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一种同质化与封闭化的体系伦理,它同时存在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中,因此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要打破其体系化制约,并在使其保持差异与开放形态的同时为后现代社会下的伦理形态进行奠基;换言之,内蕴于“逻各斯中心主义”之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破产告诉我们应该从“三分”的视野去考察后现代社会下的伦理形态:即应该注意存在于“价值伦理”、“体系伦理”与“现实伦理”之间的复杂与动态关系,这应是理解“逻各斯中心主义”之解构的意义所在。

  • 标签: 伦理学 逻各斯 逻各斯中心主义 关系性逻各斯
  • 简介:20世纪初期,中日两国都产生了国粹主义思潮。尽管名称相同,但是精神思想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在对待孔子思想的态度上,两国国粹派就是不一致的。文章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两国的孔子思想内涵有所不同,两国的国粹主义跟政治的关系也存在差异。

  • 标签: 国粹主义 孔子思想 差异 比较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奠基阶段。这一时期的探索主体经历了初步萌芽、开始形成、曲折推进、正式形成四个阶段,最终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主体的核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主体质的飞跃,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提供了重要保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早期探索 主体 毛泽东
  • 简介:"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是我国司法改革中的重大改革任务,因其涉及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维护司法公正与权威而倍受关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势必对相关诉讼职能、结构与司法制度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辩护制度的完善,自然也是审判中心主义得以实现的本质要求。刑事辩护制度的完善,需要在深刻理解"审判中心主义"内涵的基础上,适应全新司法场域的要求,按照覆盖范围全程化、运行模式协作化、主体权利保障化和职能效用实质化的构型,进行全新再造。

  • 标签: 审判中心主义 辩护制度 “四化”构型 再造
  • 简介: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主体思想是这一原则的时代化体现。在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实践中,人民不仅是民生建设的认知主体,而且是民生建设实践的主体,人民不仅是民生建设成果共享主体而且是民生建设的监督主体。这些民生建设主体思想,对于推动以建设民生型服务型政府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改革,努力构建公平与正义为标志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 标签: 民生建设 主体思想 时代价值
  • 简介:史诗以阿喀琉斯个人为中心线索和情节发展的依据,表明它强调个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对重大事件的决定性影响。作品所刻画、讴歌的英雄人物都是个人主义的典型。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作品,史诗将作战的动力归之于英雄们的个人功名心和物质利益。这些都显示史诗是一部宣扬个人主义思想、赞美个人英雄的作品,个人主义是作品一以贯之的主体文化精神。

  • 标签: 个人主义 个人英雄 文化精神
  • 简介: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主体,杰出人物等其他主体都来自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力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始基,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终极。

  • 标签: 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本主体
  • 简介:三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往往按照主客体的框架来思考问题,它们用能动性和自主性来定义主体,而这样定义的主体首先应该是客体而不是主体。这是因为,这样的主体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被塑造起来。从主客体框架来思考哲学问题的研究思路是由启蒙运动以来近代哲学所确立起来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局限在这种近代哲学的框架中,使它无法有说服力地探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对人的制约,无法深入社会历史的微观领域,从参与者的视角来探讨哲学问题。

  • 标签: 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体哲学
  • 简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主体强化型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重构教学关系,旨在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切实提升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得以充分体现,师生关系明显改善,上述变化有效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堂实践教学
  • 简介:任何一个政权都需要相应的意识形态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消解人的主体性从而实现意识形态控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作为对意识形态控制的扬弃,从性质上看,它不再是虚假的欺骗,而是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从功能上看,它不再是消解人的主体性,而是建构人的主体性;从目标上看,它不再是为了控制人,而是为了发展人,最终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意识形态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其正当性的重要根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正当性决定了它理应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更大的话语权。

  • 标签: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控制 意识形态教育 人的主体性
  • 简介:主体间性理论的引入为中外合作办学交流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中外合作办学以“主体-主体”结构为基本交流模式。“主体-主体”交流模式的实现以主体的确认及对话意识的确立为其逻辑前提,以文化空间的建构和现代媒介的介入为基本中介。

  • 标签: 合作办学 交流 模式 主体间性 主体一主体
  • 简介:本刊编辑部于2007年4月21日晚举办了一场关于王海明教授《新伦理学》的研讨会。吴然教授首先谈了该著的几点创新之处,接下来与会师生分别从哲学、文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方面对该著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讨。北大哲学系伊雷、郗戈、贾祺,法学院艾佳慧、王元朋、蔡桂生,中文系胡淼森、陈帅锋、张春田,社会学系胡飞飞,经济学院刘念,历史学系庄小霞等同学就"异化"、"道德与法"等问题进行了专题发言和热烈讨论,经济学院王曙光副教授、香港平衡论研究中心李继兴研究员、哲学系访问学者谭德礼和吴蓉副教授等参加了讨论会。这里选发三篇发言摘要,供广大同学讨论。

  • 标签: 道德主体 小霞 哲学系 吴然 历史学系 王海明
  • 简介:冲绳女性,因冲绳特有的历史与文化,而常常被迫陷入性别、战争、种族冲突所导致的各种压迫之中,进而丧失其卑微的话语权,最后彻底沦为沉默的“他者”。通过对第十届“新冲绳文学奖”(1985)的获奖作品《织布女之歌》中三代女性不同创伤的分析,逐层拨开冲绳女性深重而悲恸的创伤,可以揭示出冲绳女性创伤的“普遍性”,并可以再现冲绳在三个转型期所经历的多钟命运,以及冲绳作家在文学书写中所寄托的深远忧思。

  • 标签: 冲绳女性 创伤弥合 主体性建构
  • 简介:摘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言意兼得,抓住关键,激活主体,探寻语文课堂的生命力。“支点”往往是关键词或重点句、段。“杠杆”是主体参与、语言练习和激励评价。没有参与,就没有学习。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去积极地体验课堂、感悟课堂、创造课堂、享受课堂。每一堂课都要有师生生命的律动,心灵的交流,个性的飞扬,收获的快乐,每一个学生都要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

  • 标签: 关键 主体 生命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随着当下文化全球化背景的日益强化,作为世界文学一个分支的汉语写作将如何自处的问题引起了许多作家和学者的强烈关注.为此,本刊编发了一组文章,所选的五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相信这样的讨论对于汉语写作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 标签: 汉语写作 主体定位 主体性问题 汉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