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对血小板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院内血小板患者90例观察,依据治疗方法分两组,对照组随机血小板,观察组预先血小板抗体检测,观察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后1h与后24h的CC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血小板注有效率为84.44%,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4.44%。结论:对患者预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有助于提升血小板效果。

  • 标签: 血小板抗体检测 血小板输注效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血小板抗体检测对肿瘤患者血小板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2月到2022年1月的一年间收集的需行血小板治疗的肿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血小板抗体检测,记录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有输血史、无输血史患者的抗体阳性检出率。同时将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的患者进行组内再分组,两小组分别采用随机和配合性的方法,比较两小组患者的效果。结果:120例肿瘤患者经血小板抗体检测,共检出阳性患者18例,阳性率为15.00%,其中,有既往输血史和无既往输血史患者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3.94%(17/71)、2.04%(1/49),前者显著高于后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有既往输血史的患者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加,血小板抗体检出率逐渐升高。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经随机或配合性后,配合性组输血1h后CCI、输血24h后CCI以及输血有效率均显著高于随机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肿瘤患者多次输血容易使患者产生同种抗体,影响输血效果,而在输血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患者实施配合性,则可大大提升输血疗效,避免因此带来的血液资源浪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血小板抗体检测 肿瘤 血小板输注 疗效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反复输血后血小板无效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的必要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100 例经多次输血后血小板无效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固相凝聚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比较次数、不同血液成分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影响,应用CCI评估阴性与阳性患者的血小板效果,分析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和效果的关系。结果 输血次数少的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低于次数多的患者(P<0.05)。机采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高于悬浮红细胞患者与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患者(P<0.05);阳性组后1 h及24h后的CCI水平均低于阴性组(P<0.05)。结论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评估反复输血患者状态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反复输血可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输血次数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成正比例关系,且与输入血液成份密切相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小板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纳入2020年10月到2021年2月在本院进行血小板的70例住院患者进行试验,观察其血小板的疗效和实施的护理方法。结果:测量患者的体重、身高、计算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CI)CCI值>4.5表示注有效。结论:血小板无效和血小板抗体有关系,提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分析,选取合适的血小板能够提升血小板的效果。

  • 标签: 血小板输注 疗效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小板的住院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申请血小板的住院患者2 860例,均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血型、疾病种类等因素与血小板抗体的关系。结果2 860例患者中男性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0.19%(164/1 610),低于女性的16.32%(204/1 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ABO血型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1~45岁年龄段患者阳性率较高(18.01%,106/588)。常见疾病中免疫风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27.27%(21/77),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为20.51%(8/39)、血液系统疾病为15.66%(257/1 641)。结论性别、年龄、血型、不同疾病类型与血小板抗体产生有一定关系,有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血小板抗体 血型 血小板输注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血小板抗体检测对多次输血后血小板无效患者的临床效果展开研究。方法 将我院于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多次输血后血小板无效患者与40例无输血史患者血小板注有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前者入组观察组,后者入组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标本的血小板抗体进行检测,对比统计分析血小板同种抗体与人类白细胞抗原、血小板同种抗体与人类血小板抗体的特异性与阳性率。结果 观察组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更高,配型血小板24小时CCI值更高,血小板注有效率更高,两组比较均呈显著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次输血可增加血小板无效概率,血小板抗体检测可为血小板提供有效参考,借助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实施血小板交叉配型可提高血小板注有效率,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多次输血无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多次输血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抗体检测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功能指标检验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患者血小板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我院取ITP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临床是否出血划分小组,采集全部患者标本做好血细胞分析,做好凝血功能指标检验,观察效果。结果:两组比较,出血组Fg明显较低,R、K较高,、MA较低(P<0.05)。结论:凝血功能指标检验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治疗中,可预测出血风险,指导ITP患者科学血小板

  • 标签: 凝血功能指标检验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输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自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60例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血小板,对比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率,并分析不同血液病患血小板无效影响因素。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9例血小板无效率,无效率为28.13%,白血病患者中10例血小板无效率,无效率为35.71%。两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血小板无效及有效组患者性别、年龄、移植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效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高于有效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小板抗体阳性是导致患者血小板无效的影响因素;白血病患者中,血小板无效及有效组患者性别、年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效组患者脾大率高于有效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脾大是导致患者血小板无效的影响因素。结论: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差异,需要临床根据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血液病患者进行干预,才能提升其血小板效果。

  • 标签: 血液病 血小板 无效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中,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配型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抽选对象,院内血液病患者80例,2019年3月-2021年10月,均接受固相凝集法,随机数字法分组下,对照组40例患者均同型血小板治疗,研究组40例患者则根据血小板抗体筛查进行治疗,探讨阳性率检测结果、以及不同效果。结果:80例血液病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15例,占比18.75%(15/80),输血次数增加则阳性率增加(P<0.05);研究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着次数增加;同时患者接受抗体筛查,并对阳性结果患者采取交叉配型治疗,可在加强对患者血小板抗体现状进行了解的同时,改善患者免疫反应,促进血小板增强。

  • 标签: 血液病 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抗体筛查 血小板交叉配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预防性血小板中血栓弹力图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选取院内,40例血液肿瘤患者,2019年2月-2021年10月,以患者是否出血为分组,出血组患者共17例,未出血组患者23例,对患者血小板计数、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结果:出血组患者PLT、MA低于未出血组(P<0.05);两组患者K值、R值以及α角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MA值与PTL存在强相关性(P<0.05);K值、R值与PTL则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血液肿瘤患者预防性血小板中,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所具价值明显,其所具参数MA具备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血液肿瘤 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症应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的价值。方法:分析目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0例,分析时间设置为2020年2月-2021年2月,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五组(ITP组、AA组、MDS组、血液肿瘤组、肝病组)及对照组(正常体检者),采用酶联免疫法对PAIgG、PAIgA、PAIgM三项进行测定。结果:ITP组PAIg阳性24(例)80.00%、AA组8(例)66.67%、MDS组3(例)60.00%、血液肿瘤组9(例)40.91%、肝病组5(例)45.45%,五组PAI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TP组PAIgG阳性19(例)63.33%、AA组6(例)50.00%、MDS组1(例)20.00%、血液肿瘤组6(例)27.27%、肝病组4(例)36.36%,单独检测PAIgG阳性率比联合PAIg三项检测低。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是判断血小板减少症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诊断依据,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提高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展现其应用前景。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相关抗体 检测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症应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的价值。方法:分析目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0例,分析时间设置为2020年2月-2021年2月,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五组(ITP组、AA组、MDS组、血液肿瘤组、肝病组)及对照组(正常体检者),采用酶联免疫法对PAIgG、PAIgA、PAIgM三项进行测定。结果:ITP组PAIg阳性24(例)80.00%、AA组8(例)66.67%、MDS组3(例)60.00%、血液肿瘤组9(例)40.91%、肝病组5(例)45.45%,五组PAI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TP组PAIgG阳性19(例)63.33%、AA组6(例)50.00%、MDS组1(例)20.00%、血液肿瘤组6(例)27.27%、肝病组4(例)36.36%,单独检测PAIgG阳性率比联合PAIg三项检测低。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是判断血小板减少症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诊断依据,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提高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展现其应用前景。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相关抗体 检测 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去除治疗中采用综合护理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就诊的4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20例/组,两组均接受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去除治疗,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观察组提供综合护理,将两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AS评分(33.69±5.87)分和SDS评分(34.74±6.84)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去除治疗中采用综合护理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去除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捐献周期多次单采血小板(PLT)对捐献者血小板生成素(TPO)的影响。方法:研究抽取献血者样本共90例,样本抽取年限为2021.01~2022.05,均接受多次单采PLT,按照不同捐献周期将全部样本分为3组,各30例。所有对象均接受5次单采PLT,甲组为间隔2w,乙组为间隔3w,丙组为间隔4w。对比各组不同捐献次数下TPO水平。结果:统计显示,甲、乙组第2、3、4、5次机采PLT时TPO水平较首次机采明显降低(P<0.05);但丙组不同捐献次数下机采PLT时TPO水平变化较小,且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捐献周期多次单采PLT对捐献者TPO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间隔4w机采1次PLT的安全性相对较高,因此需予以重视和推广。

  • 标签: 捐献周期 多次单采血小板 捐献者 血小板生成素 影响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样时间段2018.10~2021.09,研究样本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60例,分析治疗方法,探讨其临床疗效,分段随机化分组,对照组/30(予达那唑治疗),实验组/30(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对比患者(1)治疗有效率;(2)不良反应发生率(肝酶升高、过敏样改变、头痛、头晕)。结果:较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运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有较好治疗效果,同时治疗安全性较高,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局部注射联合血小板凝胶治疗术后难愈合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80例术后难愈合创面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PRP局部注射+血小板凝胶治疗)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77.50%,P

  • 标签: 富血小板血浆 血小板凝胶 难愈合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药学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冠心病患者64例(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随机分为100mg阿司匹林治疗的对照组(32例)与150mg阿司匹林治疗的观察组(32例),观察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低,治疗有效率高,P<0.05。结论:150mg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借鉴。

  • 标签: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 药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药学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冠心病患者64例(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随机分为100mg阿司匹林治疗的对照组(32例)与150mg阿司匹林治疗的观察组(32例),观察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低,治疗有效率高,P<0.05。结论:150mg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借鉴。

  • 标签: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 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