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抵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期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确诊为肝细胞癌并行TACE治疗后发生TACE抵抗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9例患者发生TACE抵抗后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125I粒子组);41例患者继续行TACE治疗(TACE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无肿瘤进展时间(PFS)、生存时间、整体生存时间,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结果共70例肝细胞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9例,女性11例,年龄(60.5±11.9)岁。治疗后1、3、6个月时,125I粒子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20.7%、40.7%、34.6%,高于TACE组(2.6%、3.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I粒子组的PFS、生存时间、整体生存时间分别为7.6、21.1、32.1个月,高于TACE组的3.5、8.5、14.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I粒子组和TACE组术后栓塞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93.1%(27/29)和100.0%(4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分级B级(HR=0.311,95%CI:0.160~0.603,P=0.005)和TACE(HR=0.308,95%CI:0.159~0.597,P=0.002)是影响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TACE抵抗肝细胞癌的安全性和疗效均较好,与单纯TACE治疗比较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

  • 标签: 癌,肝细胞 近距离放射疗法 125I放射性粒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手术切除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行手术切除的98例肝细胞癌合并PVTT患者资料,其中男性83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3岁。回顾分析临床和随访资料。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患者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5.9%、51.5%、35.4%,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1、2、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5.0%、16.1%、8.6%,中位无病生存期为8个月。多因素分析,术前甲胎蛋白≥400 μg/L(HR=1.760,95%CI:1.079~2.873)、肝静脉癌栓(HR=3.809,95%CI:1.655~8.765)的肝细胞癌合并PVTT患者手术切除后总体生存预后更差(均P<0.05),术后辅助TACE(HR=0.397,95%CI:0.220~0.716,P=0.002)的患者生存预后更佳。多因素分析,术前甲胎蛋白≥400 μg/L(HR=2.339,95%CI:1.488~3.676)、肝细胞癌切除联合PVTT清除术(HR=2.038,95%CI:1.090~3.811)、肝静脉癌栓(HR=2.374,95%CI:1.160~4.857)是肝细胞癌合并PVTT患者手术切除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术后辅助TACE(HR=0.535,95%CI:0.307~0.933,P=0.027)是复发的保护因素。结论术前甲胎蛋白≥400 μg/L及合并肝静脉癌栓是肝细胞癌合并PVT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和术后辅助TACE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癌,肝细胞 门静脉 预后 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甲胎蛋白(AFP)和肿瘤长径对可切除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并建立相应的术前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癌切除术的2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83例肝细胞癌患者中男性249例,女性34例,年龄(53.7±11.0)岁。依据术后病理分为两组:MVI阴性组(n=140)和MVI阳性组(n=143)。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指标与MVI的相关性,选取独立危险因素建立MVI的预测模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无复发生存期(RFS)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FP>400 ng/ml(OR=2.304,95%CI:1.329~3.995,P=0.003)、SII>376.30×109/L(OR=2.249,95%CI:1.299~3.894,P=0.004)以及肿瘤长径>5 cm(OR=2.728,95%CI:1.587~4.687,P<0.001)是肝细胞癌患者MVI的独立危险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提示,AFP(HR=1.663,95%CI:1.063~2.602,P=0.026)和SII(HR=1.851,95% CI:1.173~2.920,P=0.008)是肝细胞癌患者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SII、AFP和肿瘤长径建立的模型预测MVI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9.4%和75.7%。结论SII、AFP和肿瘤长径与肝细胞癌患者MVI的发生密切相关,AFP和SII是RFS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建立的预测模型对MVI的发生及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癌,肝细胞 微血管 甲胎蛋白类 预后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状RNA-EIF3I(circ-EIF3I)对肝细胞癌(HCC)生长转移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39例HC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9例,女性10例,年龄(62.2±5.6)岁。术中获取部分HCC组织与癌旁组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或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二者circ-EIF3I和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的表达量;利用小分子RNA干扰和基因过表达实验调节其在Hep3B、Huh-7肝癌细胞中的表达,然后以噻唑兰细胞活力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最后以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靶向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HCC组织中circ-EIF3I[(4.32±0.62)比(1.24±0.59)]和PGK1[(2.69±0.19)比(1.00±0.07)]的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circ-EIF3I小分子干扰RNA组细胞活力降低[Hep3B:(55.3±7.5)%比(100.0±9.2)%;Huh-7:(42.7±6.0)%比(100.0±5.6)%],迁移细胞数减少[Hep3B:(71.0±10.0)比(130.0±15.0)个;Huh-7:(50.0±8.5)比(125.0±10.0)个],侵袭细胞数亦减少[Hep3B:(52.0±7.0)比(105.0±13.0)个;Huh-7:(60.0±8.0)比(144.0±11.0)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circ-EIF3I可靶向结合miR-149-5p/miR-1271-5p,miR-149-5p/miR-1271-5p可靶向结合PGK1;PGK1过表达可明显逆转敲低circ-EIF3I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作用。结论敲低circ-EIF3I可通过调控miR-149-5p/miR-1271-5p/PGK1分子轴从而抑制HCC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

  • 标签: 癌,肝细胞 肿瘤转移 RNA 微RNAs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和纤维化指数4(Fib4)预测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587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并分析,其中男性412例,女性175例,年龄(56.8±11.2)岁。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HLF的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hild-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APRI和Fib4预测PHLF的能力。结果587例患者中肝切除术后发生肝衰竭186例(31.7%)。在多因素分析中,肝细胞癌患者APRI(OR=2.660,95%CI:1.314~5.384,P=0.007)、Fib4(OR=1.322,95%CI:1.157~1.511,P<0.001)的数值越高PHLF风险越大。Fib4、APRI、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预测肝细胞癌患者PHLF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9、0.686、0.618、0.565,四个模型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PRI和Fib4是肝细胞癌患者PHLF的危险因素,预测PHLF优于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

  • 标签: 肝功能衰竭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 纤维化指数4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 Child-Pugh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载药微球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DEB-TACE)在超米兰标准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4月至2019年3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肝移植的超米兰标准的100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2例,女性28例,年龄(50.3±7.8)岁。将术前接受DEB-TACE治疗的50例患者纳入DEB-TACE组,根据肝移植术后的肿瘤坏死率再分为A组(肿瘤完全坏死,n=9)、B组(50%≤肿瘤坏死率<100%,n=21)、C组(肿瘤坏死率<50%,n=20)。将未接受任何术前治疗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分析DEB-TACE并发症。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其生存和复发情况。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DEB-TACE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100.0%(50/50),接受1~4(1.8±1.2)次介入治疗。DEB-TACE术后并发症,发生栓塞后综合征18例(36.0%)。DEB-TACE组肝移植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0%、90.0%、76.0%,优于对照组94.0%、78.0%、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2,P=0.015)。A组+B组患者(n=30)肝移植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0%、96.7%、93.3%,优于对照组94.0%、78.0%、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9,P=0.012)。C组与对照组肝移植术后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P=0.130)。累积无复发生存率组间比较结果与累积生存率比较结果一致。结论超米兰标准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前行DEB-TACE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DEB-TACE后肿瘤坏死程度越高(超过50%或完全坏死),其生存预后越好。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移植 预后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简称肝癌)起病隐匿,病情进展迅速,多数患者发现时已丧失手术机会,系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的兴起给肝癌患者带来了希望,尤其是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方案已被国内外多个指南推荐作为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癌的一线治疗方案。本文从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方案的应用现状、治疗失效后的应对策略、成本-效益分析以及不良反应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癌,肝细胞 阿替利珠单抗 贝伐珠单抗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ALPPS)及其改进术式治疗余肝体积(FLR)不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近10年的临床实践表明,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仍偏高,远期疗效改善不明显。主要原因有:患者在短期内需承受二次肝脏外科手术的打击;FLR不足的HCC多为中晚期,术后易发生复发和转移;ALPPS仅实现了外科技术上的切除,并未实现肿瘤生物学上的切除。既往研究结果证明,中晚期HCC经局部治疗实现降期后再切除,其5年生存率与早期HCC切除后相当。因此,要提高FLR不足HCC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应倡导以肿瘤生物学转化为先、FLR增生为后的双转化策略和技术。靶向、免疫治疗联合局部治疗有望大幅提高转化率。回望ALPPS治疗HCC 10年的发展历程,留下的是促使FLR快速增生的永恒理念,慎选的是高代价、高风险、远期疗效提升不理想的外科术式。

  • 标签: 肝肿瘤 外科手术 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 余肝不足 门静脉栓塞
  • 简介:摘要肝癌的治疗东西方指南间存在明显差异,晚期肝癌的治疗依然是个重大挑战。随着肝癌药物治疗的进展,靶向和免疫治疗逐渐从临床试验走向临床实践,我们已经进入了靶向联合免疫治疗的时代,为进一步推动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和转化治疗提供了基础。肝细胞癌术后有着极高的复发率,目前尚无有效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用于减少术后复发,随着临床试验的推进,结合复发风险预测模型,选择性的进行术后辅助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新辅助治疗,目前最亟待统一的是标准问题,肝门淋巴结转移是值得关注的临床问题。通过进一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肝细胞癌进行精准化和个体化的靶向及免疫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 标签: 肝肿瘤 肿瘤辅助疗法 治疗应用 肝细胞癌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新辅助
  • 简介:摘要肝切除、局部热消融(LTAT)是治疗肝细胞癌最常用的治愈性手段。早期肝细胞癌(肿瘤直径≤3 cm)既是肝切除的最佳适应证,更是LTAT的最优势领域,对于其治疗首选肝切除还是LTAT,一直是一个争论性话题。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微创理念的建立、设备的改进、技术的提升和经验的积累,肝切除治疗早期肝细胞癌的微创性、安全性和疗效进一步提升。相比而言,LTAT治疗早期肝细胞癌在质量管理、理念和技术等方面缺乏创新性进步和体系性推进,总体疗效缺乏实质性提升,学术地位受到了挑战。本文从早期肝细胞癌肝切除和LTAT的特点、影响治疗决策的原因、未来治疗模式的展望等方面,简述肝切除和LTAT在早期肝细胞癌综合治疗的学术地位和相互关系,指出在我国现阶段,肝切除和LTAT对于早期肝细胞癌的治疗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两者的关系不是互相竞争,而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 标签: 肝肿瘤 肝切除术 肝细胞癌,早期 热消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前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对肝细胞癌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收治的311例肝移植前行TACE的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男276例,女35例;中位年龄为52岁,年龄范围为47~59岁。所有患者肝移植前行TACE。观察指标:(1)肝细胞癌患者行TACE不同疗效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2)随访情况。(3)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肝移植后前3个月每2~4周复查1次,此后每1~3个月复查1次,了解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患者生存情况和移植物丢失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或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肝细胞癌患者行TACE不同疗效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311例患者行TACE,57例为病理学完全缓解(pCR),254例为病理学部分缓解(pPR)。pCR患者甲胎蛋白(<20 μg/L、20~400 μg/L、>400 μg/L),微血管侵犯,肿瘤数目单发,肿瘤分布右半肝,肿瘤供血动脉管径>1 mm分别为26、26、5,51,6,43,46例;pPR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87、64、103,158,59,125,159例,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35,χ²=4.54,15.71,12.89,6.79,P<0.05)。(2)随访情况:311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7.0~59.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4.6个月。57例pCR患者中,肿瘤复发11例、转移11例;254例pPR患者中,肿瘤复发96例、转移66例。311例患者1、3、5年肿瘤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98.2%、91.1%、80.3%,57例pCR患者1、3、5年RFS分别为100.0%、91.1%、80.3%,254例pPR患者1、3、5年RFS分别为82.0%、68.4%、59.4%,两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3.47,P<0.05)。57例pCR患者中,11例移植物丢失;254例pPR患者中,96例移植物丢失,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06,P<0.05)。(3)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基础疾病(丙型病毒性肝炎)、甲胎蛋白(20~400 μg/L、>400 μg/L)、米兰标准、微血管侵犯、肿瘤数目、肿瘤分布、肿瘤供血动脉管径、TACE次数、TACE疗效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预后的相关因素(风险比=0.49,3.97,1.78、1.84,2.41,1.96,3.00,1.76,0.19,2.01,3.07,95%可信区间为0.30~0.81,2.23~7.05,1.03~3.06、1.18~2.85,1.63~3.56,1.28~3.01,2.04~4.40,1.20~2.59,0.13~0.28,1.28~3.14,1.63~5.7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甲胎蛋白>400 μg/L、超出米兰标准、肿瘤数目多发、TACE疗效为pPR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1.59,2.06,1.99,2.05,95%可信区间为1.22~2.07,1.35~3.13,1.29~3.07,1.02~4.10,P<0.05);肿瘤供血动脉管径>1 mm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风险比=0.10,95%可信区间为0.05~0.19,P<0.05)。结论TACE疗效与甲胎蛋白、微血管侵犯、肿瘤数目、肿瘤分布、肿瘤供血动脉管径有关。甲胎蛋白>400 μg/L、超出米兰标准、肿瘤数目多发、TACE疗效为pPR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供血动脉管径>1 mm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 标签: 肝肿瘤 动脉化疗栓塞 病理学反应 肝移植 无复发存活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ATP6V1C1在肝细胞癌(HCC)表达情况及功能。方法本研究为基础研究,利用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基因表达总库(GEO)测序数据,找出HCC差异表达基因(P<0.01,|logFc|≥1),进一步利用来自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在线数据UALCAN、Timer分析ATP6V1C1在HCC不同分期的表达情况及不同表达水平的预后情况,The Human Protein Atlas分析正常肝组织与肿瘤组织免疫组化。TCGA数据库包含女性患者121例,男性患者281例,年龄16~81岁,数据分析后台自行完成。KEGG信号了解ATP6V1C1对相关通路的影响。构建pcDNA3.1(+)-ATP6V1C1载体,购买siRNA干扰片段体外研究ATP6V1C1对肝细胞癌的影响。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ATP6V1C1在多种癌症中上调(P<0.05),ATP6V1C1的表达水平与HCC的肿瘤分级有关,在肝癌患者中,ATP6V1C1表达上调患者相对下调患者预后更差(P<0.05)。过表达ATP6V1C1后明显促进HCC细胞的侵袭、迁移、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同时,干扰ATP6V1C1抑制HCC细胞的侵袭、迁移、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结论ATP6V1C1在HCC中表达与预后相关,这个研究为HCC提供了新的可能诊断及治疗靶标。

  • 标签: ATP6V1C1 肝癌 生物信息学分析 生物学功能 预后
  • 简介:摘要肝脏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肝细胞癌又是肝脏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然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在提高不宜手术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生存率方面取得的进展有限。因此,肝细胞癌的临床治疗除了手术、放化疗、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射频消融治疗、介入治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外,急需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光动力疗法(PDT)是治疗晚期癌症的一种新策略,其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微创、低毒副作用的潜在治疗方法,且在整个治疗过程是无痛、可重复的。因此,光动力疗法被认为是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有效姑息疗法。纳米技术介导的光动力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光敏剂在体内的靶向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本文就纳米技术介导的光动力治疗在肝细胞癌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肝细胞癌 光动力疗法 纳米技术 活性氧
  • 作者: 谭智 徐志伟 袁观斗 吕军 何松青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南宁 530021 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医科大学),南宁 530021 广西肝脏疾病免疫与代谢研究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21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CC)是常见的恶性实体瘤,其发病率高,预后差。尽管病毒性肝炎仍是HCC的最主要病因,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习惯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正成为HCC不可忽视的病因。新近研究表明,胆固醇代谢紊乱在HCC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采用各种方法干预胆固醇代谢紊乱,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治疗HCC。本文通过对近年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回顾,就胆固醇代谢紊乱在HCC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胆固醇 肝细胞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它的异质性发生在疾病进展的不同方面。随着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的发展,特征性影像征象及相关参数在评估HCC生物学行为中扮演核心角色,不仅可以量化HCC组织结构、分型和细胞分子表达的异质性,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肿瘤分子病理层面改变,而且为HCC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指导作用。本文就fMRI目前评估HCC生物学行为的进展展开综述。

  • 标签: 功能磁共振成像 肝细胞癌 生物学行为 病理分级 微血管浸润 分子病理相关因子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细胞癌是世界上常见、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之一,在中国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第5位,肝癌的各种治疗措施疗效不佳。M2型丙酮酸激酶作为糖酵解途径关键酶,它的异常表达与肝癌的增殖、转移、诊断、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与肝癌药物治疗的耐药和放射线抗拒也有关联,采用多种途径靶向调控肝癌细胞的M2型丙酮酸激酶,有望成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个新方向。

  • 标签: 肝细胞癌 M2型丙酮酸激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粒径载药微球经动脉化学治疗栓塞(D-TACE)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1例经动脉载药微球化学治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载药微球粒径不同分为100~300μm(小粒径)组与300~500μm(大粒径)组,比较化学治疗栓塞术后1、3、6个月的肿瘤反应率及并发症情况,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总生存期有无差别。定量资料比较若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则采用t检验,否则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曲线图及柱状图采用GraphPad Prism 9.1软件绘制。结果小粒径组术后1、3、6个月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1.25%、30.15%、42.45%,大粒径组术后1、3、6个月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8.25%、15.79%、24.7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1个月=0.012,P3个月=0.009,P6个月=0.008,P值均<0.05)。小粒径组术后1、3、6个月客观缓解率分别为88.19%、76.99%、70.75%,大粒径组术后1、3、6个月客观缓解率分别为81.02%、72.81%、53.60%,其中术后6个月小粒径组(客观缓解率=70.75%)显著高于大粒径组(客观缓解率=53.6%,P=0.012)。小粒径组术后1、3、6个月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5.14%、83.33%、74.53%,大粒径组术后1、3、6个月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1.24%、81.58%、64.95%,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小粒径组术后胆汁瘤发生率(6.20%)明显高于大粒径组(0.7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如栓塞后综合征、肝脓肿、骨髓抑制等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小粒径组与大粒径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1.8个月、20.5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2)。结论小粒径组载药微球D-TACE治疗肝细胞癌的近期疗效优于大粒径组,但胆汁瘤发生率高;不同粒径的D-TACE对患者远期生存无显著影响。

  • 标签: 化学治疗栓塞 肝细胞癌 粒径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微血管侵犯(MVI)是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重要原因。MVI的诊断依靠术后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术前寻求无创评估MVI的方法及生物标志物,对指导手术治疗和提高患者生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近年来不少研究报道了利用影像组学预测肝细胞癌MVI,结果表明该技术在本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现总结了近年来基于CT或MRI图像影像组学模型预测MVI研究结果,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考。

  • 标签: 肝细胞癌 计算机断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微血管侵犯 影像组学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也是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而传统的治疗方法不能有效地改善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率,且复发率极高。免疫治疗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给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希望。本文现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细胞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单药治疗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NMP)对大鼠心脏死亡供肝移植术后早期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贴壁法分离培养BMMSCs并鉴定。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冷保存组(SCS组)、NMP组、BMMSC组和BMMSCs联合NMP组(BP组),每组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分别在术后1 d和7 d取各组大鼠肝组织和血清,血生化检测肝脏酶学;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TUNNEL染色检测肝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转录因子C/EBP同源蛋白(CHOP)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磷酸化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PERK)、活化转录因子4(ATF4)、CHOP、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剪切体(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SCS组相比,NMP组、BMMSC组和BP组肝脏损伤和炎症明显减轻,BP组损伤改善最明显(P<0.05)。BP组肝细胞凋亡在1 d和7 d时较SCS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S组中GRP-78、p-PERK和ATF4表达增加,并且促凋亡蛋白CHOP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显著升高,而在BP组中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MSCs联合NMP能够显著改善DCD供肝移植术后早期肝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移植肝的内质网应激有关。

  • 标签: 肝移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常温机械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