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生危险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4
/ 2

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生危险因素分析

殷旭

单位: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

邮编:615000

摘要:目的:就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生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于我院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前刮诊提示子宫内膜增生的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基于病理类型的前提下分为子宫内膜癌组(25例)、子宫内膜增生组(35例),对比两组的临床特征,明确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48岁及以上、刮诊病理为重度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是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相较于无任何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伴有1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较高,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相较于无任何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伴有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较高,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与伴有1个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相比,伴有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的增加,可提高子宫内膜癌风险(P<0.05)。结论:子宫内膜增生患者极易合并子宫内膜癌,尤其是年龄48岁及以上、刮诊病理提示重度的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危险因素

子宫内膜增生是一种上皮细胞肿瘤疾病,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在此病的诊断中,诊断性刮宫是常见方法,但此方法会对机体造成一定损伤,且在各类激素药物的使用下,治疗方式也在不断改变,早期展开疾病筛查,明确影响因素,及时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利于避免子宫内膜癌。本文主要就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生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于我院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前刮诊提示子宫内膜增生的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区间为33-64岁,平均年龄为(46.32±1.98)岁;已生育53例,未生育7例,绝经18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分别为9例、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基于病理类型的前提下分为子宫内膜癌组(25例)、子宫内膜增生组(35例)。

1.2方法

采取回顾性的方式进行分析,主要涉及患者年龄、BMI、绝经状态、术前子宫内膜厚度、术后最终病理结果等,做好记录。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涉数据的统计、分析均由SPSS20.0软件完成,计量、计数资料的检验分别由t、X2完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年龄48岁及以上、刮诊病理为重度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是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相较于无任何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伴有1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较高,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相较于无任何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伴有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较高,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与伴有1个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相比,伴有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的增加,可提高子宫内膜癌风险(P<0.05)。见表1。

表1两组危险因素分析

组别

子宫内膜癌组(25例)

子宫内膜增生组(35例)

p

年龄

<48岁

5(20.0)

18(51.4)

0.030

≥48岁

20(80.0)

17(48.6)

分娩情况

经产

23(92.0)

31(88.6)

0.060

未经产

2(8.0)

(11.4)

绝经状态

绝经

12(48.0)

10(28.6)

0.050

未绝经

13(52.0)

25(71.4)

高血压

5(20.0)

4(11.4)

0.580

20(80.0)

31(88.6)

糖尿病

2(8.0)

2(5.7)

0.610

23(92.0)

33(94.3)

诊刮病理结果

子宫内膜增生

3(12.0)

7(20.0)

0.001

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增生

5(20.0)

20(57.1)

重度不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增生

12(48.0)

5(14.3)

病变程度不详

5(20.0)

3(8.6)

0.070

术前子宫内膜癌厚度(mm)

9.8±6.5

12.3±3.8

3、讨论

子宫内膜癌多见于围绝经期妇女,年龄则是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合并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显示,年龄40-59岁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其往往存在较高的子宫内膜癌风险,而年龄60岁及以上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其患上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也就更高[2-3]。通过分析发现,对于绝经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而言,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机体免疫功能也会随之减弱,这就提高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故年龄48岁及以上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就需警惕子宫内膜癌[4-5]。基于子宫内膜病变的前提下来说,子宫内膜增生是一种良性疾病,发生率较高,而子宫内膜癌则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疾病,病变过程持续。针对经子宫内膜活检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增生者,尤其是重度患者,其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较高。

有研究指出,肥胖、糖尿病是子宫内膜癌的常见高危因素,随着BMI的增加,患上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也会随之提高[6]。有研究指出,对于伴有肥胖症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而言,其死亡风险非常高[7]。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脂肪组织是体内雌激素来源,肥胖会增加内源性雌激素,这就会作用在子宫内膜,引发增生,病情严重者则极易发生癌变。但本次研究显示,两组肥胖、糖尿病情况对比,呈现的差异不明显(P>0.05),分析可能与研究人群体质差异有一定关系。相关研究显示,子宫内膜增生伴子宫内膜病理学类型均为激素依赖性子宫内膜样癌,大多为高分化癌,少部分病变则局限在了内膜。

综上,对于不典型增生患者而言,病情较重且年龄较大,其患上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也就较高,但大多都为分化好的早期癌。在治疗子宫内膜增生时,就需基于患者年龄、病变程度等因素的前提下合理选择质量方法,如对于有生育要求,或是有手术禁忌的患者,交代风险后建议选择药物治疗。而如若年龄较大,且患者也无生育要求的情况,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子宫内膜增生合并子宫内膜癌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9,36(04):149-151.

[2]张爱玲.子宫内膜增生合并子宫内膜癌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1,36(04):149-151.

[3]任王静,刘娟,闵爱萍,等.子宫内膜增生患者术后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探讨[J].妇产与遗传(电子版),2019,7(03):18-22.

[4]余湘玲.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J].西南军医,2019,18(05):423-425.

[5]马新,谢虹,黄海伟.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0,31(17):3572-3574.

[6]李莉,马全富,严玲玲.武汉市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9,31(06):1139-1142.

[7]李永康,银铎.子宫内膜癌淋巴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9,23(05):32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