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对本院2005年7月~2011年6月收治24例(31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复发的主要原因有大隐静脉残留18条患肢,小隐静脉曲张未处理5条患肢;激光闭合术后曲张静脉通4条患肢;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6条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4条患肢;血管再生与深静脉交通1条患肢。21例患者(28条患肢)接受手术治疗,25条反流性静脉曲张患肢外观曲张静脉消失,1例随访时死亡,死时患肢无复发。3例PTS患者治疗后,2例溃疡愈合,1例仍反复溃疡。结论手术前常规的影像学检查以此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下肢静脉曲张 复发 再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技术改良及相关问题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后腹腔镜上尿路切开取石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48岁。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结石7例,输尿管上段合并。肾盂、肾盏多发结石7例,输尿管结石17例。其中,合并有输尿管炎症、狭窄、息肉等病变6例。结果31例患者均取石成功,手术时间60—150min,平均90min;术中出血量20~50ml,平均30ml;术后有2例漏尿3d;患者于4.5d拔除后腹膜腔引流管;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10d。随访3~12个月,患者肾输尿管积水均明显好转或消失,无结石复发,无肾盂、输尿管缝合或吻合处狭窄。结论后腹腔镜治疗上尿路结石是可行的,对上尿路其他相关病变可一并处理。同时,结合纤维胆道镜的应用可延伸后腹腔镜在泌尿系结石治疗中的适应证。

  • 标签: 后腹腔镜 上尿路结石 纤维胆道镜
  • 简介: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近期手术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对20年来19例手术患者的时机、术式和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率3.24%;手术率与手术时机、术式选择和手术操作有关;急诊手术近期手术率高于择期手术。结论胃、十二指肠溃疡若年龄在45岁以上,经正规治疗2疗程症状无改善或反复多次黑大便或复合溃疡者均应尽早手术,以避免被迫作急诊手术。手术方式及胃切除范围视溃疡面所在部位而定。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我院常规是Billroth-Ⅱ式手术Moynihan。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随着牙本质粘接剂和粘接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牙本质的粘接性能。但迄今为止,牙本质粘接的持久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采用生物仿生矿化的方法矿化脱矿牙本质、混合层中树脂渗透不全区域是解决牙本质粘接耐久性的有效手段之一。正常矿化牙本质中的胶原基质由于被纤维内和纤维间的磷灰石晶体加强而呈现出良好的抗蠕变性。仿生矿化是在拟生态类似物诱导下,利用无定形磷酸钙纳米级前躯体颗粒矿化脱矿的胶原纤维。本文就树脂牙本质界面胶原纤维矿化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再矿化 仿生矿化 牙本质
  • 简介:下肢动脉依据其部位及功能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血管,股动脉作为流出道的末端以及流入道的起始,对其处理有复杂性和特殊性。股动脉狭窄闭塞是股动脉疾病最为常见的[1]。目前关于股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主要有人工血管转流术、内膜剥脱术、血管腔内治疗等。近年来腔内治疗凭借其微创、快速康复、安全、手术时间短等优势发展迅速,再加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多为老年患者,

  • 标签: 支架内再狭窄 腔内治疗 流入道 流出道 人工血管转流术 闭塞患者
  • 简介:股腘动脉闭塞是常见的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自1964年首例采用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治疗股腘动脉硬化狭窄性疾病至今,股腘动脉的腔内治疗获得极大的发展[1]。欧洲及北美指南提出腔内治疗也可适用对某些复杂泛大西洋学会联盟(Trans-AtlanticInter-

  • 标签: 腔内治疗 腘动脉 再狭窄 动脉闭塞性疾病 支架植入 通畅率
  • 简介:摘要:基于肝缺血灌注损伤相关研究,综述了成功制作大鼠肝缺血灌注损伤模型后大鼠肝脏微循环、病理形态学等方面的变化。探讨大鼠肝缺血灌注损伤模型制作成功与否的评价方法,简要归纳分析了血清学评价、病理形态学观察等模型评价方法,提出了评价大鼠肝缺血灌注损伤模型的适宜方法,为肝缺血灌注损伤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肝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模型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梗并行灌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5月-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复发性胃癌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来源于2019年8月-2021年8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复发性胃癌患者,共选取61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手术组与保守组,其中手术组35例,保守组36例。手术组再次采用手术治疗,保守组采用保守方案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术后5年内生存率以及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估依据为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QOL)]予以评估。结果:相比保守组,手术组患者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均显著更高,P<0.05;相比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QOL分值显著更高,同时手术组治疗后的QOL分值较保守组显著更高,P<0.05。结论:给予复发性胃癌患者手术治疗获得的临床效果良好,患者术后5年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均获得显著提升。

  • 标签: []复发性胃癌 再手术 生存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管治疗原因及临床治疗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75例根管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进行治疗后总结以及分析。结果:根管治疗的原因中,欠填40例,超填5例,遗漏根管10例,冠渗漏4例,根管侧穿4例,侧压不足12例。75例患者根管治疗后,60例根管治疗成功,成功率为80.00%。结论:临床初步评定实施根管治疗的效果良好,进行治疗的时候需格外注意,避免根管出现侧穿,提高治疗的效果。

  • 标签: 根管再治疗 原因分析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对喂养综合征的研究越来越多。喂养综合征在重症患者中的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结局。本文章拟通过对重患者喂养综合征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ICU医护人员对该综合征的认识和重视,从而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以促进患者安全,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近年来,随着对心脏和肾脏疾病研究的深入,心肾之间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定义心肾疾病之间的广泛联系,2004年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所提出了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syndrome,CRS)的概念,2007年Ronco等人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了CRS并将之细分为五种亚型.目前,对于CRS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做了不少研究,但由于其发病率高,对其认识有限,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特别是CRS的病理生理及预防方面相关研究不多,所以仍然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基于CRS的病理生理机制再次重点阐述CRS不同亚型的预防措施.

  • 标签: 病理生理机制 心肾综合征 预防 血液研究所 CRS 肾脏疾病
  • 简介:目的观察脂多糖(LPS)处理对于小肠缺血灌注损伤(IRI)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方法实验分为3组:LPS组(腹腔注射LPS100μg/只)、缺血灌注(I/R)组(肠系膜上动脉夹闭30min后恢复血供)以及LPS+I/R组(肠系膜上动脉夹闭30min后恢复血供,并立即给予腹腔注射LPS100μg/只),于灌注后各时间点,获取全小肠,留取病理组织,并分离黏膜固有层细胞,提取总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FIT.PCR检测各炎性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I/R组、LPS组比较,I/R+LPS组小鼠小肠黏膜固有层各主要细胞炎性因子呈现提前上调表达趋势,病理结果证实灌注后48h,I/R+LPS组较之L/R组和LPS组小肠损伤显著加重。灌注后48h结果显示,与I/R组比较,LPS组IL-17AmRNA水平无显著变化[(6.20±0.32)与(5.79±0.30),t=3.117,P〉0.05];而LPS+I/R组与其余两组相比,IL-17A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14.22±0.5)与(6.20±0.32),t=59.047,P〈0.05],[(14.22±0.5)与(5.79±0.30),t=134.754,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肠缺血后外源性LPS可加速并加重灌注损伤,这可能与IL-17A表达上调,促进相关免疫细胞浸润有关。

  • 标签: 脂多糖类 小肠 再灌注损伤 白细胞介素17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显微超声技术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间入院的需行根管治疗的患者64例,在患者同意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两个研究小组。观察组采用显微超声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根管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成功率为87.04%,对照组治疗成功率为63.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发生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根管治疗中采用显微超声技术,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根管再治疗 显微超声技术 常规根管治疗,效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