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乙醇胺是一种新型的口服小分子非多肽类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激动剂,临床用于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本文根据不同的起始原料对乙醇胺的多条合成路线进行了图解。

  • 标签: 艾曲泊帕乙醇胺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合成路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A采取联合环孢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3~2022.3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AA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环孢素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以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分析数据。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的9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结论:针对AA患者,采用联合环孢素治疗可促使临床疗效得到进一步提升,该方案使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艾曲泊帕 环孢素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海(海乙醇胺片)是一种新型的小分子、口服、非肽类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2021年6月海获得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既往对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反应不佳的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成年患者以及对免疫抑制治疗(IST)反应不佳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成年患者。为指导临床规范应用海,使患者最大限度获益,根据海的临床研究进展,结合国内外权威指南、共识及TPO-RA类药物的应用现状,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肿瘤药物治疗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认真讨论、反复修改,制定了该指导原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 标签: 受体,血小板生成素 血液学药物 海曲泊帕乙醇胺片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9年至2021年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联合环孢素A(CsA)的13例初治输血依赖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transfusion-dependent 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TD-NSAA)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联合CsA治疗TD-NSAA的疗效、不良反应等。13例TD-NSAA患者治疗3个月总体血液学反应(OR)12/13。至随访截点,12例患者获得治疗反应,其中2例达完全血液学反应(CR),9例达部分血液学反应(PR),1例达血液学反应(HR)。1例患者在治疗6个月时转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5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未对治疗造成影响。对比既往单一CsA方案疗效,对于TD-NSAA,联合CsA应用可提高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 标签: 艾曲泊帕 输血依赖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环孢素A 治疗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免疫抑制治疗(IST)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血液科初诊为SAA的6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均为无同胞全合供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1例接受IST联合治疗;对照组32例接受IST治疗。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儿感染、显著出血的发生率及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总缓解(OR)率、完全缓解(CR)率;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儿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应用量、红细胞平均输注量、血小板平均输注量;2组生存率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2组患儿2年总生存(OS)率及无失败生存(FFS)率。结果观察组3个月、6个月的OR率分别为61.29%(19/31例)、80.64%(25/31例),均高于对照组的37.50%(12/32例)、59.38%(19/3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27、43.81,均P<0.05);观察组3个月、6个月CR率分别为32.26%(10/31例)、45.16%(14/31例),均高于对照组的15.62%(5/32例)、28.13%(9/3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02、48.35,均P<0.05);观察组12个月的OR率为83.87%(26/31例)、CR率为64.52%(20/31例),与对照组12个月的OR率81.25%(26/32例)、CR率59.38%(19/32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6个月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总量、红细胞和血小板平均输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13.58±4.28)支比(23.24±6.68)支、(5.48±1.67) U比(10.58±3.67) U、(4.15±2.47)袋比(9.15±3.87)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91、2.040、2.744,均P<0.05);观察组患儿感染率、显著出血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减低(16.13%比43.75%、16.13%比3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12、44.52,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2年OS率分别为93.55%(29/31例)、87.50%(28/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7 3);观察组与对照组2年FFS率分别为87.10%、78.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6 6)。结论对于无同胞全相合供者的SAA患儿,IST联合治疗可明显提高SAA患儿的早期治疗反应率,并能减少红细胞、血小板输注量,降低感染、出血的发生率。

  • 标签: 儿童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免疫抑制治疗 艾曲泊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联合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给予强化免疫抑制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8(IL-8)、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端粒长度及DyskerinmRNA表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常规组有效率为73.33%,试验组有效率为93.33%,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高于本组治疗前,IL-8、IFN-γ、TNF-α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端粒长度,DyskerinmRNA表达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试验组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强化免疫抑制治疗AA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血常规指标、外周血T细胞和炎性因子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强化免疫抑制治疗。

  • 标签: 艾曲泊帕 强化免疫抑制 再生障碍性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伐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阿伐单药治疗慢性肝病相关重度血小板减少症(TC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6例慢性肝病相关重度TCP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6例,女20例;中位年龄54岁,年龄范围为33~74岁。56例患者中,21例采用阿伐联合rhTPO方案设为联合治疗组,35例采用阿伐单药方案设为单药治疗组。观察指标:(1)用药后血小板(PLT)变化情况。(2)药物不良反应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监测患者治疗后2周内PLT的变化情况,了解患者治疗效果。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用药后PLT变化情况:联合治疗组患者用药后1~5 d PLT为(35±19)×109/L,用药后6~10 d PLT为(73±41)×109/L;单药治疗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0±30)×109/L,(70±51)×109/L。两组患者用药前后PLT组间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0.30,P>0.05);两组患者用药前后PLT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9.96,P<0.05);两组患者PLT变化趋势之间无交互效应(F交互=0.40,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6.67%(14/21),单药治疗组为54.29%(19/35),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83,P>0.05)。(2)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联合治疗组患者发生头痛、头晕、输血反应、血尿、蛋白尿、发热、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疲劳、恶心、外周组织水肿例数分别为2、4、1、2、2、7、10、6、8、14、12、5例,单药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8、1、3、5、7、19、11、20、19、14、5例,两组患者头痛、头晕、输血反应、血尿、蛋白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热、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疲劳、恶心、外周组织水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24,0.23,0.05,1.91,0.83,2.04,0.81,P>0.05)。结论阿伐联合rhTPO方案和阿伐单药方案均能升高慢性肝病相关重度TCP患者PLT;与阿伐单药方案比较,阿伐联合rhTPO方案并未带来更佳的临床获益。

  • 标签: 肝脏疾病 阿伐曲泊帕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慢性 肝硬化 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司氯胺酮复合丙酚用于宫腔镜检查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无痛宫腔镜检查术的患者80例,年龄20~60岁,BMI18~28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司氯胺酮复合丙酚组(A组)和单纯丙酚组(B组),每组40例。A组静脉缓慢推注司氯胺酮0.5mg/kg、丙酚1mg/kg,B组缓慢推注丙2.5mg/kg。记录苏醒时间、术中丙酚追加例数,采用数字模拟评分法(NRS)评价苏醒后5、15、30min的宫缩痛程度。记录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麻醉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丙酚追加例数明显少于B组(P<0.05)。A组苏醒后5、15、30min的NR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术中丙酚注射痛、托下颌、体动、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术后头晕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25例(62%)vs7例(18%),P<0.05。结论:司氯胺酮复合丙酚可以提高宫腔镜检查术患者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中丙酚用量,且不良反应轻微。

  • 标签: 艾司氯胺酮 宫腔镜 丙泊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联合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移植物功能不良(PG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在航天中心医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后,发生PGF的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5例,女性为1例;患者中位年龄为33岁(范围:16~45岁)。根据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及DNA指纹图谱等检查结果,患者被确诊为PGF。采用脐血MSC(1×106/kg)联合(25~75 mg/d)对患者进行治疗。本研究对患者的随访截至2020年3月1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脐血MSC联合治疗PGF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本研究获得航天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60420-XYZZ-02),并与全部患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本组6例患者的原发疾病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为2例,肝脾T细胞淋巴瘤(HSTCL)为1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C/ALL)为2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为1例。所有6例患者移植前均处于未缓解状态。allo-HSCT后,均获造血功能重建,粒细胞植入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3 d(范围:12~14 d),有4例患者治疗前血小板未植入,剩余2例患者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3 d及90 d,所有患者在移植后28 d经骨髓DNA指纹图谱证实为完全供者嵌合。6例患者中有5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均为Ⅲ~Ⅳ度aGVHD,经系统治疗后均获得良好控制。②患者的PGF中位诊断时间为移植后57 d(范围:28~370 d);其临床特征包括血常规检查结果示,2系或者3系血细胞计数持续减少,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减低或者明显减低,巨核细胞少见或者缺如,微小残留病(MRD)检查未见原发疾病复发证据。③患者输注脐血MSC的中位次数为3.5次(范围:2~4次)。治疗后,1例患者无效,5例有效,达治疗有效的中位时间为19 d(范围:12~56 d),并且最终获得造血功能恢复。④患者输注脐血MSC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亦未发生aGVHD及慢性GVHD(cGVHD)症状加重。2例出现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予以减量后改善。⑤本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0.5个月(范围:6~19个月),截至随访结束,6例患者中5例存活,并处于无病生存状态,存活患者中位总体生存(OS)期为11个月(范围:8~19个月);1例死亡,其死亡原因为严重肺部感染。结论脐血MSC联合治疗allo-HSCT后PGF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均良好。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血 艾曲波帕 移植物功能不良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探讨使用舍林联合罗西汀治疗产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两组(94例)产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单纯口服罗西汀治疗(对照组)、联合服用舍林治疗(观察组);对两组样本治疗后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性激素水平下降幅度更大、行为障碍程度和自杀风险更低、抑郁程度改善更加明显、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采用舍林联合罗西汀治疗产后抑郁疗效肯定,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性激素代谢水平和行为障碍程度、降低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风险,临床治疗有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临床治疗方法。

  • 标签: 舍曲林 帕罗西汀 产后抑郁 性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司氯胺酮联合丙酚用于无痛支气管镜检查麻醉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患者14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舒芬太尼联合丙酚静脉麻醉,研究组应用司氯胺酮联合丙酚静脉麻醉。结果 研究组患者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司氯胺酮联合丙酚用于无痛支气管镜检查中有着较好的麻醉效果,能够减少不良事件,降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艾司氯胺酮 丙泊酚 无痛支气管镜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司氯胺酮联合丙酚用于无痛支气管镜检查麻醉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患者14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舒芬太尼联合丙酚静脉麻醉,研究组应用司氯胺酮联合丙酚静脉麻醉。结果 研究组患者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司氯胺酮联合丙酚用于无痛支气管镜检查中有着较好的麻醉效果,能够减少不良事件,降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艾司氯胺酮 丙泊酚 无痛支气管镜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盐酸司氯胺酮联合丙酚在无痛人流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无痛人流手术的患者100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Ⅰ组患者采用司氯胺酮0.2mg/kg+丙酚、第Ⅱ组患者采用司氯胺酮0.3mg/kg+丙酚麻醉,对比评估两组患者在术中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入睡时间、苏醒时间、心率、呼吸、恶心呕吐相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第Ⅱ组患者术中体动反应少,术后疼痛程度较轻(P

  • 标签: 盐酸艾司氯胺酮   丙泊酚   无痛人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司氯胺酮联合丙酚用于无痛支气管镜检查麻醉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患者14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舒芬太尼联合丙酚静脉麻醉,研究组应用司氯胺酮联合丙酚静脉麻醉。结果 研究组患者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司氯胺酮联合丙酚用于无痛支气管镜检查中有着较好的麻醉效果,能够减少不良事件,降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艾司氯胺酮 丙泊酚 无痛支气管镜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应用司氯胺酮联合丙酚用于无痛支气管镜检查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2022年我院进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60例患者,对照组30例患者应用舒芬太尼、丙酚进行静脉麻醉,观察组30例患者,采取司氯胺酮、合丙酚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与麻醉效果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96.67%(29/30),好于对照组86.67%(26/30),统计学差异显著(P

  • 标签: [] 艾司氯胺酮 丙泊酚 支气管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剂量司氯胺酮复合丙酚用于重度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MECT)的优化效果。方法初次行MECT的患者56例,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分为2组(n=28):小剂量司氯胺酮复合丙酚组(EP组)和丙酚组(P组)。麻醉诱导前EP组静脉注射司氯胺酮0.25 mg/kg,P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随即2组静脉注射丙酚及琥珀胆碱,进行MECT。主要结局指标为MECT后的缓解率和有效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有效和缓解需要的MECT次数、每次治疗时癫痫发作时长、能量抑制指数和丙酚用量、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复燃发生情况。结果与P组比较,EP组有效率和缓解率升高,有效和缓解所需MECT次数减少,癫痫发作时长延长,能量抑制指数升高,丙酚用量减少(P<0.05),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燃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司氯胺酮复合丙酚可增强MECT治疗重度抑郁患者的效果,缩短疗程,且不增加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抑郁症 电惊厥疗法 二异丙酚 艾司氯胺酮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老年性抑郁症患者分别执行司西酞普兰与罗西汀治疗的能效。方法:老年性抑郁症患者64例借助双盲法分为两组,32例/组。一组为对照组,药物选用司西酞普兰;一组为研究组,药物选用罗西汀。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抑郁状态,对比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干预后的SDS表现更优,且总有效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人数更少,与对照组差异P

  • 标签: 老年性抑郁症 药物 帕罗西汀 艾司西酞普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丙酚联合小剂量司氯胺酮在宫腔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12月在威海市立医院接受妇科宫腔镜手术的96例女性患者,年龄18~60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和研究组(48例)。对照组采取右美托咪定联合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研究组采取右美托咪定、丙酚联合小剂量司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观察并记录入室(T0)、Ramsay评分达到5分时(T1)、扩宫颈时(T2)、苏醒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中丙酚的用量、术后苏醒时间以及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χ2检验。结果研究组T1时MAP、HR和SpO2明显高于对照组[(68.5±8.9)mmHg比(59.3±7.5)mmHg(1 mmHg=0.133 kPa)、(75.3±6.4)次/min比(60.5±7.7)次/min、(98.5±0.6)%比(95.5±1.1)%,均P<0.05];T2时MAP和HR低于对照组[(73.8±10.1)mmHg比(83.5±11.8)mmHg、(76.1±9.7)次/min比(89.7±8.7)次/min,均P<0.05];对照组术中丙酚的用量大于研究组[(269.2±29.2)mg比(216.7±25.2)mg,t=9.430,P<0.001];苏醒时间明显长于研究组[(6.9±1.3)min比(5.5±1.2)min,t=5.482,P<0.001];术中对照组体动反应、呼吸抑制发生率均高于研究组[25.0%(12/48)比4.2%(2/48)、31.2%(15/48)比6.2%(3/48),均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眩晕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丙酚联合小剂量司氯胺酮用于妇科宫腔镜手术麻醉,术中循环呼吸平稳,术后苏醒快,可控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艾司氯胺酮 右美托咪定 丙泊酚 宫腔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青少年抑郁症给予草酸司西酞普兰与舍林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74例抑郁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7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舍林治疗,研究组给予草酸司西酞普兰治疗,对比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卡尔加里抑郁量表(CDSS-C)评分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HAMD评分、CDSS-C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且躁狂发作、恶心呕吐、便秘、失眠、胃纳差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给予草酸司西酞普兰对症状纠正作用更佳,且安全性可靠。

  • 标签: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 舍曲林 青少年抑郁症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