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甲H1N1流感病毒感染患儿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分析甲H1N1流感病毒感染1例死亡病例临床资料和尸检结果,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男性,1岁4个月,以咳嗽和发热起病,起病1d后即出现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采用WHO推荐的RT-PCR法和国家流感中心推荐的分方法,患儿咽拭子结果示甲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次气管抽取物培养均为肺炎链球菌。予机械通气等治疗无好转,入院第4天死亡。尸检结果显示:病变主要在肺脏,大体可见大片状实变,灰褐色,质韧;胸膜粘连广泛。镜下显示肺弥漫性肺泡间质增宽,大部分肺泡可见透明膜形成,肺泡有炎性渗出,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肺泡上皮肿胀,有巨细胞形成,部分肺泡塌陷闭合,小部分肺泡扩张融合;细支气管和支气管黏膜见较多淋巴细胞浸润,局灶黏膜糜烂。脑、心、肝、脾、肾、肾上腺、胰腺和胃肠道病理改变不明显。结论本例甲H1N1流感死亡患儿上呼吸道症状突出,病情进展快。病理改变主要在肺脏,以炎症渗出、炎细胞浸润和肺透明膜形成为主。死亡主要原因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循环衰竭。

  • 标签: 甲型H1N1流感病毒 儿童 临床 病理
  • 简介:目的总结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临床特点及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法。方法对60例小儿MPP采用西医药物为主,中医治疗为辅的治疗方法,观察临床表现,总结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60例患儿经中西医结合的辨证施治,咳嗽明显减轻或消失。出院时肺部症状及体征、并发症均消失。结论MPP既表现于肺系特点,同时又伴发多种肺外表现,在西药基础上加服中药不但缩短病程,减轻症状,还能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肺炎 诊断 肺炎 支原体 中西医结合疗法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位置儿童终丝牵拉综合征及伴随脊柱裂畸形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60例终丝牵拉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诊断依据、临床表现、X线平片及MRI检查结果,其中21例圆锥在正常位置,18例圆锥低位,21例圆锥低位伴腰骶部椎管内脂肪瘤畸形,比较3组患儿病情,包括腰骶部皮肤特征、椎体畸形、是否合并其他先天性脊柱裂畸形、下肢畸形、括约肌功能障碍以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变.结果3组在椎体畸形、下肢畸形的发生率以及神经功能损害和手术后恢复方面无明显区别,在腰骶部皮肤特征性表现发生率、是否合并其他先天性脊柱裂畸形方面,有明显区别.3组病例手术治疗均有效果.结论终丝牵拉综合征圆锥可以在正常位置,MRI不是判断终丝有否病变的唯一标准,还需综合考虑临床表现、体检、脊柱X线平片及MRI检查结果.对于终丝变性,尤其有神经症状者,无论圆锥位置如何,均应尽早手术.手术方法为终丝切断术.

  • 标签: 神经管缺损 诊治 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改变组蛋白H3K27和S28位点整体修饰水平并检测心脏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初步探索位点修饰对基因表达的影响,阐明位点修饰在先天性心脏病(CHD)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1使用丁酸钠、姜黄素、佛波酯处理培养的C2C12细胞;WesternBlot检测组蛋白H3K27乙酰化(H3K27ac)和H3S28磷酸化(H3S28ph)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脏相关基因表达情况。2对培养细胞行丁酸钠和姜黄素浓度梯度处理,检测位点修饰及表达差异相关心脏基因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位点修饰与基因表达的关系。结果1丁酸钠处理后的C2C12细胞H3K27a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调[(1.90±0.04)vs(1.09±0.01),P〈0.05],伴H3S28ph水平明显下调[(0.04±0.01)vs(0.73±0.01),P〈0.05)];姜黄素组H3K27ac水平(0.04±0.00)较对照组明显下调(P〈0.05),伴H3S28ph水平上调[(0.97±0.06)vs(0.73±0.01),P〈0.05)];佛波酯组H3S28ph(1.67±0.00)和H3K27ac水平(1.58±0.03)较对照组上调(P〈0.05)。2丁酸钠与姜黄素浓度梯度处理后,H3K27ac、H3S28ph水平与给药浓度的指数有显著的相关性(R2分别为0.993和0.966)。在检测的8个心脏相关基因中,药物处理后均产生了表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NOVAP〈0.05);丁酸钠梯度处理的细胞cTnT、Cx43和Six1基因表达与H3K27ac水平呈负相关(R2分别为0.709、0.713和0.651),与H3S28ph水平呈正相关(R2分别为0.866、0.822和0.766)。姜黄素梯度处理未有显著的相关性(R2〈0.5)。结论组蛋白H3K27和H3S28位点修饰状态的变化影响心脏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可能是CHD的潜在发病机制。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组蛋白 乙酰化 磷酸化 C2C12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微粒浸酒外用膀胱经及督脉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111例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发作间歇期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1例。观察组给予中药微粒(基本方:三七、当归、川芎、防风、桂枝、白芍、羌活、甘草等)浸酒,外用膀胱经及督脉,加手法推拿15次;对照组给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口服;两组均治疗半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88.3%,对照组总有效率2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微粒浸酒外用膀胱经及督脉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反复呼吸道感染 中药擦拭 药酒 经络 按摩 外治法
  • 简介:目的观察红外止咳贴辅助治疗婴幼儿肺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常规给予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感染,盐酸氨溴索止咳化痰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红外止咳贴辅助治疗,疗程4~7d,观察两组发热、咳嗽、气喘、肺部啰音消失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在发热、咳嗽、气喘、肺部啰音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观察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红外止咳贴辅助治疗婴幼儿肺炎疗效显著。

  • 标签: 红外止咳贴/治疗应用 肺炎 儿童 学龄前
  • 简介:目的总结儿童四肢长骨病理性骨折的手术治疗经验,探讨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方法。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作者收治长骨病理性骨折患儿74例,其中60例采用手术治疗,在确诊原发疾病的同时,给予病灶彻底清除及植骨,并对骨折进行一期内固定处理。患儿出现患肢疼痛等症状的时间为1d至2年,出现病理性骨折的时间为2h至15d。均为闭合性骨折。对并发的其他部位外伤骨折或肿瘤病灶,均同期手术处理。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植骨吸收、骨缺损不愈合、再次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发生。5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X线片提示肿瘤病灶及病理性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4个月,3例股骨骨囊肿、1例胫骨骨性纤维发育异常患儿术后1年局部病灶复发;1例股骨嗜酸性肉芽肿术后7个月复发,再次行肿瘤病灶刮除、自体髂骨植骨手术,1年后复查愈合良好;其余49例术后未见复发。根据X线片及肩、肘、髋、膝、踝等关节功能综合评价标准,疗效均为优秀。结论儿童长骨病理性骨折多见于股骨、胫骨、肱骨,彻底清除肿瘤病灶及植骨,对病理性骨折进行一期内固定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预后良好,长期随访疗效满意。

  • 标签: 骨折 自发性/外科学 四肢 儿童
  • 简介:目的研究孕期营养不良造成的宫内生长受限(intrauterinegrowthretardation,IUGR)大鼠肝脏中组蛋白H3的乙酰化水平,以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istonedeacetyl—ases,HDAC1)的表达变化,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方法采用孕期全程低蛋白饮食法建立大鼠IUGR模型,分离成年雄性子鼠(8周)的肝脏,采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肝脏中HDAC1的mRNA表达,Westernblot方法检测肝细胞核中HDACI的蛋白含量,以及组蛋白H3/K9的乙酰化水平。结果IUGR组HDAC1的mRNA水平仅是对照组的54%(t=2.042,P〈0.05),肝细胞核中的HDAC1蛋白表达同样明显低于对照组(438±47VS1128±110)(t=2.179,P〈0.05)。与之相反,与对照组(10.5±1.2)%相比,IUGR大鼠肝脏中乙酰化的H3/K9占总H3组蛋白的百分比(17.3±1.6)%明显增高(t=3.597,P〈0.01),且核中的HDAC1蛋白水平与H3/K9乙酰化水平明显负相关(r=-0.781,P〈0.01)。结论IUGR大鼠肝细胞核中HDAC1蛋白表达降低,引起组蛋白H3的乙酰化水平增高,染色质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可能是肝脏某些基因转录调控变化的分子基础。

  • 标签: 宫内生长受限 组蛋白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乙酰化 大鼠
  • 简介:在家别太宠溺胆怯表现比较严重的孩子,往往在家中受到过多的宠爱与纵容,与社会的接触欠缺,这不免使其对公共场合、集体活动产生了未知的恐惧。在家时,家长可别让孩子太由着性子,或凡事替孩子包办,而应适时放手,让他多到社会上去见识见识。

  • 标签: 孩子 胆怯 公共场合 集体活动
  • 简介:婴儿纤维肉瘤(infantilefibrosarcoma,IF)又称为先天性纤维肉瘤(congenitalfibrosarcoma),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多发生于1岁以内,特别是新生儿及婴儿早期,占儿童恶性肿瘤的比例不到1%。作者近期收治1例大腿婴儿纤维肉瘤,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先天性纤维肉瘤 婴儿型 软组织肿瘤 恶性肿瘤 新生儿
  • 简介:目的探讨I胆管闭锁的外科治疗以及临床意义。方法2003—2011年,作者收治胆道闭锁患儿98例,其中伴有胆总管闭锁的I胆管闭锁患儿5例,男3例,女2例,年龄62~127d。行胆囊-空肠吻合术2例,肝管-空肠吻合术3例。结果2例胆囊-空肠吻合术患儿退黄时间分别为术后10d和术后17d(退黄标准为总胆红素〈20μmol/L);3例肝管-空肠吻合术患儿退黄时间分别为术后20d、1个月和2个月(退黄标准同前)。术后随访时间1—5年;2例胆囊-空肠吻合术患儿术后未见黄疸反复。3例肝管-空肠胆道重建手术患儿中,1例术后未见黄疸反复,1例术后5个月出现黄疸,诊断为胆管炎,经抗炎治疗后好转;1例反复发作胆管炎最终选择肝移植。结论术中胆道造影是诊断胆道闭锁的金标准;如果术中造影证实为胆总管闭锁,且胆囊与左、右肝管通畅,主张采取胆囊-空肠吻合术。肝管-空肠吻合容易造成吻合口狭窄;过度解剖肝门对于术后恢复不利。

  • 标签: 胆道闭锁/外科学 胆汁淤积 肝内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及血载脂蛋白H(apoH)基因表达在新生儿肾功能损害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0例可能伴肾功能损害的新生儿在入院48h内分别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poH基因表达、肌酐和尿素氮与尿NAG酶活性、RBP及尿常规两次,两次间隔12~24h。结果60例新生儿中第1次尿NAG异常率83.3%,RBP异常率76.7%,apoH阳性率为73.3%;第2次尿NAG,RBP及apoH异常率分别为66.7%,76.7%,70.0%。以上3个指标第1次及第2次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3个指标同血尿素氮和肌酐异常率比较,除第2次尿NAG与血尿素氮异常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他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血尿素氮和肌酐异常发生率。结论新生儿肾功能损害早期尿RBP和血apoH基因表达与NAG酶的诊断价值相同。血apoH基因表达和尿NAG及RBP较血肌酐和尿素氮在肾小管损害早期更敏感。

  • 标签: 载脂蛋白H基因表达 视黄醇结合蛋白 NAG 肾功能损害 新生儿
  • 简介:胆道闭锁(Biliaryatresia,BA)是一种由于进行性胆道系统炎症及胆道纤维化导致肝外胆管阻塞并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新生儿罕见疾病。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发病率在成活新生儿中约1/5000—1/18000,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 标签: 胆道闭锁 手术治疗 Ⅲ型 肝外胆管阻塞 梗阻性黄疸 罕见疾病
  • 简介:患儿女,2岁,因反复呕吐胃内容物16个月入院。患儿9月龄时因添加辅食后出现呕吐,非喷射性,无胆汁及咖啡渣样物,平素进食流质饮食时有呛奶,夜间睡眠时,时有奶汁从鼻腔流m,

  • 标签: 食管狭窄 气管 反复呕吐 胃内容物 添加辅食 流质饮食
  • 简介:目的筛选和鉴定激素耐药(SRNS)与激素敏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SSNS)尿液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寻找可能与肾病综合征激素耐药和激素敏感相关的蛋白质。方法SSNS治疗前后病例、SRNS、正常对照各5例,提取尿液全蛋白,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建立全蛋白凝胶图谱;银染后用ImageMaster2DV3.01软件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质点,利用MALDI-TOF-MS分析获得肽质量指纹图谱,通过Mascot软件进入NCBI数据库,鉴定出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SRNS组与SSNS治疗前组尿液2-DE凝胶比较有差异蛋白质点66个,其中仅出现于SRNS组24个、SSNS治疗前组27个;SSNS治疗后组与正常对照组尿液2-DE凝胶比较有差异蛋白质点75个,其中仅出现于SSNS治疗后组11个。对18个差异蛋白质点进行分析,鉴定出α1-抗胰蛋白酶、转铁蛋白、带异类电荷糖蛋白复合体等9类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论成功鉴定了SRNS和SSNS的尿液中存在9类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部分蛋白可能是SRNS或SSNS的标志物。

  • 标签: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激素耐药 蛋白组学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T1加权的信号强度和氢质子波谱(1HMRS)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HIE患儿30名为HIE组,选择该院同期出生的正常足月儿10名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在出生15d内行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①HIE组的后外侧豆状核信号强度高于或等于内囊后肢的信号强度,对照组后外侧豆状核信号强度低于内囊后肢的信号强度,信号强度的对比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额叶与基底核的乳酸/肌酐、谷氨酸盐/肌酐比值在HIE组中明显升高,二者的比值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③后外侧豆状核与内囊后肢的信号强度与1HMRS的乳酸/肌酐、谷氨酸盐/肌酐比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MRI中后外侧豆状核与内囊后肢在T1加权上的信号强度对比对新生儿HIE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与1HMRS相结合有利于提高HIE诊断准确性。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磁共振 氢质子波谱 新生儿
  • 简介:隐匿阴茎是小儿外科较常见的先天性阴茎发育畸形。我院于2005年9月~2007年2月采用改良Brisson术式治疗2岁以下隐匿阴茎患儿59例,疗效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

  • 标签: 阴茎/畸形 阴茎疾病/外科学
  • 简介:目的:通过回顾GrafⅡa髋关节异常婴儿的髋关节发育情况,分析其与高危因素、伴发畸形和髋关节稳定性等的关系,初步探讨其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疑似髋关节异常的筛查病例5816例,均采用标准化髋关节超声波检查,统计GrafⅡa髋关节异常的发生率和髋关节发育的恶化率,评估其与髋关节异常的高危因素、伴发畸形、髋关节稳定性、侧别和性别的关系。结果筛查发现GrafⅡa髋关节异常有112例(6.4%),172髋,平均随访10周后超声检查髋关节发育恶化病例为19例(18.6%),24髋,其中GrafⅡb为14例,18髋;Ⅱc为2例,3髋;D为2例,2髋;Ⅲ为1例,1髋。统计发现存在伴发畸形和单侧GrafⅡa髋关节异常病例有更高的髋关节发育不良发生率。结论GrafⅡa髋关节异常病例中,18.6%的病例有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可能,临床需密切随访观察,尤其是有伴发畸形和单侧发病的病例,但与临床隐匿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髋关节/生长和发育 超声检查 婴儿
  • 简介:儿童糖尿病,以1糖尿病(type1diabetesmellitus)为主,系胰岛8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典型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但有些患儿无上述典型症状,仅因合并感染同时伴酮症酸中毒,如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急促、憋气、嗜睡、精神萎靡、外阴瘙痒等症状时,以并发症首诊。临床医生常诊断为胃炎,肺炎,颅内感染,心肌炎等儿童常见疾病,导致未能得到及时诊断、治疗。本研究将我科2002~2007年收治的22例误诊的1糖尿病病例分析报道如下。

  • 标签: 1型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 误诊分析 典型症状 酮症酸中毒 细胞破坏
  • 简介:尼曼匹克病C(NPC)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溶酶体脂质贮积病,主要累及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自婴幼儿至成人均可发病,儿童期多见。新生儿期持续存在的胆汁淤积性黄疸、脾脏肿大、猝倒发作和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为该病的特征性表现,因发病年龄不同,首发的神经系统症状不一致,临床有明显的异质性。NPC基因缺陷导致游离胆固醇转运障碍,在细胞内大量沉积是疾病的始发因素,细胞的自噬功能障碍、钙稳态失平衡、氧化应激等均参与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通过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发现异常沉积的游离胆固醇或行基因检查发现NPC的致病性突变可确诊该病。美格鲁特是唯一被批准上市的特效药物,早期应用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症状和延缓疾病的进展。

  • 标签: 尼曼匹克病C型 脾脏肿大 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 泡沫细胞 美格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