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样病变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接受宫腔镜及病理诊断的子宫样病变患者共82例,对宫腔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病理诊断结果中,子宫息肉24例,功能性子宫出血19例,粘膜下肌瘤15例,子宫癌14例,不典型增生7例,疤痕憩室3例。宫腔镜检查子宫息肉29例,功能性子宫出血22例,粘膜下肌瘤13例,子宫癌12例,不典型增生5例,疤痕憩室1例。结论:宫腔镜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子宫病变的诊断。

  • 标签: 宫腔镜检查 子宫内膜病变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孕症患者子宫组织行病理活检的病理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0年3月——2012年3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不孕症患者。将其子宫组织行病理活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泌反应型子宫57例,占83.8%。包括分泌低下12例、分泌欠佳26例、分泌正常19例。增生反应型子宫11例,占16.2%。包括增生低下2例、增生欠佳7例、增生正常2例。结论子宫活检患者痛苦小,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且安全,可直接了解内膜情况,对于不孕症患者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不孕症 子宫内膜 病理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子宫癌与子宫增生危险因素,找到可以深化治疗的方案。方法随机抽取自2011年3月-2013年4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绝经女性以及150例未绝经女性,通过相应的观察指标,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子宫异常相关性。结果通过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在未绝经女性子宫厚度之6.8(±0.5),和子宫增生与子宫癌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P=0.02;在围经后内膜厚度超过6.8(±0.5)毫米时存在相关性,且P<0.009。结论绝经阶段的女性子宫厚度少于4.6(±0.5)无需进行诊刮;而未绝经女性子宫厚度少于6.8(±0.5)毫米,则无需进行诊刮,内膜厚度少于8.7(±0.2)毫米可以先进行常规的激素治疗,若治疗没有效果,那么再予以诊刮。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增生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就子宫癌与子宫增生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于我院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前刮诊提示子宫增生的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基于病理类型的前提下分为子宫癌组(25例)、子宫增生组(35例),对比两组的临床特征,明确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48岁及以上、刮诊病理为重度子宫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是发生子宫癌的危险因素;相较于无任何危险因素的子宫增生患者,伴有1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发生子宫癌的概率较高,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相较于无任何危险因素的子宫增生患者,伴有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发生子宫癌的概率较高,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与伴有1个危险因素的子宫增生患者相比,伴有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子宫癌的概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的增加,可提高子宫癌风险(P<0.05)。结论:子宫增生患者极易合并子宫癌,尤其是年龄48岁及以上、刮诊病理提示重度的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增生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子宫活检病理诊断对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79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进行子宫活检病理诊断;分析子宫活检病理诊断方式的价值。结果器质性病变患者33例,占41.77%;激素水平失调患者31例,占39.24%;正常月经周期有各期内膜的患者15例,占18.99%。结论子宫活检病理诊断对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价值高,尤其适用于由器质性病变而引发的出血情况进行区分的鉴别诊断,而对于卵巢以及全身性疾病则需要联合其他检查手段,以提高检查的准确性。

  • 标签: 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 子宫异常出血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子宫活检病理诊断对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79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进行子宫活检病理诊断;分析子宫活检病理诊断方式的价值。结果器质性病变患者33例,占41.77%;激素水平失调患者31例,占39.24%;正常月经周期有各期内膜的患者15例,占18.99%。结论子宫活检病理诊断对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价值高,尤其适用于由器质性病变而引发的出血情况进行区分的鉴别诊断,而对于卵巢以及全身性疾病则需要联合其他检查手段,以提高检查的准确性。

  • 标签: 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 子宫异常出血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诊断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应用子宫活检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妇科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子宫活检,探讨其诊断效果。结果120例患者接受子宫活检后发现19.2%为子宫器质性疾病,其中21.7%流产,17.4%为慢性子宫炎,8.7%为宫体腺癌,52.2%为子宫息肉;40.8%为激素水平失调后导致的子宫功能性改变,其中59.2%为子宫单纯性增生,10.2%为子宫分泌欠佳,14.3%为复杂性增生,6.1%为子宫分泌反应不同步,10.2%为子宫呈不规则脱卸样改变。40.0%为正常月经周期各期子宫,其中31.3%为分泌期内膜,56.3%为增生期,12.5%为月经期。结论在异常子宫出血中应用子宫活检诊断临床效果明显,可显著提升子宫病变诊断率,便于及时诊治,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子宫内膜活检 异常子宫出血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异常出血使用子宫活检病理诊断的临床诊断作用。 方法:根据 2014年 3月至 2015年 3月我院接收的 79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来分析研究,为患者提供了子宫活检病理诊断;对该种诊断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结果:全部患者接受了子宫活检病理诊断,共有 34例器质性病变,占总数的 41.77%;有 16例曾有过流产史,有 9例子宫息肉, 5例子宫肌瘤, 3例宫体癌。共有有 31例激素水平失调,占总数的 39.24%;有 11例是子宫增殖失调, 20例子宫增殖症。 15例在正常经期有各期内膜,占总数的 18.99%; 5例中月经期内膜, 6例增生期内膜, 4例分泌期内膜。 结论:子宫异常出血可以选择子宫活检病理诊断,可以鉴别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出血情况,和其他诊断方式联合使用还能对卵巢和全身性疾病进行诊断,提升准确度,让诊断的准确率更高,结果更加可靠,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 子宫异常出血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子宫活检病理子宫异常出血中的诊断效果。方法:我院2021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80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均在疾病诊断中均应用子宫活检病理,分析子宫活检病理子宫异常出血疾病检出情况。结果: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经子宫活检病理检查疾病检出率显著高于子宫活检病理检查疾病初步诊断检出率,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 子宫异常出血 诊断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子宫异常出血应用子宫活检病理诊断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本院在2018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52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对患者应用子宫活检病理诊断和超声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 功能性出血总例数25例,内膜过度增生发病率为32.69%,远高于内膜不规则脱卸、内膜分泌紊乱和内膜分泌反应不同步;器质性出血总例数16例,占比最大为宫内息肉。功能性出血、子宫息肉、子宫肌瘤、内膜癌和其他疾病类型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B超诊断。结论 子宫活检病理诊断针对子宫异常出血效果明显,整体准确率值得信任,而且可辅助诊断具体疾病类型,具备较大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子宫内膜 活检病理诊断 超声诊断 子宫异常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癌合并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病理。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70例子宫癌合并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患者,根据病情分为实验组A(子宫癌合并子宫肌瘤)24例,实验组B(子宫癌合并子宫腺肌病)21例,实验组C(子宫癌)25例,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病理分析结果。结果实验组A肿瘤组织病理分级优于实验组C,肌层浸润浅于实验组C,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组间肿瘤组织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淋巴转移、病理类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子宫癌合并子宫肌瘤多为雌激素依赖性肿瘤,具有较好的组织分化、较浅的肌层浸润,无较严重的高危因素。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子宫肌瘤 子宫腺肌病 临床病理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不孕症患者子宫组织行病理活检的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68例不孕症患者。将其临床资料及子宫组织行病理活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泌反应型子宫57例,占83.8%。包括分泌低下12例、分泌欠佳26例、分泌正常19例。增生反应型子宫11例,占16.2%。包括增生低下2例、增生欠佳7例、增生正常2例。结论子宫活检患者痛苦小,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且安全,可直接了解内膜情况,对于不孕症患者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不孕症 子宫内膜 病理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癌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00例子宫癌病例,利用Sanger测序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按照第5版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诊断流程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各分子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00例子宫癌患者,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53岁。POLE突变型10例,其中“双分子特征”子宫癌2例(2/10),G3级宫内样癌2例(2/10),其他高级别亚型3例(3/10)。错配修复缺陷型38例,其中“双分子特征”子宫癌1例(1/38,2.6%),宫内样癌36例(36/38,94.7%);21例(21/38,55.3%)表现为MLH1、PMS2同时缺失,20例(20/21,95.2%)为MLH1甲基化阳性病例,即为散发性子宫癌;6例(6/38,15.8%)行Lynch综合征相关基因胚系检测,其中1例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癌。无特异分子特征型44例,其中G1~2级宫内样癌34例(34/44,77.3%),G3级宫内样癌7例(7/44,15.9%)。p53异常型8例,其中G3级宫内样癌4例(4/8),其他高级别亚型2例(2/8),且1例(1/8)为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患者。结论正确解读子宫癌中POLE基因突变、MMR蛋白及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是进行分子分型的关键,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的诊断流程和规范进行判读,确保分子分型的准确性。

  • 标签: 子宫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子宫内膜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上皮内瘤变(EIN)临床特征、组织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57例子宫上皮内瘤变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检测PTEN蛋白表达及部分病例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7例诊刮子宫组织标本,镜下观子宫腺体增生拥挤且有些不规则,其所占比例超过间质。腺上皮细胞多具有非典型性,表现为核大、核浆比大,核变圆、有明显的核仁,核染色质粗颗粒状分布不均。EIN病变中PTEN表达缺失占68.4%(39/57)。随访22例确诊为EIN的患者中8例发现伴发子宫样腺癌。结论在子宫癌前病变诊断标准上强调子宫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在诊断中可重复性较好,更易于组织病理诊断标准趋向一致。

  • 标签: 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 子宫内膜癌前病变 子宫内膜增生 PTEN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诊断子宫癌的价值。方法选取在2016年5月到2018年5月治疗的子宫癌的患者,选取的患者在手术中均实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在手术后实行石蜡病理检测。结果根据研究发现,快速冰冻病理检测与石蜡病理检测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69.00%。其中分期准确率中,G1级的符合率为62.00%,G2级的符合率为70.00%,G3级的符合率为83.00%,病变部位浸润程度准确率中Ⅰ级的符合率为49.00%,Ⅱ级的符合率为84.00%,Ⅲ级的符合率为92.00%。结论在子宫癌的诊断过程中使用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可以将子宫癌检测出来,并检测分期的情况以及病变部位的浸润的程度的情况,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快速冰冻病理检查 石蜡病理检测 子宫内膜癌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子宫癌术前诊刮病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子宫癌患者(50例),选取时间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患者术后病理作为金标准。结果50例子宫癌患者经过术前诊刮病理诊断后,肿瘤组织学分型检出率为86.00%,其中I型子宫癌检出率为96.00%,Ⅱ型子宫癌患者检出率为50.00%,其与术后病理诊断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术前诊刮病理和术后病理组织学类型不一致,患者诊刮病理子宫样腺癌、而术后病理分别诊断为混合型腺癌、透明细胞癌、浆液性乳头状腺癌;患者经诊刮病理是浆液性乳头状腺癌、而术后病理诊断则为子宫样腺癌,由此提示,术后病理诊断和术前诊刮病理诊断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子宫癌患者进行术前诊刮病理诊断,对肿瘤组织学检出率较高,特别是I型子宫癌患者。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术前诊刮病理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低度恶性子宫间质肉瘤(LE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7例低度恶性子宫间质肉瘤,复阅病历档案,进行随访,同时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作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患者年龄24-73岁,平均44.5岁。低度恶性子宫问质肉瘤(LESS)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阴道出血.光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类似增殖期子宫问质细胞;呈舌状浸润肌层或弥漫浸润,肿瘤内有大量的似螺旋小动脉.3倒伴有不同程度的平滑肌分化,1例伴性索样分化。结论:低度恶性子宫问质肉瘤(LESS)临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预后较好。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诊断上应与富细胞性平滑肌瘤,静脉内平滑肌瘤病、腺肉瘤相鉴别.

  • 标签: 子宫肿瘤 肉瘤 子宫内膜间质 病理学 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