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阑尾炎及并发症的CT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9月~2022年5月疑似阑尾炎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采取多层螺旋CT检查,将手术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分析CT的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结果: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106例阑尾炎患者中确诊阑尾炎有104例,其余2例患者非阑尾炎。对比螺旋CT诊断结果,CT检查的灵敏度为88.46%,特异度为50%,准确度为87.74%,螺旋CT用于诊断阑尾炎的准确度较高,是临床确诊阑尾炎较为意义的诊断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CT在阑尾炎各种并发症的诊断中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诊断准确度较高。急性阑尾炎患者的CT检查影像表现为:阑尾肿大增大、周围有炎性物质渗出、阑尾尾端有积液、管壁增厚且管阑尾周围脓肿。结论:螺旋CT检查用于阑尾炎及并发症的诊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而且CT检查操作简单、无创,可反复检查,因此是诊断阑尾炎的重要手段,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阑尾炎 并发症 CT影像表现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隐睾相关精原细胞瘤在CT影像学方面的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2023年11月通过穿刺病理证实的50例精原细胞瘤的患者,分析其相应的临床诊断和影像资料。结果:根据瘤体直径进行分组,最大粒径>8 cm与粒径>8 cm者 CT值有明显差别。以有无坏死区分组时,以坏死区为主,以实性区为主。结论:隐睾癌伴精原细胞瘤的 CT表现有其特点,其中以男性隐睾患者为多见,能更好地提高其诊断率。

  • 标签: 隐睾相关精原细胞瘤 CT影像学表现 临床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对周围型小细胞肺癌和肺部良性肿瘤患者进行诊断时,将螺旋CT与X线检查应用于其中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2月至2023年11月进行研究,录入56名确诊为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患者进行分析,医务人员确诊患者为周围型小细胞肺癌,将患者记录为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组;同时录入该时段内我院中收入的确诊为肺部良性肿瘤的患者进行对照,记名为良性肿瘤组;并按照要求开展治疗工作,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螺旋CT与X线诊断,确认患者的病情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判断。在诊断完成后对两组诊断方式的准确率进行记录。结果:在应用两种影像学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后,发现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相较于X线来说明显更高,医务人员能够有效判断患者的病情,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在良性肿瘤组中发现,大部分患者的病灶都不存在毛刺或者锯齿的特征,其病灶结节边缘较为规律,而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组中所有患者中,有绝大部分患者都存在毛刺状的边缘型病灶,病灶边缘呈现不规则特征,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在对周围型小细胞肺癌(PSCLC)及肺部良性肿瘤的诊断过程中,多层螺旋CT(MSCT)相比于传统X线检查,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多层螺旋CT能够更明显地显示出肿瘤边缘的毛刺状或不规则特征,这对于区分周围型小细胞肺癌和肺部良性肿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因此,建议在肺部肿瘤的初步筛查和确诊中,优先考虑使用多层螺旋CT作为主要的影像学诊断工具。

  • 标签: 螺旋CT X线 周围型小细胞肺癌 诊断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CT、MRI的疾病表现和病理检查的对照情况。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2023年21月我院收治46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案例。46例患者均通过手术病理学技术确诊为CT、MRI。所有患者在手术病理检查前接受CT、MRI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判断CT、MRI检查结果。结果:以手术病理结果为依据,MRI的检查准确性明显高于CT检查,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在检查中CT、MRI检查的效果有一定出差异,MRI检查准确性相对较高,临床中可以先CT后MRI的顺序进行检查,值得推广。

  • 标签: 乳头状甲状腺癌 CT MRI 病理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法复位超肩小夹板固定疗法用于老年性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价值。方法:随机均分2021年9月-2023年8月本科接诊老年性肱骨外科颈骨折病人(n=62)。试验组采取手法复位超肩小夹板外固定疗法,对照组行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疼痛消失时间等指标。结果:关于骨折愈合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这两项指标上分析:试验组数据只有(2.51±0.32)个月、(3.39±0.86)d,而对照组数据则达到了(4.48±0.73)个月、(7.16±1.05)d,相比较下,试验组的时间更短(P<0.05)。总有效率:试验组数据达到了96.77%,而对照组数据则仅有83.87%,相比较下,试验组的疗效更高(P<0.05)。结论:老年性肱骨外科颈骨折用手法复位超肩小夹板固定疗法,病人的骨折愈合时间更短,病情恢复更快,疗效提升也更加明显。

  • 标签: 老年性肱骨外科颈骨折 手法复位 价值 夹板固定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手法复位改良夹板外固定配合外敷膏药用于前臂尺桡骨骨折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2月-2021年1月收治的70例前臂尺桡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以手法复位改良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组联合外敷膏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相比对照组更高(P

  • 标签: 前臂尺桡骨骨折 手法复位改良夹板外固定 外敷膏药 优良率 骨折愈合时间
  • 简介:使用抗菌药物后引起菌群交替性腹泻和伪膜性肠炎称为抗生素相关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diarrhea,AAD)。从20世纪50年代始,人们注意到抗生素相关腹泻性肠炎发病率升高与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有关。1977年Rifkin和Larsan等在临床和地鼠研究中,证实艰难梭菌(clostridiumdifficile,CD),又称为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是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但常规培养的手段很难分离到该菌,

  • 标签: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临床表现 防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价颠行性下肢静脉造影对下肢静脉疾病诊治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01-2005年50例共62条肢体,临床表现主要是下肢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或伴溃疡者进行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结果造影X线表现正常10条(16.1%),单纯浅静脉-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2条(19.3%),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32条(51.6%),静脉瘤样改变2条(3.2%),深静脉血栓形成6条(9.7%)。结论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简便安全,创伤少,可作为诊断下肢静脉疾病的首选和可靠方法,能为血管外科治疗提供准确信息。

  • 标签: 下肢深静脉 静脉造影术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关节病变的超声表现及中西医治疗效果。方法:选取RA病人5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腕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滑膜的厚度,血流供应、骨面及软组织情况,并将5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布洛芬及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52例患者中,74%腕关节滑膜增生,51.5%手部关节滑膜增生,血管过度增生60.6%,关节腔积液占26.9%,关节软骨及骨侵蚀者210例,占35.9%。通过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观察组(P〈0.05)。结论:(1)超声可作为RA关节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2)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 标签: 超声 类风湿关节炎 中西医结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 CT与 MR在诊断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时的影响和意义 。方法:在 2017 年 4 月至 2019年 10 月期间,选取 92 例于我院收治的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 为研究对象 ,采取 CT与 MR诊断 ,对两组患者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CT 诊断时典型征象:平扫等密度共计 18 例,中央疤痕 18 例。增强后动脉期 90 例由明显强化迹象,门静脉和延时期高密度与等密度 63 例。不典型征象:平扫稍低密度 53 例,低密度 37 例,其中有 37 例密度不均匀。 MR 诊断时 T2WI 显现稍高信号 62 例,等信号 11 例, T1 等信号 19 例;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 89 例,中央瘢痕 3 例。不典型征象: T2 高信号 8 例, T1 低信号 67 例,轻度信号 8 例。 结论:对于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而言,采取单一的诊断技术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因此需采取 CT与 MR联合的形式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真确率。

  • 标签: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CT MR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CT对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CT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4例胆囊有不同程度的增大,5例胆囊壁均有增厚,内均可见形态不规则的低密度灶,4例黏膜线完整,胆囊结石4例,肝脏局部性受侵3例,增强后动脉期的出现“夹心饼干征”3例,环形强化3例。结论增强后动脉期的“夹心饼干征”和环形强化,对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胆囊炎 肉芽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1病例资料某女.56岁,因上腹持续性绞痛2小时于2003年2月27日收住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末服药治疗。入院体检:BP160/110mmHg,上腹偏左压痛,余无特殊,血常规示:Hb120g/L.WBC11.3×109L,尿常规无异常。经抗感染,解痉治疗后腹痛消失.次日测血压正常,B超示:肝、胆、脾、胰、双肾、膀胱未见异常。3月1日应患者要求出院。3月2日晚9时30分患者因上腹阵发性胀痛3小时,伴呕吐再次入院,查:BP100/70mmHg,心率82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下腹正中及偏左压痛,余无特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未见病理性Q波及ST段改变,左房负荷过重。尿淀粉酶80u/L,尿糖+1,尿酮体+2,微量血糖15.3mmol/L。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主要表现 急腹症 左房负荷过重 ST段改变 病理性Q波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风寒药物的副作用,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对1000名感冒病人进行了治疗,并对其副作用进行了观察。结果:1000例病人中,多数有消化不良反应、注意力不集中及嗜睡等症状。结论:临床应用抗风寒药物易产生副作用,应重视抗风寒药物的合理应用,以减少其副作用。

  • 标签: 感冒药 副反应 临床症状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推拿手法联合康复训练应用在治疗缓解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方法:纳入本次研究的对象共计50例,均为本院接诊的缓解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的时间区间为2017年12月起到2021年12月止,分组依据为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平均纳入至实验组(25例,接受推拿手法联合康复训练)和参照组(25例,接受推拿手法)。针对二者护理前后临床疗效以及疼痛评分展开比较。结果:护理后对疼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为实验组均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二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为实验组96.00%明显较参照组64.00%更高,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推拿手法联合康复训练应用到缓解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可行性。

  • 标签: 缓解期腰椎间盘突出症 推拿手法 康复训练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中医骨伤手法结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椎键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5年 5月至 2016年 5月本院接诊的 160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8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中医治骨伤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6.25%,对照组为 87.5%,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中医骨伤手法联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帮助其快速恢复,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中医骨伤手法 独活寄生汤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法复位结合中医药疗法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以3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样本对象,以上样本均在2021年0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前来我院接受相关治疗;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对30例样本进行划分,即常规治疗组与结合治疗组,每组15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恢复时间。结果:接受相关治疗后,结合治疗组患儿的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患儿,统计学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治疗而言,采取复位结合中医药疗法的模式对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缩短其治疗时间,促进患儿的康复,治疗结果较为理想。

  • 标签: 手法复位 中医药疗法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结合治疗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采用化疗药物治疗后发生心脏毒副作用的病理生理机制与心电图表现。方法以55例2015.1.1.~2016.1.1.之间在我院治疗的妇科肿瘤(乳腺癌、子宫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回顾性分析病历资料,以上所有患者均采用蒽环类化疗药物治疗且发生了心脏毒副作用,另外以20例采用内分泌疗法的妇科肿瘤患者为参照对象(对照组),了解化疗药物导致心脏毒副作用产生机制和心电图表现。结果调查结果显示,55例观察组患者发生心脏毒副作用的情况下心电图表现为偶有束支传导阻滞、非特异性ST-T改变、QT间期延长、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QRS低电压,并且早期多为一过性;心脏毒副作用产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与氧自由基及其累积的用药剂量有关。结论由于早期心电图监测具有一过性,因此对于慢性心脏损伤患者来说并不能实现有效监测和预防,必须结合其他诊断手段。同时为了避免和减少化疗药物导致心脏毒副作用的产生,必须合理的把握用药剂量。

  • 标签: 化疗药物 心脏毒副作用 心电图表现 生理病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