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常见不同种(属)大肠群分别观察了餐具大肠群快速纸片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表明纸片法对非大肠群均呈阴性,对大肠埃希氏、产气和阴沟肠杆菌、克雷伯氏属及无H2S形成的枸橡酸杆菌均有良好的特异性。纸片法每片检出临界数约为5个

  • 标签: 大肠菌群 纸片法 敏感性实验 阴沟肠杆菌 大肠埃希氏菌 酸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大肠群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在营养与食品卫生检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大肠群快速检测技术检测,包括乳糖胆盐发酵法、最可能数方式测定7种食品中的大肠群,例如饮用水、果冻、饼干、蜂蜜、饮料、糖果、食糖等,分析两种方式在营养与食品卫生检测中的价值。结果:采用两种不同方式对饼干、蜂蜜、糖果、食糖、饮用水、果冻、饮料等7种食品100份实施大肠群监测,结果显示,两种方式对样品检验的合格率大致相同,均为86.00%,不合格的样品中有几份结果不同,P<0.05。结论:通过对大肠杆菌进行检测,利于食品卫生管理,对消费者健康安全进行维护。

  • 标签: 大肠菌群 快速检测技术 食品卫生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比照观察生活饮用水总大肠群两种不同检验策略的应用有效性。方法:生活饮用水共取样125份作为本次实验检测样品,分别使用多管发酵法、快速纸片法进行检测,对比总大肠群检出率。结果:在125份水样中,快速纸片法总大肠群检出率18.40%,比多管发酵法14.40%高,但差异并不明显,P>0.05,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生活饮用水总大肠群检测中,管发酵法、快速纸片检验结果具有等效性,均可检出样品中总大肠群,其中,纸片法更适用于突发事件中的总大肠群检测。

  • 标签: 有效性比照 不同检验策略 生活饮用水
  • 简介:目的调查丹徒区市售凉菜与熟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群污染情况,探讨凉菜的卫生标准.方法选取市售的熟肉制品300份,凉菜制品100份作为检测样品,按GB4789.10-2010方法增分离、培养和鉴定样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按GB/T4789.3-2003方法检测样品中的大肠群.结果400件熟肉与凉菜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74件,总检出率达到18.5%,凉菜检出率为4.0%,熟肉检出率达到23.3%,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大肠群凉菜超标率达到86.0%,熟肉超标率达到62.7%,其MPQ/100g≤150所占比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我区市售的凉菜与熟肉中,熟肉类制品要防范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凉菜大肠群污染更突出.凉菜和熟肉中的污染成分存在较大差异,提示熟肉评价标准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凉菜评价.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菌群 微生物 食物中毒
  • 简介:目的:分析大肠埃希和肺炎克雷伯的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人工浏览湖北省房县人民医院1010年1月至1011年11月检验科计算机系统中全部临床科室标本资料,筛选出分离得到大肠埃希和肺炎克雷伯的标本资料。记录菌株来源、送检科室、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和药物敏感试验情况,并进行数据整理。结果分离出大肠埃希菌株359株,肺炎克雷伯菌株196株;前者主要来源于尿液[111株(33.7%)],后者主要来源于痰液[165株(55.7%)]。大肠埃希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88株(14.5%)]、普外科[69株(19.1%)]和神经外科[56株(15.6%)];肺炎克雷伯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69株(13.3%)]、呼吸内科[50株(16.9%)]和神经外科[36株(11.1%)]。359株大肠埃希菌株检出产ESBL菌株175株,检出率为48.7%;196株肺炎克雷伯菌株检出产ESBL菌株116株,检出率为39.1%。产ESBL菌株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替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产ESBL大肠埃希对上述4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1.3%、3.4%、5.1%和8.6%,产ESBL肺炎克雷伯耐药率分别为1.6%、3.4%、1.1%和1.8%。结论大肠埃希和肺炎克雷伯对多种抗菌药物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治疗时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与ESBL检测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克雷伯菌 肺炎 耐药性 抗菌药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2005—2008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和肺炎克雷伯的检出率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临床分离到的大肠埃希和肺炎克雷伯分别2557株和1883株,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分离株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和ESBLs筛选和确证试验。对其中60株产ESBLs用PCR和测序检测该类酶的基因型。结果4年中大肠埃希ESBLs检出率分别为48.0%、63.0%、65.8%和59.8%,肺炎克雷伯ESBLs检出率分别为40.9%、53.9%、56.8%和47.3%。产ESBLs大肠埃希和肺炎克雷伯对氨苄西林、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唑林、头孢丙烯和哌拉西林等耐药率超过90%,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97%~100%。29株大肠埃希TEM基因检出率为75.8%(22/29),SHV基因检出率为0,CTX-M基因检出率为86.2%(25/29)。31株肺炎克雷伯TEM基因检出率为41.9%(13/31),SHV基因检出率为64.5%(20/31),CTX-M基因检出率为48.4%(15/31)。35株(58.3%)同时检测到2种以上基因型。序列分析证实TEM扩增产物均属于TEM-1基因,CTX-M扩增产物均属于CTX-M-3基因,而SHV扩增产物则分别属于SHV-1、SHV-5、SHV-11、SHV-12和SHV-28。结论我院2005—2008年大肠埃希和肺炎克雷伯ESBLs检出率较高。CTX-M-3、SHV-11和SHV-12是我院产ESBLs菌株的主要基因型。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药敏试验 细菌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肠埃希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前瞻性监测产ESBLs的情况,并对感染者进行临床调查。结果产ESBLs的大肠埃希、肺炎克雷伯的耐药率头孢噻肟钠为98.08%和95.74%,阿莫西林+棒酸为73.08%和97.87%,产ESBLs感染者头孢第三代的使用率(70.21%)显著高于非产ESBLs感染者(39.47%)(P<0.05);第三代头孢的大量使用诱导ESBLs的产生。通过加强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管理ESBLs检出率开始下降。结论严重的基础病、高龄、机体免疫力低下,长期住院者是ESBLs感染的易感宿主,皮质激素、化疗及介入性疗法是ESBLs感染的高危因素。滥用抗感染药是产生ESBLs的重要因素,合理使用抗感染药是防止ESBLs产生的主要措施。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肠埃希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到2015年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284株大肠埃希的耐药性。结果大肠埃希在尿液、痰液、分泌物中存在较多,分别占43.67%、20.77%和16.90%的比例,在血液中仅占5.63%。大肠埃希对常用抗菌药敏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亚胺培南(95.8%)、头孢哌酮/舒巴坦(94%)和阿米卡星(93.3%)。耐药率排名前三为哌拉西林、氨芐西林和复方新诺明,分别为81.3%、80.6%、69%。284株大肠埃希中检出125株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44.01%。结论大肠埃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应当加强对常用抗菌药的用药检测,合理使用抗菌药。

  • 标签: 大肠埃希氏菌 产ESBL 耐药性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的耐药性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耐药性的发生。方法收集泌尿系感染患者清洁尿标本,筛选出480株大肠埃希。纸片扩散法(K-B)对分离菌株做药敏试验。结果480株大肠埃希感染病例中,产ESBLs有182株(37.9%),对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等耐药,对磺胺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呈交叉耐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喹诺酮类等耐药。可选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物,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病情严重者应选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非产ESBLs有398株(62.1%),对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等耐药性均大于50%,不宜经验首选。对头孢哌酮、阿莫西林、头孢他啶耐药率较低,可以经验用药。阿米卡星耐药率13.4%,可作首选。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的上升趋势,大肠埃希耐药情况逐年增加,临床医生参照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标签: 泌尿系感染 大肠埃希菌 ESBL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肠埃希对1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湖南长沙天地人试剂公司的药敏分析系统。结果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头孢噻吩的耐药率分别为85.7%、75.5%、71.0%、68.2%。结论大肠埃希对头孢噻吩的耐药率最低,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最高,调查大肠埃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对于临床抗感染治疗的经验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 简介: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临床上产生一些多重耐药菌株。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使常规抗生素在临床细菌性感染治疗中失效。细菌主动外排是耐药菌株产生多重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目前所知的外排泵共约250多种转运体家族,可归人数个超家族中^[1]:主要易化子超家族(majorfacilitatorsuperfamily,MFS)、耐药结节分化超家族(resistance-nodulation-divisionsuperfamily,RND)、药物代谢物转运体家族(drug/metabolitetransportors,DMT)[包括小多耐药蛋白(smallmuhidrugresistantprotein,SMR)家族]、多药及毒物外排家族(multidrugandtoxiccompoundextrusionfamily,MATE)和ATP耦联盒超家族(ATP-bindingcassere,ABC)等。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外排泵 抗生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次氯酸对大肠埃希生物膜的作用及其对大肠埃希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5个临床科室2019年9—12月25例患者(男16例、女9例,年龄32~67岁)送检标本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株中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最强的1株进行实验研究。将大肠埃希分别与162.96、81.48、40.74、20.37、10.18、5.09、2.55、1.27、0.64、0.32 μg/mL的次氯酸共培养,筛选次氯酸最低杀菌浓度(MBC);将大肠埃希与筛选的MBC次氯酸分别作用2、5、10、20、30、60 min,筛选次氯酸的最短杀菌时间。分别于培养6、12、24、48、72、96 h,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大肠埃希生物膜形成情况。大肠埃希培养72 h后,分别加入1、2、4、8、16倍MBC的次氯酸,筛选次氯酸对大肠埃希的最低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于大肠埃希中分别加入1、2、4、8倍MBEC的次氯酸及无菌生理盐水,作用10 min后,采用活/死细菌染色试剂盒检测活、死细胞数,并计算死率(样本数为5)。2020年1—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4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感染创面患者,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次氯酸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46±14)岁]和聚维酮碘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45±19)岁]。2组患者分别用100 μg/mL次氯酸、50 mg/mL聚维酮碘溶液浸透的无菌纱布湿敷,每天换药1次。首次换药前、第10天换药时,取创面及创缘组织,采用琼脂培养法培养细菌并定量分析组织细菌量。首次换药前和第3、7、10天换药时,肉眼观察创面渗出量和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并评分。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次氯酸对大肠埃希的MBC为10.18 μg/mL,MBC的次氯酸对大肠埃希的最短杀菌时间为2 min。培养6、12 h,大肠埃希处于完全游离状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大肠埃希逐渐聚集、黏附,至培养72 h形成成熟的生物膜。次氯酸对大肠埃希的MBEC为20.36 μg/mL。与1、2、4、8倍MBEC的次氯酸作用10 min后,大肠埃希率均明显高于与无菌生理盐水作用10 min后(t值分别为6.11、25.04、28.90、40.74,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组织细菌量为2.61(2.20,3.30)×104集落形成单位(CFU)/g,明显少于聚维酮碘组的4.77(2.18,12.48)×104 CFU/g(Z=2.06,P<0.05);次氯酸组和聚维酮碘组患者创面组织细菌量均明显少于首次换药前的2.97(2.90,3.04)×106、2.97(1.90,7.95)×106 CFU/g(Z值分别为4.02、3.92,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渗出量评分明显低于聚维酮碘组(Z=2.07,P<0.05)。与首次换药前比较,次氯酸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渗出量评分均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3.99、-4.12,P<0.01),聚维酮碘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渗出量评分均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3.54、-3.93,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明显高于聚维酮碘组(Z=2.02,P<0.05)。与首次换药前比较,次氯酸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13、-3.67,P<0.01),聚维酮碘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12、-3.50,P<0.01)。结论次氯酸对游离状态和生物膜状态的大肠埃希均有杀灭作用,低浓度的次氯酸对成熟的大肠埃希生物膜可起到快速杀菌作用,且次氯酸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100 μg/mL次氯酸能有效减少患者大肠埃希感染创面的细菌负荷,表现为创面渗出的减少、间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较传统外用抗菌剂聚维酮碘疗效更好。

  • 标签: 次氯酸 大肠杆菌 生物膜 感染性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和肺炎克雷伯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的各类细菌培养标本,采用VE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检测。结果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分离出大肠埃希和肺炎克雷伯分别为361、365株,其中产ESBLs菌株分别为204株(56.5%)、69株(18.8%),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加替沙星全部敏感,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敏感性较高,对其他B一内酰胺类抗菌药几乎全部耐药。结论医院及时监测产ESBLs的发生率及其耐药趋势以指导临床用药至关重要。

  • 标签: ESBLs 肺炎克雷伯菌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肠埃希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对大肠埃希采集培养及操作步骤进行分析。结果大肠杆菌常引起各种肠内外感染,是腹泻和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结论革兰阴性杆菌很多是条件致病菌,且有许多细菌对很多抗生素天然耐药。有些细菌是医院感染的常见细菌。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细菌检验 操作方法
  • 简介:摘要综述了大肠埃希耐药性研究进展,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分布规律、实验研究进展、细菌耐药机制、药敏结果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总结细菌主要耐药机制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产生灭活酶使抗菌药物失活;降低细菌外膜通透性;影响主动外排系统;细菌生物被膜耐药屏障。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中,应以药敏实验结果为基础,结合相关抗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点与PK/PD参数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对防止耐药的产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细菌耐药 感染因素
  • 简介:大肠埃希(E.coli)作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往往同时携带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等抗菌药物耐药基因,可同时存在多种耐药机制,常呈现多重耐药的特点[1],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困难。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对于大肠埃希耐药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现将近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耐药
  • 简介:摘要:比较分析临床分离大肠埃希和肺炎克雷伯之间的差异性,包括敏感性、标本类型分离和科室分布情况等,及时充分了解当前这两种主要病原分布及耐药情况。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大肠埃希菌 分布差异 耐药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并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临床分离的2341株大肠埃希及肺炎克雷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及耐药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分离的2341株大肠埃希及肺炎克雷伯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用筛选和确证试验确认产ESBLs菌株,用WHONETS.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807株大肠埃希产ESBLs的有982株,占54.3%;534株肺炎克雷伯产ESBLs的有206株,占38.6%.产ESBLs菌株的耐药性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产ESBLs菌株呈多重耐药。结论三年来产ESBLs的检出率与耐药率呈总体上升趋势,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特别是加强对产ESBLs菌株及其耐药性监测,以减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ESBL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大肠埃希耐药机制,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结果药敏试验显示对肺炎克雷伯大肠埃希最有效的抗生素是亚胺培南,耐药率最高的药物是头孢吡肟,二者对同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不大。改良Hodge试验显示为阳性的菌株共3株(8.33%),其中2株为肺炎克雷伯,1株为大肠埃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含有KPC基因的菌株有3株,OmpK35基因缺失16株,OmpK36基因缺失6株。结论36株耐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大肠埃希对碳青霉烯酶的耐药程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是产生耐药酶和膜孔蛋白基因缺失。

  • 标签: 碳青霉烯酶 肺炎克雷伯菌 大肠埃希菌 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