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对压力损伤研究的深入,压力损伤相关疼痛逐渐受到关注,但是其定义尚不统一,且缺乏针对的评估工具。本研究系统检索了1995—2019年发表的压力损伤相关疼痛相关的中英文文献,运用Rodgers的演化概念分析法系统分析其概念,明确其定义属性、前因后果。提出压力损伤相关疼痛的属性,同时对慢性伤口相关疼痛和伤口相关疼痛等相关概念进行澄清,并用典型病例阐明概念。为压力损伤相关疼痛的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压力性损伤 疼痛 概念分析
  • 简介:中图分类号R-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8-0206-01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肝炎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与损伤相关。方法利用3型鼠肝炎病毒体外感染Babl/cJ小鼠建立急性肝炎小鼠模型,肝脏HE染色进行肝脏病理评估,常规生化和定量ELISA方法检测感染后各时间点血清ALT及IL-12的水平。结果感染后的Balb/cJ小鼠血清ALT的水平持续升高,在在72h达到峰值,IL-12的水平在感染48h后达到峰值,随后有所回落;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L-12水平与ALT的水平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34;P<0.05)。结论IL-12在小鼠急性肝炎肝细胞损伤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急性肝炎 干扰素 TNF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氢对毒症相关脑病(SAE)小鼠海马A1型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164只,6~8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41):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氢气组(Sham+H2组)、SAE组和SAE+氢气组(SAE+H2组)。采用盲肠穿孔结扎法制备SAE模型。Sham+H2组和SAE+H2组分别于术后1和6 h时吸入2%氢气1 h。每组取20只小鼠,观察术后7 d生存率。于术后12 h处死其余小鼠,取脑组织,光镜下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学结果,计算异常神经元比率;TUNEL法确定神经元凋亡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海马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与补体C3共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C3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TNF-α、IL-6、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含量;于术后7 d,每组取6只小鼠行Y迷宫新异臂探索实验。结果与Sham组比较,SAE组术后7 d生存率降低,海马CA1区异常神经元比率和神经元凋亡率升高,TNF-α、IL-6、HMGB1含量升高,C3表达上调,GFAP/C3共表达细胞计数增多,新异臂探索时间缩短,偏好指数降低(P<0.05)。与SAE组比较,SAE+H2组术后7 d生存率升高,海马CA1区异常神经元比率和神经元凋亡率降低,TNF-α、IL-6、HMGB1含量降低,C3表达下调,GFAP/C3共表达细胞计数减少,新异臂探索时间延长,偏好指数升高(P<0.05)。Sham组和Sham+H2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氢改善毒症小鼠SAE的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A1型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 标签: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星形细胞 海马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毒症相关血小板减少症(TCP)的有效和安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中,关于rhTPO治疗毒症相关TCP成年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研究组患者接受rhTPO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11,空白对照或者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4月20日。由2位研究者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提取相关临床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与R 4.1.3软件中Meta程序包,对rhTPO治疗毒症相关TCP成年患者的有效和安全进行Meta分析。rhTPO治疗毒症相关TCP成年患者有效及安全的主要结局评价指标为有效指标包括住院病死率、治疗后第7天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输注量;安全指标包括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通过文献筛选,共计14篇RCT文献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纳入1 029例毒症相关TCP患者,其中研究组537例,对照组492例。针对rhTPO治疗毒症相关TCP成年患者有效和安全的Meta分析结果如下。①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4%比38.8%,RR=0.84,95%CI:0.69~1.03,P=0.09)。而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第7天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加(MD=28.27,95%CI:16.95~39.60,P<0.001),血小板输注量显著减少(MD=-1.35,95%CI:-1.82~-0.88,P<0.001),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比0,OR=0.08,95%CI:0.01~0.60, P=0.01)。结论对于毒症相关TCP成年患者,应用rhTPO可以提升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输注量,减低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是不能降低患者住院病死率。

  • 标签: 脓毒症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素 药物疗法 Meta分析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蛋白C -1641A/-1654C单倍型与中国汉族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的相关。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毒症患者蛋白C -1641A>G (rs1799809)和-1654C>T(rs1799808)位点的基因型,分析其单倍型并根据单倍型分为两组,-1641A/-1654C(简称AC)单倍型携带者和非AC单倍型携带者。同时,采用非配对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比较两组间凝血/纤溶参数,包括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 -二聚体等,以及APC水平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4例毒症患者,其中60例为AC单倍型携带者,114例为非AC单倍型携带者。与非AC单倍型携带者相比,AC单倍型携带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蛋白C活化显著降低,而其他凝血/纤溶参数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 -二聚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蛋白C -1641A/-1654C单倍型导致毒症患者循环中的活化蛋白C水平降低、血小板计数减少,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该结果表明,毒症患者蛋白C -1641A/-1654C单倍型可能直接影响活化蛋白C水平,进而导致毒症凝血功能紊乱。

  • 标签: 脓毒症 活化蛋白C 直接测序 单倍型 相关性分析 凝血功能紊乱 血小板计数 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热毒内盛型肺炎相关毒症患者采取宣白承气汤加减治疗,分析与研究治疗效果。方法病例收集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上述时间段内选取64例热毒内盛型肺炎相关毒症患者,将64例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成两组,常规组32例采取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32例给予宣白承气汤加减治疗,对比不同治疗方式下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炎症指标、器官功能评分均优于常规组,治疗后一个月内,研究组病死率明显比常规组低,结果对比差异较明显,(P<0.05)。结论针对热毒内盛型肺炎相关毒症患者采取宣白承气汤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炎症指标和器官功能,降低病死率,值得在热毒内盛型肺炎相关毒症患者临床治疗中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宣白承气汤 热毒内盛型 肺炎相关性脓毒症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毒症患者休克指数(SI)与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及肝功能的关系。方法根据SI不同,将63例毒症患者分为重度休克组(重度组,SI〉2.0)15例、轻/中度休克组(轻/中度组,0.5≤SI≤2.0)38例和无休克组(对照组,SI〈0.5)10例,比较各组氧化应激指标、促炎和抗炎因子及肝功能指标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轻/中度组及重度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白细胞介素-10(IL-10)、IL-13、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Ⅰ型受体(sTNF-RI)水平明显降低,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IL-8、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明显升高,但重度组降低及升高程度均明显大于轻/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随着SI的增加,毒症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及肝功能损伤程度加剧。

  • 标签: 休克指数 脓毒症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肝功能
  • 简介:摘要毒症是一种起病急、死亡率高的严重疾病,急性肾损伤(AKI)是毒症患者常见并发症,目前毒症相关AKI(S-AKI)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还缺乏特异性诊断和治疗方法。外泌体是具有脂质双层结构并携带多种信号分子的囊泡,在毒症及S-AKI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简要描述了外泌体在S-AKI中的参与机制,介绍了外泌体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潜在应用价值及其在S-AKI治疗中的进展,并对现存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

  • 标签: 脓毒症 急性肾损伤 外泌体 发病机制 生物标志物 治疗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阻力指数(Hepatic artery resistance index,HARI)、miRNA-122a对毒症休克合并损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9年02月沧州市中心医院EICU收治的176例毒症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损伤分为无损伤组(90例)、损伤组(86例)。损伤组患者再按损伤程度分为轻度损伤组(20例)、中度损伤组(25例)、重度损伤组(41例)。毒症休克合并损伤患者根据28 d转归分为存活组(26例)和死亡组(60例)。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动脉阻力指数(HARI),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血清miRNA- 122a表达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HARI、血清miRNA-122a对毒症休克合并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毒症休克合并损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毒症休克无损伤组、毒症休克合并损伤组患者的HARI、血清miRNA-122a呈递增趋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ROC曲线分析显示,HARI、血清miRNA-122a诊断毒症休克合并损伤的AUC分别为:0.872[95% CI=(0.813, 0.919)]、0.796 [95% CI=(0.728, 0.854)]。当HARI最佳临界值为0.738时,其诊断毒症休克合并损伤的敏感度为77.65%,特异度为83.53%。当miRNA-122a表达量最佳临界值为2.80时,其诊断毒症相关损伤的敏感度为71.76%,特异度为75.29%。当HARI联合miRNA-122a诊断毒症休克合并损伤的AUC为0.927[95% CI=(0.876, 0.961)],最佳临界值为0.276时,其诊断毒症休克合并损伤的敏感度为91.76%,特异度为85.29%。②毒症休克无损伤组与轻度损伤组比较,HA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miRNA-122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随损伤严重程度加重,HARI、血清miRNA-122a呈递增趋势,重度损伤组显著高于轻度和中度损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③与存活组比较,单因素分析显示,毒症休克合并损伤28 d死亡组患者的损伤严重程度、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PCT、Lac、miRNA-122a、HARI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损伤严重程度、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HARI、miRNA-122a是影响毒症休克合并损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ARI联合血清miRNA-122a检测对评估毒症休克合并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且对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肝动脉阻力指数(HARI) miRNA-122a 脓毒症休克合并肝损伤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小鼠毒症相关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6~8周雄性小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每组10只,A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假手术及乌司他丁(30 000 U/kg)干预组,C组为单纯盲肠结扎穿孔(CLP)组,D组为CLP+低剂量乌司他丁(15 000 U/kg)治疗组,E组为CLP+高剂量乌司他丁(30 000 U/kg)治疗组。B、D、E组乌司他丁均于术前1 h按相应的剂量腹腔内注射。评估各组小鼠肺组织血液学特征、肺组织水肿及炎性反应情况,比较各组血液及肺组织内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髓过氧化物酶(MPO)表达水平的差异及核因子(NF)-κB p65mRNA与蛋白质表达的差异。结果与A组比较,C组小鼠肺组织含水量显著增加[(78.68 ± 1.85)%比(51.98 ± 0.77)%,P<0.01];与C组比较,经乌司他丁处理的小鼠肺水肿明显减轻,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C组小鼠肺组织湿重/干重比值显著高于A、B、D、E组(4.74 ± 0.28比2.23 ± 0.16、2.25 ± 0.22、2.89 ± 0.31、2.09 ± 0.12,P<0.01),E组的肺组织湿重/干重比值最低。乌司他丁干预后肺部的炎性反应表现以剂量依赖方式逆转,表现为结构破坏程度得以改善,水肿及多形核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乌司他丁能够显著降低CLP处理后小鼠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降低IL-6、TNF-α、IL-1β表达及MPO活性;逆转录-聚合酶反应结果及蛋白印迹分析显示C组肺组织内NF-κB p65mRNA及蛋白质表达显著升高,乌司他丁治疗后则可使其显著降低。结论乌司他丁预处理可显著减少毒症相关急性肺损伤小鼠全血及肺组织中IL-6、IL-1β、TNF-α水平,缓解肺部的炎性反应;其相关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NF-κB途径的激活有关。

  • 标签: 脓毒症 急性肺损伤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 乌司他丁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小鼠毒症相关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6~8周雄性小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每组10只,A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假手术及乌司他丁(30 000 U/kg)干预组,C组为单纯盲肠结扎穿孔(CLP)组,D组为CLP+低剂量乌司他丁(15 000 U/kg)治疗组,E组为CLP+高剂量乌司他丁(30 000 U/kg)治疗组。B、D、E组乌司他丁均于术前1 h按相应的剂量腹腔内注射。评估各组小鼠肺组织血液学特征、肺组织水肿及炎性反应情况,比较各组血液及肺组织内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髓过氧化物酶(MPO)表达水平的差异及核因子(NF)-κB p65mRNA与蛋白质表达的差异。结果与A组比较,C组小鼠肺组织含水量显著增加[(78.68 ± 1.85)%比(51.98 ± 0.77)%,P<0.01];与C组比较,经乌司他丁处理的小鼠肺水肿明显减轻,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C组小鼠肺组织湿重/干重比值显著高于A、B、D、E组(4.74 ± 0.28比2.23 ± 0.16、2.25 ± 0.22、2.89 ± 0.31、2.09 ± 0.12,P<0.01),E组的肺组织湿重/干重比值最低。乌司他丁干预后肺部的炎性反应表现以剂量依赖方式逆转,表现为结构破坏程度得以改善,水肿及多形核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乌司他丁能够显著降低CLP处理后小鼠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降低IL-6、TNF-α、IL-1β表达及MPO活性;逆转录-聚合酶反应结果及蛋白印迹分析显示C组肺组织内NF-κB p65mRNA及蛋白质表达显著升高,乌司他丁治疗后则可使其显著降低。结论乌司他丁预处理可显著减少毒症相关急性肺损伤小鼠全血及肺组织中IL-6、IL-1β、TNF-α水平,缓解肺部的炎性反应;其相关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NF-κB途径的激活有关。

  • 标签: 脓毒症 急性肺损伤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 乌司他丁 小鼠
  • 简介:摘要毒症是机体对于感染的失控反应所导致的威胁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心肌损伤毒症常见的并发症,而线粒体作为心肌细胞能量供应的主要场所,其结构和功能障碍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文章旨在总结毒症时线粒体功能障碍而导致心肌损伤相关机制:线粒体内活性氧产生和氧化应激、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线粒体动力学失衡、线粒体生物合成和自噬过程异常等,为毒症心肌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脓毒症 心肌损伤 线粒体机制
  • 简介:摘要毒症致心功能不全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也被称为毒症心肌病,可以表现为心肌损伤、心功能障碍等,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毒症致心肌损伤的动物模型已经相对成熟,而随着多种心肌细胞株的建立,研究者也构建出多种细胞模型用于该疾病的研究。本文将对毒症致心肌损伤的机制,动物及细胞模型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优化和选择实验模型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脓毒症 心肌损伤 模型,动物 心肌细胞系 人多潜能干细胞
  • 简介:摘要:随着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其合并感染所致死亡率也增加。本文主要介绍药师协助医生共同救治一例肺癌治疗中出现毒症伴肾损伤患者的药学服务,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 标签: 肺癌 脓毒症 肾损伤 药学服务
  • 简介:摘要毒症是由于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引起的一种危及生命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最终导致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研究表明胰腺损伤毒症中重要的病理学改变。自噬是维持细胞物质和能量正常代谢的重要途径,在许多疾病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新近研究发现,自噬对毒症胰腺损伤发挥双重作用,适度自噬可以减轻胰腺损伤;过度自噬可造成与凋亡相关的自噬细胞死亡从而加重胰腺损伤毒症中活化的核转录因子-κB(NF-κB)对自噬有促进作用,溶酶体相关膜蛋白(LAMP)降解可造成自噬流受损而加重胰腺损伤。对毒症胰腺损伤中自噬变化机制的探索将有助于恢复正常自噬功能,从而为治疗毒症胰腺损伤寻找新的靶点。

  • 标签: 自噬 脓毒症 胰腺损伤 核转录因子-κB 溶酶体相关膜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毒症患者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护理分析。方法:选取于我院收入并治疗的64例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比较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护理干预组APACHEⅡ及HAMA评分明显降低;护理干预组护理质量及护理效果满意度更高。结论:在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保护患者生命健康。

  • 标签: 脓毒症 急性肾损伤 护理干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儿童毒症发生院内感染相关的免疫指标。方法回顾研究。选择2015年9月至2020年6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诊断毒症的15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在PICU期间有无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无院内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比较两组辅助T细胞1和2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绝对计数、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DR抗原(CD14+HLA-DR)表达比例、调节T细胞比例、第三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Ⅲ)及治疗转归。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对无院内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两组的病情严重度及治疗进行匹配,分析上述指标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或χ2检验,预测院内感染发生的免疫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无院内感染组104例,院内感染组51例,首次发生院内感染的时间为入PICU后(12±7)d。常见部位为肺部(26例,51.0%)、血流(15例,29.4%)。院内感染组PRISM-Ⅲ显著高于无院内感染组[8(0~31)比4(0~17)分,Z=3 913.00,P<0.01],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有创机械通气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无院内感染组[35.3%(18/51)比10.6%(11/104),χ²=13.77,P<0.01;86.3%(44/51)比38.5%(40/104),χ²=31.51,P<0.01];院内感染组PICU住院时间更长[20(3~94)比7(2~41) d,Z=4 585.50,P<0.01],病死率更高[29.4%(15/51)比6.7%(7/104),χ²=14.45,P<0.01];院内感染组白细胞介素(IL)-6、IL-10更高[37.83(2.23~7 209.99)比13.45(0.80~50 580.64)ng/L,Z=3 390.50,P=0.01;10.42(1.11~6 052.21)比4.10(0.16~409.28)ng/L,Z=3 212.00,P=0.03],CD4+/CD8+、CD14+HLA-DR比例更低[1.16(0.44~4.96)比1.61(0.15~6.37),Z=1 955.00,P=0.01;0.48(0.08~0.99)比0.67(0.09~0.98),Z=1 915.50,P<0.01]。PSM后,无院内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各46例,院内感染组CD14+HLA-DR比例明显低于无院内感染组[0.44(0.08~0.99)比0.64(0.09~0.98),Z=758.00,P=0.02]。CD14+HLA-DR比例预测院内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2,截断值为0.39,95%CI为0.528~0.755。结论CD14+HLA-DR比例水平可能与儿童毒症发生院内感染相关

  • 标签: 儿童 脓毒症 细胞因子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益生菌治疗在降低毒症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入住本院ICU的毒症机械通气的患者共94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益生菌组(n=46)和对照组(n=48),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24~72 h内留置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治疗,益生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益生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统计比较两组患者VAP、菌血症、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益生菌组患者的VAP发病率、菌血症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763,P=0.029;χ2=4.438,P=0.035);两组患者28 d病死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2,P=0.167,t=1.29,P=0.20 8)。益生菌组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t=2.16,P=0.038)。通过Log-Rank test分析显示益生菌组的无VAP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通过校正APACHEII评分、年龄后,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示对于28 d VAP发病益生菌干预组与对照组的RR值分别为0.18(95%CI:0.12~0.74,P=0.025)和0.21(95%CI:0.19~0.95,P=0.042)。结论益生菌强化治疗能够降低毒症患者VAP的发病率,缩短ICU住院时间。

  • 标签: 益生菌 脓毒症 机械通气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