为1.5∽5.2cm,报告为肾腺瘤;施行开放手术的2例术后病理检查肿瘤直径为6.0∽11.4cm,报告为肾腺瘤合并肉瘤样癌,同时有邻近器官转移。结论肾腺瘤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肾脏肿瘤性病变,影像学上不易与肾脏恶性肿瘤性病变区分。如肾脏占位合并有红细胞增多症者应高度怀疑肾腺瘤可能,可在术前进行肿瘤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肾腺瘤一般体积较小,预后较好,治疗方法优先考虑行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也可选择如肿瘤冷冻、微波消融等微创治疗方法。如果肿瘤最大直径超过6.0cm,合并肉瘤样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其预后极差,应优先考虑行根治性肾肿瘤切除术。

  • 标签: 后肾腺瘤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