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心电图与造影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入院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T变化与选择性造影(CAG)的关系。结果通过心电图对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可以诊断前壁MI的罪犯血管是左主干,STⅢ抬高可以诊断下壁MI的罪犯血管是左冠状动脉回旋支。本组66例患者造影大致正常2例,异常59例,发生右冠状动脉2例,发生左回旋支1例,发生左前降支1例,发生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1例。结论急性心肌硬死相关罪犯血管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多,少部分为回旋支病变。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电图 冠脉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延迟介入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7月自愿到本科室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3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急诊介入治疗组与延迟介入治疗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药物溶栓治疗,急诊介入治疗组入院后行经介入治疗,延迟介入治疗组连续溶栓治疗7d后行经介入治疗。比较三组临床疗效及对死亡率的影响。结果:治疗后6个月,延迟介入治疗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小于急诊介入治疗组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均大于急诊介入治疗组与对照组;急诊介入治疗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小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介入治疗组与急诊介入治疗组心力衰竭、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介入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死亡率均低于急诊介入治疗组与对照组,急诊介入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7d溶栓治疗后行经介入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延迟经皮冠脉介入 急性心肌梗死 超声心电图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延迟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6月-2018年3月本院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患50例,利用数字抽签法分成A、B两组(n=25)。A组进行延迟介入治疗,B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分析治疗效果,比较各组的LVED等指标。结果A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比B组的72.0%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A组治疗后的LVDD以及LVED指标比B组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延迟介入治疗,可显著提升急性心肌梗死病患的整体疗效,促进心功能损伤症状缓解。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药物治疗 延迟冠脉介入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介入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收取时间(2017年1月2日-2018年2月10日),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一组(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实施急诊介入治疗以及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7.78%(P<0.05);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事件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患者20.00%(P<0.05);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48.01±4.05)mm、左室射血分数(49.15±8.95)%与对照组具有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介入治疗后,取得显著效果,值得应用。

  • 标签: 急诊冠脉介入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事件发生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介入治疗(PCI)联合替罗非班内注射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NSTEMI患者80例,按入院号随机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PCI治疗,观察组使用PCI联合替罗非班内注射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的疗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疗效好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CI联合替罗非班内注射治疗NSTEMI的疗效较好,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PCI 替罗非班 NSTEMI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护理干预在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急诊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4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及并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23/24)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20/23)86.96%(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4)4.17%显著低于对照组(5/23)21.74%(P<0.05)。结论在急诊行介入抢救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期间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护理及预后效果显著,辅助提高手术疗效,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 冠脉介入治疗 综合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患者,女性,73岁,因‘持续背痛12h”,于2017年8月6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2h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出现背痛,无明显胸闷胸痛,伴冷汗,持续不缓解,至外院就诊。心电图示:(1)心房颤动;(2)ST段抬高(IavL,V2-V6呈弓背型抬高0.7mV);(3)V2-V4呈rs型.r波≤0.1mV,予阿司匹林+氯吡咯雷负荷剂量口服后转至我院就诊。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非瓣膜性房颤 栓塞 冠脉 ST段抬高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发病及其与病变的特点,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我院84例急性心机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不同分为三组,对三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组患者发病危险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三组患者生化指标存在部分差异;三组患者造影结果存在部分差异。结论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与病变特点也不相同,临床诊断可根据他们的特点针对性对待。

  • 标签: 不同年龄 急性心肌梗死 发病 危险因素 冠脉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在治疗的过程中应用桡动脉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3月-2018年4月期间前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进行研究,同时将这些患者分为实验1组与实验2组,每组患者的人数为30例,实验1组应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法,实验2组采用溶栓治疗法,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在血管通过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指标上,实验1组患者均显著优于实验2组(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溶栓治疗相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血管通过率,临床效果显著好于溶栓治疗,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 标签: 经桡动脉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造影在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植入术后的随访价值。方法以220例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植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使用多层螺旋CT造影诊断支架内在狭窄发生情况。结果220例患者总计346枚支架完成多层螺旋CT造影以及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CAG),将CAG结果作为对照,显示多层螺旋CT造影诊断支架内在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分别为71.93%、96.55%、91.11%、90.63%。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植入的患者,术后应用多层螺旋CT造影可以有效评估患者支架内再狭窄情况,通过及时干预对改善患者手术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支架置入术
  • 简介:目的探讨椎体成形(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或后凸成形(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采用PVP或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61例(PVP50例,PKP11例)。测量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6个月和最后一次随访时脊柱侧凸Cobb角,以及伤椎最塌陷处的高度。结果骨水泥渗漏17例。61例随访8?12个月,平均9.4月,术前与术后4个时间点脊柱侧凸Cobb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5.745,^=0.000)。术前脊柱侧凸Cobb角为16.4°±5.5°,显著大于末次随访13.3。±5.5。(P=0.000)、术后6个月13.4。±5.5。(P=0.000)、术后3个月13.9。±5.6。(P=0.000)和术后3d14.2。土5.5°(P=0.000)。术前与术后4个时间点椎体最塌陷处高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7.928,P=0.000)。术前最塌陷处椎体高度(1.9±0.6)cm,显著低于末次随访(2.0±0.6)cm(P=0.000)、术后6个月(2.1±0.6)cm(P=0.000)、术后3个月(2.1±0.6)cm(P=0.000)和术后3d(2.1±0.6)cm(P=0.000)。结论PVP或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可显著改善脊柱侧凸畸形以及伤椎最塌陷处高度。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后凸成形术 脊柱侧凸 骨折 脊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直接和延迟冠状动脉介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接收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各43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取直接PCI治疗方式、对照组采取延迟PCI治疗方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舒张末期容积(EDV)指标、左房内径(LAd)指标、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指标改善情况明显比对照组更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PCI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延迟PCI治疗,且复发率更低。

  • 标签: 直接 延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间赴医院就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以患者病历建立时间作为分组依据,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进行比较的相关数据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十分显著。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介入治疗(PCI)联合替罗非班内注射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NSTEMI患者80例,按照其入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使用PCI治疗,观察组使用PCI联合替罗非班内注射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的疗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CI联合替罗非班内注射治疗NSTEMI的疗效较好,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PCI 替罗非班 NSTEM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有效性。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2016年1月-2017年12月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成不同组。对照组给予急诊介入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急诊介入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急性心肌梗死3级血流恢复率;左心射血百分数、CK峰值;治疗前后患者内皮损伤标志物水平;心肌再灌注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3级血流恢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左心射血百分数、CK峰值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内皮损伤标志物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内皮损伤标志物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肌再灌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介入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内皮功能和减少心肌再灌注的发生,促进3级血流恢复率的提高,更好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替罗非班 急诊冠脉介入术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对进行经椎体成形病人使用护理配的具体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进行经椎体成形病人70例,根据入院先后将其均分为两组,每组35例,1组为对照组,给予病人常规护理;2组为观察组,给予病人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治疗护理前后JOA下腰痛评分和总有效率结果治疗护理前,两组病人JOA下腰痛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护理后,观察组JOA下腰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依次为94.29%和74.2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进行经椎体成形病人使用综合性护理能提升病人腰椎活动能力,整体治疗护理效果良好,可在各大医院中推广使用。

  • 标签: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微创手术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病变严重程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2017年,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手术治疗的患者基础及临床数据,分析Lp(a)与病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关系。结果以患者血浆中Lp(a)浓度的<25%,25%-75%及>75%分为三组(77例VS154例VS77例),三组患者Gensini评分(45.047±3.425VS51.263±2.357VS67.529±3.689,P<0.001)存在统计学差异,并行回归分析,探讨Lp(a)浓度与病变严重程度显著相关。以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浓度分组行亚组分析,在同LDL浓度组内,随Lp(a)浓度升高,病变程度逐渐加重。结论随Lp(a)浓度升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变程度逐渐加重,该相关性在不同组LDL患者中仍旧存在。

  • 标签: 脂蛋白a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病变程度 低密度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