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内耳深居颞骨岩部,未能被直接观察到,也甚难取得其病变组织作病理学检查,故内耳疾病至今仍是未被清楚查明的一类病变。虽然影像学、功能检测和生物化学检查所得的依据可用于诊断内耳畸形、遗传、药物中毒和外伤等病因可查得的内耳疾病,但发病率高的梅尼埃病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著名的《Schuknecht’s耳病理学》(MerchantSN,NadolJBJr,2010,第3版)一书中仍被列在病因不明或多因性的一章中。其他如影像学明确可见的上半规管裂也被质疑是否负责同耳发生的症状。由于这类内耳疾病病因不明或可能是多因性的,因此目前对其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仍多是推理和探索性的。

  • 标签: 内耳疾病 疾病诊治 Schuknecht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生物化学检查 病因不明
  • 简介:目的:探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ST)测量正常角膜、顿挫期圆锥角膜、亚临床期圆锥角膜、临床期圆锥角膜的生物力学变化,分析不同进展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特征,为更早期地诊断圆锥角膜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顿挫期圆锥角膜15眼为顿挫组,亚临床期圆锥角膜23眼为亚临床期组,临床期圆锥角膜40眼为圆锥角膜组,欲行近视激光手术和正常角膜志愿者40眼为正常组(对照组),应用CorvisST测定各组的生物力学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结果:正常角膜与顿挫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角膜与亚临床期组第二压平长度(AL2)、第一压平速率(AV1)、最大压陷曲率半径(HC-radius)、最大压陷深度(DA)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角膜与圆锥角膜组除第二压平速度(AV2)、最大压陷时间(HC-time)、最大压陷屈膝峰间距(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生物力学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DA对于圆锥角膜诊断效率最高(曲线下面积0.891±0.028)。结论:顿挫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较正常角膜无改变,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较正常角膜部分参数有改变,但其参数单独诊断圆锥角膜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差。临床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较正常角膜明显改变,DA诊断效率最高。

  • 标签: 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 圆锥角膜 角膜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4~10岁不同近视程度儿童视神经纤维层(retinalnervefiberlayer,RNFL)厚度改变。方法:收集2012-01/2014-05于我院就诊的高度近视儿童12例(屈光度逸-6.00D),中度近视儿童14例(-3.00D≤屈光度〈-6.00D),轻度近视儿童14例(0D≤屈光度〈-3.00D),对所有患儿完善RNFL厚度测量,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高度近视组平均RNFL厚度为102.36±10.33μm,中度近视组平均RNFL厚度为106.52±9.46μm,轻度近视组平均RNFL厚度为112.66±9.79μm。高度近视组较轻度近视组儿童平均RNFL厚度变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与轻度近视组相比,RNF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方象限,高度近视组与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与轻度近视组RNFL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三组各象限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高度近视患者平均R较轻度近视组明显变薄,且在下方象限高度近视与中度近视组较轻度近视组均明显变薄。在对近视儿童的诊疗过程中,我们应当完善近视RNFL厚度检查辅助诊断,可为近视儿童的观察及随访提供客观指标。

  • 标签: 儿童 屈光不正 视神经纤维层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无晶状体眼硅油充填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行巩膜扣带术及巩膜扣带术先后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每组40眼。A组:单纯硅油充填组;B组:术前预置环扎带+硅油充填组;C组:硅油充填后再进行外加压组,术后2wk内对各组硅油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术后A,B,C组高眼压的发病率分别为17.5%,12.5%.52.5%,硅油溢入前房的发病率分别7.5%,10.0%。30.0%。C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D组与E组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7.505,P〈0.01。结论:硅油充填术后早期并发症与手术方式密切相关,适当改进手术技巧,能降低硅油充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巩膜扣带术 硅油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对泪液功能的影响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翼状胬肉患者40例(40只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20个病人(20只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B组20+病人(20只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术前,术后1mo,术后3mo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I)、角膜荧光素染色(CSF),评价翼状胬肉及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泪膜功能变化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两组病人术后lmoBUT缩短,角膜荧光素染色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SchirmerI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moBUT,SchirmerI,CFS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组术后早期泪膜稳定性优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早期对泪膜功能有影响。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早期对泪膜的影响小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

  • 标签: 翼状胬肉 泪膜 翼状胬肉切除 角膜缘干细胞 羊膜
  • 简介:目的:用过碘酸雪夫氏(PeriodicAcid-Schiff,PAS)染色法比较4%多聚甲醛固定液、4%戊二醛固定液和Davidson固定液固定豚鼠眼球的固定效果,筛选最佳眼球固定液和固定时间。方法:取正常豚鼠眼球分6组,每组5只,I组眼球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液固定24h、域组眼球放入4%戊二醛固定液固定24h;Ⅲ~V组眼球放入Davidson固定液分别固定3、6、24h;遇组眼球在Davidson固定液中固定3h后转移到10%中性甲醛中再固定48h。常规制片、PAS染色、显微镜观察,比较不同固定方法对组织的固定效果。结果:Davidson固定液固定3h的固定效果最为理想,Davidson固定液固定3h后转移到10%中性甲醛再固定48h的固定效果与Davidson固定液固定3h的固定效果接近,这两组固定液固定的眼球切片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结论:Davidson固定液对豚鼠眼球的固定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固定液,豚鼠眼球用Davidson固定液固定后,可将其转移到中性甲醛中长期保存,其固定效果不受影响。

  • 标签: 固定液 眼球 PAS染色 Davidson固定液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干眼症患者睑板腺情况。方法:选取2015-11/2016-04就诊于我院的干眼症患者301例598眼,按年龄分为8组,分别为A~H组。应用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各组干眼症患者睑板腺腺体缺失情况、腺体形态变化、睑板腺开口阻塞及睑酯情况,分析比较各组之间的睑板腺变化规律。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睑板腺腺体缺失,各组之间腺体缺失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P〈0.05)。A组腺体数目无减少,B~H各组之间腺体数目减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357,P〈0.05)。腺体形态从40岁开始逐渐变细,其与年龄呈反相关。睑板腺开口阻塞情况及睑酯的性状,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眼表综合分析仪能客观精准地检查出干眼症患者的睑板腺情况,提供不同年龄段干眼症患者睑板腺变化规律的量化结果,为干眼症的病因诊断提供判断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睑板腺 干眼症 眼表综合分析仪
  • 简介:目的评估和比较异体羊膜移植术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复发性翼状胬肉计72例(72只眼),均为单眼,曾行单纯翼状胬肉手术切除,有眼球运动障碍或胬肉增生组织达角膜瞳孔区。将上述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另一组行异体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观察12个月,对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疗效比较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临床安全性的主要终点事件:无术后并发症;二是临床有效性的主要终点事件:避免复发。结果术后12个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38只眼中36例痊愈,2例复发,复发率5.26%;异体羊膜移植组,34只眼中28例痊愈,6例复发,复发率17.65%。在临床安全性主要终点事件中,术后并发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有效性主要终点事件中,胬肉复发率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即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翼状胬肉复发率明显低于异体羊膜移植组。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复发率低,疗效优于对照组。

  • 标签: 复发性翼状胬肉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异体羊膜移植 手术治疗 安全性和有效性
  • 简介:目的:用Tono-Pen眼压计测量人眼角膜中央、旁中央、角巩缘部位眼压值,比较不同部位值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正常角膜用Tono-Pen眼压计依次测量角膜中心、旁中心、角膜缘眼压值,方差分析不同部位眼压的差异,分析结果的相关性。结果:Tono-Pen眼压计检测得出的眼压平均值角膜中央为16.28±2.73mmHg,旁中央为16.33±2.69mmHg,角巩缘为16.58±2.58mmHg.角膜中心与旁中心的相关系数r=0.966,P=0.000,角膜中心与角膜缘的相关系数为r=0.897.P=0.000,角膜旁中心与角膜缘的相关系数为r=0.910,P=0.000。不同部位眼压值差异没有显著性(F=0.093,P=0.913〉0.05)。结论:不同部位眼压值密切相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ono-Pen眼压计测量不同部位眼压均可取得较为一致的结果。

  • 标签: TONO-PEN眼压计 角膜 眼压
  • 简介:目的观察18例声门癌(T1~3NoMo)患者行部喉切除术后喉形态及发音情况。方法在喉癌完整切除后选用几种不同修补方法:1.皮瓣法;2.双蒂肌软骨膜瓣法;3.单蒂肌新声带成形法;4.甲状软骨双蒂肌软骨膜瓣法。结果后两种方法能较好地重建喉的形态及恢复良好的发音功能,甲状软骨双蒂肌软骨膜瓣法新成形的声带是一垂直平面,其僵硬度不妨碍健侧声带振动,能产生接近正常的声音。结论后两种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喉癌 喉切除术 发音
  • 简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glaucoma,NVG)是一种继发于其他眼部或全身性疾病的严重类型的青光眼,难以控制的眼压、视力的急剧下降和眼部疼痛症状是其特点。目前国内外对NVG的研究颇多,新的治疗方法不断被探索,然而手术仍是其目前最终的治疗方式,尤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药物与其它手术的联合治疗更是近年NVG治疗的热门话题。本文对NVG的治疗方面的不同方法和疗效进行综述。

  • 标签: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药物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全视网膜激光光凝 小梁切除术 Ahmed引流阀植入
  • 简介:目的:通过角膜内皮细胞计探讨不同分级原发性高血压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确诊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71例142眼,其中高血压1级组22例44眼、高血压2级组23例46眼、高血压3级组26例52眼;对照组为健康查体者69例138眼,两组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排除全身、眼部疾病史。检测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平均密度、变异系数及六角形细胞比例,两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细胞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例组较对照组的变异系数增大(t=3.34,P〈0.05),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t=-2.07,P〈0.05);病例组中高血压1级组、2级组、3级组的平均细胞面积、细胞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变异系数增大、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高血压分级不同其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不同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角膜 内皮细胞
  • 简介:目的本研究针对初发性翼状胬肉局部使用丝裂霉素C(MMC)一次性注射治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经MMC治疗的翼状胬肉标本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_1)的表达进行分析研究,并与未使用MMC治疗者的翼状胬肉标本作对比。观察局部注射MMC对翼状胬肉组织中VEGF和TGF-β_1的表达的影响。方法需手术者共19例20眼,随机分为二组:A组直接切除胬肉,留标本作免疫组织化学检查;B组于翼状胬肉颈部进针,向胬肉组织内局部注射MMC,0.1~0.2ml(0.4mg/ml),3周至10周后手术切除胬肉,留标本作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分别对A、B二组标本中VEGF和TGF-β_1的表达进行分析研究。结果A组VEGF、TGF-β_1的表达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丝裂霉素C翼状胬肉局部注射可以抑制静止期翼状胬肉中VEGF、TGF-β_1因子的表达。MMC在低浓度、低剂量下使用未出现眼部严重并发症。

  • 标签: 翼状胬肉 丝裂霉素C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选取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60例(60只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30个病人(30只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B组30个病人(30只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结果两组病人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组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36.7%和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治疗中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相对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疗效更明确。

  • 标签: 复发性翼状胬肉 泪膜 翼状胬肉切除 角膜缘干细胞 羊膜
  • 简介: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泪小管断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在住院治疗的泪小管断离共60例(60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个病人(30只眼)硬膜外麻醉导管治疗泪小管断离;B组30个病人(30只眼)crawford管治疗泪小管断离。根据病情平均3-6个月拔管,拔出泪道硅胶管后,泪道冲洗通畅且无症状为治愈;泪道冲洗通畅,但有一定阻力且偶有流泪为好转;泪道冲洗不通畅为无效;拔管两个月以上再次流泪冲洗不通畅为复发。结果拔管后,A组:治愈:18眼(60%);好转:6眼(20%);无效:4眼(13.33%);复发:2眼(6.67%)。B组:治愈:26眼(86.67%);好转:2眼(6.67%);无效:1眼(3.33%);复发:1眼(3.33%)。结论鼻内窥镜下crawford管置管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泪小管断离的办法。

  • 标签: 泪小管断离 crawford管 手术治疗
  • 简介:<正>DearSir,IamDr.Zhong-ShanChenfromtheDepartmentofOphthalmology,WuhanGeneralHospitalofGuangzhouMilitaryCommand,HubeiProvince,China.Iwritetopresenttwocaseswithserpiginouschoroiditis(SC)whichisarare,usuallybilateral,chronic,progressiveinflammationofthechoroid,choriocapillarisandretinalpigmentepithelium.InthispaperwepresentedthedifferentoutcomesofSCpatientswithorwithoutsystemicandoculartreatmentsafterlong-termfollow-up.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Nd:YAG激光行后囊膜切开术治疗白内障复明手术后不同类型后发性白内障的治疗作用与术后并发症。方法对白内障复明手术后,109例(109眼)后发性白内障依据后囊昆浊形态分为:A组Elschnig珍珠样小体型46例(46眼),B组纤维化型63例(63眼)。采用十字形切开法或开罐式切开法进行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比较两组激光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与激光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以及激光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A、B两组内激光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激光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改善(P〈0.05);A组术后眼压升高和房水闪辉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Nd:YAG激光是治疗白内障复明手术后不同类型后发障的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激光术后并发症与后发性白内障类型有关。

  • 标签: 后发性白内障 人工晶体 ND YAG激光
  • 简介:目的采用不同色彩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刺激模式刺激正常眼黄斑部视网膜,观察不同刺激模式mfERG的波形改变及其特征,为将不同色彩刺激模式mfERG应用于黄斑疾病的检测提供正常基线标准和评估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分别采用黑/白刺激模式、黑/红刺激模式和黑/绿刺激模式对19例正常视力成年志愿者进行检测,比较分析一阶kernel反应(FOK)的平均反应密度和峰时变化特征,以及稳态闪烁光反应(flicker-30Hz)的平均反应密度和峰时的变化特征。结果正常人FOK以及flicker-30Hz1~5环P1波潜时与刺激色彩的亮度呈负相关,而P1波平均反应密度与刺激色彩亮度呈正相关,P1波峰时和平均反应密度与平均亮度均呈线性回归关系,表现为其亮度特征。结论不同色彩刺激模式存在亮度效应,由不同色彩的不同亮度特征性改变可以客观反映黄斑区不同亮度通道的功能情况。

  • 标签: 视网膜电图 多焦 黄斑 彩色
  • 简介:目的:评价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原田病急性期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001-12/2003-07就诊本院患者11例(22眼)在临床诊断当天即给予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滴注,剂量为500mg,1次/d,连续用3d后迅速减量,于7d内减为强的松口服.OCT和间接眼底镜观察炎症渗出吸收情况,检查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滴注次日即可观察到22眼视网膜下液均明显减少,静滴3d后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基本消失,视网膜复位,出院时21眼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14眼(64%)视力恢复至0.5以上.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可促进原田病急性期视网膜下液迅速吸收,恢复视功能,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大剂量 急性期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 视网膜下液 治疗作用
  • 简介:目的:对比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下进行儿童霰粒肿切除术的综合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2015-01/2016-12在我院接受霰粒肿切除手术的双眼霰粒肿患儿(4~10周岁),根据采用的麻醉方法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全麻组,67例134眼)和局部麻醉组(局麻组,72例144眼)。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及术后心理创伤,以及术后1mo眼表健康状况、术后1a内复发率和并发症等四个方面的差异。结果:全麻组和局麻组患儿均未出现麻醉相关并发症和意外。全麻组患儿术中不存在疼痛,术后3h的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值为4.94±1.23分,低于局麻组(7.00±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全麻组患儿有12例出现再次就医回避,局麻组为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麻组的泪膜破裂时间、泪膜脂质层厚度和泪河高度均高于局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睑脂性状评分也低于局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麻组患儿囊肿复发率为6.0%,低于局麻组的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患儿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4.5%,局麻组为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下进行儿童霰粒肿手术具有术后疼痛轻、患儿依从性好的基本优点。与局部麻醉下手术相比,全身麻醉术中能够进行精细操作,术后眼表健康情况更好,并发症更少。

  • 标签: 全身麻醉 睑板腺囊肿 儿童 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