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自噬基因表达特征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患者预后的预测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基因型-组织表达研究项目(The 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 GTEx)数据库中分别得到所有HCC和正常肝细胞组织的基因转录表达数据,并将每个样本的基因转录表达数据统一转化为log2(FPKM值+1),消除数据库之间测试平台的数据差异。根据人类自噬基因库中获取的人类自噬基因列表筛选出TCGA-GTEx整合后序列中每个样本对应的自噬基因的表达量。采用R语言limma包以错误发现率(FDR)<0.05及差异倍数|logFC|>1为筛选标准,进行自噬基因差异表达分析。采用R语言clusterProfiler包对差异表达自噬基因以P<0.05为筛选标准,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根据自噬基因的差异表达量和患者的临床信息,采用R语言survival包进行单因素的Cox回归分析。进一步将单因素的Cox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自噬基因纳入到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以每个差异表达的自噬基因表达量和相对应的回归系数coef值为基础,构建HCC的自噬基因预后模型:expmRNA1×βmRNA1+expmRNA2×βmRNA2+…+expmRNAn×βmRNAn(exp:基因表达量;β: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的回归系数coef)。绘制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模型预测价值。结果从TCGA-GTEx数据库中共得到HCC样本374例和正常肝组织样本160例的基因转录表达数据及临床信息。从整合后的样本序列中共筛选出205个自噬基因的表达数据,其中SPNS1、DIRAS3、TMEM74、NRG2、NRG1、IRGM、IKBKE、NKX2-3、BIRC5、CDKN2A、TP73为符合筛选标准的差异表达自噬基因。差异表达自噬基因GO主要富集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的调控、ErbB 2信号通路、蛋白激酶调节活性、激酶调节活性等功能。差异表达自噬基因主要富集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Hippo信号通路等KEGG通路。整合并删除生存信息缺失的样本后,共418例样本表达纳入到Cox回归分析中。通过单因素、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后,筛选出NRG1(HR=1.5565,95%CI:1.1793~2.0543)、IKBKE(HR=1.7502, 95%CI:1.2093~2.5330)这两个自噬基因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0.44247×NRG1的表达量)+(0.55977×IKBKE的表达量)。预测模型的ROC曲线显示7年总体生存的AUC为0.711。结论基于NRG1和IKBKE表达量构建的HCC预后模型,对HCC患者远期生存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标签: 癌,肝细胞 自噬 预后
  • 简介: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最初作为一种肝细胞有丝分裂原是从肝部分切除大鼠的血清中分离得到的。1931年,英国学者Higgens等发现部分切除后的残存肝脏可迅速增殖,其体积和功能较快恢复正常。20世纪60年代,Barcher等在肝大部分切除大鼠与正常大鼠之间建立交叉血循环,发现在肝大部分切除大鼠肝再生期间,正常大鼠肝细胞也有增生现象。

  • 标签: 肝细胞生长因子 生物学 实验研究 综述
  • 简介:HGF在损伤后肾结构和功能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急性肾损伤后肾局部c-met表达的增加可能是决定HGF/c-met系统靶向作用于损伤肾的重要原因,而c-metmRNA和c-met蛋白在修复和再生肾中均升高

  • 标签: 强肾 生长因子强 肝细胞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肿瘤突变负荷(TMB)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及TMB对肝细胞癌基因差异表达和肿瘤组织内浸润性免疫细胞占比的影响。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获取肝细胞癌患者的体细胞变异数据、基因转录表达数据和临床信息。采用R程序语言(3.6.1版本) maftools函数包分析样本的基因突变数据特征。利用VarScan2平台的肝细胞癌患者全外显子测序数据计算每个样本的TMB值,按TMB值大小排序,取中位值将全部样本分为高TMB组和低TMB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患者生存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判断肿瘤突变负荷与预后的相关性。采用R语言Limma函数包筛选两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FDR=0.05并logFC=1),并采用R语言clusterProfiler函数包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筛选标准均为P<0.05)。然后采用CIBERSORT工具对比分析两组之间浸润性免疫细胞的占比差异。结果从TCGA数据库中共获取了364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体细胞变异数据、基因转录表达数据和临床信息。其中327例(84%)样本存在突变,OBSCN与FLG的突变有协同相关性(P<0.05),而CTNNB1与AXIN1的突变相斥(P<0.05)。共363例患者纳入到TMB单因素生存分析中,按TMB值大小排序,按中位值2.9474将全部样本分为高TMB组(182例)和低TMB组(181例),TMB对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没有明显影响(P>0.05)。高TMB组和低TMB组之间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198个(上调基因28个,下调基因170个)。GO富集分析中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外基质组织、细胞外结构组织、细胞外基质、含胶原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基质结构成分等功能。KEGG富集分析中,差异基因在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和黏着斑通路上高度富集。两组之间浸润性免疫细胞的占比差异分析,CD4+记忆性T细胞在低TMB组中浸润程度更高(P<0.05);单核细胞则是高TMB组中浸润程度更高(P<0.05)。结论TMB和肝细胞癌患者预后没有相关性,TMB对肝细胞癌基因差异表达和肿瘤组织内浸润性免疫细胞占比有明显的影响。

  • 标签: 癌,肝细胞 肿瘤突变负荷 预后
  • 简介:摘要细胞分泌的硫酸酯酶2是一种内源性硫酸酯酶,可水解细胞外基质中或细胞膜外表面硫酸乙酰肝素链上的硫酸基团,可使结合在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上的生长因子解离,提高局部生长因子浓度,激活下游信号。硫酸酯酶2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在肝细胞癌中硫酸酯酶2表达升高与不良预后有关。硫酸酯酶2可通过激活肝癌细胞内多条信号通路促进肿瘤进展。抑制肝癌细胞硫酸酯酶2的活性,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成瘤能力。本文就硫酸酯酶2与肝细胞癌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癌,肝细胞 硫酸酯酶2 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分别采用基础疗法和基础疗法的基础上加用PHGF120m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共4周.结果治疗组治疗4周后SB由248±86μmol/L下降至126±126μmol/L,对照组由254.85μmol/L下降至213±117μmol/L;治疗组生存率为60%(18/30)对照组为37%(11/3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PHGF对慢性重型肝炎有较好疗效

  • 标签: 促肝细胞生长素 治疗 慢性重型肝炎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星形肌动蛋白1(astrotactin 1,ASTN1)与肝细胞癌(HCC)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公共数据库下载HCC的RNA表达谱数据和临床信息,比较HCC组织和癌旁对照组织ASTN1 mRNA的表达水平。ASTN1 mRNA在癌与癌旁组织差异分析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根据ASTN1表达高低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两组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ASTN1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采用siRNA技术沉默HCC细胞中的ASTN1基因,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穿膜细胞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HCC组织ASTN1 mRNA相对表达量为0.022(0~0.137),明显低于癌旁组织的0.037(0.004~0.216) (Z=-12.297,P<0.05)。生存分析显示ASTN1高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预后更好(HR=0.480,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ASTN1低表达是影响HCC患者总体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52,95%CI:1.635~2.313,P<0.05)。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siRNA-1和siRNA-2组穿膜细胞数为(88±7)、(89±5)个,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3)个(LSD-t=11.720,15.150;P<0.05)。细胞划痕实验显示,沉默ASTN1基因后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增强。结论ASTN1高表达是影响HCC患者总体生存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ASTN1低表达患者预后更差。ASTN1可作为判断HCC患者生存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

  • 标签: 癌,肝细胞 ASTN1 预后 生物学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因素与生存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117例肝细胞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术后早期复发因素及生存预后情况研究。结果:研究证实,117例患者中,有85例出现肿瘤复发情况,复发率72.60%,其中,早期复发59例,占比50.40%,晚期复发26例,占比22.20%。且研究证实,患者肿瘤术后复发影响因素中,与AFP/V、肿瘤数目、血管侵犯及肝硬化程度有直接相关性,统计结果差异表现为(P<0.05),同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的CT,MRI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进行研究。以手术病理结果分为参照组(未发生微血管浸润)与实验组(发生微血管浸润)。对比两组肿瘤直径及CT与MRI征象。结果:实验组在边缘模糊、局部外凸结节、多结节融合、瘤内新月征、TTPVI以及PVTT上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的诊断中,CT与MRI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其影像学征象主要表现为边缘模糊、TTPVI以及PVTT等。

  • 标签: 肝细胞癌 微血管浸润 CT MR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实施循证护理对其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筛选本院收治的30例行介入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为对象,纳入时间2021年1月~2021年1月。按照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5例)、研究组(15例)分别在介入治疗基础上配合常规护理及循证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后自理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结果:治疗后,研究组Barthel、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针灸 康复护理 脑卒中 偏瘫 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肝细胞肝癌患者行CT、MR影像学检查的效果差异。方法 随机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68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CT、MR影像学检查。对比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MR组阳性检出率(97.06%,66/68)高于CT组(86.76%,59/68),P<0.05;MR组<1cm病灶检出率比CT组高,P<0.05。结论 MR用于肝细胞肝癌临床诊断中的效果优于CT,特别是阳性检出率与小病灶检测方面,值得推广。

  • 标签: 肝细胞肝癌 CT MR 影像学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肝细胞癌诊断中CT与MR影像学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的样本均由研究者医院提供,共计100例肝脏病变患者,入院就诊时间2022年1月~2023年12月。患者均接受CT、MR影像学检查以及手术病理检查,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CT、MR影像学的诊断价值。结果 经手术病理检查,纳入患者中确诊肝细胞癌64例,肝脏良性病变36例。CT诊出肝细胞癌50例(准确48例),肝脏良性病变50例。MR诊出肝细胞癌60例(准确59例),肝脏良性病变40例。MR诊断灵敏度、准确度高于CT诊断(P<0.05)。结论 肝细胞癌诊断中,CT、MR均可取得一定的诊断效果,但MR诊出率、准确性高于CT,建议首选。

  • 标签: 肝细胞癌 CT MRI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纹理分析鉴别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上腹部1.5 T MRI (Signa HDXT,GE healthcare)检查且病理证实为HCC (52例)和ICC (28例)的患者资料。重建DTI图像,生成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两位观察者(分别具有2年和8年影像诊断经验)勾画肿瘤所有层面的ROI,使用AK (artificial intelligent kit,GE Healthcare)软件提取纹理特征。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一致性,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各参数的差异,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ROC曲线。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联合诊断模型。DeLong检验比较单一参数与联合诊断效能的差异。结果两观察者测量结果一致性良好(组内相关系数>0.75)。HCC组ADC信号强度图的最大值、平均值、方差、标准差及熵小于ICC组;能量、峰度及相关性大于ICC组(P<0.05)。HCC组FA信号强度图的最大值、方差、标准差及长游程优势小于ICC组;相关性及短游程优势大于ICC组(P<0.05)。其余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个参数中,ADC-相关性鉴别HCC与ICC的效能最高,AUC为0.856,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82.1%。当ADC-能量、FA-最大值、FA-短游程优势3个参数联合或者ADC-能量、ADC-相关性、FA-最大值、FA-短游程优势4个参数联合时均可获得最佳诊断效能,AUC值为0.877,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84.6%。Delong检验显示联合诊断与多个参数相比较效能有显著提升(P<0.05)。结论基于DTI的纹理分析可以提供多个参数鉴别诊断HCC与ICC。

  • 标签: 肝细胞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 扩散张量成像 纹理分析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患者外周血和肝脏浸润的自然杀伤样B(natural killer-like B, NKB)细胞变化,分析IL-18在体外对NKB细胞水平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入组43例HCC患者和21例健康对照者(normal control, NC),采集抗凝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1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HCC患者,取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分离肝脏内淋巴细胞(intrahepatic lymphocyte, IHL)。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IL-12、IL-18和IL-18结合蛋白(IL-18 binding protein, IL-18BP)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和IHL中CD3-NKp46+CD19+NKB细胞比例和NKB细胞中IL-18+细胞比例。使用重组人IL-18(1 ng/ml和10 ng/ml)对PBMC和IHL进行刺激培养,检测NKB细胞比例和NKB细胞中IL-18+细胞比例变化,并检测培养上清中IL-18BP水平变化和NKB细胞中磷酸化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 NF-κB)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LSD-t检验。结果血浆IL-12水平在HCC组和NC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HCC组血浆IL-18水平低于NC组[(224.30±58.89) pg/ml vs (327.00±52.27) pg/ml,P<0.000 1],HCC组血浆IL-18BP水平高于NC组[(4.42±0.97) ng/ml vs (0.92±0.18) ng/ml,P<0.000 1]。HCC组外周血NKB细胞比例低于NC组[(2.68±1.23)% vs (8.88±2.95)%,P<0.000 1],NKB细胞中IL-18+细胞比例亦低于NC组[(54.42±12.60)% vs (69.74±12.65)%,P<0.000 1]。肿瘤组织IHL中NKB细胞比例低于癌旁组织[(2.89±0.86)% vs (4.66±1.17)%,P<0.000 1],NKB细胞中IL-18+细胞比例亦低于癌旁组织[(51.50±13.18)% vs (62.13±9.24)%,P=0.013]。重组人IL-18刺激后培养上清中IL-18BP分泌水平降低(P<0.05)。1 ng/ml IL-18刺激对PBMC和IHL中NKB细胞比例、NKB细胞中IL-18+细胞比例、NKB细胞中磷酸化NF-κB水平均无影响(P>0.05),而10 ng/ml IL-18刺激不但提升NKB细胞比例和NKB细胞中IL-18+细胞比例,还可诱导NKB细胞中磷酸化NF-κB水平升高(P<0.01)。结论高浓度IL-18在体外可能通过抑制HCC患者IL-18BP表达促进NF-κB磷酸化,可能发挥正反馈作用,诱导NKB细胞活化和IL-18分泌。

  • 标签: 肝细胞癌 自然杀伤样B细胞 IL-18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窦内皮细胞(LSECs)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对肝细胞(HC)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培养细胞并分组为HC组,HC+LSECs组,HC+ 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组,HC+LSECs+L-NAME组,HC+LSECs+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组,HC+LSECs+HGF+L-NAME组。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方法检测HC增殖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各组HC的蛋白激酶B(Akt)、细胞间充质-上皮转化因子(c-Met)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及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法检测LSECs、LSECs+L-NAME组中细胞的eNOS、血管生成素2(Ang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HC+LSECs组与HC+LSECs+L-NAME组比较,HC增殖率高[(42.30±4.43)%比(32.80±3.18)%];HC+LSECs+HGF组与HC+LSECs+HGF+L-NAME组比较,HC增殖率高[(96.34±2.48)%比(59.53±2.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6.325,P<0.01)。Akt、c-Met的表达:HC+LSECs组与HC+LSECs+L-NAME组比较表达升高(4.71±0.02、9.18±0.09比2.66±0.01、6.78±0.08);HC+LSECs+HGF组与HC+LSECs+HGF+L-NAME组比较表达升高(10.55±0.02、17.53±0.16比5.82±0.02、10.72±0.05,F=103 175.549、8 465.544,P<0.01)。Ang2、TGF-β1、eNOS的表达:相对于LSECs细胞组,LSECs+L-NAME组中eNOS的表达下降(0.372 838±0.019 876比0.117 049±0.008 135,t=20.732,P<0.01);(0.027 93±0.000 92比0.010 57±0.000 15,t=32.126,P<0.01),而Ang2、TGF-β1的表达升高(0.216 319±0.018 801比0.557 341±0.034 118,t=-84.663,P<0.01),(0.004 99±0.000 06比0.017 00±0.000 10,t=-181.747,P<0.01);(0.137 316±0.012 621比0.628 727±0.045 014,t=-75.773,P<0.01),(0.010 930±0.000 351比0.034 670±0.000 830,t=-45.488,P<0.01)。结论来源于LSECs的eNOS,可以通过抑制LSECs中Ang2/TGF-β1信号通路表达,达到促进HC增殖作用。

  • 标签: 肝窦内皮细胞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血管生成素2 肝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 简介:目的建立新的转移性人肝细胞细胞系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从人肝细胞癌的腹腔转移灶取材,将标本分离成单细胞悬液,使用培养液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取名为HN-HC1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于裸小鼠腹腔接种第18代HN-HC1细胞2×106个,观察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检测AFP的表达。结果HN-HC1细胞体外连续传代至第18代,形态上具有典型的恶性上皮细胞的特征,裸小鼠腹腔HN-HC1细胞成瘤率100%,移植瘤细胞中AFP呈强阳性表达。结论HN-HC1细胞可能成为较稳定的来源于转移灶的人肝细胞细胞系,HN-HC1裸小鼠移植瘤是一种较理想的肝细胞癌动物模型,为肝细胞癌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动物实验平台。

  • 标签: 肝细胞 细胞转移 细胞系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瘦素(LEP)诱导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方法用DMEM/F12培养液培养HK-2,分别用不同浓度的LEP(10、50、100 ng/mL)刺激体外培养的HK-2细胞48 h,以及100 ng/mL的LEP刺激不同的时间(24、48、72 h)。倒置显微镜观察HK-2形态;RT-PCR检测H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mRNA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HGF和TGF-β1蛋白含量。结果①LEP刺激可以使HK-2逐渐由椭圆形变成长梭形,类似肌成纤维细胞的形态;②不同浓度的LEP可以上调HGF和TGF-β1 mRNA及其相应蛋白的表达,其作用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③同浓度LEP作用下的HK-2早期即出现HGF mRNA高表达,48 h后表达逐渐下降,之后TGF-β1 mRNA出现表达快速持续上升;细胞培养液中HGF和TGF-β1蛋白表达量与各自相应mRNA表达相似;④α-SMA随LEP浓度的提高或作用时间延长均呈持续性高表达。结论LEP参与了HK-2转分化,它可以在HK-2转分化过程诱导HGF高表达,该表达的上升是一种有益的防御反应。

  • 标签: 肾小管, 近端 细胞, 培养的 瘦素 肝细胞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癌患者癌旁组织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与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连续接受根治性肝切除的320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73例,女性47例,年龄17~80岁,中位年龄53岁。癌旁肝组织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计算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肿瘤多发(HR=1.895,95%CI:1.155~3.108)、微血管侵犯(HR=1.665,95%CI:1.104~2.512)、肿瘤直径>5 cm(HR=2.400,95%CI:1.603~3.594)、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18(HR=1.880,95%CI:1.257~2.810)是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甲胎蛋白>20 μg/L(HR=1.631,95%CI:1.151~2.311)、微血管侵犯(HR=2.145,95%CI:1.536~2.994)、肿瘤直径>5 cm(HR=1.866,95%CI:1.342~2.592)、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18(HR=1.517,95%CI:1.084~2.122)是肝细胞癌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癌旁组织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将患者分为低比值组(比值≤18,n=222)和高比值组(比值>18,n=98)。低比值组患者累积生存率和累积无瘤生存率均优于高比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癌旁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是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术预后的影响因素,低比值患者预后更佳。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星状细胞 γδ T淋巴细胞 肿瘤微环境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