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3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以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因创伤致软组织缺损187例。皮瓣最大面积14×13CM,最小4×3CM。结果修复小腿下段113例皆获成功,伤口1期愈合,11例皮肤边缘坏死,换药治愈,4例坏死面积较大,经换药,邮票植皮且治愈,足及踝部修复54例,伤口1期愈合,5例局部坏死,经换药后获治愈。结论应用逆行腓肠肌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以有效的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缺损,此皮瓣血运丰富,手术操作简便。

  • 标签: 腓肠神经 皮瓣 软组织缺损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小腿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对其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进行修复,评价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40例全部成活,皮瓣质地优良耐用、外观满意,无慢性溃疡;1例因足背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远距离转移发生静脉回流障碍皮瓣远端坏死,经换药植皮均愈合,1例术后3天出现浅层血管栓塞浅层部分坏死,游离植皮愈合。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其皮瓣具质地良好,厚薄适中,耐用,切取简单,血运良好,成活率高。

  • 标签: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 小腿 足踝部 软组织缺损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小腿前侧软组织肉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6月河南省肿瘤医院骨软组织科收治的13例小腿软组织肉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0~52岁,平均38岁。未分化多形性肉瘤5例,滑膜肉瘤4例,平滑肌肉瘤2例,上皮样肉瘤1例,黏液性纤维肉瘤1例。患者软组织肉瘤均行手术切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面积5.5 cm×6.5 cm~13 cm×7 cm。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一期修复软组织缺损,切取皮瓣面积7 cm×8 cm~14 cm×8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以及肿瘤复发、转移情况。术后6周从皮瓣愈合、外形、温度、感觉以及供区瘢痕5个方面评价移植皮瓣的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3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愈合良好。其中1例术后24 h出现静脉危象,经探查重新吻合血管后皮瓣成活;1例因创面感染皮瓣远端延迟愈合。13例患者均获随访9~57个月,平均24.5个月。13例皮瓣外形好,外观无臃肿,温度正常,皮瓣感觉部分存在。其中3例放疗后皮瓣局部色素沉着、质地变硬,但无皮瓣坏死;余皮瓣色泽和质地均良好。移植皮瓣疗效评分7~9分,疗效满意。随访期间患肢可负重行走,无供区肿瘤种植。无瘤生存10例,其中因肿瘤复发行小腿截肢术1例;肺转移3例,其中带瘤生存1例,死亡2例。结论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一期移植修复小腿前侧软组织肉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具有可避免皮瓣供区肿瘤种植、皮瓣血供可靠、对供区创伤小、外形满意等优势,是一种修复小腿肉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手术方法。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肉瘤 小腿 软组织缺损 游离组织瓣 股前外侧皮瓣 外科,整形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局部振动和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振动组和ESWT组,对照组每周一至周六进行60 min的常规康复治疗(主要以Bobath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等为主),每次治疗时间60 min,6次/周,共治疗4周;振动组和ESWT组每周一、三、五按照对照组内容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每周二、四、六在常规康复治疗50 min的基础上,振动组加入10 min局部振动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4周),ESWT组则加入10 min的ESWT(每周3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康复训练前(治疗前)和训练4周后(治疗后),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踝关节跖屈角度、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步频、步幅六种方法对3组患者的肌痉挛程度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①治疗后,对照组、振动组和ESWT组患者的CSS[(9.87±2.07)、(8.65±1.77)和(7.39±1.97)分]、PROM[(54.17±5.12)°、(57.57±5.79)°和(61.43±6.24)°]、踝跖屈角度[(35.70±5.73)、(31.13±4.33)和(27.52±4.15)°]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CSS(11.39±2.76)、(11.61±2.44)和(11.43±2.72)分;PROM(50.83±5.47)°、(51.04±6.28)°和(50.78±5.99)°;踝跖屈角度(39.71±6.40)°、(38.30±6.72)°和(39.17±7.4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振动组和ESWT组的CSS、PROM、踝关节跖屈三个指标均逐级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对照组、振动组和ESWT组患者的10 m MWS[(22.13±6.03)、(27.22±7.70)和(29.09±7.33)m/min]、步频[(21.65±6.68)、(26.35±7.00)和(27.74±7.01)步/min]、步幅[(22.39±6.21)、(29.09±8.03)和(31.04±8.01)cm]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10m MWS(2.13±1.42)、(2.22±1.44)和(2.30±1.61)m/min;步频(12.13±4.71)、(13.09±4.58)和(11.70±4.00)步/min;步幅(9.57±3.94)、(10.26±4.08)和(10.61±3.56)c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振动组和ESWT组的10 m MWS、步频、步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振动组和ESWT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振动和体外冲击波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和步行能力,且体外冲击波在改善痉挛方面优于局部振动,但二者在提高患者步行能力方面无明显差异。

  • 标签: 局部振动 体外冲击波 脑卒中 痉挛 步行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显微外科技术联合内固定术对合并严重软组织缺损的小腿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合并严重软组织缺损的小腿骨折患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均为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外科内固定术,治疗组给予显微外科技术联合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效果。结果经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5.00%(38/40),对照组80.00%(32/40),(P<0.05)。结论显微外科技术联合内固定术对合并严重软组织缺损的小腿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能够取得显著效果,减少疼痛程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显微外科技术 内固定术 严重软组织缺损 小腿骨折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价小腿远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恶性肿瘤术后遗留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某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足踝部恶性肿瘤术后遗留创面的30例患者定为本次研究的对象,30例患者术后创面均未愈合且有溃疡,给予30例患者小腿远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在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小腿远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恶性肿瘤术后遗留创面的效果。结果30例患者均接受小腿远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术后对患者实施36个月的随访,术后患者皮瓣成活30例(100%),通过测量和比较发现患者皮瓣面积为67~82cm2,平均皮瓣面积为(68.13±4.98)cm2,患者蒂部的宽度均为3-5cm,平均蒂部宽度为(4.09±0.36)cm。通过随访发现,患者经小腿远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后,患者皮瓣弹性以及质地均较好,供区愈合情况良好,足踝活动无影响,30例患者均未发生慢性骨髓炎、肉芽瘢痕、股骨坏死等并发症。结论小腿远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恶性肿瘤术后遗留创面,可修复足踝部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创面不愈合或者溃疡等情况,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足踝功能,安全性高,临床可参考。

  • 标签: 小腿远端 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 足踝部 恶性肿瘤术 遗留创面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持续静力性牵张(CSS)联合体外冲击波(ESWT)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64例,根据患者所选治疗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21例)、冲击波治疗组(21例)、联合治疗组(22例)。常规康复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方法,,包括神经促通技术(30 min)、小腿三头肌泥蜡疗法(20 min)、下肢气压治疗(20 min)、步态训练(20 min),共治疗90 min,1次/日,6日/周,连续6周;在常规康复组治疗的基础上,冲击波治疗组实施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治疗组则在持续静力性牵张状态下行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参数设置均为压力强度1.4~2.5 bar(1 bar=100 kPa),频率6~10 Hz,均以小腿三头肌肌腹纵轴中线为中心,分别从外侧、中间、内侧匀速由近端向远端移动探头,经过3条线依次滑动探头,分别进行1000次冲击,共完成3000次冲击治疗,2组治疗频率均为2次/周,连续6周,共12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阶段分级对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冲击波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患者的MAS评分[(3.44±0.84)、(3.49±0.96)和(3.42±0.97)分]、下肢FMA评分[(9.23±3.85)、(8.42±4.61)和(10.04±3.71)分]以及Brunnstrom分级[(2.05±1.03)、(2.08±1.06)和(2.07±1.04)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小腿三头肌的肌张力明显下降,上述各项指标[MAS评分(2.57±0.61)、(2.12±0.47)和(1.53±0.59)分;下肢FMA评分(14.32±6.77)、(18.10±5.93)和(22.31±7.42)分;Brunnstrom分级(3.06±0.98)、(3.75±1.21)和(4.53±1.16)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冲击波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的MAS、FMA评分及Brunnstrom分级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且联合治疗组各项指标的改善亦较冲击波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持续静力性牵张状态下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较常规放松体位下治疗更能明显减轻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状态,从而改善患肢运动功能。

  • 标签: 牵张 体外冲击波 脑卒中 痉挛 小腿三头肌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介绍小腿、足部深度创面致局部肌腱、骨外露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方法术前控制血糖,术中利用同侧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转移修复,术后继续监测血糖、局部抗炎、换药、制动等对症处置。结果10例患者其中7例术后皮瓣成活良好,2例出现皮瓣静脉回流障碍经处理正常愈合,1例出现远端皮瓣边缘坏死,经多次换药延期愈合。

  • 标签: 踝关节周围 小腿下段 深度创面 糖尿病 肌腱 骨外露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 简介:目的:应用负压引流术与外固定架相结合对合并患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小腿骨折患者实施急诊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合并患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小腿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0例。采用常规外科手术方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负压引流术与外固定架相结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小腿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小腿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负压引流术与外固定架相结合对合并患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小腿骨折患者实施急诊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负压引流术 外固定架 严重软组织损伤 小腿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腿深静脉入路行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治疗全下肢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通过患侧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对全下肢型急性DVT患者进行PMT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至少接受利伐沙班或华法林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常规给予压力梯度袜治疗,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及其后每年进行随访。主要终点指标为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和术后12个月的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次要终点指标包括血栓清除率、手术并发症率、出血并发症率、术后12个月的中重度PTS发生率。结果共31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31~80(63±14)岁,其中男16例,女15例,左下肢DVT 23例,右下肢DVT 8例。采用腓静脉穿刺15例,胫前静脉穿刺6例,胫后静脉穿刺10例。其中合并导管溶栓治疗9例,髂静脉球囊扩张25例,髂静脉支架置入10例。总体血栓清除率Ⅱ级19例(61.3%)、Ⅲ级12例(38.7%)。1例(3.2%)胫前静脉穿刺入路患者发生穿刺点血肿,经加压包扎后好转,无其他出血相关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31例患者全部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随访时间为(22±9)个月。术后12个月髂股静脉的一期通畅率为77.4%(24/31);术后12个月PTS的发生率为16.1%(5/31),中重度PTS的发生率为3.2%(1/31)。结论通过小腿深静脉入路行PMT治疗全下肢型急性DVT安全有效,可以一期清除腘静脉远端及小腿流入道血栓,PTS的发生率低,可作为全下肢型急性DVT腔内治疗的首选入路。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经皮机械血栓清除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治疗结果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小腿运动神经及其支配肌肉剪切波硬度测值变化及相关性,探讨高频灰阶超声与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评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小腿运动神经及肌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连云港中医院糖尿病科住院病例80例对照研究。DPN患者40例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58.95±7.08)岁;不伴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40例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59.03±8.03)岁。同期正常对照组30例,年龄(58.40±6.26)岁。运用超高频超声常规灰阶模式和剪切波成像模式采集受检者小腿腓神经、胫神经截面积,腓肠肌、胫骨前肌、腓骨肌杨氏模量测值。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受检超声参数测值,并对小腿运动神经截面积与对应支配肌肉的杨氏模量相关性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运用Kendall W检验进行一致性检验,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3组间各超声参数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其中DPN患者的胫神经截面积、腓总神经截面积值最大,分别为(16.29±2.01)mm2、(19.88±2.71)mm2,其剪切波硬度杨氏模量值最低,腓肠肌(最大跖屈位)、腓肠肌(最大背屈位)、胫骨前肌、腓骨肌杨氏模量值分别为(56.29±10.12)kPa、(79.25±12.86)kPa、(76.84±12.88)kPa、(67.09±12.55)kPa。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PN患者小腿胫神经、腓总神经截面积与对应支配肌肉杨氏模量测值均呈负相关(均P <0.01),其中胫神经截面积与腓肠肌杨氏模量(最大背屈位)及(最大跖屈位)相关性r值分别为-0.617和-0.632,腓总神经截面积与胫骨前肌杨氏模量(最大跖屈位)相关性r值为-0.622,腓总神经截面积与腓骨肌杨氏模量值(足内翻位)相关性r值为-0.629。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存在小腿肌肉硬度减低,常规灰阶超声可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小腿运动神经及其支配肌肉病变,为临床评估DPN患者提供更多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 标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超声 剪切波弹性成像 小腿肌肉
  • 简介:目的探讨患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转位并桥接健侧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中远端创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患肢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转位并桥接对侧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的9例小腿中远端创面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为20~43岁,平均33.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12个月,平均6.3个月.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3cm×6cm~33cm×11cm.术中切取股前外侧皮瓣面积为15cm×7cm~35cm×13cm.术中采取患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小腿受区血管蒂,其伴行静脉作为皮瓣的回流静脉,并桥接健侧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进行修复.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取中厚皮片游离植皮.结果本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血管危象,皮瓣全部成活.9例患者术后获6~15个月(平均10.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质地、色泽及厚度恢复满意,未见明显色素沉着和瘢痕挛缩,供区大腿活动及肌肉力量正常.皮瓣两点辨别觉为12~25mm,平均17.3mm.所有患者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末次随访时按照张浩等制定的疗效满意度评分标准评定修复效果:得分为7~10分,平均8.9分;患者对术后治疗效果均表示满意.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转位并桥接健侧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小腿中远端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软组织损伤 下肢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小腿近端自由设计穿支皮瓣连续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20年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收治的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并在小腿近端自由设计穿支皮瓣转移覆盖其供区。术后观察受区及供区早期皮瓣成活情况,并对后期形态、感觉、足踝部活动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对11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这种皮瓣连续转移的方式进行修复。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41±3)岁,创面面积3.0 cm×5.0 cm~7.0 cm×10.0 cm,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面积4.0 cm×10.0 cm~9.0 cm×17.0 cm,小腿近端穿支皮瓣面积4.5 cm×6.5 cm~5.5 cm×10.5 cm。术后所有皮瓣均一期成活,未发生感染、血管危象、皮瓣坏死等情况。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36个月,平均10.2个月,皮瓣形态和感觉恢复良好,未见瘢痕挛缩,足踝部皮瓣两点辨距觉为13~18 mm,踝关节背伸30°~45°、跖屈35°~45°,内、外翻角度均为30°~40°,未影响踝关节活动。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以安全而有效地修复足踝部创面,小腿近端自由设计穿支皮瓣可以较好地修复供区,而且不牺牲主干血管。两种皮瓣连续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既可获得良好的外观,同时又减少了功能损害。

  • 标签: 穿支皮瓣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辅助下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膝周或小腿近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5年5月—2019年10月,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骨三科收治17例膝周或小腿近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6~65岁,平均35岁;清创后皮肤及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0 cm×3.0 cm~15.0 cm×9.0 cm。根据术前CTA明确的皮瓣中穿支血管来源与分布及测量的血管蒂长度、创面情况设计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6.5 cm×3.5 cm~15.5 cm×9.5 cm。供瓣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健侧大腿中厚皮覆盖。记录皮瓣中穿支血管来源,比较术前CTA检查的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血管蒂相对长度与术中探测结果是否一致,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根据疗效满意度评价标准评定皮瓣修复创面的效果;测定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根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制订的感觉功能评价标准评定移植皮瓣区域感觉功能;观察供瓣区创面愈合及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皮瓣中穿支血管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7例、斜支6例、股直肌支4例,由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斜支、股直肌支来源的穿支供血的皮瓣分别为1、2、3型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术前CTA检查的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与术中探测结果一致。1、2、3型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CTA检查后计算的血管蒂相对长度分别为0.32±0.13、0.56±0.07、0.56±0.15,与术中实际测量后计算的血管蒂相对长度0.35±0.12、0.52±0.10、0.53±0.12相近(t=0.45、0.80、0.31,P>0.05)。17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末次随访,患者对皮瓣修复创面的效果满意度为满意16例、一般1例;膝关节屈曲达100~120°、伸直达-2~0°,膝关节功能评定为优9例、良7例、差1例;移植皮瓣区域感觉功能达到S4级2例、S3级8例、S2级7例;供瓣区创面愈合良好,肢体运动功能无影响。结论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为膝周或小腿近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有效修复方式。术前CTA能够明确旋股外侧动脉分支及各分支穿支血管的解剖特点,指导术前皮瓣设计及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皮瓣成活率,临床疗效较佳。

  • 标签: 伤口愈合 血管造影术 外科皮瓣 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联合载万古霉素硫酸钙治疗伴有软组织缺损的小腿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到2020年11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16例小腿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感染合并广泛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11例,女5例;年龄16~62岁,平均37岁;感染部位:胫骨上段4例,胫骨中下段10例,腓骨中段2例;按Cierny-Mader分型:所有患者解剖分型均为Ⅲ型,宿主分型:B型14例,C型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6 cm×4 cm~23 cm×14 cm。所有患者均接受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移植术联合载万古霉素硫酸钙治疗。末次随访时按Paley等骨折愈合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6个月)。1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部分存活。末次随访时按Paley等骨折愈合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5例,良1例。移植人工骨与胫腓骨均在术后6~l2个月(平均8.9个月)内获骨性愈合。1例于术后1年复发,出现慢性窦道流脓,经再次清创,感染控制,伤口愈合。14例患者更换了单边或环形外固定支架,2例保留钢板内固定。骨缺损长度平均2.4 cm,外固定支架使用时间8~14个月(平均10.5个月)。结论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联合载万古霉素硫酸钙治疗伴广泛软组织缺损的小腿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感染疗效满意,能充分覆盖骨及软组织缺损,有效控制感染。

  • 标签: 骨疾病 感染性 外科皮瓣 硫酸钙 万古霉素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左小腿扩创+右侧股前外游离皮瓣修复术,患者周某,性别男,年龄19岁,门诊以“左下肢软组织缺损”收住我科。术前及术中诊断:左下肢组织缺损、左小腿及足挤压伤、左胫腓骨远端骨折术后、左足舟骨粉碎性骨折、左足第2、3楔骨骨折、左足跟骨撕脱性骨折、左足股骨撕脱性骨折。术后复查及结论: 本例皮瓣成活良好,伤口愈合良好。供区愈合良好,未见明显的功能障碍,无剩余部分肌肉坏死表现。皮瓣质地、厚薄及颜色均较好,局部外形较好,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