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报道前臂缺血挛缩的临床治疗和早期预防.方法10例急性期行切开探查减压、引流、松解、修复积极处理;6例挛缩期的患者行减压、松解、肌肉动力学替代修复重建和减压、松解+屈指深、浅肌腱交叉延长术治疗;1例晚期重度前臂缺血挛缩行肌腱(肉)、神经松解、止点滑移、肌腱交叉延长矫正畸形、重建功能.结果10例急性期、6例挛缩期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1例晚期重度前臂缺血挛缩行多种方法联合畸形矫正、功能重建,疗效较差.结论前臂缺血挛缩早期能够得到积极有效的防治,可获得较为满意疗效,延误治疗,后期很难获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前臂损伤 缺血 肌挛缩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前臂缺血挛缩早、晚期手术疗效,提出早期行肌肉神经松解减压术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随访、分析1988年1月~1997年12月收治的42倒前臂缺血挛缩早、晚期手术远期效果、观察手内在挛缩程度、手部感觉功能恢复与手术距受伤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获随访26例,随访时间半年~10年。早期(6个月内)手术19倒,优良率84.2%。晚期(6个月以上)手术7倒.优良率28.6%。结论肌肉神经松解减压术宜早期施行。手术时间在损伤后3个月内最佳。晚期手术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神经长时间卡压致手内在挛缩、感觉丧失。

  • 标签: 挛缩 缺血性 前臂 晚期 手术 早期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缺血挛缩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缺血挛缩治疗原则是早期保守观察,待畸形固定期做矫形,以恢复肢体功能。

  • 标签: 缺血性肌挛缩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前臂屈起点下移治疗缺血挛缩手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我们共诊治10例轻、中型前臂缺血挛缩手畸形患者,通过前臂屈起点下移,肌肉、肌腱及神经粘连松解,恢复或改善手功能。术后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0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腕、手部屈曲畸形均得到不同程度矫正,获得了良好的功能效果。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平伸位或背伸时,所有指关节均可主动伸直或接近伸直,屈伸力达到M4+。手指抓捏功能也得到明显改善,可满足日常生活和基本工作。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6例,良3例,可1例。结论通过前臂屈起点下移治疗轻、中型缺血挛缩手畸形,手术方法安全可靠,术后疗效较满意。

  • 标签: 缺血性肌挛缩 前臂 屈肌下移 手功能重建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儿童前臂缺血挛缩不同时期的手术疗效进行对比及疗效分析。方法自2008年至2020年我科共收治小儿前臂缺血挛缩19例,予手术治疗,随访统计手术疗效,并对不同时间的疗效作对比分析。结果前臂缺血挛缩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手术越早,疗效越好,需要的手术次数越少,手术方式越简单;患儿年龄越小恢复越好。结论儿童缺血挛缩的手术越早介入,对神经、肌肉和关节功能的恢复越好,所需手术次数越少,并且可以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 标签: 儿童 前臂 缺血性肌挛缩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院配合治疗儿童前臂缺血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与疗效的关系。方法自2016年2月至2019年1月,我们共收治了10例前臂缺血挛缩患儿,以传统康复治疗方法配合家庭康复训练。在院治疗时间为1~24个月,平均8.3个月。离院后继续在家进行康复训练,随访时间为12个月。结果在家进行康复训练12个月后随访,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2例,良7例,可1例。结论家院配合康复治疗方法能够帮助家长和患儿树立信心,指导如何在家进行有效康复训练,对前臂缺血挛缩患儿的预后有积极影响。

  • 标签: 康复 儿童 缺血肌挛缩 家庭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完全清醒无止血带局部麻醉术(wide awake local anesthesia no tourniquet,WALANT)结合肌腱"Z"形延长术治疗成人晚期轻型前臂缺血挛缩导致的环指、小指屈曲畸形的效果。方法我院自2015年6月至2020年8月收治晚期轻型前臂缺血挛缩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在不使用止血带的情况下行WALANT麻醉,20~30 min后开始肌腱"Z"形延长术。术后支具固定,评分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标准。结果术后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根据TAM评分术后平均优良率为100%。结论WALANT麻醉结合肌腱"Z"形延长术对于晚期轻型前臂缺血挛缩伴手指屈曲畸形有明确的治疗效果,而且出血风险低,术中可以随时观察手部活动,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前臂 治疗结果 缺血性肌挛缩 肌腱延长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窒息性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后的早期是否就存在缺血心肌挛缩。方法建立窒息及室颤诱导的大鼠CA模型,31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对照组、窒息组和室颤组。记录诱发CA过程中的心电图与血压;于CA 0 min时行血气分析检测;于CA 0、2、4、6和8 min分别测量大鼠心脏的长度和宽度;于CA 0和8 min时分别检测心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结果窒息组诱发CA所用时间长于室颤组[(237±20 )s vs (3±1)s,P<0.05];窒息组大鼠在CA 0 min已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及酸中毒,而室颤组大鼠血气检测各项指标基本正常;窒息组大鼠CA后心脏长度及宽度逐渐缩小,CA 6 min左右心肌挛缩达到极限,而室颤组大鼠心脏形态在CA后8 min内无显著变化;CA 0 min时窒息组心肌ATP含量已显著下降(P<0.05),而室颤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窒息性CA早期即发生心肌挛缩,可能与窒息阶段ATP大量消耗有关。

  • 标签: 心脏骤停 窒息 室颤 缺血性心肌挛缩 三磷酸腺苷
  • 简介:我们对表现为缺血脱髓鞘的白质损害的发病机制和潜在临床意义的理解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脑CT扫描上的低密度损害被称为脑白质疏松,最常见于脑室周围,也常见于半卵圆中心。在过去几年,尝试使用“Binswanger病”一词来描述这种损害的神经系统结局并不少见。随着脑MRI扫描技术的出现,使我们对这种损害的描述更为精细,MRI对这种白质区域信号强度增高非常敏感,特别是T2加权和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AIR)扫描。阐明这种在老年人群中相对常见现象的临床特征仍然具有挑战性。最近的研究以一种类似多发性硬化所见的方式对损害负荷进行了研究。白质疾病的一种独特临床相关模型是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CADASIL),它结合了小血管病变的潜在成分(导致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与偏头痛(也与白质损害有关)常常有一定的联系。然而,与微血管病(它似乎是缺血脱髓鞘的核心)相关的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仍然是高血压。我们如何能很好地将这种脑终末器官损害的各种致病机制联系在一起将决定我们如何能对这种老年人群的常见神经功能缺损病变进行有效地干预。

  • 标签: 缺血性脱髓鞘 脑白质疏松 BINSWANGER病 CADASIL 血管性痴呆
  • 简介:摘要缺血肠病是指结肠和小肠因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肠道损害,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缺血肠病的患病率也有所增加。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可是因为其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及特征,因此目前尚无特异性诊断手段。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特异性 研究
  • 简介:摘 要:缺血中风又称脑梗死,是由一些其他疾病引起的脑血管血流量受限的疾病,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导致神功受限的一系列疾病。脑血管疾病是世界上第二大死亡原因。脑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本文将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影响缺血脑卒中预后的因素以及为患者预后需要采取的一些护理措施。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护理方式 研究进展
  • 简介:2010年12月在STROKE官方网站上率先公布了《2011版AHA/ASA缺血卒中及短暂性缺血发作(TIA)预防指南》(后简称《指南》)[1],与2006版(2)及2006版之后的部分更新相比,该新版指南在针对血压控制方面,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血压控制 短暂性 指南 预防 发作
  • 简介:目前,国内缺血脑卒中诊治及预防指南,对于抗凝剂在缺血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建议:(1)建议在急性缺血脑卒中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防治方面,应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2)提及凝血酶抑制剂(如阿加曲班)等新型抗凝剂在急性缺血脑卒中的应用;(3)推荐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源性脑栓塞的预防。近年来研发出很多新型抗凝剂,我们拟对新型抗凝剂在缺血脑卒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抗凝药 卒中 因子Xa 维生素K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肠道血供情况,总结肠道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内镜特点、病理形态特点以及几种特异性缺血肠病,旨在提高对缺血肠病的认识。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诊断 病理
  • 作者: 杨卓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新津县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00)【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57-01说起缺血性血管疾病,大部分人们对该病并不陌生,因为缺血性血管疾病发病率高,成为了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然而,关于缺血性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呢?1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也可以称其为脑缺血性疾病,是指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常见类型:(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指的是缺血所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一般24小时内便可完全恢复;(2)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IND),指的是一种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表现,持续时间一般会超过24小时,但是,一般在3周内便可完全恢复;(3)进展性卒中(PS),脑缺血症状不断进展,病情加重,超过6小时,才会达到高峰,脑内可出现梗死灶,常常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4)完全性卒中(CS),发病后,几分钟至1小时内,便可以达到高峰,最迟不超过6个小时;(5)边缘区(分水岭区)梗死(WI),在脑梗死中约占10%,多发生在临近血管分布的周边区域;(6)腔隙梗死(LI),是一种由于脑实质中单支终末穿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梗死,一般直径在3-20mm范围内,在脑梗死中约占12%-25%。病因分析: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病因较多,病理机制相对复杂,一般情况下,认为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变化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因。另外,所有可能引起血管壁结构与功能、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因素,都可能引起该病,如血管痉挛、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治疗方案:(1)内科治疗。早期给予抗凝治疗,首次口服2-6mg华法林,2-8mg为维持剂量,至少用药半年,停止发作或者发作次数减少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根据血压水平,积极控制血压,保持收缩压与舒张压在安全范围内;积极治疗血液成分异常的疾病,如高血脂以及高血糖等。(2)外科治疗。颈外动脉狭窄,可行颈动脉血栓内膜剥离术(CEA)、血管形成术(或者自体大隐静脉搭桥术、人造血管移植术)、颈部动脉旁路术(仅仅适用于治疗颅外动脉完全闭塞病人)、Fogarty导管法(属于替代上述动脉旁路手术不能使用的一种备选方法)。颅内动脉的栓塞狭窄闭塞,可行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术[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OA-PICA)吻合术、颞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S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