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肠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方式和护理效果,为以后的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我院的56例缺血肠炎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28例,对照组有16例男性患者和12例女性患者使用了常规护理,观察组有17例男性患者和11例女性患者使用了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治愈19例,临床治愈率是67.86%,观察组治愈24例,治愈率是85.71%,观察组治愈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7.14%,对照组是2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缺血肠炎患者临床中接受合理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几率,临床中应该对其引起重视。

  • 标签: 缺血性肠炎 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 简介:一旦发生了火灾,消防队员赶到现场的时间越早越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火灾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缺血中风与火灾一样,只有早期获得有效的治疗,才能减少对脑组织的损害.

  • 标签: 超早期 缺血性中风 治疗
  • 简介: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约150万,而缺血脑卒中占80%.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进展,人们认识到缺血脑卒中的发病、病理生理过程均与一些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分子和基因水平对缺血脑卒中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基因的调控来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已经成为缺血脑卒中研究的热点之一.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脑缺血 基因表达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缺血结肠炎的多层螺旋CT表现,探讨其对缺血结肠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本院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缺血结肠炎的多层螺旋CT影像及临床、手术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11例缺血结肠炎中10例表现为肠壁明显水肿增厚周缘肠系膜水肿,积液,1例肠壁水肿增厚且肠壁间见小气泡构成的“肠壁内气囊肿”征,并发不全性肠梗阻。8例显示局部肠系膜上动脉分支狭窄变细,远端显影不良,部分肠系膜分支血管内见充盈缺损征,3例表现为阴性。5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部分肠管不同程度呈暗红或暗黑色,粘膜糜烂,坏死,病理切片见粘膜水肿,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粘膜层糜烂、坏死及浅表溃疡形成伴炎性肉芽组织增生。6例临床对症支持治疗,症状好转出院。结论MSCT对缺血结肠炎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并结合相关临床表现,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 标签: 缺血性 结肠炎 螺旋 CT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循环缺血眩晕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循环缺血眩晕患者60例,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中医护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进行护理时,采取中医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够促使患者的临床症状获得快速缓解,提升对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护理方法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缺血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睡眠障碍是缺血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可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并严重影响患者转归。文章就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分类和发生机制、对患者转归的影响、卒中患者睡眠结构的变化以及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等进行了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认识。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睡眠 睡眠觉醒障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包括脑白质疏松(LA)在内的相关危险因素与缺血脑卒中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保健科、神经内科发病72 h内住院首发急性缺血卒中患者751例,随访3年,入选患者701例,随访中再发患者124例为再发组;首发缺血卒中患者577例为未再发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结果再发组患者LA程度高于未再发组(Z=-2.307,P=0.021);再发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达标率低于未再发组(均P<0.05)。Spearson相关分析与缺血卒中再发患者呈正相关的因素为LA(r=0.451,P=0.007)、年龄(r=0.334,P=0.015)、血压(r=0.812,P=0.001)、血糖(r=0.637,P=0.00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r=0.674,P=0.000)、总胆固醇(r=0.748,P=0.003)、三酰甘油(r=0.878,P=0.004)、吸烟(r=0.380,P=0.008);与脑卒中再发无明显相关的因素为性别(r=0.032,P=0.115)。二分类Logistics回归与缺血卒中再发呈正相关因素为年龄(B=0.142,P=0.000)、血压(B=0.135,P=0.000)、LDL-C(B=1.141,P=0.001)、三酰甘油(B=0.367,P=0.036)、血糖(B=0.385,P=0.000);与缺血卒中再发无相关的因素为LA(B=22.221,P=0.997)、总胆固醇(B=0.081,P=0.867)、吸烟(B=21.434,P=0.995)。结论年龄、高血糖、高血压、三酰甘油是缺血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LA、总胆固醇、吸烟是缺血卒中复发的混杂因素。进行积极危险因素干预治疗,对预防缺血卒中复发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肠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2年1月本钢总医院收治住院的经腹部彩超、全腹CT、结肠镜、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诊的符合缺血肠病临床特点的患者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治疗,其他均行内科保守治疗;2例在手术后3天因肠坏死、感染性休克死亡。结论对于中老年患者尤其伴有基础疾病且诊断不清的急腹症患者,应尽早行腹部螺旋CT、腹部彩超、结肠镜等检查,以早期确诊,减少临床漏诊、误诊,降低病死率。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诊断 病死率
  • 简介:摘要介绍一例下肢血管缺血溃疡患者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病人的伤口护理、皮肤护理、营养护理、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等。经过2个月的护理,患者伤口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创面范围较前缩小。

  • 标签: 下肢血管缺血性溃疡藻酸盐银离子敷料护理
  • 简介:患者男性,40岁。因发作性胸闷、胸痛6个月,加重2d就诊。活动后出现的胸骨后压榨性闷痛,伴有气短、头晕、全身乏力,无明显大汗及肩部放射痛,持续约10—20min,休息后可缓解。以上症状多次发作。门诊以“冠心病”收入,查体:血压120/80mmHg,心率85次/分,生化标记物正常。查心电图(图略)示:V4—V6导联ST段水平型下移0.05mV,V2导联ST段水平上移0.10mV。临床诊断:①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②高血压Ⅲ期;③高脂血症;④糖尿病。建议患者行冠脉造影,患者不同意此项检查。征得患者同意后,行平板运动试验。

  • 标签: 缺血性猝死 不稳定型心绞痛 发作性胸闷 导联ST段 心肌 急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肠轴是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间相互作用的重要通路。缺血卒中可促进肠道菌群失调和移位,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也会反向影响缺血卒中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文章对缺血卒中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以综述两者的联系及相关机制,并对靶向肠道菌群的卒中治疗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胃肠道微生物群
  • 简介:摘要当一个人不幸中风时,必须明确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以及评估中风的恢复潜力。临床技术进步让卒中的多个阶段,包括预防、急性中风和中风后恢复,都得到了更好的监测和治疗。神经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可量化组织功能和评估预后,从而分类患者以进行预防性和个性化治疗。本综述将重点陈述目前评估缺血卒中的高级磁共振技术,如磁共振扩散谱成像(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DSI)和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核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总结。

  • 标签: 神经影像学 缺血性卒中 磁共振扩散谱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血氧水平依赖
  • 简介:摘要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都存在24 h昼夜节律,控制昼夜节律的生物钟是生理和疾病的重要调节器。昼夜节律紊乱会在分子、细胞、器官系统和整个生物体水平对生理内稳态产生负面影响。许多心脑血管疾病,例如缺血卒中、心肌梗死等,都被认为有生物钟节律紊乱参与。缺血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导致长期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白天发病频率较高,晚上较低,但这种时间分布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文章讨论了生物钟在卒中病理生理学机制中的作用以及时钟基因调节的具体分子机制,期望能利用或改变分子时间来开辟卒中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昼夜节律钟 昼夜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