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心电图与造影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入院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T变化与选择性造影(CAG)的关系。结果通过心电图对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可以诊断前壁MI的罪犯血管是左主干,STⅢ抬高可以诊断下壁MI的罪犯血管是左冠状动脉回旋支。本组66例患者造影大致正常2例,异常59例,发生右冠状动脉2例,发生左回旋支1例,发生左前降支1例,发生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1例。结论急性心肌硬死相关罪犯血管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多,少部分为回旋支病变。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电图 冠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在治疗的过程中应用桡动脉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3月-2018年4月期间前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进行研究,同时将这些患者分为实验1组与实验2组,每组患者的人数为30例,实验1组应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法,实验2组采用溶栓治疗法,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在血管通过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指标上,实验1组患者均显著优于实验2组(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溶栓治疗相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血管通过率,临床效果显著好于溶栓治疗,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 标签: 经桡动脉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探究
  • 简介:目的探讨椎体成形(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或后凸成形(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采用PVP或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61例(PVP50例,PKP11例)。测量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6个月和最后一次随访时脊柱侧凸Cobb角,以及伤椎最塌陷处的高度。结果骨水泥渗漏17例。61例随访8?12个月,平均9.4月,术前与术后4个时间点脊柱侧凸Cobb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5.745,^=0.000)。术前脊柱侧凸Cobb角为16.4°±5.5°,显著大于末次随访13.3。±5.5。(P=0.000)、术后6个月13.4。±5.5。(P=0.000)、术后3个月13.9。±5.6。(P=0.000)和术后3d14.2。土5.5°(P=0.000)。术前与术后4个时间点椎体最塌陷处高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7.928,P=0.000)。术前最塌陷处椎体高度(1.9±0.6)cm,显著低于末次随访(2.0±0.6)cm(P=0.000)、术后6个月(2.1±0.6)cm(P=0.000)、术后3个月(2.1±0.6)cm(P=0.000)和术后3d(2.1±0.6)cm(P=0.000)。结论PVP或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可显著改善脊柱侧凸畸形以及伤椎最塌陷处高度。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后凸成形术 脊柱侧凸 骨折 脊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直接和延迟冠状动脉介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接收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各43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取直接PCI治疗方式、对照组采取延迟PCI治疗方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舒张末期容积(EDV)指标、左房内径(LAd)指标、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指标改善情况明显比对照组更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PCI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延迟PCI治疗,且复发率更低。

  • 标签: 直接 延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有效性。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2016年1月-2017年12月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成不同组。对照组给予急诊介入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急诊介入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急性心肌梗死3级血流恢复率;左心射血百分数、CK峰值;治疗前后患者内皮损伤标志物水平;心肌再灌注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3级血流恢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左心射血百分数、CK峰值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内皮损伤标志物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内皮损伤标志物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肌再灌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介入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内皮功能和减少心肌再灌注的发生,促进3级血流恢复率的提高,更好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替罗非班 急诊冠脉介入术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病变严重程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2017年,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手术治疗的患者基础及临床数据,分析Lp(a)与病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关系。结果以患者血浆中Lp(a)浓度的<25%,25%-75%及>75%分为三组(77例VS154例VS77例),三组患者Gensini评分(45.047±3.425VS51.263±2.357VS67.529±3.689,P<0.001)存在统计学差异,并行回归分析,探讨Lp(a)浓度与病变严重程度显著相关。以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浓度分组行亚组分析,在同LDL浓度组内,随Lp(a)浓度升高,病变程度逐渐加重。结论随Lp(a)浓度升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变程度逐渐加重,该相关性在不同组LDL患者中仍旧存在。

  • 标签: 脂蛋白a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病变程度 低密度胆固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围期护理功效。方法选出2015年7月到2017年8月这一时间段我院接收并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并依据不同护理方式分成两个组别,组一36例患者施以常规的护理,组二36例患者施以总体型护理,比照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结果组二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好于组一患者,P<0.05。结论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产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辅以围期的总体型护理,可以极大地减小并发症产生的概率,并促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好转,值得医学领域的全方位推行与运用。

  • 标签: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价值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围手术期护理方式对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院自2017年1月-2017年12月介入急诊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共90例,将其随机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式,而研究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护理方式。比较两组的并发症率和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的并发症比例比常规组的明显减少(P<0.05),研究组的SF-36各项分值比常规组的明显增加(P<0.05)。结论应用围手术期护理方式可保证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提高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心肌梗死 护理方式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且总结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病人采取经椎体后凸成形椎体成形治疗的具体方法与效果。方法对于我们医院在过去两年之内所收治的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病人资料100例施行分析,根据病人所接受治疗方法的差异对其施行分组,给予A组病人椎体后凸成形方式进行治疗,给予B组病人椎体成形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病变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恢复率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中针对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病人采取经椎体后凸成形以及椎体成形存在理想的治疗效果,临床中需要依照病人具体情况为其选取最佳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应用椎体后凸成形(PKP)与椎体成形(PVP)治疗的效果及疼痛度。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8年4月诊治的160例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予以PVP治疗,研究组进行PKP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骨水泥注入量(5.89±1.12)ml、渗漏量(0.76±0.14)ml、椎体高度恢复(18.36±1.95)mm,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VAS(3.57±1.04)分,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研究组术后ADL(48.75±5.08)分、SF-36(357.64±76.53)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VP与PKP对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止痛效果相当,但PKP可明显减少渗漏量,对椎体高度的恢复效果良好,且有效提升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疼痛度
  • 简介:摘要目的是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的护理。方法采用冠状动脉介入(PCI),使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血运重建全部成功。结论是PCI的效果不仅与医生的技术经验有关,还与护理人员的周到护理有重大关系,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PCI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PCI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11月到2016年11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手术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入两组并为其采取不同护理措施,即采取常规护理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的40例研究组患者。为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效果相关指标的对比。结果研究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心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采取PCI手术的围手术期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 标签: PCI手术 急性心肌梗死 围手术期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临床护理的要点及护理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了 2017年 1月 -2018年 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抽签的方式将其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而实验组患者给予了针对性、系统性的临床护理干预,然后对他们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 98.33%,高于对照组的 88.33%,而并发症发生率( 5.0%)低于对照组( 16.67%),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为其提供针对性、系统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既可以使患者的临床指标得到有效改善,又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护理 要点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采取经桡动脉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性。 方法: 本次所选 88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在我院接受治疗,将所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组采取 桡动脉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参照组 采取经股动脉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 TIMI3 级、 TMP2 级均优于参照组患者( P<0.05 );研究组患者的 CK-MB 、 cTnI 较参照组患者的明显低( P<0.05 )。 结论: 采取经桡动脉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值得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桡动脉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组人脑利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行经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STE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取重组人脑利治疗进行分组;对照组占46.15%(36/78),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占53.85%(42/78),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重组人脑利治疗;对比两组校正的TIMI帧数、90min内ST回落指数、3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TnI、BNP、LVE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LVEF、S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校正的TIMI帧数、90min内ST回落指数、3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治疗可显著改善STEM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预后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 标签: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重组人脑利钠肽
  • 简介:背景:椎体成形(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已经成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OVCF)的常用治疗方式,但其疗效及邻近节段骨折风险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PVP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及邻近节段骨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2例>60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其中80例采用PVP治疗,42例行保守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邻近节段骨折发生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保守治疗组比较,PVP组术后1周VAS评分明显降低(6.5±1.2VS3.4±1.1,P0.05)。结论:与保守治疗比较,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够更快的缓解疼痛,更好的恢复伤椎高度,值得临床推广,关于其是否增加邻近椎体骨折风险需大量病例长期随访研究。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邻近椎体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椎体骨水泥成形的护理要点及措施。方法以50例患者,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准备、体位训练及各项检查工作,术后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指导功能锻炼。结果本组50例患者,6-72小时术后疼痛明显缓解,甚至消失,所有病例均无发生并发症。结论规范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经皮椎体骨水泥成形术 护理 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目的论述和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经验和体会。方法选取我院门急诊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78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从院前和院内的护理救治两个方面对心得体会进行了总结。结果通过积极的急救护理和治疗,有71例患者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另外7例患者由于合并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急诊医护人员要充分做好院前和院内两方面的护理和救治,为患者生命健康赢得宝贵时间。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急救措施及在整个过程中施以有效的护理办法。方法:选取 2015年 5月 -2017年 6月我院收治的 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抢救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急诊急救和有效护理后, 44例存活,存活率为 91.67%, 4例死亡,病死率为 8.33%。其中,发生并发症的有 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 16.67%。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的急诊急救措施能及时控制患者病情恶化。同时配合优化的护理,能进一步确保患者的存活,两者共同实施是提高病人救治率的关键。

  • 标签: [ ]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急救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究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方法随机抽取了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了同时期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检测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史、脑卒中史、高脂血症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史等疾病史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胸痛低于对照组,而实验组患者的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需要先对患者的临床病情特点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的诊断,为后续的治疗及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

  • 标签: 高龄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