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套细胞淋巴(MCL)是一种罕见的B细胞淋巴,发病率约占非霍奇金淋巴(NHL)的3%~10%,愈后不良。MCL患者的治疗需综合考虑,主要以药物联合化疗为主。奥布替尼作为一种新药,是新型高选择性的不可逆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靶标占有率高,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便利。本文就奥布替尼在治疗MCL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套细胞淋巴瘤 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布替尼维持治疗原发或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防治。方法:对20例行奥布替尼维持治疗的原发或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并对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干预,确保治疗的按时进行及疗效。结果:一线、二线及三线化疗有效率分别为66.7%,66.7%和50.0%。20例患者72h奥布替尼浓度均降至安全范围。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和中重度血小板减少、重度血红蛋白降低、轻中度肝功能损害及中度口腔溃疡,经干预均得到缓解。结论:基于奥布替尼方案的维持治疗在老年或体弱CNSL患者中是安全且有效的,可以有效延长其PFS,是一种新的维持治疗选择。

  • 标签: 奥布替尼维持治疗 中枢神经 淋巴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诊分泌型多发性骨髓(MM)患者发生多发性骨髓骨病(MMB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12月医院血液科222例初诊分泌型M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MMBD分级分为A组(MMBD0~2级,102例)和B组(MMBD3~4级,12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骨病特点、分级及临床病理资料,探讨临床病理特点对MMBD分级的影响。结果相比B组,A组BMI、Hb、外周血血小板绝对值、血清白蛋白、TG更高,年龄、血清磷、血清CPR、血清球蛋白、β2-微球蛋白、骨髓原始+幼稚浆细胞比例、骨髓浆细胞比例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年龄、血清CPR、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是影响初诊分泌型MM患者发生3~4级MMB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MMBD是MM的常见并发症,多表现为骨量减少、溶骨性破坏改变;3~4级MMBD以老年、血清CPR及血清球蛋白升高者多见。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症状群管理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MM)中枢侵犯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生存情况。方法本研究共筛查1529例MM患者,其中18例伴中枢侵犯,分析其MM及中枢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生存情况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MM中枢侵犯发生率1.2%,平均年龄(54.5±11.0)岁,平均Ki-67指数为50.9%±24.2%,荧光原位杂交(FISH)细胞遗传学高危占43.8%,8例患者(44.4%)中枢侵犯发生于MM初诊时,10例(55.6%)发生于MM进展时,自MM诊断至发生中枢侵犯的中位时间为23.5(14.3,36.0)个月。发生中枢侵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8.0(95%CI:7.3~28.7)个月,单因素分析,FISH遗传学高危者中位生存时间较标危者更短(7.0个月vs24.0个月,P=0.007)、Ki-67指数>50%者生存时间更短(13.0个月vs29.5个月,P=0.042)。结论MM初诊及进展时应常规筛查中枢影像学,MM伴中枢侵犯具有侵袭性生物学特点,预后差,FISH遗传学高危及Ki-67指数大于50%为其可能的不良预后因素。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中枢侵犯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出多发性骨髓(MM)与代谢相关基因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了解其生物学功能,明确关键基因表达水平与MM预后的关系。方法 从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中下载MM与代谢相关基因芯片数据集GSE66291和GSE70323,在R软件中用Limma包分别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取交集。利用基因本体(GO)以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对DEGs进行功能和通路注释,使用Sring对交集的DEGs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PPI),筛选关键基因,使用Cytohubba插件筛选相关度前20位的关键基因,最后在GSE24080中根据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将MM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及低表达组,比较高低表达组的总体生存率。结果 共获取DEGs389个,120个上调,269个下调。GO分析结果显示:在细胞组分方面主要与细胞膜外区域相关;在生物过程方面,参与白细胞游走、中性粒细胞聚集、体液免疫等;分子功能方面,主要与抗原结合相关。KEGG结果提示DEGs在细胞黏附分子、局灶性黏附等相关通路上富集。筛选出CDH1、CD44等20个关键基因,其中CX⁃CL12、CDH1、RNASE3、LYZ、PPBP、VCAM1、QPCT、PECAM1与MM高表达组MM患者的总体生存率高于低表达组(P均

  • 标签: 代谢相关基因 多发性骨髓瘤 构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正电子成像(PET/CT)和磁共振成像(IRM)在多发性骨髓(M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成像性能。为2021年1月—12月期间55次住院检查选择了这种方法,对所有病人进行MRI、PET/CT检查。MM统计MRI中的图像性能、PET/CT、MRI诊断性能统计、PET/CT、MRI检测率统计、不同类型MM的PET/CT、MRI阶段统计、MM的PET/CT(与病理检测结果相比)。因此,MRI图像在正常T1WI序列中呈现为mm患者的低信号,在T2WI序列中呈现为高信号;PET/CT图像显示,在骨髓移植病人体内,FDG在身体许多部位的吸收不均衡,18F-FDG的吸收浓度异常集中在骨伤患者的灶内,骨髓质异常患者的吸收水平不同PET/CT诊断的准确度和灵敏度高于MRI,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 < 0.05);PET/CT骨伤检出率高于MRI,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p < 0.05);MRI、PET/CT对MM分级情况无显着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PET/CT诊断MM的准确性和灵敏度较高,骨毁MM检测率较高。

  • 标签: PET/CT MRI 多发性骨髓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DKK1和SDF-1血清水平与多发性骨髓患病率的相关性。66例多发性骨髓患者被选定为研究组,66例健康患者被选定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测定Wnt、dickhead-1(dkk 1)、SDF-1的严重程度,并分析其与以下发病率的相关性研究组患者中DKK1和SDF-1的严重程度均高于证人,差异在统计上是显着的(p < 0.05)。不同粒细胞阶段患者血清DKK1和SDF-1水平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显着的(p < 0.05)。经过两次比较,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DKK1和SDF-1的严重程度高于第一阶段(p < 0.05),第三阶段的DKK1和SDF-1的严重程度高于第二阶段(p < 0.05)。在疾病的不同阶段,DKK1和SDF-1的严重程度差异在统计上是显着的(p < 0.05)。两者比较后,肾功能衰竭患者严重程度分别为dk1和SDF-1高于疾病其他阶段(p < 0.05),dk1和SDF-1患者高于临床复发(p < 0.05)。结论血清SDF-1、DKK1水平与MM的发生、发展有关,可将二者作为MM病情进展情况的评估指标。

  • 标签: DKK1 SDF-1 多发性骨髓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伊沙佐米联合用药对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M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21年1月至12月医院收治复发难治性MM患者总共68例,结合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中34例分为对照组(予以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治疗),余下34例分为观察组(在前组基础上加以伊沙佐米),比较两组的疗效,化疗前后生化指标(骨髓浆细胞占比、血沉、M蛋白含量和β2-微球蛋白),化疗前后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IgA、IgG以及IgM水平),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12%)高出对照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骨髓浆细胞占比、血沉、M蛋白、β2-微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骨髓浆细胞占比、血沉、M蛋白、β2-微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骨髓浆细胞占比、血沉、M蛋白、β2-微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期间血小板或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感染、皮疹、胃肠道反应、乏力及头晕嗜睡副反应出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沙佐米联合用药治疗复发难治性MM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有效降低骨髓细胞、β2⁃微球蛋白及M蛋白水平,安全可靠,同时还可延长患者近期生存率。

  • 标签: 伊沙佐米联合用药 复发难治性 多发性骨髓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