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大肠埃希属肠杆菌科,为临床常见病原,在医院感染致病菌中,占较大比重,临床治疗效果与其耐药性密切相关,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使细菌得到选择逐渐产生耐药性并广泛传播, 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医院内的病人流动频繁、多数病人集中,导致多重耐药更容易产生和播散。因此对医院常见致病菌耐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细菌耐药的分布规律以及药物敏感情况,对有效防控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具有实际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川南某三甲医院临床各类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的检出和耐药情况,旨在了解大肠埃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提高诊治水平,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临床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20-2022年某三级医院大肠埃希血流感染内外科差异。方法:此次研究选择本院2020年4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356例大肠埃希所致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55例外科患者、201例内科患者,分析内科外科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内科患者年龄显著高于外科患者,内科患者性别与外科患者对比差异显著,内外科患者产ESBL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外科患者大肠埃希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敏感性较高;内科患者大肠埃希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呋喃妥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阿米卡星敏感性较高。结论:2020-2022年某三级医院大肠埃希血流感染患者中内科患者占比较高、年龄大,产ESBL较高,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有明显差异,进而临床治疗中需要进行药敏试验,按照结果合理选择药物。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血流感染 内科 外科
  • 简介:结肠癌、直肠癌统称大肠癌。纵览全球各地,大肠癌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别:大肠癌好发于那些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的国家和地区,显示出其“嫌贫爱富”的发病特点,人们习惯地把大肠癌戏称为“富贵病”。

  • 标签: 大肠癌 “富贵病” 癌发病率 发病特点 结肠癌 直肠癌
  • 简介:目的探讨大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18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行大肠水疗与传统的肠道灌洗,进行临床观察,其中大肠水疗组90例,传统灌肠组90例,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大肠水疗组并发症,如急性肠梗阻及离子紊乱、原发疾病加重等较传统灌肠组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水疗法是安全、有效、痛苦小的术前肠道准备方法,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代偿能力差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大肠水疗 大肠癌 术前肠道准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肠腺瘤癌变大肠镜活检的病理诊断。方法对31例经大肠镜采样病理活检证实为大肠腺瘤癌变为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分型等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前大肠镜活检大肠腺瘤351例,病理检查其中腺瘤癌变23例,检出率为6.6%;8例腺瘤伴异型增生。术后(外科手术和高频电切)病理检查证实31例为腺瘤癌变,癌变率为8.8%。组织学分型以绒毛状腺癌为主(19例),管状腺癌4例,绒毛状-管状腺癌8例。结论大肠癌与大肠腺瘤癌变密切相关,绒毛状腺瘤一经发现,无论大小均尽可能予以切除。

  • 标签: 大肠腺瘤癌变 绒毛状腺瘤 大肠癌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耐药大肠埃希(CREC)同源性分析的能力。方法26株CREC为2018年从来自全国9个省、市(湖南、吉林、浙江、福建、上海、安徽、重庆、云南、河南)的样本中分离,FTIR检测菌株在900~1 200 cm-1区域的红外吸收光谱,使用欧式距离和平均连接聚类方法进行多变量分析;并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GS)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结果FTIR将26株CREC分为14个红外光谱(IR)型,且相同IR型的菌株均属于同一序列(ST)型。相比WGS对CREC的聚类分析,FTIR的聚类分析结果一致性为92.3%(24/26)。结论FTIR对CREC同源性的区分能力具有较高准确性,且操作简便快速,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前景。

  • 标签: 大肠杆菌 卡巴配能类 谱学 傅里叶变换红外 序列同源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培养基MUG在27批保健食品检验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人工接种大肠埃希试验菌株,用MUG选择性培养基对大肠埃希生长情况进行鉴定。结果检出率测定结果表明,MUG培养基对大肠埃希的检出率均达到100%。结论MUG(4-甲基伞形酮葡糖苷酸)培养基,可以应用于保健食品中大肠埃希的检验研究。

  • 标签: 保健食品 选择性培养基 MUG 检出率
  • 简介:目的对水源水和腹泻病人标本中检测到的17株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进行一系列微生物学实验研究,为进一步了解该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临床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自1999年10月~2005年8月,从腹泻病人标本和水源水中分离的产H2S致泻大肠埃希,经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学、血清学等微生物学鉴定,并且对菌株进一步进行了药敏试验和噬菌体裂解试验。结果在腹泻、食物中毒病人标本和水源水中分离到17株产H2S致泻大肠埃希,经血清学分型后,其中4株是EPECO128:K67,ETECO25:K19和ETECO16:K15分别为3株,占58.8%。结论产H2S致泻大肠埃希大肠埃希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是变异的致泻大肠埃希,在致泻大肠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致泻大肠埃希产H2S生化变异提示我们在注意生化反应典型的致病菌分离与鉴定时,还应注意生化变异菌株的检测和鉴定,防止该造成新的腹泻病的传播和蔓延。

  • 标签: 腹泻 大肠杆菌 微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某村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进行实验室分析。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并按照霍乱防治手册1、GB/T4789—20082、GB/T4789—20033的方法对剩余食物、菜板菜刀涂抹物、患者大便、肛拭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剩余食物2份、大便3份、肛拭4份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同时又在1份剩余食物和一份肛拭中检出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讨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和侵袭性大肠埃希氏混合污染造成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宴席的管理以及加强对流动厨师的卫生知识宣传;实验室检验要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的具体情况,进行多项可疑病源的分离,以免漏诊。

  • 标签: 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 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江门市中心医院2008-2009年中段尿标本大肠埃希的耐药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分离出的病原用ATB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定,药敏试验用K-B法,结果按CLSI标准判定。结果473株分离的大肠埃希中,产ESBLs225株,占47.6%,非产ESBLs248株,占52.4%。产ESBLs大肠埃希的耐药性与非产ESBLs大肠埃希有较大差异。产ESBLs菌株对头孢菌素类、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氨曲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及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性远远大于非产ESBLs菌株。结论为控制大肠埃希的耐药性,应加强细菌的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ESBLs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肠道群结构变化及其与病理学分期关系以及基于群构建大肠癌的诊断模型。方法收集155例大肠癌患者(大肠癌组)和442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粪便标本,进行16S RNA测序。将所有手术患者进行术后病理学分期并采用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分析不同分期之间的群特征。随机森林选择特征性群,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对大肠癌进行诊断模型建模。结果大肠癌组和对照组肠道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均无明显差异。大肠癌组厚壁门丰度降低,拟杆菌门、梭杆菌门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消化链球菌属、梭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细菌在大肠癌组中显著富集,而产丁酸细菌Faecalibacterium、瘤胃球菌属和罗氏属在大肠癌组中丰度显著降低。Ⅳ期大肠癌患者肠道群丰度显著降低于Ⅰ~Ⅲ期。Ⅰ期大肠癌患者肠杆菌-志贺属显著富集,Ⅲ期大肠癌患者拟杆菌科和拟杆菌属的丰度显著增加,Ⅳ期大肠癌患者毛罗科富集而芽孢杆菌目减少。基于18个属的细菌模型可以区分大肠癌组和对照组,曲线下面积0.858,联合粪便免疫化学试验后诊断模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98%,曲线下面积0.992。结论大肠癌组肠道群结构发生显著改变,不同病理学分期的大肠癌患者肠道群也出现特征性改变。其中Ⅳ期大肠癌患者群多样性显著降低。基于肠道细菌和粪便免疫化学试验构建的模型可以有效区别大肠癌患者和正常人群。

  • 标签: 大肠癌 肠道菌群 病理学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TcpC对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UPEC)引发小鼠膀胱炎的作用,并初步了解其致病机制。方法从尿道向C57BL/6小鼠膀胱滴注109 CFU分泌TcpC的UPEC CFT073wt或敲除tcpc基因的CFT073Δtcpc,构建膀胱炎模型小鼠。3 d后处死小鼠取膀胱观察大体病理变化。膀胱4%多聚甲醛固定24 h后,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膀胱组织病理改变情况,免疫组化法对组织中TcpC进行定位。采集上述UPEC菌株感染的小鼠尿液,十倍稀释法计数尿液中细菌载量,PCR检测CFT073wt感染组膀胱组织和尿液细菌基因组DNA中是否存在tcpc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FT073wt菌株感染巨噬细胞后胞内TcpC mRNA和蛋白质水平。Western blot和ELISA分别检测上述UPEC菌株对巨噬细胞NF-κB活化和促炎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分别观察上述UPEC菌株感染巨噬细胞后细菌和细胞活力。结果与CFT073Δtcpc组相比,CFT073wt组小鼠膀胱明显肿大,膀胱组织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和TcpC。CFT073wt组小鼠尿液中的细菌数量显著多于CFT073Δtcpc组;PCR结果显示,膀胱组织和尿液中的细菌均为CFT073wt。在CFT073wt菌株感染巨噬细胞过程中,胞内TcpC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显著升高。CFT073wt促进巨噬细胞NF-κB信号通路IκBα的蛋白质水平并抑制p65的磷酸化水平和促炎因子的产生。TcpC有利于CFT073wt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和侵袭。结论TcpC在CFT073wt感染及引发小鼠膀胱炎过程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通过抑制巨噬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和促炎因子的产生提高CFT073wt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率,与UPEC致病及逃逸巨噬细胞固有免疫密切相关。

  • 标签: TcpC 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小鼠膀胱炎 致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肠埃希引起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的临床特点及发生与当次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至2019年吉林省4家三甲医院PDAP患者资料,根据腹膜透出液培养出的致病菌种类,将患者分为大肠埃希组和非大肠埃希组。观察大肠埃希PDAP发生率变化,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和当次治疗结果,采用Logistic分析大肠埃希PDAP发生和当次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93例次PDAP,大肠埃希组100例次,非大肠埃希组593例次。2013至2019年,4家医院大肠埃希PDAP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与非大肠埃希组相比,大肠埃希组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和血白蛋白水平较低(χ2=5.006,Z=-2.992,P<0.05),而难治性腹膜炎的比例较高,当次抗生素治疗时间较长(χ2=6.350,Z=-2.779,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PDAP病史(OR=1.577,95%CI:1.015~2.448)、基线血白蛋白低(OR=0.958,95%CI:0.923~0.995)是发生大肠埃希PDAP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是发生大肠埃希PDAP的独立保护因素(OR=0.538,95%CI:0.330~0.876);长透析龄是大肠埃希PDAP当次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7,95%CI:1.018~1.076)。结论吉林省近7年大肠埃希PDAP发生率有所下降,但较为难治;PDAP病史、血白蛋白低是大肠埃希PD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是大肠埃希PDAP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长透析龄是大肠埃希PDAP当次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大肠杆菌 腹膜透析 腹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肠埃希引起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的临床特点及发生与当次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至2019年吉林省4家三甲医院PDAP患者资料,根据腹膜透出液培养出的致病菌种类,将患者分为大肠埃希组和非大肠埃希组。观察大肠埃希PDAP发生率变化,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和当次治疗结果,采用Logistic分析大肠埃希PDAP发生和当次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93例次PDAP,大肠埃希组100例次,非大肠埃希组593例次。2013至2019年,4家医院大肠埃希PDAP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与非大肠埃希组相比,大肠埃希组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和血白蛋白水平较低(χ2=5.006,Z=-2.992,P<0.05),而难治性腹膜炎的比例较高,当次抗生素治疗时间较长(χ2=6.350,Z=-2.779,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PDAP病史(OR=1.577,95%CI:1.015~2.448)、基线血白蛋白低(OR=0.958,95%CI:0.923~0.995)是发生大肠埃希PDAP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是发生大肠埃希PDAP的独立保护因素(OR=0.538,95%CI:0.330~0.876);长透析龄是大肠埃希PDAP当次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7,95%CI:1.018~1.076)。结论吉林省近7年大肠埃希PDAP发生率有所下降,但较为难治;PDAP病史、血白蛋白低是大肠埃希PD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是大肠埃希PDAP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长透析龄是大肠埃希PDAP当次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大肠杆菌 腹膜透析 腹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espO基因敲除对肠出血性大肠埃希(EHE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自杀质粒pCVD442-ΔespO介导的两步法构建espO基因敲除菌株(ΔespO),pTrc99a质粒构建espO基因回补突变株(CΔespO),不同EHEC菌株感染HeLa细胞以了解espO基因在感染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与致死作用。结果PCR和电泳以及基因测序结果表明,ΔespO和CΔespO突变株构建成功。与野生株相比,ΔespO和CΔespO突变株的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表明espO基因不影响细菌的生长与繁殖。此外,EspO可激活肿瘤坏死因子(TNF)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而效应蛋白NleB能够抑制该激活过程。在细菌感染细胞试验中,EspO不能抑制TNF和TRAIL(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诱导的细胞死亡。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EHEC espO基因敲除和回补突变株菌株,初步探究了espO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及该基因在感染过程中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为后续深入研究细菌EspO蛋白的体外生物学活性以及体内感染过程中的致病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EspO 基因敲除 细胞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左氧氟沙星对大肠埃希引起的肺部感染与泌尿道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确诊为大肠埃希引起的肺部感染与泌尿道感染患者各50例,分为A、B两组,两组耐药率无显著差异,均予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治疗。根据治疗结果判断其疗效,应用SPss19.0对临床分离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临床疗效无效14例,有效11例,痊愈25例,有效率72%;B组临床疗效无效8例,有效13例,痊愈29例,有效率84%。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氧氟沙星对B组的疗效明显高于A组。结论由于药物代谢动力学不同,左氧氟沙星对相同细菌引起的不同感染部位的疗效不同,临床用药时需根据不同感染部位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进行选择,才能合理运用抗菌药物,达到最大的疗效同时避免耐药菌株产生。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大肠埃希菌 肺部感染 泌尿道感染 疗效
  • 简介:目的分析我院2006年门诊、急诊及住院的泌尿系感染患者尿标本中的大肠埃希(Escherichiacoli)对常用的18种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以利于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方法对从患者尿标本中分离出来的148株大肠埃希做细菌鉴定(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用K-B(Kirby-Bauer)琼脂纸片扩散法做药敏试验,共18种抗生素,同时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结合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我院从患者尿标本中分离出来的148株大肠埃希ESBLs分离率为46.6%。产ESBLs大肠埃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呋喃妥因、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5种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在100%~53.6%之间。不产ESBLs的大肠埃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头孢呋辛钠、头孢西丁、呋喃妥因、头孢唑啉、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14种抗生素体外抗菌活性在100%~55.7%之间。由大肠埃希导致的泌尿系感染不同科室的分布情况显示,分离率在前六位的科室依次是内科门诊、血液内科、综合内科(南区)、内分泌科、干保科、肾内科。其中综合内科(南区)、干保科、肾内科、急诊科、呼吸内科、CCU、消化科、儿科、神经内科的ESBLs分离率均在50%以上。结论大肠埃希是泌尿系感染分离率居第一位的病原。ESBLs分离率为46.6%。产ESBLs的犬肠埃希为多重耐药,对常用的18种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低于不产ESBLs大肠埃希,从住院患者尿标本中分离出来的大肠埃希ESBLs分离率高于门诊患者。临床应跟据实验室药敏结果和ESBLs的检测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 标签: 泌尿系感染 犬肠埃希菌 体外抗菌活性
  • 简介:【摘要】 目的 为临床针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所致化脓性骨髓炎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一例伴有糖尿病的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所致化脓性骨髓炎的患者,临床药师与临床医生共同对抗感染治疗方案进行摸索、调整和优化,并且监督患者用药过程。 结果 患者出院后,于骨科门诊随诊,恢复较好,复查血常规、糖化血红蛋白和肝肾功,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结论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抗感染治疗药物实践,可有效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临床药师 多重耐药 大肠埃希菌 糖尿病 化脓性骨髓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大肠、肛管损伤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对直肠、肛管损伤一经诊断宜早期治疗。对于轻度非破裂性直肠、肛管损伤,多可经过非手术治疗逐步好转。

  • 标签: 大肠 肛管 损伤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