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酶底物法检测水中总大肠大肠埃希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酶底物法对水中总大肠群、大肠埃希氏进行检测,对不同培养时间、温度和环境等因素进行分别对比研究,找出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结果不同温度和培养时间不同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不同,总大肠群、大肠埃希氏在温度28℃、32℃、40℃下检测结果和温度为36℃的检测结果差异明显,总大肠群培养时间在16h、18h、20h、32h的检测结果和24h的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环境对检测结果影响不大。结论采用酶底物法对水中总大肠群、大肠埃希氏进行检测分析,需要严格控制温度(35~37℃)和时间(前者为22~28小时、后者为24~28小时),才能有效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而为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酶底物法 总大肠菌群 大肠埃希氏菌 检测影响 因素对比
  • 简介:摘要多管发酵法和滤膜法是中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347-2007)法定的检测废水中粪大肠群的方法。本文基于滤膜法,对其培养时间进行研究,优化了检测方法。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检测方法与行业标准方法得出的检测结果一致,该优化后的方法适用于废水中粪大肠群的检测。

  • 标签: 废水,粪大肠菌群,滤膜法
  • 简介:针对微生物快速检测的需求,基于生长时间光谱法设计了大肠群快速检测仪器.根据大肠群指数生长期与大肠群浓度的关系来计算大肠群初始浓度;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大肠群的指数生长时间进行检测;通过实验确定了625nm作为分光光度检测波长;设计了基于双积分球的仪器光路结构,提高了仪器对透过率的测量稳定性,采用样品从实验开始时的初始透过率降低至初始透过率的70%时所需时间作为生长时间,显著降低了检测所需时间,对大肠群100cfu/mL的检测,只需要276min.建立了大肠群的生长时间与大肠群初始浓度的数学模型.设计实验评价了本方案平行样标准偏差小于12.61%;与滤膜法进行比对,相关系数0.979.

  • 标签: 生长时间光谱法 分光光度法 快速检测 微生物分析仪 大肠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长沙地区小型餐馆及流动餐饮摊点所提供的即时生食配菜中的大肠群污染状况,改善该地区公共餐饮饮食卫生提出针对性措施,并制定即食生食配菜食品微生物限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长沙市行政划分及食品生产特点,对长沙市范围内小型餐馆及流动餐饮摊点所提供的即时生食配菜进行整群随机采样,按照GB478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群计数》中大肠群的检测方法对所采样品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六区中,芙蓉区污染情况最重,雨花区污染情况较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香葱和香菜受大肠群污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样品大肠群检出率为100%。结论即食生食配菜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大肠群污染,建议尽快出台即食生食配菜类的食品卫生标准。

  • 标签: 即食生食蔬菜 大肠菌群污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青海地区医院分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的基因型。方法采用CLSI推荐的表型确证实验来收集产ESBLs大肠埃希(173株),提取质粒DNA;分别用TEM、SHV、CTX-M-1、CTX-M-2和CTX-M-9扩增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后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确定基因型。结果检出9种ESBLs基因型,检出比例较高的是CTX-M型(100株)和TEM(55株),检出CTX-M型亚型以CTX-M-14、CTX-M-55、CTX-M-15为主。其中单一基因型占总检测菌株数的50.29%,两种及两种以上基因型占20.23%。结论(1)青海地区ESBLs大肠埃希的主要基因型是CTX-M型和TEM型。TEM、CTX-M-14和CTX-M-55是本地区主要流行的ESBL基因型。(2)同时携带两种及两种以上耐药基因菌株占总检测菌株数的20.23%,提示多重耐药基因菌株比例较高,需引起临床的重视。

  • 标签: 超广谱&beta -内酰胺酶 大肠埃希菌 基因型 青海地区
  • 简介: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CRKP)及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CREC)的临床分布状况及耐药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临床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大肠埃希,统计分析CRKP及CREC分离情况。结果2010—2016年7年共收集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310株(CRKP268株,CREC42株),CRKP检出率由2010年的1.33%上升到2016年的12.70%,呈逐年上升趋势(χ2=123.73,P90%、CREC均在80%左右,而非CRE菌株的耐药率低于CRE菌株(P〈0.01)。结论7年间临床分离的CRKP的检出率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几乎对常用抗菌药物均耐药,应予以高度关注。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大肠埃希菌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 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 碳青霉烯酶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6-2017年包头地区大肠埃希感染患者的分离耐药情况。方法收集包头地区2016~2017年1061例来源不同的大肠埃希菌株,VITEK2TWO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5种抗生素药物的耐药性分析显示,大肠埃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厄他培南、替加环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低于1%,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平均为2.07%,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为2.26%,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平均为4.24%,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平均为8.57%,其他药物耐药率则比较高。结论鉴于大肠埃希多重耐药机制,治疗包头地区因产ESBLs大肠埃希感染的患者,建议使用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厄他培南、替加环素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药物。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抗菌药物 耐药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女性泌尿系统感染大肠埃希的耐药性。方法对我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门诊收治的200例女性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合格标本进行培养鉴定与药敏试验,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肠埃希的总体耐药情况分析结果显示,大肠埃希对亚胺培南100%敏感,对呋喃妥因和头孢西丁的耐药率较低,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产ESBLs株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和头孢唑林的耐药率高,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低;非产ESBLs株对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高,对头孢吡肟、头孢西丁、头孢噻肟和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低。结论对于本地区的女性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首选抗生素应为亚胺培南和呋喃妥因等药物。

  • 标签: 女性泌尿系统感染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营养条件对大肠埃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3株大肠埃希(25922),均对其实施血平板培养。在分别在复温30min、1h以及6h的营养条件下对其生长情况,尤其是生物膜形成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在复温30min后,大肠埃希菌落有所生长,在复温1h后的菌落数量最多,在复温6h后菌落数量有所下降。并且在使用瑞氏吉姆萨染色法检查后显示,在复温1h后的生物膜厚度明显高于复温30min以及复温6h,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在复温1h的营养条件下,更有利于大肠埃希生物膜形成。

  • 标签: 不同营养条件 大肠埃希菌 生物膜形成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肺炎克雷伯以及大肠埃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其耐药性。方法在我院门诊以及住院患者胸腔积液、胆汁、脓液、分泌物、中段尿以及胆汁、痰、血液等标本中分离出的肺炎克雷伯244株和大肠埃希311株,全部菌株均为非重复菌株。依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鉴定细菌及药敏试验,所用质控菌株为肺炎克雷伯以及大肠埃希。结果肺炎克雷伯共计分离出244株,检出155株肺炎克雷伯ESBLs阳性,检出率为63.52%,大肠埃希共计分离出311株,检出162株大肠埃希ESBLs阳性,检出率为52.09%。结论肺炎克雷伯以及大肠埃希产ESBLs具有较高发生率,且对多种抗生素存在多重耐药以及交叉耐药性,对产ESBLs菌株及时进行报告并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能够使细菌耐药性产生得到延缓,可使耐药菌株播散得到有效控制。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超广谱&beta -内酰胺酶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临床标本中大肠埃希的患者分布及耐药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临床送检标本,培养分纯后采用梅里埃VITEK2Compa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并用K-B法对部分抗菌药物做补充实验。结果分离出的285株大肠埃希主要的标本分布为胆汁、血标本和尿标本;其它依次为腹水、脓液、痰、穿刺液等,主要分布在肝外科,胆道科,综合内科;对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和左氧沙星的耐药率均大于50%,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小于10%。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药物敏感实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重症大肠埃希脑膜炎的治疗与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两例早产儿脑膜炎的诊治经过、治疗策略及随访结果。结果两例早产儿胎龄30+5/35+2周,患病日龄分别为12/7d,脑脊液细菌培养(-),白细胞分别为1750/3750个/mm3,葡萄糖分别为0.6/0.4mmol/L,蛋白均>3000mg/L。美罗培南抗感染,疗程分别为4周、52天,停药后无复发,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脑电图正常。随访至矫正胎龄12个月,婴幼儿发育量表测试DQ分别为97、91。无并发症,体格发育正常。结论早产儿重症大肠埃希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细致动态临床观察结合心率变化趋势的评估有助早期诊断与治疗。抗感染治疗应采取“重拳猛击”策略,结合支持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疗效。抗菌素疗程及停药指征仍有待大样本多中心双盲对照研究。

  • 标签: 脑膜炎 婴儿,早产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大肠埃希的微生物检验方法,探讨大肠埃希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患者52例作为样本,准备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MacA培养基,组织52例患者采集痰液、尿液及切口组织等标本,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检验大肠埃希。结果52例样本中,共10例检出大肠埃希,与临床观察结果一致。阴性对照组大肠埃希检出率为0。大肠埃希大小平均为1.52μm、周身鞭毛、可运动、无芽。MacA平板上呈桃红色,为圆形,表面光滑。结论临床应将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应用到大肠埃希的检验中,提高检出率,为感染的防治,以及患者疾病治疗有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微生物检验 感染
  • 简介:摘要血流感染是感染性疾病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同时由于地区、医院水平、收治患者病情程度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不同,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的耐药监测数据不尽相同1。为了解本地区社区和医院血流感染大肠埃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对我院2015年临床血培养分离的大肠埃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血流感染 敏感性 超广谱&beta - 内酰胺酶资料和方法
  • 简介:【目的】构建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uropathogenicEscherichiacoli,UPEC)的群体感应系统基因qseC缺陷株,分析qseC基因缺失对UPEC形成细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利用3种质粒(pKD46、pKD3、pCP20)组成的Red重组系统对UPECW140菌株的qseC基因进行敲除。通过绘制生物膜生长曲线,对基因缺失株与原始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进行比较。【结果】PCR检测证实UPECW140菌株染色体上的qseC基因被成功敲除,得到的基因缺陷株命名为UPECW140ΔqseC。与野生菌株相比,基因缺陷菌株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细菌数量增加不显著,吸光度A550值最高为(0.37±0.02),明显小于野生菌株的相应值(1.12±0.02)(P<0.01)。【结论】qseC基因与UPEC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通过对该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阻断有望为控制尿路感染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细菌生物膜 尿路感染 基因敲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酶底物51孔定量盘法和乳糖多管发酵法检测水中大肠埃希的结果。方法用酶底物51孔定量盘法和乳糖多管发酵法分别检测50份水标本,比较大肠埃希检出率和检测周期,采用适用性实验法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结果酶底物51孔定量盘法和乳糖多管发酵法的适用性基本一致,但酶底物51孔定量盘法的大肠埃希检出率更高(92.00%),检测周期更短(24.00±0.00小时)(p值<0.05)。结论检测水中大肠埃希时,采用酶底物51孔定量盘法更加方便准确。

  • 标签: 酶底物51孔定量盘法 乳糖多管发酵法 大肠埃希菌
  • 简介:摘要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以直肠及乙状结肠较为多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也逐年上升。了解大肠癌的病因,对其防治具有重大的意义。

  • 标签: 大肠癌 病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大肠癌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之间收治的30例大肠癌患者,并对其围术期护理观察分析。结果本组30例大肠癌患者中,首次排气时间(2.82±0.84)d,首次排便时间(3.23±1.25)d,静脉输液时间(4.23±2.23)d,进食时间(1.97±1.11)d,下床时间(1.23±1.34)d,平均住院时间(10.27±2.22)d。结论对围术期大肠癌患者行优质护理,可得到满意疗效,且预后良好。

  • 标签: 大肠癌 围术期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