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创建一个可靠的毒症患者死亡率预测模型,并确定心肌损伤患者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对261例毒症住院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死亡44例,康复217例。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评估关键因素,揭示心肌损伤、休克和肺部感染是独立的死亡危险因素。使用 LASSO 回归,开发了可靠的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内部验证。此外,降钙素原(PCT)成为毒症患者心肌损伤预测的敏感生物标志物。总之,本研究强调心肌损伤、休克和肺部感染是毒症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 LASSO 的预测模型可以有效预测毒症心肌损伤患者的预后,PCT 作为预测生物标志物显示出前景。

  • 标签: 脓毒症 心肌损伤 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儿童第三代死亡风险评分(PRISMⅢ)、儿童器官障碍评分2(PELOD-2)、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分(p-SOFA)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在SAE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收治的82例毒症相关脑病(SAE)患儿的临床信息,依据住院28 d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PCIS、PRISMⅢ、PELOD-2、p-SOFA和GCS评分对SAE的死亡预测作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各评分方法校准度。结果82例SAE截至入院28 d,存活72例,死亡10例,病死率12.20%,死亡组GCS[7 (3,12)分vs.12 (8,14)分]、PCIS[76 (64,82)分vs.82 (78,88)分]评分低于存活组,PRISMⅢ[14 (12,17)分vs.7 (3,12)分]、PELOD-2 [8 (5,13)分vs.4 (2,7)分],p-SOFA评分[11(5,12)分vs.6(3,9)分]高于存活组(P均<0.05)。PCIS、PRISMⅢ、PELOD-2、pSOFA和GCS评分预测SAE预后的AUC分别为0.773(P=0.012,AUC>0.7),0.832 (P=0.02,AUC>0.7),0.767 (P=0.014,AUC>0.7),0.688 (P=0.084,AUC<0.7),0.692(P=0.077,AUC<0.7);拟合优度检验示PCIS(χ2=5.329,P=0.722),PRISMⅢ(χ2=12.877,P=0.177)、PELOD-2(χ2=8.487,P=0.205)、pSOFA(χ2=9.048,P=0.338)、GCS(χ2=3.78,P=0.848)。结论PCIS、PRISMⅢ和PELOD-2评分对儿童SAE预后具有良好预测能力,其中PCIS评分可以更为准确地对SAE预后预测的拟合效果进行评估。

  • 标签: 危重评分方法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预后评估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毒症相关脑病(sepsis-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 SAE)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 DEG)和信号转导途径。方法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的毒症患者脑组织的基因组数据,采用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以及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分析,确定SAE的DEG。结果DEG在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蛋白质水解等方面显著富集。通过PPI分析筛选出10个枢纽基因,包括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1, SREBF1)、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 SOCS3)、封闭蛋白5(claudin 5, CLDN5)、免疫球蛋白结构域蛋白4(V-set and immunoglobulin domain containing 4, VSIG4)、DNA损伤诱导蛋白45β(growth arrest and DNA damage inducible protein 45β, GADD45β)、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ICAM1)、血管生成素-2基因(angiopoietin 2, ANGPT2)、CD14、CD163、血栓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 1, THBS1)。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出与SAE相关的10个枢纽基因,这些基因和机体的免疫炎症相关

  • 标签: 脓毒症 脑病 基因 计算生物学 免疫炎症
  • 简介:摘要毒症相关脑病(SAE)是导致毒症患者病死率增高的常见并发症,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随着对SAE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探索疾病特异的相关生物标志物对寻找有效的诊疗手段有一定意义。

  • 标签: 脓毒症 脑病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川芎嗪对毒症相关脑病大鼠海马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12~14周,体重240~27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5):假手术组(Sham组)、毒症相关脑病组(SAE组)、低剂量川芎嗪组(L-TMP组)和高剂量川芎嗪组(H-TMP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制备毒症相关脑病模型。模型制备前5 d,L-TMP组和H-TMP组分别腹腔注射川芎嗪5或20 mg/kg,1次/d。于CLP后1~5 d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认知功能,记录逃避潜伏期和靶象限活动时间比率。于CLP后1 d,处死5只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ELISA法测定海马IL-1β、TNF-α和IL-6含量。于水迷宫测试结束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Toll样受体1(TLR1)、活化caspase-3、Bax和Bcl-2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SAE组、L-TMP组和H-TMP组逃避潜伏期延长,靶象限活动时间比率降低,TLR1、活化caspase-3和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SAE组和L-TMP组海马IL-1β、TNF-α、IL-6含量升高(P<0.05);与SAE组比较,L-TMP组和H-TMP组逃避潜伏期缩短,靶象限活动时间比率升高,海马IL-1β、TNF-α、IL-6含量降低,TLR1、活化caspase-3和Bax下调,Bcl-2表达上调(P<0.05)。结论川芎嗪减轻大鼠毒症相关脑病的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川芎嗪 脓毒症 脑疾病 炎症 海马
  • 作者: 王玉尊 王瑶琪 于泳浩 王国林 谢克亮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 天津市麻醉学研究所 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 天津市麻醉学研究所 30005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 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 天津市麻醉学研究所 30005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 300052 潍坊医学院麻醉学院 重症医学转化研究所 261053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氢气对毒症相关脑病小鼠海马线粒体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小鼠224只,体重20~25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56):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氢气组(Sham+H2组)、毒症相关脑病组(SAE组)和毒症相关脑病+氢气组(SAE+H2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毒症相关脑病模型。Sham+H2组和SAE+H2组小鼠分别于术后1和6 h时吸入2%氢气1 h。记录术后7 d生存情况。术后24 h时处死小鼠,光镜下观察海马组织CA1区病理学结果;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海马组织线粒体膜电位(MMP),采用荧光素-荧光酶发光法检测线粒体ATP含量。分别于术后6、12和24 h时处死小鼠,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组织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和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SAE组和SAE+H2组术后7 d生存率下降,海马组织MMP和线粒体ATP含量降低,Drp1表达上调,Mfn2表达下调(P<0.05),海马CA1区病理学损伤明显,Sham+H2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AE组比较,SAE+H2组术后7 d生存率提高,海马组织MMP和线粒体ATP含量升高,Drp1表达下调,Mfn2表达上调(P<0.05),海马CA1区病理学损伤减轻。结论氢气改善毒症相关脑病小鼠海马线粒体功能的机制可能与其促进线粒体融合,抑制线粒体分裂有关。

  • 标签: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线粒体
  • 简介:摘要30只小鼠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制作毒症模型,腹腔注射15 mg/kg亚甲蓝或等渗盐水。观察组织病理改变,检测巨噬细胞频数变化和M1、M2型炎症因子表达情况,检测脂多糖刺激后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结果显示MB组小鼠的肝病理学损伤明显减轻(P < 0.05);巨噬细胞频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B促进M2型炎症因子表达升高(P < 0.05)、巨噬细胞M2型炎症因子表达增多(P < 0.05)。MB可通过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从而发挥预防毒症损伤的作用。

  • 标签: 亚甲蓝 脓毒症 肝损伤 巨噬细胞
  • 简介:摘要:毒症是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征。肝脏是毒症最早累及的器官之一,强调早期诊断并干预毒症合并损伤患者极为重要。目前对毒症所致的急性损伤仍无有效的治疗措施,我们总结了TLR4的信号通路在毒症中急性损伤的研究,为毒症急性损伤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脓毒症  急性肝损伤  TLR4  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小鼠毒症急性肺损伤模型中,焦亡相关指标与大麻素2型受体(cannabinoid 2 receptor,CB2R)表达量的相关。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把实验小鼠随机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ham)、轻度毒症组(ALIMi)、中度毒症组(ALIMo)、重度毒症组(ALIS)。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建立小鼠的毒症急性肺损伤模型。术后12 h采集肺组织标本,测定肺组织湿干重比及肺组织损伤评分;检测肺组织CB2R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焦亡相关指标(NLRP3、caspasse-1、caspase-11、GSDMD)的mRNA转录水平及肺组织炎症因子(IL-6、TNF-α)的水平;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各项指标的多组间比较,分别采用LSD或Games-Howell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利用Pearson法分别分析炎症因子和焦亡相关指标与CB2R之间的相关。结果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获得统计量F值,并进行两组间比较。与sham组比较,在毒症模型中,IL-6、TNF-α、CB2RmRNA、CB2R蛋白以及NLRP3、caspase-1、caspase-11、GSDMD mRNA表达升高(P<0.05);与ALIMi组比较,ALIMo组小鼠肺组织IL-6 [(277.31±41.07) vs. (140.09±27.56), P<0.05]、TNF-α [(501.09±73.91) vs. (261.36±40.73), P<0.05]、CB2RmRNA [(2.99±0.28) vs. (2.02±0.19), P<0.05]、CB2R蛋白[(0.44±0.08) vs. (0.23±0.05), P<0.05]以及NLRP3 [(2.53±0.26)vs. (1.61±0.15), P<0.05]、caspase-1 [(6.02±0.35) vs. (3.60±0.38), P<0.05]、caspase-11 [(11.43±0.83)vs. (6.30±0.65), P<0.05]、GSDMD [(10.46±0.62) vs. (5.67±0.54), P<0.05] mRNA表达升高;与ALIMo组比较,ALIS组小鼠肺组织中IL-6 [(475.90±67.65) vs. (277.31±41.07), P<0.05]、TNF-α [(713.93±58.85) vs. ( 501.09±73.91), P<0.05]、CB2RmRNA [(4.00±0.19) vs. (2.99±0.28), P<0.05]、CB2R蛋白[(0.61±0.05) vs. (0.44±0.08), P<0.05]以及NLRP3 [(4.75±0.40) vs. (2.53±0.26), P<0.05]、caspase-1 [(8.76±0.72) vs. (6.02±0.35), P<0.05]、caspase-11 [(16.31±1.13) vs. (11.43±0.83),P<0.05]、GSDMD [(16.46±1.22) vs. (10.46±0.62), P<0.05] mRNA表达升高。相关分析显示:上述炎症因子、细胞焦亡指标的mRNA水平均与CB2RmRNA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9,P<0.01)。结论在不同程度的毒症损伤时,炎症程度、肺组织细胞焦亡均与CB2RmRNA的表达水平呈高度正相关,CB2R可能参与了毒症急性肺损伤时肺组织细胞焦亡的调节过程。

  • 标签: 大麻素2型受体 细胞焦亡 脓毒症 急性肺损伤 炎症 盲肠结扎穿孔法 mRNA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毒症患者早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细胞)水平与患者肠道损伤和预后的相关,为临床治疗毒症提供免疫治疗依据。方法采用前瞻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61例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毒症组),选择同期17例普通术后非毒症患者作为对照(非毒症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入住ICU 24 h内外周静脉血样本,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同时,从毒症组中选择既往无慢性胃肠道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35例,测定其和非毒症组患者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D-乳酸水平。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评估毒症组入ICU 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随访患者28 d生存情况。对毒症组和非毒症组之间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I-FABP、D-乳酸水平进行比较,对比存活组和死亡组之间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毒症早期血清I-FABP、D-乳酸分别与CD3+、CD4+、CD8+、NK细胞水平的相关,采用二分类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毒症组相比,毒症组血清I-FABP、D-乳酸水平均升高[I-FABP(μg/L):18.36 (14.75,28.34) vs 16.17(12.12,18.40),D-乳酸(mg/L):18.70 (10.10,40.60) vs 8.85(7.10,15.76),均P<0.05],毒症组外周血CD3+、CD4+、NK细胞水平均下降[CD3+(%):54.30(37.48,61.65) vs 60.75(48.88,69.95),CD4+(%):24.60 (17.65,32.15) vs 31.90(24.95,37.10),NK细胞(%):18.20 (11.95,31.10) vs 24.70 (19.30,32.65),均P<0.05],但是早期外周血CD8+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外周血CD3+、CD4+、CD8+、NK细胞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肠道损伤标志物的相关分析显示,I-FABP与CD3+、CD8+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78、-0.415,均P<0.05),但与CD4+、NK细胞之间无相关(均P>0.05)。D-乳酸与CD3+、CD4+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44、-0.423,均P<0.05),与NK细胞呈正相关(r=0.393,P<0.05),但是D-乳酸与CD8+之间无相关(P>0.05)。61例毒症患者28 d死亡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APACHEⅡ评分是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22,95%CI:1.084~1.378,P<0.01],早期CD3+、CD4+、CD8+、NK细胞水平与毒症患者28 d预后无关(P>0.05)。结论毒症早期可发生免疫抑制,其与肠道损伤相关,但是与患者预后无关。

  • 标签: 脓毒症 T淋巴细胞亚群 自然杀伤细胞 肠道损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分析维生素D缺乏症(Vitamin D deficiency,VDD)与儿童毒症毒性休克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VDD对其发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Medline、EBSCO host、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系统检索维生素D与危重症儿童的观察队列研究,根据Newcastle-Ottawa scale文献质量评估标准评估文献质量,采用统一的毒症毒性休克的诊断标准和临床指标,分别提取25(OH)-D浓度及与毒性休克的相关数据,综合分析两种不同VDD与儿童毒症毒性休克的关系。结果共检索到658篇文献,最终纳入文献8篇,包括1 367例危重症患儿。系统评价结果显示,重度VDD患儿发生脓毒症毒性休克的风险明显上升,合并RR值分别为1.71(95%CI1.11~2.63,P=0.01)和2.05(95%CI1.35~3.10,P<0.001),显著高于VDD患儿相应的发病率;此外与非重度VDD患儿相比,重度VDD的cv-SOFA评分明显增加(RR0.68,95%CI0.45~0.91,P<0.001)。VDD与重度VDD患儿均未在毒症病死率及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方面表现出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危重症儿童中,重度VDD与毒症毒性休克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且合并重度VDD可使毒症患儿的cv-SOFA评分显著上升,明显优于VDD标准。

  • 标签: 维生素D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儿童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分析维生素D缺乏症(Vitamin D deficiency,VDD)与儿童毒症毒性休克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VDD对其发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Medline、EBSCO host、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系统检索维生素D与危重症儿童的观察队列研究,根据Newcastle-Ottawa scale文献质量评估标准评估文献质量,采用统一的毒症毒性休克的诊断标准和临床指标,分别提取25(OH)-D浓度及与毒性休克的相关数据,综合分析两种不同VDD与儿童毒症毒性休克的关系。结果共检索到658篇文献,最终纳入文献8篇,包括1 367例危重症患儿。系统评价结果显示,重度VDD患儿发生脓毒症毒性休克的风险明显上升,合并RR值分别为1.71(95%CI1.11~2.63,P=0.01)和2.05(95%CI1.35~3.10,P<0.001),显著高于VDD患儿相应的发病率;此外与非重度VDD患儿相比,重度VDD的cv-SOFA评分明显增加(RR0.68,95%CI0.45~0.91,P<0.001)。VDD与重度VDD患儿均未在毒症病死率及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方面表现出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危重症儿童中,重度VDD与毒症毒性休克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且合并重度VDD可使毒症患儿的cv-SOFA评分显著上升,明显优于VDD标准。

  • 标签: 维生素D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儿童 Meta分析
  • 简介:化疗为近几十年新兴的治疗手段,中医药对化疗所致毒性的认识古医籍无有关记载,只是通过患者化疗后的表现来认识这一疾病,症状特点与祖国医学的“黄疸”、“湿浊”、“胁痛”、“呕吐”、“鼓胀”、“积聚”、“虚痨”等有相似之处。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对化疗损伤的研究及治疗综述如下.

  • 标签: 肝损伤 化疗 中医药.
  • 简介:摘要毒症是以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为特征的可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为PICU收治患儿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毒症时炎症、凝血反应相互促进,从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普遍存在,在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毒症的最终转归至关重要。毒症凝血功能障碍非单一途径驱动,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等均起重要作用,故针对单一途径进行治疗难有良好效果。故该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对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临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对临床寻找有效治疗方法及最佳干预时机提供参考。

  • 标签: 脓毒症 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指标检测方法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毒血症患儿血清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尿肾损伤分子-1(KIM-1)水平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毒血症患儿58例作为观察组,并进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同期选择58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血清NAG、NGAL含量及尿KIM-1含量,再比较观察组轻、中、重度三组间的各项指标的差异性。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血清NAG、NGAL水平和尿KIM-1水平分别与SOFA评分的相关。结果观察组血清NAG、NGAL和尿KIM-1明显高于对照组[(30.53 ± 7.18)U/L比(12.36 ± 3.46)U/L、(78.72 ± 12.97)μg/L比(30.62 ± 3.24)μg/L、(60.59 ± 10.73)ng/L比(22.54 ± 4.25)ng/L](P<0.05);中度组、重度组血清NAG、NGAL和尿KIM-1水平均高于轻度组[(31.81 ± 1.41)和(34.24 ± 1.70)U/L比(28.11 ± 2.36)U/L、(85.94 ± 5.45)和(94.17 ± 3.91)μg/L比(67.45 ± 7.58)μg/L、(67.03 ± 4.63)和(72.17 ± 3.98)ng/L比(51.49 ± 7.08)ng/L],重度组血清NAG、NGAL和尿KIM-1水平均高于中度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毒血症患儿血清NAG、NGAL水平和尿KIM-1水平均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r=0.836、0.935、0.892,均P<0.01)。结论毒血症患儿血清NAG、NGAL和尿KIM-1水平显著上升,并且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以对病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

  • 标签: 脓毒症 血清 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肾损伤分子-1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必净注射液对毒症急性肾功能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培养后分为正常组、LPS组、血必净组,LPS组、血必净组细胞使用LPS刺激1h,血必净组细胞在LPS刺激后添加血必净注射液进行干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IL-6、TNF-α、GSH、SOD、caspase3活性及细胞凋亡,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L-6, TNF-a mRNA水平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IL-6, TNF-a 蛋白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细胞比较,LPS组细胞与血必净组细胞增值率相对较低,凋亡率相对较高(P<0.05)。与LPS组细胞比较,血必净组细胞增殖率较高,凋亡率较低(P<0.05)。与正常组细胞比较,LPS组、血必净组细胞caspase3相对表达量较低(P<0.05);与LPS组细胞比较,血必净组细胞caspase3相对表达量较高(P<0.05)。与LPS组细胞比较,血必净组细胞IL-6、TNF-α水平较低,GSH、SOD水平较高(P<0.05)。结论:使用血必净注射液对LPS处理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干预,能够减轻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损伤,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为使用血必净注射液进行干预能够调控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从而在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中起到肾脏保护作用。

  • 标签: 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 血必净注射液 线粒体功能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毒症相关脑病(SAE)是继发于毒症的一种严重疾病,可增加毒症患者病死率,幸存者可能存在长期认知缺陷。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关系密切,可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对脑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在SAE的发生发展中,肠道菌群可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等机制改善认知功能。胞葬作用(efferocytosis)作为体内清除凋亡细胞的过程,可减轻炎症反应,在毒症中具有器官保护作用,同时,肠道菌群可以通过某些代谢产物增强胞葬作用。因此,胞葬作用是肠道菌群影响SAE的又一潜在机制。本文就肠道菌群、胞葬以及SAE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旨在探索潜在的SAE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

  • 标签: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神经炎症 肠道菌群 胞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