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间赴医院就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以患者病历建立时间作为分组依据,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进行比较的相关数据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十分显著。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治疗术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行急诊介入治疗的6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剂量的氯吡格雷,观察组术后给予大剂量氯吡格雷,对比两组术后疗效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LVEF、LEVDD等心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有明显好转,且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67%)远低于对照组(20%),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采用大剂量氯吡格雷,可提高术后疗效,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氯吡格雷 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与后凸成形比较,分析两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90例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患者,按照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椎体成形组与后凸椎体成形组,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及疼痛评分。结果后凸椎体成形组的椎体疼痛评分改善优于椎体成形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凸成形组的手术时间长于椎体成形组,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后凸椎体成形椎体成形均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术后功能。椎体成形手术时间更短,花费更少,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 后凸成形 并发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运用综合护理所起到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院在2013年3月—2016年接受治疗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把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有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则采用综合性的护理方式,两组实验对象都使用了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在治疗之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统计指标有血管再通率与并发症数据,对两组数据的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在血管再通率方面对照组患者的数据是63.33%,有38例,采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的两个小时之内试验组的血管再通率达到了81.67%,数量是49例。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满足P<0.05的条件。同时在并发症的统计上试验组的发生例数也得到了明显地降低,满足P<0.05。结论把综合性护理运用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血管再通率的提升以及尿激酶溶栓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替格瑞洛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采用奇偶分组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氯吡格雷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结果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得到下降,实验组患者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9.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接受替格瑞洛治疗,可以有效的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快速缓解患者的病情,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替格瑞洛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生散加味联合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以数字随机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均采用西药基础治疗,而治疗组加以生散加味联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心电图缓解幅度、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发作时间。结果生散加味联合西药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心电图下降幅度、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散加味联合西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好。

  • 标签: 西药疗法 生脉散加味 急性心肌梗死 心绞痛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肌钙蛋白I和前体水平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现随机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我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设定为实验组,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的健康人员2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前体浓度和肌钙蛋白I水平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肌钙蛋白I水平和前体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钙蛋白I和前体浓度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肌钙蛋白I 脑钠肽前体水平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017年由同一手组完成的300例椎体成形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并发症的类型及处理措施。结果椎体成形主要有以下几种并发症(1)穿刺损伤;(2)骨水泥渗漏及神经功能损害;(3)骨水泥分布不均衡;(4)脊柱后凸畸形矫正较差;(5)术后肠麻痹;(6)术后慢性腰背部疼痛;(7)术后再次骨折;(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椎体成形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具有良好疗效,但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也较高,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选择适合的病例;术前充分准备,中精细操作,掌握好穿刺技术及骨水泥注入时机,术后适当的治疗及锻炼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椎体成形的并发症发生。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科室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急救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救护时间。结果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救护时间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救护理,救护时间大大缩短,患者死亡状况减少,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救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介入治疗(PC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STEMI行急诊PCI患者600例,根据长期是否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分为A组(服用组,484例)和B组(未服用组,116例)。对患者进行随访1年,观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并对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MACE发生率A组80(16.5%)低于B组30(25.9%)(P=0.02),主要表现在再次住院71(14.5%)比27(23.2%),P=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OR0.27,P<0.01)。结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可降低STEMI行急诊PCI患者1年MACE的发生率。

  • 标签: 阿司匹林肠溶片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体成形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5月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分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手术组采用椎体成形。比较两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疗效果;术后下地时间、功能锻炼时间;干预前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伤椎高度、腰椎功能。结果手术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组术后下地时间、功能锻炼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伤椎高度、腰椎功能相近,P>0.05;干预后手术组视觉模拟评分、伤椎高度、腰椎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体成形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腰椎功能,恢复伤椎高度,减轻疼痛,值得推广。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 治疗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受治疗的1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分为84例急诊溶栓和84例住院溶栓,急症组给予尿激酶与氯化钠治疗和心电图监护,住院组给予相同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急诊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住院组患者,急诊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两组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前急症溶栓治疗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在临床中值得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绕行急诊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院前急救护理方法,观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的救护车出诊接回的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绕行急诊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5例,严格按照胸痛中心绕行急诊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流程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结果患者均安全绕行急诊送达导管室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再灌注时间明显缩短。结论标准化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缩短再灌注时间起着重要作用,可为患者急救赢得时机,改善患者预后,缩短其住院时间和费用,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胸痛中心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绕行急诊 院前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导管室护士护理配合的效果。方法对我院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手术病例资料做回顾性的分析,并对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过程、方法以及效果进行总结,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护理,研究组实施介入治疗过程中进行导管室配合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时再配合导管室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 标签: 介入治疗 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选择更好的护理方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的基础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循证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实验组的非常满意度为73.47%,高于对照组的24.49%,且实验组的总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9.80%(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上,有利于减少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有助于患者控制病情,提高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循证护理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老年患者住院产生死亡的高危要素。方法选出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AMI老年患者422例,并依据住院是否产生死亡分成两个组别,死亡组收入了47例患者,成活组收入了375例患者,比照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结果死亡组患者年龄>65岁、收缩压<100mmHg、心率>100次/min、Killip分型>Ⅱ级、肾功能型障碍、前壁心肌梗死、新发心房颤动、恶性心律失常、心源型休克等比照成活组,P<0.05。结论引发AMI老年患者住院产生死亡的高危因素即Killip分型>Ⅱ级、新发心房颤动、恶性心律失常、肾功能型障碍。

  • 标签: 住院死亡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要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IC)术前高负荷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A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PIC治疗,对照组术前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前加以80mg阿托伐他汀嚼服,比较两组治疗后无复流发生情况和心功能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无复流发生率为1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观察组术后LVESVI、LVEDVI、LVEF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AMI患者,在急诊PCI术前给予高负荷他汀药物可有效减少复流发生率,改善患者心功能。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阿托伐他汀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联合应用硝普与替罗非班对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行介入治疗中出现无复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应用硝普、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硝酸甘油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心脏功能。结果给药5min后,研究组TIMI血流分级3级、心肌灌注3级占比高于对照组,LVEF、LVEDD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出现无复流后,立即给予患者硝普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血流及心肌组织灌注情况,减少心脏不良事件,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硝普钠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无复流
  • 简介:摘要目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应用优化护理流程,并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取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60例,在此基础上,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结果抢救后,观察组患者呼吸、心率、收缩压、急诊室急救时间、PCI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优化护理流程能够使抢救过程更加高效、合理,对确保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护理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 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观察高尿酸血症对急性心梗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入选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根据血清尿酸水平的不同,分别入选正常尿酸(A组)60例,高尿酸血症组(B组)60例,共计120例。两组患者于入院时及一月后行心脏超声心电图(UCG)检查,分别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SD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间及组内差异;六月后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分别比较以下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电图指标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A、B两组患者在入院一月后均有一定数量的患者发生左室重构,但B组患者心室重构的发生率较A组高,预后较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六月后观察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B组发生率要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不良影响,高尿酸血症组较正常胰岛素组预后差。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高尿酸血症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