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等长收缩运动训练(IE)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循环血内皮祖细胞(EPC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CTO患者分为训练组(1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10例),均应用三个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训练组患者同时进行三个月的IE(采用最大程度握拳诱导上肢肌肉最大等长收缩运动,导致短暂的骨骼肌生理性缺血)训练。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循环血EPCs的数量,ELISA法检测血清VEGF的浓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循环血EPCs数量和VEGF浓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训练组患者血EPCs数量[(0.028±0.009)%比(0.044±0.016)%],VEGF浓度[(65.3±15.1)pg/ml比(98.5±17.4)pg/m1]显著增加(P=0.015,P〈0.01),且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EPCs数量和VEGF浓度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0.05)。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血EPCs数量与VEGF浓度均呈正相关(r=0.727,r=0.785,P均〈0.05)。结论:等长收缩运动训练可以增加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循环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从而可能通过远隔作用促进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的生成。

  • 标签: 运动疗法 冠状动脉疾病 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尿酸是人体细胞代谢及食物中嘌呤核糖核酸代谢的终末产物.男性和绝经后女性血尿酸〉420μmol/L,绝经前女性血尿酸〉350μmol/L即诊断为高尿酸血症[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环境与遗传因素的改变,高尿酸血症与许多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 标签: 尿酸 内皮 血管 内皮细胞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一氧化氮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65例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另选38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清sIL-2R为(754±203)U/ml,sIL-6R为(58±12)mg/L,sICAM-1为(558±211)μg/L,比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而TGF-β1[(22±10)μg/L]含量明显减少.头颅CT显示病灶大小与血清sICAM-1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清sIL-2R、sIL-6R、sICAM-1及TGF-β1含量可作为判断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

  • 标签: 老年人 脑血管意外 白细胞介素类 细胞间粘着分子 转化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通过两种分离方法体外获取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比较细胞表型差异及生物特性,为血管性疾病研究提供精确实验基础.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法及酶消化法获取SD大鼠胸主动脉VSMCs,分为组织块组与酶消化组.倒置显微镜、结晶紫染色观察形态改变并定量分析;MTT比色法及TransweU细胞迁移实验分别检测分析细胞增殖与迁移活性;流式细胞周期测定细胞周期分布;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VSMCs并测定分析收缩型标记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以及合成型标记蛋白平滑肌胚胎型肌球蛋白重链(SMemb)、原肌球蛋白-4(TPM-4)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两组细胞SMA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95%,细胞呈现谷峰状结构生长.组织块组与酶消化组两组细胞长径径值分别为(95.10±16.23)μm和(114.67±15.92)μm.与酶消化组相比,组织块组细胞增殖及迁移活性分别增加23.04%和1.54倍(P<0.05),S+G2期所占比例增加49.68%(P<0.05),SMA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SMemb及TPM-4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结论组织块法获取细胞多以合成表型为主,酶消化法则主要呈收缩表型.伴随细胞形态、增殖及迁移活性、表型特异性蛋白表达等不同改变,两种细胞获取方法可为不同目的研究提供精确的体外模型.

  • 标签: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表型转化 细胞培养
  • 简介:目的观察葛根素对T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影响.方法建立凝血酶(T)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以细胞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DNA含量测定的方法观察T及葛根素对VSMC增殖和DNA合成的影响.结果T对VSMC有明显促增殖作用,促增殖效应在24小时末达峰,且T浓度在0.1U/L~1.0U/L之间有剂量依赖关系;葛根素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T诱导的细胞增殖与DNA合成.结论葛根素能抑制T诱导的VSMC增殖.

  • 标签: 葛根素 血管平滑肌细胞 增殖 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HUVEC)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HUVEC分为3组进行培养,包括正常对照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rhIL-6)刺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通过MTT法测定各组细胞的增殖活力,并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细胞超微结梅的改变.结果①正常对照组、rhIL-6组及阿托伐他汀组的吸光度(A)分别为0.172±0.014、0.257±0.058及0.184±0.021;②rhIL-6作用下,HUVEC粗面内质网上核糖体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而阿托伐他汀可抑制rhIL-6对HUVEC的这种超微结构改变.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抑制rhIL-6,进而阻止HUVEC增殖.

  • 标签: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阿托伐他汀 白细胞介素-6 细胞增殖 超微结构
  • 简介:目的对比评价骨髓单个核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CD34+干细胞移植治疗心绞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2例心绞痛患者,接受目前最佳药物治疗,随机分为单个核细胞组(24例)、间充质干细胞组(24例)和CD34+干细胞组(24例)。常规前降支病变PCI术后,进行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于冠状动脉病变近端注人骨髓干细胞。所有患者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进行二维超声、单光子体层扫描(SPEC~和动态心电图检测,术中,术后3、6个月评价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和心绞痛的疗效。结果未观察到因冠状动脉内注射而导致的心肌梗死、心肌酶升高、心肌穿孔、心包积液、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发生,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从治疗有效性指标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用量、运动时间及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方面评价,CD34+干细胞组与前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均为P〈0.05,P〈0.01);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心绞痛是安全和有效的,其中CD34+干细胞移植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

  • 标签: 冠状动脉内 自体,骨髓 干细胞 心绞痛 移植
  • 简介:目的观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EPCs根据不同AGEs-人血白蛋白(HSA)浓度分为对照纽、正常组(终浓度7.5mg/L)、干预1组(终浓度15mg/L)、干预2组(终浓度30mg/L)和干预3组(终浓度60mg/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其对FITC-标记荆豆凝集素1的吸附和Dil-标记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进行细胞功能鉴定;加入AGEs后,分别采用MTT法、Boyden小室测定EPCs的增殖、迁移能力;人纤维连接蛋白检测EPCs的黏附能力;用体外血管生成分析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AGEsHSA作用后的EPCs成血管能力。结果高浓度AGEs可减少EPCs贴壁细胞数量(P〈0.01),减弱EPCs的黏附(P〈0.01)、增殖(P〈0.01)、迁移(P〈0.05)和成血管能力(P〈0.01)。结论AGEs可减少人外周血EPCs的数量并使其功能受损。

  • 标签: 糖基化终产物 高级 内皮细胞 流式细胞术 单核细胞 造血干细胞 细胞粘附分子
  • 简介:魏太星,男,1919年2月生,河南汝州市人,1954年毕业于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历任河南医科大学内科教研室主任、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河南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1952年在河南省创建内科心血管病专业,并首先应用德国SIEMENS-HALSKE公司产的"Nek心电描记器(NEK-204型)",开展了临床心电图检查,并建立心电图室、编写心电图教材,在河南多次举办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心电图专业技术人员.他发起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河南心电学会"、"全国心电学协作委员会"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50年代曾发表了、60年代初进行研究,70年代进行的研究.80年代指导研究生进行,90年代发表了等有关心电图的研究论文一百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主编一书并多次再版,成为我国重要的心电图学工具书,使数十万心电工作者受益.他与黄宛、赵易一起奠定了中国的心电图根基.主编大学本科教材(1990年第1版、1993年再版)、(1994年第1版、2001年再版),、和,成为医学重要著作.

  • 标签: 心电图 魏太星 诊断 心血管病
  • 简介:目的探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清小分子RNA(miRNA)全基因组表达差异及其可能的调控作用和早期预警价值.方法15例房颤患者,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组,每组5例,对照组5例健康人.射频消融术前和术中分别取外周血和冠状窦血,提取血浆总RNA,使用microRNA芯片(microRNAv18.0)进行全基因组miRNA表达谱微阵列分析,VolcanoPlot法获得差异表达niRNAs,并用tMEV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以及通过mirbase、miranda、targetscan数据库进行靶基因分析,并进行RT-PCR的差异表达验证.结果房颤组冠状窦血与外周血比较有14个miRNAs表达差异显著,其中6个表达上调:即miR-1266、miR-4279、miR-4787-5p、miR-4666a-3p、kshv-miR-K12-6-3p和miR-3150a-5p,8个表达下调:即miR-892a、miR-3149、miR-3171、miR-3664-5p、miR-3591-3p、miR-4423-5p、miR-4473和miR-574-3p.其中,miR-1266在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组均明显升高,而miR-3171则显著降低.房颤组与对照组外周血及冠状窦血比较miRNAs表达也有明显差异.结论房颤患者冠状窦血与外周血比较miRNAs表达均有显著差异,而冠状窦血miRNAs更能反映心脏的代谢与调控状况;血清miR-3171、miR-892a、miR-3149在房颤发生发展早期出现且持续表达差异,有可能成为早期预警诊断的标志物;miR-1266、miR-4279、miR-4666a-3p有可能成为未来治疗房颤的干预靶点。

  • 标签: 心房颤动 基因调控 早期诊断
  • 简介:为了探讨脑血管病发病机制,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安全性,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大脑动脉环(Wilis)的发生、形态、组织、显微解剖及影像特点进行了研究.现将国内外有关Wilis环动脉形态量化及其变异的研究综述如下.

  • 标签: 脑动脉 大脑 影像学研究 治疗 WILLIS环 显微解剖学
  • 简介: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动员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促进梗死心肌血管新生,减小梗死面积的效果。方法①成年Wistar大鼠左前降支结扎造模,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假手术组(B组)、AMI组(C组)和氟伐他汀治疗AMI组(D组)。②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时段大鼠外周静脉血EPC动态变化。③4周末处死大鼠,心肌切片Masson染色,左室心肌正中线弧长方法计算梗死面积。④CD3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标记心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并计算各组梗死、梗死周边及非梗死区新生血管数。结果①造模后第7天D组EPCs(37.13±3.44/2×10^5MNCs)显著高于A组(19.88±4.91/2×10^5MNCs)、B组(22.33±5.43/2×10^5MNCs)和C组(26.56±3.17/2×10^5MNCs),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C组较A组有少量增加(P〈0.05),B组较A组无明显升高(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造模后第14天D组EPCs(45.5-±4.99/2×10^5MNCs)同样显著高于A组(17.25±7.17/2×10^5MNCs)、B组(22.78±2.91/2×10^5MNCs)和C组(26.88±3.76/2×10^5MNCs)(P〈0.05);B组和C组较A组有少量增加(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第7天和第14天各组变化比较,A、B、C三组EPCs变化无统计意义(P〉0.05),D组则明显增加(P〈0.05)。②D组梗死区新生血管计数(10.75±1.61/mm。)明显多于C组(5.09±2.33/mm。)(P〈0.01),梗死周边区新生血管计数D组(17.53±2.35/mm^2)同样明显多于C组(8.55±2.40/mm^2)(P〈0.01)。③D组梗死面积[(31.41±2.59)%]小于C组[(35.67±5.22)%](P〈0.01)。结论①氟伐他汀能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内皮祖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使其数量增加并促进梗死周边区血管新生。②心肌梗死后大鼠应�

  • 标签: 祖细胞 心肌梗塞 新生血管
  • 简介:细胞移植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但是,移植后干细胞的低存活率、低分化率限制了其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为此,研究者们通过不同的方法预处理干细胞,改善其性能,从而提高干细胞移植后的治疗效果。本文对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心肌缺血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0只,分为干细胞移植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同种异体大鼠MSCs体外分离、纯化、扩增,4’,6-二脒-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标记,并通过尾静脉于心肌梗死后1周移植入AMI大鼠体内,对照组则注射等量培养液。4周后测定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心肌梗死4周后,干细胞移植组心肌组织冷冻切片中可以观察到DAPI标记细胞存在,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阳性标记细胞a-Actin肌动蛋白检测阳性。干细胞移植组心功能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MSCs经静脉移植可以归巢至梗死心肌处,并能改善受损的心功能。

  • 标签: 心肌梗塞 骨髓 造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组织化学 心脏功能试验 大鼠
  • 简介:慢性脑缺血是指各种原因引发的长期脑血流灌注不足,是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Binswanger病等多种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病理过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渐进性的痴呆,学习记忆和空间辨别能力明显下降。神经病理方面的改变除了神经元的变性和坏死外,还有胶质细胞的攻变:近年的研究证明,慢性脑缺血后神经胶质细胞的活动异常活跃,缺血性脑损伤所激发的神经胶质细胞反应极其复杂,已经远远超出了对神经元的营养作用和清除变性坏死组织的范围。

  • 标签: 慢性脑缺血 胶质细胞损伤 血管性痴呆 神经元 BINSWANGER病 神经胶质细胞
  • 简介:不同于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cell,VSMC)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在环境刺激下,具有表型转化的能力^[1]。在生理状态下,VSMC的形态表现为收缩状态,具有调节血流大小、维持血管张力的作用。当血管环境或血流条件发生改变时,VSMC可发生炎性反应和基质重塑,从而使VSMC由收缩型细胞向炎性反应细胞发生转化^[2]。研究显示,VSMC表型转化在血管粥样硬化等一系列的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3]。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平滑肌细胞 综述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缺氧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电压门控钾通道(Kv)电流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和急性缺氧组(各10只)。急性缺氧组大鼠在低氧仓中缺氧停留8h后进行实验。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电压门控钾通道电流(Ik)。结果:急性缺氧显著降低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Ik密度。在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静息膜电位-60mV至-10mV时,急性缺氧降低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IK密度不明显(P〉0.05)。在0mV时,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峰值Ik密度显著下降[从(38.1±5.2)pA/pF→(9.82±2.1)pA/pF,P〈0.05)],此后随着细胞静息膜电位的增加,平滑肌细胞的Ik密度下降幅度逐渐增加(P〈0.05);从+30mV至+60mV时,平滑肌细胞的Ik密度下降幅度更大(P〈0.01)。在+60mV时,IK密度峰值从(135.4±16.5)pA/pF降到(73.1±10.6)pA/pF,降幅达(46.8±3.3)%。结论:急性缺氧可降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Kv电流,导致肺血管缺氧性收缩。

  • 标签: 钾通道 电压门控 缺氧 肺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例AMI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22例)和常规治疗加瑞舒伐他汀组(23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抽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备DC。检测DC表型(CD86)、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DC吞噬功能和凋亡细胞数、MLR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患者DC表面CD86的表达明显增高,对T淋巴细胞刺激能力增强,经DC刺激的淋巴细胞分泌致炎症细胞因子(IL-6,IL-12,肿瘤坏死因子a)增多,抑制炎症细胞因子(IL-10)减少,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用瑞舒伐他汀前CD86的表达与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正相关(r=0.63,P〈0.01);瑞舒伐他汀抑制DC功能的同时显著降低血hs-CRP水平;且CD86与hs—CRP水平正相关(r=O.59,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C功能亢进,瑞舒伐他汀抑制斑块炎症的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DC的功能。

  • 标签: 瑞舒伐他汀 急性心肌梗死 树突状细胞
  • 简介:目的探索在AngII干预下ACE2基因表达增加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用构建、包装好的慢病毒重组ACE2基因表达载体(Lentiviral—ACE2)以感染复数为10(MOI=10)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感染72h后,以AnglI(终浓度为10。mol/L)干预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HUVEC的形态变化,AlamarBlue试剂检测各组HUVEC增殖功能,TUNEL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HUVEC的凋亡。结果AngⅡ组与AngII+Lentiviral—GFP组细胞生长状态差,生长缓慢,形态不规则并且有不同程度脱壁悬浮的细胞;而正常细胞对照组与AngII+Lentiviral—ACE2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圆形、卵圆形,饱满,形态正常呈“铺路石”样生长,紧密贴壁,悬浮细胞少。AngII组较正常细胞对照组、Ang1I+Lentiviral—ACE2组AlamarBlue被还原率明显降低(P〈O.05)。Ang11组的凋亡指数为(0.1165±0.0181),与正常细胞对照组凋亡指数(0.0373±0.0113)和AngⅡ+Lentiviral—ACE2组凋亡指数(0.0540±0.0061)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AngII组与AngⅡ+Lentiviral—GFP相比、正常细胞对照组与AngII+Lentiviral—ACE2组相比,AlamarBlue被还原率和凋亡指数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AngⅡ具有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和凋亡增加的作用。ACE2表达增~IIII抑制Ang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朐增殖活件降低和凋亡增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增殖 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