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β-地中海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血小板无效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1例地中海贫血患儿血小板无效的治疗,总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血小板无效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应筛选出易出现血小板无效的高危人群并积极预防;对于已经发生血小板无效的患者,应确定病因对症处理,同时大量血小板以减少出血风险、新鲜冰冻血浆、白蛋白、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应用甲基泼尼松龙抗炎、给予纤溶抑制剂以稳定凝血、重组人凝血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出血、应用血小板生成素、完善支持治疗。结论临床中应积极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血小板无效的发生,发生后应查找病因积极治疗以降低死亡率。

  • 标签: 儿童 重型&beta -地中海贫血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血小板输注无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小板治疗白血病的临床效果,为白血病患者合理应用血小板制剂提供参考。方法51例白血病患者中35例机采血小板,16例手工血小板前常规作ABO及Rh鉴定及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观察后1h、24h患者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CI)及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结果机采血小板平均1h后CCI>22.9×109/L,24h后CCI>8.01×109/L;1h后PPR>36.32%,24h后PPR>30.77%。结论机采血小板治疗白血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 标签: 白血病 血小板 机采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其临床问题。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收入的输血患者63名,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选择单采血小板进行,在完成后,63名患者中共有11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同时对其余52名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记录作为对照研究,对两组患者的个体状况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不良反应数。结果:在实验结果中显示单采血小板引发输血不良的实验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血细胞计数等信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并不显著,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中两组患者仅有白细胞数据有一定的差异,提示实验组患者在接受血小板后白细胞受到了明显损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总体来说,单采血小板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与患者自身的血细胞计数无明显关联,故而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时,相关研究人员建议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当从其他角度来进行考虑,同时也需要提高单采血小板后去白率,并且做好血小板成分献血和采集设备的完善,尽可能降低非必要输血率,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满足现代化的临床治疗需求。

  • 标签: 单采血小板输注 输血不良反应 相关因素分析 血常规
  • 简介:患者,男,44岁。于2007年5月13日入院,有肝硬化门脉高压(门静脉主干内径23cm)和巨脾(脾肋间厚76cm、肋下长130mm)。5月14日查血常规:白细胞1.41×10^9/L,血红蛋白99g/L,红细胞压积33.2%,血小板16×10^9/L;凝血系列:凝血酶19.7s,凝血酶原活动度38%,

  • 标签: 血小板 巨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自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60例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血小板,对比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率,并分析不同血液病患血小板无效影响因素。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9例血小板无效率,无效率为28.13%,白血病患者中10例血小板无效率,无效率为35.71%。两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血小板无效及有效组患者性别、年龄、移植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效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高于有效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小板抗体阳性是导致患者血小板无效的影响因素;白血病患者中,血小板无效及有效组患者性别、年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效组患者脾大率高于有效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脾大是导致患者血小板无效的影响因素。结论: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差异,需要临床根据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血液病患者进行干预,才能提升其血小板效果。

  • 标签: 血液病 血小板 无效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中,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配型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抽选对象,院内血液病患者80例,2019年3月-2021年10月,均接受固相凝集法,随机数字法分组下,对照组40例患者均同型血小板治疗,研究组40例患者则根据血小板抗体筛查进行治疗,探讨阳性率检测结果、以及不同效果。结果:80例血液病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15例,占比18.75%(15/80),输血次数增加则阳性率增加(P<0.05);研究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着次数增加;同时患者接受抗体筛查,并对阳性结果患者采取交叉配型治疗,可在加强对患者血小板抗体现状进行了解的同时,改善患者免疫反应,促进血小板增强。

  • 标签: 血液病 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抗体筛查 血小板交叉配型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探讨其与血小板疗效的关联,并分析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用固相凝集法检测158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每次血小板前及后24h血小板计数,计算出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结合血小板后出血表现是否得到改善来判断疗效,分析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疗效的相关性,并根据病因、患者性别、次数及血小板种类分别分组,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158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总有效率为53.16%,血小板抗体总阳性检测率为17.72%;②血小板注有效组抗体阳性率(5.95%)远低于无效组(31.08%)(P<0.05);③不同病因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TP组抗体阳性率最高(34.38%),白血病组最低(8.86%);④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⑤不同血小板次数组间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增高;⑥不同种类血小板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单采组(8.77%)低于浓缩组(22.77%)(P<0.05)。结论①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疗效密切相关,血小板抗体是直接影响血小板效果的重要免疫因素之一;②血液病患者的病因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有一定相关性;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患者性别无关;④血小板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密切相关;⑤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种类有关,单采组明显低于浓缩组。

  • 标签: 血液病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输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的原因及其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0例血液病患者根,观察共1006例次的单次采血小板状况及治疗效果。结果AL组血小板注有效率为66.5%,AA组72.1%,ITP组51.5%,三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AL、AA组未发热组其注有效率显著高于发热组(P<0.05);AL组脾脏肿大组与无肿大组、DIC组与无DIC组其注有效率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O.05);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组注有效率53.0%显著高于骨髓移植组38.5%(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原因较为复杂多余,时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血小板计数及出血量进行综合性分析,避免发生无效。

  • 标签: 血液病 血小板 输注无效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冷沉淀与血小板联合在急性大出血的治疗上的意义。方法急性大出血患者69例随机分成2组A组联合冷沉淀和血小板(共37例),B组单独血小板(共32例)。A组先血小板1-2个治疗量,然后冷沉淀10-30U;B组血小板1-2个治疗量。前后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前各指标无差别(P=0.05),后PT、TT、APTT缩短(P<0.05),Fbg、PLT增加(P<0.05)。后A组和B组间PT、TT、APTT、Fbg、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后2h止血有效率为94.6%,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在急性大出血患者治疗中,联合冷沉淀和血小板可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全面纠正患者凝血障碍,能显著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促进凝血功能的改善,显著增加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小板数量,改善止血功能。

  • 标签: 急性大出血 冷沉淀 血小板
  • 简介:随着成分输血观念的普及,人们已经很清楚地意识到血小板制剂的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所致的严重出血,降低死亡率。因此,合理应用血小板制剂,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进一步提高疗效已成为关注的焦点。笔者对不同病因反复输血的儿童血液病患者分别输机器单采血小板(以下简称机采血小板),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以下简称手工血小板)的有效率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血小板输注 血液病 血小板增加校正数
  • 简介:摘要: 目的:就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效果无效原因及其护理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 2017 年 8 月至 2019 年 9 月我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 80 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40 例)和观察组( 40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精细化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次数、感染、过敏等是导致血小板无效的主要原因;观察组患者接受精细化护理干预后,其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低,通过与对照组相关数据的对比,组间数据呈现的差异较大,满足了统计学 条件( P < 0.05 )。结果:针对血液病患者而言,想要有效确保血小板效果,就需及时找出影响效果的因素及时预防,并辅以良好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血液病 血小板输注 无效原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在单采血小板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017年度收治的32例在单采血小板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随机选择同期的32例在单采血小板中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其中患者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输血史、药物史、血小板回收率、输血前后白细胞差值,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循环量、血小板前保存时间、献血前白细胞计数。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输血前后白细胞差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输血史、药物史、血小板回收率差异均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循环量、血小板前保存时间、献血前白细胞计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在单采血小板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献血者相关因素无关,可能与患者有无输血史、药物史及血小板回收率有关,有助于指导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采取洗涤血小板治疗。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输注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调查及其无效解决策略探究。方法:收集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单采血小板输血病历资料,统计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了解单采血小板无效情况,探究单采血小板同型法或配合型法在无效问题中的应用效果。结果: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本院共输单采血小板4520袋,共100例发生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为2.21%(100/4520);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中,过敏反应占比最高达到68.00%(68/100);多数输血反应患者为血液疾病患者(44.00%),其次是免疫性疾病患者(12.00%);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中HLA抗体阳性率19.00%,HPA抗体阳性率0.00%,HLA+HPA抗体阳性率6.00%;共3例输血无效病例,行同型或配合型后,1例24h血小板回收率达到80%以上,2例24h血小板回收率达到20%以上,均为有效。结论: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以过敏性反应为主,多在血液疾病患者中发生,可通过加强采血、输血护理进行预防,通过同型或配合型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单采血小板无效问题,促进输血治疗有效性、安全性提升。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输注无效 输血反应 输血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血液病化疗患者血小板疗效的因素。方法:对2014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该院接受化疗后血小板治疗的7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血小板的疗效将其分为有效组(n=40)和无效组(n=30)。比较两组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体重指数(BMI)、血型、是否使用抗生素、是否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否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化疗次数,化疗药物类型,血小板次数,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前白细胞计数,后总胆红素,将差异信息纳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讨影响化疗患者血小板疗效的因素。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BMI、血型、是否使用血小板升高药物、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输血前白细胞计数、,结论:影响血液系统疾病化疗患者血小板疗效的因素很多,包括使用抗生素、不使用rhTPO、化疗次数>6次、化疗药物种类>2种、血小板次数≥5次。临床医生应该注意这些因素。

  • 标签: ​血液病化疗病人 血小板输注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血液病化疗患者血小板疗效的因素。方法:对2014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该院接受化疗后血小板治疗的7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血小板的疗效将其分为有效组(n=40)和无效组(n=30)。比较两组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体重指数(BMI)、血型、是否使用抗生素、是否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否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化疗次数,化疗药物类型,血小板次数,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前白细胞计数,后总胆红素,将差异信息纳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讨影响化疗患者血小板疗效的因素。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BMI、血型、是否使用血小板升高药物、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输血前白细胞计数、,结论:影响血液系统疾病化疗患者血小板疗效的因素很多,包括使用抗生素、不使用rhTPO、化疗次数>6次、化疗药物种类>2种、血小板次数≥5次。临床医生应该注意这些因素。

  • 标签: ​血液病化疗病人 血小板输注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交叉配型结果与血小板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近一年收治的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进行研究。根据血小板抗体检测与交叉配型结果分为阳性组、阴性组,与不合亚组、相合亚组。对比各组PPR、CCI水平,并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交叉配型结果与血小板效果的相关性。结果:阳性组患者PPR、CCI低于阴性组(P<0.05)。相合亚组患者在PPR、CCI高于不合亚组(P<0.05)。PPR、CCI与交叉配型试验结果呈正相关性,与血小板抗体测试结果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与交叉配型结果对反复输血患者效果具有正面影响,能有效的改善血小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合理运用血液资源奠定良好基础,且更能促进疾病的恢复。

  • 标签: 血液病 输血 血小板抗体 交叉配型 输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温保存与深低温保存机采血小板临床效果的差异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8-2008年。纳入比较常温保存与深低温保存机采血小板临床的2个随机对照研究和5个临床对照研究,共1151例,所纳入的研究质量较低。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etoOR值为1.41,95%CI(1.06,1.87),常温组与深低温保存组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9,P=0.02)。结论根据目前证据,可认为常温保存机采血小板的有效率高于深低温保存组。

  • 标签: 血小板 保存 输注效果 Meta分析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和效果在多次输血患者中的分析。方法从我院选出50例病人,观察血小板效果和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观察组效果和输血后血小板指数。结果所有病人在24小时后进行检测,3~5次病人PTR为29.63%、血小板抗体阳性发生率14.81%,病人进行6次以上出现PTR为43.48%、同种抗体阳性率43.48%。结论多次输血病人易发生PTR情况,且随次数增高抗体阳率会随之升高,在临床上血液疾病病人需及时血小板抗体筛查。

  • 标签: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输注 多次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抑制期血小板无效的发生情况及利妥昔单抗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不同类型恶性血液病患者,观察骨髓抑制期血小板无效的发生率,并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T、B淋巴细胞亚群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以及不同类型血小板悬液无效的发生率。结果180例患者骨髓抑制期发生血小板无效45例(25.0%),其中10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血小板无效30例(27.8%),4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发生无效10例(23.3%),1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发生无效2例(13.3%),1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血小板无效3例(21.4%)。辐照单采去白血小板无效注发生率(17.0%,16/94)低于单采血小板(33.7%,2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P= 0.01)。对8例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急性白血病血小板无效患者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后,5例血小板血小板计数改善。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CD19、CD20、CD4和血小板计数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无效注发生率最高,行血小板配型可提高疗效。利妥昔单抗对因免疫因素导致的血小板无效注有效。辐照单采去白血小板的无效注发生率低于单采血小板

  • 标签: 血液肿瘤 骨髓抑制 血小板输注 医疗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