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FK228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抑制作用的细胞信号机制。方法Westernblot分析细胞蛋白乙酰化水平、细胞信号通路蛋白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FK228能够使细胞内蛋白乙酰化水平增高,乙酰化组蛋白H3积累,多种细胞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如雄激素受体、HER-2、Raf-1、Akt、CDK4等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被清除。结论FK228能够同时阻断对细胞生长具有重要作用的多条细胞信号通路,从而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发挥抑制作用。

  • 标签: 组蛋白脱乙酰基酶 前列腺肿瘤 细胞信号通路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FK228
  • 简介:目的报道2例膀胱原发透明细胞癌患者的资料,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探讨原发膀胱透明细胞癌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2015年收治的2例膀胱原发透明癌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2例中1例发生于膀胱右侧壁近膀胱颈处,另一例肿瘤位于三角区,均以肉眼血尿就诊。病理上肿瘤组织均来源于腺癌,呈巢团状腺样排列,胞质丰富,淡染,核仁明显。免疫组化均示CK7(+)、PAX8(+)、CA125(+)。1例行膀胱肿瘤电切术,15个月出现复发,遂行膀胱癌根治术,随访1年后死亡;1例因患者一般情况差行肿瘤电切术+双侧输尿管腹壁造口,随访10个月后未见进展。结论膀胱透明细胞癌多以血尿为主要表现,多需要病理检查才能确诊,治疗以根治性手术为主,预后差于典型尿路上皮癌。

  • 标签: 膀胱肿瘤 透明细胞癌 腺癌 尿路上皮癌
  • 简介:紫癜性肾炎(HSPN)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系统性小血管炎,其发病涉及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异常。雷公藤治疗HSPN的疗效肯定。本研究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增殖及分泌水平,以探讨HSPN的发病机制以及雷公藤治疗HSPN的作用机制。

  • 标签: 雷公藤 HSPN 治疗 紫癜性肾炎 外周血淋巴细胞 患儿
  • 简介:膀胱小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膀胱恶性肿瘤,合并双侧乳腺癌尚未见报道。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34岁。因"间歇无痛性肉眼血尿半年"于2010年7月12日入院。既往曾于2007年行左侧乳腺癌根治术,病检提示浸润性导管癌,左侧腋窝下淋巴结:2/11。1个月后又发现右侧乳腺癌,行右侧乳腺癌根治术,病检提示原位癌。

  • 标签: 膀胱小细胞癌 双侧乳腺癌 乳腺癌根治术 无痛性肉眼血尿 右侧乳腺癌 膀胱恶性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及碳酸酐酶IX(carbonicanhydrasesIX,CAIX)的检测在。肾癌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例经病理确诊的肾癌患者,检测其外周血血清中VEGF及CAIX的水平。结果30例肾癌患者中出现转移7例(23.3%),肿瘤转移患者外周血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而CAIX水平低于无转移组,差异有统计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检测外周血血清CAIX表达水平在肾癌转移诊断中有更高的敏感性。结论检测外周血血清CAIX水平可能有助于恶性肿瘤预后的判断。

  • 标签: 肾肿瘤 预后 VEGF CAIX
  • 简介:肾间质纤维化(renalinterstitialfibrosis,RIF)是以肾间质中细胞及胶原成分聚集增多、伴肾小管萎缩和扩张变形、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肾单位进行性破坏、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为特点的病理变化。它是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病理表现,是肾功能改变的最重要影响因素[1],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延缓终末期肾脏疾病的进展,延长患者寿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周细胞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就周细胞与RIF的关系加以综述,简述其参与RIF的可能机制以及对于临床治疗的潜在意义。

  • 标签: 肾间质纤维化 周细胞 终末期肾脏疾病 肾小球滤过率 终末期肾衰竭 肾小管萎缩
  •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成人肾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年龄16-63岁,表现为肉眼血尿2例,腰腹痛6例,4例为体检发现;术前诊断为肾肿瘤9例,肾盂肿瘤3例。1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肾母细胞瘤。按照美国国家肾母细胞瘤研究组(NWTS)分期标准,本组分别为Ⅰ期5例、Ⅱ期3例、Ⅲ期3例、Ⅳ期1例。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平均随访41个月,3年生存率为48%。结论成人肾母细胞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术前确诊困难,手术治疗并辅以放疗、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肾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提高对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病理组织特征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至2005年13年间我院收治的12例经病理组织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结果12例均手术切除,术后恢复顺利。随访4个月至9年,平均4年,肿瘤无复发和转移。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 标签: 肾上腺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肾癌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为泌尿系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膀胱癌的肿瘤,且对放、化疗均不敏感。局限性肾癌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可获得痊愈。但约30%的肾癌患者发现肿瘤时已有转移。近年来,肾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人数也随之增加,每年有10万人死于肾癌,美国转移性肾癌患者的2年生存率在0~20%之间波动。

  • 标签: 转移性肾细胞癌 免疫治疗 全身恶性肿瘤 泌尿系肿瘤 癌患者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相关性肾损害临床和肾脏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相关性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肾脏病理表现。结果1例患者以水肿、蛋白尿、血尿为主要表现,1例患者以肾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2例患者均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明显升高,骨髓细胞检查红系增生异常显著。2例肾脏病理改变的共同点为毛细血管袢高度扩张,充斥大量红细胞,间质血管腔内见大量红细胞堆积。2例患者经羟基脲以及抗凝、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相关性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能先于血液系统典型表现,肾脏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病理改变以毛细血管袢高度扩张充满红细胞为主要特点。

  • 标签: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尿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与IgA肾病(IgAN)患者病情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免疫方法(EIA)测定35例IgAN患者尿MIF浓度,并与肾脏病理分级、24h尿蛋白(TUP)、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尿等进行分组分析,以1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结果:IgAN患者尿MIF浓度较健康人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且随着病理分级增加而逐渐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1),尿MIF水平与24h蛋白尿水平显著相关(r=0.787,P〈0.01),与Ccr、血尿无显著相关;随着病情控制,治疗后尿MIF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IgAN尿MIF浓度明显增高,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对于患者病情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IGA肾病 病情进展
  • 简介:东吴大学物理系教授陈国镇在《康健杂志》中分析:西医运用开箱法,将身体一层层打开,由解剖到组织、细胞、染色体、基因,由大而小,因此西医符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中医则运用黑箱法,将各种不同刺激所得到的种种反应加以综合推理,得到系统化的概念,类似物理学研究复杂的电路,是系统的方式。

  • 标签: ASSUNTA 物理学研究 医疗 诊断 世界 自然科学
  • 简介:膀胱非移行细胞恶性肿瘤少见.我院自1985年1月至2003年6月共收治膀胱恶性肿瘤467例,其中非移行细胞恶性肿瘤21例,占收治膀胱恶性肿瘤的4.5%.1990年后对其中的9例行手术-术中放疗-术后分次小剂量外放射治疗,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术中放疗 治疗 膀胱非移行细胞恶性肿瘤 小剂量 分次放疗
  • 简介:肿瘤进展与治疗失效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凋亡抵抗。经常可以在复发的前列腺癌中检测到抗凋亡蛋白Bcl-2的过表达并增加了激素治疗与化疗的难度。然而,Bcl-2的拮抗剂-ABT-737在前列腺癌细胞并未显现出其促凋亡的活性。

  • 标签: 蛋白BCL-2 前列腺癌细胞 癌细胞凋亡 调节 凋亡抵抗 治疗失效
  • 简介:目的了解细胞增殖与凋亡在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中的意义。方法动态观察5/6肾切除大鼠模型第1~40周中不同时段肾脏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和细胞凋亡(TUNEL)情况并计算增殖和凋亡指数、检测肾组织Bax、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5/6肾切除大鼠残肾组织增殖和凋亡指数均升高;肾小球、肾小管的增殖和凋亡指数先升高后下降;肾间质的增殖和凋亡指数一直高居不下。Pax蛋白(促凋亡基因)在病变过程中呈波浪式变化,高峰分别在第4周和第40周。而Bcl-2(抑制凋亡因子)表达轻度增加。结论增殖和凋亡的平衡紊乱在5/6肾切除大鼠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肾小球、肾小管实质细胞的凋亡持续增加,肾间质的过度增殖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

  • 标签: 增殖 凋亡 5/6肾切除 BAX BCL-2
  • 简介:目的评估外科治疗散发性、无转移双侧肾细胞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散发性、无转移、双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评估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及肾功能结果。结果共入组22例散发性、无转移双肾癌患者,占我院同期收治原发肾细胞癌(1696例)的1.3%。同时性发病16例(72.7%),异时性发病6例(27.3%)。同时性双肾癌发病年龄为(54.2±15.6)岁。异时性双肾癌第1与第2肿瘤发病年龄分别为(50.8±10.4)岁和(57.5±12.1)岁。22例患者共发现47枚肾肿瘤,左肾22枚、右肾25(有2例患者右肾发生多灶肿瘤,分别为2、3枚肿瘤)枚。肿瘤直径为(4.3±3.9)cm。47枚肿瘤中,46枚(97.9%)为透明细胞癌,1枚(2.1%)为乳头状肾细胞癌。所有患者均接受分期手术治疗:先行一侧根治性肾切除再行对侧保留肾单位手术(RN+NSS)10例,先行一侧保留肾单位手术再行对侧根治性肾切除(NSS+RN)8例,双侧保留肾单位手术(NSS+NSS)4例。第2次手术后RN+NSS组、NSS+RN组及NSS+NSS组中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风险分别为60%、25%和0。患者术后平均随访(72±63)个月。同时性双肾癌与异时性双肾癌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8%和50%(P=0.025)。结论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是散发性、无转移性双肾癌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获得良好的肾功能及肿瘤结果。虽然多数双肾癌表现为同时性发病,但部分患者可在一侧肾脏手术多年后发生对侧肾脏的异时性肿瘤。并且,异时性双肾癌的无瘤生存率低于同时性双肾癌,这些患者应给予更严密随诊。

  • 标签: 肾细胞癌 双侧 诊断 治疗 预后 无瘤生存率
  • 简介:维护腹膜透析(perilonealdialys,PD)患者良好的腹膜功能和透析效能是保持长程透析、减低治疗退出率的关键因素。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进入PD治疗前3年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优于血液透析,但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腹膜的结构与功能将发生改变,进而导致透析效能下降与透析失超滤。腹膜间皮细胞(peritonealmesothelialcells,PMCs)除了维持腹膜结构的完整外,

  • 标签: 腹膜间皮细胞 透析效能 腹膜功能 腹膜透析 血液透析 生活质量
  • 简介:两性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性索间质肿瘤,国内外仅有少量的病例报道且绝大多数发生于卵巢,仅见1例发生于婴儿睾丸的两性母细胞瘤的国外报道。我科2016年1月收治1例成年睾丸两性母细胞瘤患者,报告如下。患者,男,23岁,未婚。因发现左侧阴囊内无痛性肿块人院。既往无睾丸附睾炎及阴囊外伤病史。体格检查:体毛分布正常,无男性乳房女性化表现。

  • 标签: 两性母细胞瘤 人睾丸 文献复习 性索间质肿瘤 无痛性肿块 睾丸附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