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及时查明一起群体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为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患者和厨房工作人员肛拭标本14份,厨具涂抹液、自备的泉水和水池水标本10份。依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检验》GB/T4789.6-2003进行检测。结果在4份病人肛拭子及厨具涂抹液、自备的泉水和水池水中检出7株肠毒素型大肠埃希(ETEC)O6K15。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肠毒素型大肠埃希污染食物引起。

  • 标签: 肠毒素型大肠埃希菌 食物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的耐药情况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对2009年8月~2010年8月临床分离的154株大肠埃希用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做药物敏感试验,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SHV、CTX-M基因。结果154株大肠埃希中耐药率最高的是氨苄西林(83.12%),其次是头孢唑林(65.58%),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全敏感;ESBLs菌株检出率为51.95%;基因检测结果为SHV5株CTX-M70株,SHV+CTX-M3株。结论该院大肠埃希菌株对β-内酰胺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且ESBLs基因检出率也较高,故临床应加强对大肠埃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监测,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流行。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超广谱&beta -内酰胺酶(ESBLs) 基因
  • 简介:目的:分析深圳市第八(宝安)人民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的耐药状况及基因特征,为医院感染控制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8—2010年间各科室送检标本所分离的大肠埃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及基因特征分析。结果:在所有990株大肠埃希中,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576株,总检出率58.2%;其中2008年组181株、2009年组185株、2010年组210株,检出率分别为62.0%、54.1%、59.0%。,对其中56株产ESBLs大肠埃希PCR检测结果的分析发现TEM阳性40株、SHV阳性14株,检出率分别为71.4%和28.6%。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的检出率和耐药性都较高,实验室应加强监测,临床上应重视参照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产ESBLs大肠埃希菌株TEM和SHV基因检出率高,可能与多药耐药关系密切。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Β-内酰胺酶 耐药性 基因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从基因组水平上探讨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UPEC132株的耐药性和致病机制。方法采用MIC法测定菌株UPEC132对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其分型,利用三代测序平台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并用Prodigal软件预测和数据库筛选进行耐药和毒力基因功能注释,然后收集GenBank上23株UPEC菌株的染色体基因组序列,利用RAxML软件对UPEC132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UPEC132菌株对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舒巴坦、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头孢唑林耐药,其MLST分型为ST10522型。该株全基因组包括一条完整的基因组(染色体)序列及两条质粒序列,染色体、质粒P1和P2的序列大小分别为5 234 468 bp、117 139 bp和101 356 bp,鸟嘌呤-胞嘧啶(GC)含量分别为50.48%、49.05%和54.04%。该株染色体、质粒P1和P2分别有4 856、140和116个基因。其耐药基因多位于染色体,主要为耐多药外排泵基因簇,P2仅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blaTEM-1和四环素耐药基因tetG。UPEC132毒力基因也位于染色体,主要为菌毛黏附素9种、铁摄取系统5种和分泌性毒素3种。Afa菌毛和Ⅳ型菌毛基因簇分别位于质粒P1和P2上。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UPEC132与23株UPEC均不在同一分支。结论UPEC132株的ST10522型为国内外首次报道的大肠埃希新ST型,其全基因组遗传信息被全面揭示,耐药性和致病性与其携带的多种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相关。

  • 标签: 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耐药性 毒力 全基因组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3种致泻性大肠埃希应用多重PCR检测技术的效果,其中包含肠致病性大肠埃希(EP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EHEC)以及肠侵袭性大肠埃希(EIEC)。方法  将三种大肠埃希基因特征作为根据设计引物,构建PCR多重检测系统,同时完善PCR反应条件。结果  PCR3组引物可以对相应的目的基因进行特异性扩增,这一多重检测系统同时可以针对3种目的实时检测,并且具有较高特异性。结论  可以同时针对3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进行检验多重PCR检测系统已经形成,可以在食品安全和食物中毒事件中加以应用。

  • 标签: 多重PCR快速检测 3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系统建立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肠道膜群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98例大肠癌患者(临床多种方式检查均确诊为大肠癌)列为研究的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的分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多种检测的方式,观察组则采取肠道膜群检测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筛查的结果。结果 观察组筛查的精准率为95.92%,对照组筛查的精准率为100%,P>0.05,两组数据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肠道膜群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方面的应用效果较为良好,具有较为精准的筛查效果,值得在大肠癌早期的诊断中大力推崇与使用。

  • 标签: 肠道膜菌群检测 大肠癌 早期诊断筛查 临床应用
  • 简介:摘 要 目的:评估并优化我院大肠埃希(Escherichia coli,E.coli)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方法:收集2020年度我院患者大肠埃希耐药监测报告,选取临床使用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作为研究对象,并基于PK/PD模型运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对临床使用给药方案进行评估,计算出6种抗菌药物不同给药方案的达标概率(probability of target attainment,PTA)和累积反应分(cumulative fraction of response,CFR),评价疗效和优化出初始及个体化给药方案。结果:8种给药方案CFR大于90%,包括:亚胺培南西司他丁0.50g q8h;亚胺培南西司他丁0.50g q6h;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0g q12h;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0g q6h;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375g q6h;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25g q6h;头孢吡肟2g q8h;阿米卡星15mg/kg q24h。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左氧氟沙星给药方案CFR均低于90%。结论:上述方案的CFR大于90%,可作为我院大肠杆菌感染患者的初步经验治疗方案。经验性治疗不建议使用左氧氟沙星,谨慎选择头孢哌酮舒巴坦;根据最低抑浓度(MIC)调整目标治疗方案。

  • 标签: 药动/药效学 蒙特卡洛模拟 抗菌药物 大肠埃希菌 给药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多重实时PCR技术,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探索一种可同时且快速准确检测五类致谢性大肠埃希、志贺的方法。方法选择78株大肠埃希、志贺为研究对象,筛选各菌种特有的一些毒性基因,包括aggR、eaeA、ipaH、lt、stlb、stx1及stx2,以这些毒性基因作为PCR扩增反应的检测目标,通过NCBI网站获取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利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5.0进行引物序列的设计,而后进行PCR扩增反应,对反应产物进行验证从而证实引物的特异性,同时通过反应体系中各底物浓度的配比进行调节和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调整,确定最佳PCR扩增体系和条件,最终成功建立一种能同时鉴定五类致泄性大肠埃希和志贺的多重PCR方法。结果本研究结果发现,针对各菌种的毒性基因所设计引物经PCR扩增反应的验证,被证实均特异性地扩增出相应的目标基因产物,且在本研究中对78株大肠埃希及志贺的多重PCR检测结果与单重PCR检测结果吻合。结论本研究利用多重PCR技术,成功建立了一种能同时且特异性地检测致泄性大肠埃希及志贺特异性的检测方法,我们期望这种检测方法可应用在临床疾病诊断及在食品检验等方面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多重PCR方法 毒性基因 内参照基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武汉市儿童医院临床分离高产质粒AmpC酶和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SBL)肺炎克雷伯大肠埃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8月-2006年8月住院患儿临床分离的头孢西丁中介或耐药的大肠埃希和肺炎克雷伯161株。采用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表型确认试验检测ESBLs,质粒转化试验定位耐药基因;采用PCR技术扩增质粒AmpC与CTX—M基因;使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确定CTX—M基因簇的特征;利用基因测序确定AmpC酶及CTX—M的基因亚型。结果DHA-1型和ACT-1型为主要的质粒AmpC酶基因型,发现1种新的ACT型质粒AmpC酶,其与ACT-1的同源性仅为84%。CTX—M-14型和CTX-M-3型为主要的ESBLs基因型。最常见的大肠埃希SSBL基因组合为CTX-M-14+DHA-1+ACT-1型,肺炎克雷伯的为CTX—M-3+DHA-1+ACT-1。结论我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大肠埃希中,产SSBL菌株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单产质粒AmpC酶菌株;CTXM-14/CTX—M-3+DHA-1+ACT-1是大肠埃希和肺炎克雷伯中最常见的SSBL基因型。

  • 标签: 质粒AmpC型β内酰胺酶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地区住院患者血液样本分离大肠埃希的临床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1—2018年住院患者血液分离大肠埃希且符合血流感染诊断的非重复样本。应用质谱仪、Walkaway96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仪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K-B法作为补充,依据CLSI 2017年标准判定结果。结果共收集大肠埃希1 074株,广泛分布于各个临床科室,以消化内科为主(216株,20.1%)。大肠埃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0.27%(3/1 074),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较低(均<5.0%)。2011—2018年大肠埃希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等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07,P<0.05)。ESBLs检出率自2014年开展以来呈逐年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291,P<0.05)。不同年龄组患者间分离的大肠埃希耐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滨州地区住院患者血液样本分离大肠埃希分布广泛,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不同,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 标签: 大肠杆菌 血液样本 耐药性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感染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检出的506株大肠埃希,菌株均分离自非消化道感染506例住院患者的送检标本,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耐药性、表型确证试验检测产ESBLs菌株。记录菌株分布并分析其耐药性。结果506株大肠埃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较常见(40.32%,204/506),其次为泌尿道(21.74%,110/506),其中产ESBLs菌株116株(22.92%,116/506)。产ESBLs菌株与非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均未见明显耐药性,产ESBLs菌株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非ESBLs菌株(P<0.05)。结论大肠埃希主要与下呼吸道及泌尿系统感染有关,产ESBLs菌株较非ESBLs菌株耐药性更强。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呼吸道感染
  • 简介: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大肠埃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采用纸片法增强法进行产ESBLs菌株的检测,琼脂稀释法测定大肠埃希对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为45,45%(35/77);产ESBLs大肠埃希对美罗培南、头孢美唑、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为0%、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舒普深的耐药率分别为100%、100%、100%、80%、65,71%、97.14%、94.28%、28.57%、25.71%。产ESBLs组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组(P〈0.05)。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的发生率较高,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显著。

  • 标签: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 简介:目的探讨引起社区和医院感染的大肠埃希产AmpC、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采用头孢西丁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测定AmpC酶;双纸片协同试验和纸片确证试验筛选并确认产ESBLs菌株。结果143株大肠埃希产AmpC酶、ESBLs及AmpC+ESBLs的总检出率分别为4.90%、28.67%、2.10%。非产酶株总耐药率,医院感染株为35.36%,社区感染株为21.8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产酶株总耐药率两者分别为73.40%、75.60%,差异无显著性(P〉0.05)。社区和医院感染的非产酶菌株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环丙沙星等常用抗菌药物都有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57.58%、39.39%、42.42%、39.39%及77.97%、71.19%、66.10.%、54.24%;产酶菌株的耐药率均高于上述平均水平。所有被测药物中,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敏感性最高,未出现耐药株。结论社区感染的大肠埃希非产酶株耐药率明显低于医院感染株。大肠埃希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ESBLs和AmpC;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为目前大肠埃希产酶株感染的临床经验首选用药。

  • 标签: 大肠埃希菌AmpC酶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抗药性 微生物 医院感染 社区感染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食品中分离的110株大肠埃希O157的耐药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特征,完善我国食品中大肠埃希O157菌株特征的基础信息,为该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琼脂稀释法对确认的110株大肠埃希O157进行药敏试验,完成耐药特征的分析。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ulseNet试验方法,对110株大肠埃希O157,运用XbaⅠ酶进行酶切并完成PFGE分析,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分离株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110株中,43株至少对一种抗生素有抗性。耐药率最多的前三种抗生素依次是四环素(30.0%,33/110),磺胺甲恶唑(29.1%,32/110),萘啶酸(26.4%,29/110);2一共有24个耐药谱,耐两种以上抗生素的菌株有34株,耐3种以上抗生素的多重耐药菌株有32株。最常见的三种耐药谱依次是SMX(6),AMP-NAL-SMX-SXT-TET(6),AMP-CHL-NAL-SMX-SXT-TET(4)/AMP-SMX-SXT-TET(4)/TET(4);3大肠埃希O157非H7(O157∶hund)对所测试的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大肠埃希O157∶H7(χ2=72.010P〈0.05)。其中37株携带了志贺毒素基因的大肠埃希O157∶H7仅对磺胺甲恶唑(2.7%,1/37)、萘碇酸(2.7%,1/37)有耐药,没有多重耐药菌株;4通过不同种类食品中大肠埃希O157菌株耐药率比较发现,从生猪肉、生禽肉中分离的菌株耐药率相对高于其他食品种类;5PFGE分子分型研究显示菌株具有基因多态性,且可以很好将大肠埃希O157非H7和大肠埃希O157∶H7菌株区分开。结论我国食品中分离的大肠埃希O157耐药现象严重。我们应加强养殖环节和零售环节食源性致病菌,特别是大肠埃希O157(包括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O157)菌株药敏特征的监测,探明食品与养殖环节菌株耐药的传播关系,并为国家制定科学的养殖业抗生素用药提供依据。

  • 标签: 大肠埃希菌O157 药敏试验 脉冲场凝胶电泳 耐药 分子分型
  • 简介:摘要2011年11月23日玉州区仁厚镇铁匠村发生的一起感染性腹泻疫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头痛,呕吐。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结果分析,认定这是一起由产毒性大肠埃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 标签: 肠毒大肠埃希氏菌 感染性腹泻 实验室检测
  • 简介:目的了解某院普通外科患者腹部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大肠埃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年6月—2014年4月该院普通外科患者腹部各种标本检出的大肠埃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普通外科共分离大肠埃希168株,其中医院感染37株,社区感染131株。医院感染部位以切口和创面为主,分别占56.76%和18.92%;社区感染以腹腔和肛周为主,分别占64.89%和10.69%。168株大肠埃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敏感;医院感染大肠埃希对阿米卡星、四环素、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与社区感染大肠埃希耐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医院感染大肠埃希对呋喃妥因和奈替米星的耐药率低于社区感染大肠埃希,对其余22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社区感染大肠埃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普通外科患者腹部大肠埃希以切口和创面感染为主,医院感染菌株耐药性较高。建议加强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与控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医院感染。

  • 标签: 普通外科 腹部 大肠埃希菌 医院感染 社区感染 抗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质粒介导的耐多药大肠埃希的CTXM-22、CTXM24基因分布情况。方法用K-B法进行耐药菌株的筛选。PCR扩增CTXM-22、CTXM24基因。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基因大小。基因测序仪检测碱基序列。结果71株大肠埃希中,有一株死亡。全敏6株,占8.57%,单耐16株,占22.86%,双耐18株,占26.71%,耐多药30株,占42.86%。耐多药质粒中携带有CTXM-229株,12.86%。CTXM2424株,占34.29%。两种质粒均有的6株,占20%.结论泸州地区耐多药大肠埃希存在质粒介导的CTXM-22、CTXM24基因。耐多药的大肠埃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头孢唑肟敏感,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丁胺卡那霉素中度敏感。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

  • 标签: 大肠埃希菌耐多药质粒介导CTX M-22 CTX M 24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三七粉中控制大肠埃希)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取供试品10g,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制成1:10的供试液,取上供试液10ml,加入不大于100cfu的大肠埃希悬液1ml,接入100ml胰酪大豆液体培养基中,于30~35℃培养18~24小时,同时做阳性对照试验、供试品对照组和阴性对照试验。结果:控制大肠埃希)检查用培养基及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符合要求,加试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均能有效检出大肠埃希,供试品对照组和阴性对照均未检出。结论:该检测方法可行,能有效控制产品的大肠埃希

  • 标签: 三七粉 大肠埃希菌。
  • 简介:调查和确定食物中毒的原因。利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的方法,采集食物中毒病人和田螺加工销售人员的肛拭子、田螺加工销售环境拭子及吃剩田螺等样品35份,参照《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GB/T500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霍乱防治手册》(第5版)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1994)进行检测。

  • 标签: 食物中毒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田螺 实验室检测 污染 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