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转化医学是现今医学研究热门范围,通过临床医疗成果的使用产出做为导向,有利于冲破基础科研和临床实践间的阻碍,补救实验室研究与药物开发间的障碍。本文讨论了脑卒中转化医学的发展走向与面临的机遇,并且指出了改善转化医学研究策略,加速推进缺血脑卒中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性。

  • 标签: 缺血性 脑卒中 转化医学
  • 简介:缺血是机体最主要的病理改变之一。引起缺血的一些原因是组织和器官的血管原发性病变;另外有一些病变虽然不是原发于血管系统,但也可通过影响血管系统进而引起组织的缺血,例如外伤所致的血管离断、炎症引起的血管闭塞以及肿瘤导致的血管压迫等;还有一些疾病,在其发生机制中存在着缺血的因素,如青光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慢性缺血视神经病变。本文就国内外有关缺血眼部疾病的临床表现,分类,诊断及相关治疗综述如下。

  • 标签: 缺血 视网膜病变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缺血脑病的病理诊断。方法抽选我院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5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均作出明确诊断,获得及时治疗,且疗效较满意。结论病理诊断有助于缺血脑病的早期确诊,为制定具体治疗方案提高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病 病理
  • 简介:卒中位列全球人口全因死亡率的第4位,尤其在低、中等收入国家,其发病率仍在不断地升高,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卒中发病率具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动脉粥样硬化实质上是一种由数十种炎性因子介导的炎症免疫反应,其发生、发展及预后均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因此,调节炎症反应过程、以炎性因子为靶向的治疗策略研究前景广阔、进展迅速。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炎性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 感染 靶向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缺血卒中发病的病理学基础之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引起的AS是主要致病因素。然而,最近研究发现传统血脂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卒中高危人群的发病风险。非传统血脂参数是在传统血脂参数基础上发展而来,包括残余胆固醇(remnant cholesterol, R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多种血脂比值,可能在脑血管病防治中具有一定作用。其中,RC作为一种驱动AS残余风险的生物学标志物日益得到认可,在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研究中均已证实RC与脑血管病风险密切相关。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胆固醇 脂蛋白类 甘油三酯类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缺血肝炎是由于心脏的低排出量或感染性休克而导致的肝脏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所产生的炎症,其常并发于心力衰竭患者和重度呼吸道感染患者等。缺血肝炎的发病机制一方面是由于缺血缺氧导致的肝细胞损伤,释放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与细胞表面如Toll样受体等结合引起炎症反应;另一方面是由于当缺血的肝脏再次恢复血供时,肝细胞线粒体产生大量ROS,造成二次损伤,即缺血再灌注损伤。现对这两种机制及相关的分子通路进行阐述。

  • 标签: 肝炎 缺血性肝炎 肝脏缺血缺氧损伤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儿童动脉缺血脑卒中(AIS)是常见的神经系统致残疾病之一,约2/3的AIS患儿遗留不同程度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增加社会经济负担。由于我国暂无儿童AIS诊疗共识,影响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主持,由多学科临床专家多次讨论达成“儿童动脉缺血脑卒中诊疗专家共识”,旨在为儿科医师规范儿童AIS诊疗提供帮助。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血压在急性缺血卒中的发病机制及疾病转归中都发挥着独特作用。因此,血压管理,尤其是急性期血压调控,对于急性缺血卒中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尚无统一的卒中急性期降压方案。文章对急性缺血卒中血压管理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高血压 血压 抗高血压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总结缺血肠炎患者的护理体会。认为护理重点为观察意识、血压、呼吸、体温、便血、腹痛等变化,患者卧床休息,按医嘱用药,做好饮食护理,重视基础疾病的护理与心理护理。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9例患者康复出院,1例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 标签: 肠炎 缺血性 观察 护理
  • 简介:重症缺血卒中(severeischemicstroke,SIS)指一组临床症状较重、进展较快、预后不良的缺血脑梗死。患病早期即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往往死于脑水肿、进行性颅内压升高以及脑干功能障碍,并且常伴有严重的并发症,

  • 标签: 重症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并发症
  • 简介:肠系膜血管缺血疾病起病急,病情重,短时间内即可引起肠管坏死。笔者自1998年至2003年共收治肠系膜血管缺血肠坏死4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肠系膜血管 缺血性肠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卒中病人的治疗及康复护理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18例缺血卒中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结果216例患者好转出院,2例患者因病情加重放弃治疗。结论对缺血卒中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早期实施康复护理,疗效明显,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缺血性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下肢缺血疼痛患者加强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下肢缺血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加强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50人。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VAS、VRS、PPI各指标评分均较低(P

  • 标签: 下肢缺血性疼痛 护理干预 护理效果
  • 简介:脑卒中是一种高致死、高致残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缺血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主要形式,本文主要回顾了缺血脑卒中的遗传学进展。单基因脑卒中CADASIL的致病基因是Notch3,多因素脑卒中的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吸烟、高血压等)相互作用,且不同亚型的脑卒中可能有不同的遗传模式,这使得确定致病变异很困难。本文介绍了两种研究多因素脑卒中的遗传学方法:候选基因法和连锁分析法,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 标签: 遗传学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缺血肠病也称肠系膜血管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的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疾病.按解剖分类,肠管的血液供应主要源于3支动脉:①腹腔动脉供应胃和十二指肠,侧支循环丰富,缺血肠病罕见.②肠系膜上动脉供应小肠,右半结肠,横结肠至脾曲,因其分支的各动脉均为末梢动脉,一旦受阻易形成肠壁局部坏死.③肠系膜下动脉供应左半结肠及大部分直肠.静脉多与同名动脉伴行.缺血肠病包括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及结肠缺血.此病属少见病,但随着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的日益增多,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此疾病诊断有一定困难,常易误诊,延误病情,且一旦发生即呈凶险重症,故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1].现将从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方面对缺血肠病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慢性肠系膜缺血 动脉供应 急性肠系膜缺血 心血管病 诊断与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肠动脉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到2008年收治的小肠缺血疾病患者27例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结论非手术治疗、及时手术和加强术后监护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标签: 小肠 动脉 缺血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前对于急性缺血卒中的主要治疗策略是通过药物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开通闭塞血管。及时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的关键,但由于时间窗及适应证等因素,使得部分患者不能获益。NeuroFlo技术可使体内血流重新分布,增加颅内供血,促进梗死周围侧支循环的建立,有效拯救缺血半暗带,最终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主动脉 导管 脑血管循环 侧支循环
  • 简介:摘要缺血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缺血脑卒中占卒中患者总数的65%~85%左右,当前,临床上治疗缺血脑卒中以手术及药物治疗为主,脑循环改善与神经功能保护是治疗的核心。本文将从缺血脑卒中治疗药物现状出发探究近年来缺血脑卒中治疗药物的进展,分析各药物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与未来发展趋势。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药物治疗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