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人类与中国现代文学唐戈中国现代文学的某些方面与人类有相通之处。一次我接受一位记者的采访,为了向她解释清楚人类的参与观察法,我打比方说这种方法有点像中国作家的体验生活。我们知道,“真实性”一直是文学追求的目标,为此就要求作者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因...

  • 标签: 人类学者 寻根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文化 异文化 小传统
  • 简介:我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起研究图腾文化,并对诗化民族图腾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年来,我在原始先民的图腾思维空间和现代人类的现代思维空间之间不断穿梭和思索,发现图腾文化作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原始积淀层,它溶进现代人意识的历史折光随处可见,并对未来还将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同时我也发现,现代人被自己所创造的文明消解的现象日趋严重,人类越来越丧失自我、丧失人的善之本性,与自然对立,与人“冷漠”,造成人类的生存危机。针对现代人的此类现代病,最能完美地体现人性之本真的图腾观念,不能不是一副良药。

  • 标签: 图腾文化 现代人类 现代人意识 人与人 朝鲜民族 思维空间
  • 简介:一、忧思技术时代的倏忽变化和心性的加速变迁正持续不断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剧烈的震荡感和眩晕感.人们迫切地感到需要对世界和自我重新加以命名,或赋予旧的命名以新的内涵,以使这个"变化着的世界"的意义能尽快地向我们敞现出来.然而,变化了的世界需要以变化了的思维方式才能为之命名;变化了的意义需要以变化了的方式才能言说出来.

  • 标签: 言说方式 命名 自我 时代 变化 意义
  • 简介:  健康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回答.健康就像我们身边一个陌生而熟悉的朋友,快乐的时候,她会和你流露一样的灿烂笑容,悲伤的时候,她会亲热地拍拍你的肩膀,对你指出前面的哪个地方会有荆棘或绊脚石.……

  • 标签: 人类坚硬 坚硬骨头
  • 简介:  尽管科学家一个接一个的科研成果让我们对记忆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但直到今天,科学家所发现的所谓大脑的秘密也只是"冰山一角",在很大程度上,大脑和记忆仍是神秘的.研究人员认为,记忆是一个过程,并且当你记忆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你把保存在大脑中零零碎碎的信息进行重建.……

  • 标签: 人类大脑 公开秘密 大脑公开
  • 简介:  林肯预感到自己要死  美国著名的已故总统林肯在指挥并获得南北战争胜利后,于1865年4月4日遭到暗杀,这是世人皆知的史实.而林肯死前的三天就预感到自己要死,并且在自己最亲近人的聚会上讲了自己的预感,这也是在美国家喻户晓的.……

  • 标签: 人类真的 真的心灵感应
  • 简介:有人说:“中国20年代电影乌七八糟……”;也有人在《史东山论》中写道:“……《杨花根》、《同居之爱》、《儿孙福》、《奇女子》、《银汉双星》,这一连串的作品从题名上已经说明了它的内容。粉红色的男女间的私情,糜烂的、淫欲的也带一点正人君子的惊世的意味,而是以俏皮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近年来,在某些研究史东山的专论文章中,延续了以上观点,并进一步发挥,说史东山早期的三部电影是“醉心于唯美主义的典型作品。”“在《儿孙福》中则对慈母的‘牺牲’精神予以批评,宣扬‘花朝月夕’‘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叫成然,电影是从魔术、杂耍而成为艺术的门类,是人类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继承、吸收、综合了人类不同艺术的

  • 标签: 人类本能 东山 电影艺术 电影创作 中国电影 人物性格
  • 简介:清代是词中兴的时代,词的创作与理论都有很大的发展。词学理论,以“比兴”——“寄托”说、“词心”——“词境”说,相对于传统的诗学理论有新的发展,不但使词在文体层面,而且在创作与接受理论层面,都获得与诗学相对独立的地位。张惠言、周济、况周颐、陈廷焯等著名词人、词学家的词论,对中国古典诗学的整体完善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 标签: 比兴 寄托 词心 词境
  • 简介:<正>一、色彩感知的主体性诗歌色彩语言特别富有主观感受的性质,带有明显的主体意识。色彩知觉的主体性,既表现于主体的视觉系统对来自客体的光的刺激要作符号化和程式化的处理,把信息编码为大脑的语言,同时也表现为现实世界缤纷的色彩必将由主体心灵进行观照和同化,从而使客体物象的色彩具有深邃的审美意义。在这些方面,绘画同诗歌大体上是一致的。既然画家对自

  • 标签: 审美意义 程式化 象征性 色彩知觉 艺术效果 色彩语言
  • 简介:<正>韩树站在《杜弗莱纳的现象美学》(《光明日报》1985年3月14日)一文中指出:现象美学是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波兰籍的美学家罗曼·茵加登(代表作是“文学的艺术作品》),另一个是法国美学家米凯尔·杜弗莱纳(代表作是《审美经验现象》)。杜弗莱纳认为,审美经验包括创作者的审美经验和欣赏者的审美经验。历来各派美学都是建立在创作心理学的基础上的,这些美学有陷入心理主义的危险。他继承现象学派的创始人胡塞尔对心理学

  • 标签: 现象学美学 西方美学 法国美学 美学家 心理学方法 审美知觉
  • 简介:<正>吴秉杰在《文化的讽刺》(《天津文学》1992年3期)一文中指出:文化视角中一般已包含着社会、政治、历史、道德多方面的内容,却可能比后者更广大或更深沉。政治常表现为集中起来的利害冲突,对立的思想路线与不同社会集团、人群之间的利害及立场,文化视角则在这种对立的“个性”之外还进一步扩展,注意到了它们的“共性”,即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状态”。历史视角通常不计“小事”,主要以历史运动中代表性人物、阶段性事件、特征作为捕捉和描写的对象,而文化则可以是生活化的、内潜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与外显于我们的行为实践的

  • 标签: 文化视角 社会集团 历史视角 思想路线 利害冲突 精神世界
  • 简介:第一部分一、两个模式(一)以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为基本特征的物质实践是揭示人类历史、社会发展、文化演进以及人类精神、心理的一把钥匙.即揭示社会文化人类心理的结构、特征、发展、变化的出发点、基础、根源、原因.

  • 标签: 文艺学 质实 揭示 人类精神 出发点 心理
  • 简介:<正>胡有清同志的《文艺论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力求贯彻“立足当代,统摄古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原则,在理论阐述和探讨上尤其重视现代化和民族化的结合,其中不乏新的发现和见解。是一部便于教学的文艺教材。首先,这本教材的“新”,表现于对文艺理论体系和文艺方法论的综合评论和探索上。新时期以来,出版了相当数量文艺教材。这些教材不同于五十年代中期写的那样以引进苏联文艺为主体,也不同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写的那样以阐述毛泽东文艺思想为主体,或是以广泛地引进二十世纪以来欧美各文艺美学学派的各种各样的文艺思维模式为主体,大都着力于文艺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文艺方法论的绍介及应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文艺学教材 新时期 文学艺术 文艺理论体系 文艺学方法论
  • 简介:<正>最近重读茅盾的《子夜》,多半是因为刚读了孙中田教授的研究力作《〈子夜〉的艺术世界》。但原因又似乎不仅仅如此。应该说,今天读《子夜》,是够让人内心骚动、遐想翩然的。时间在我们身后,把一切存在过的都历史化了,但时间不可避免地趋向消逝和虚无,而历史则总能从生存和记忆的缝隙中突入现实,垫高或指引未来。70年代后期,我们这些青年人终于能够坐在大学的教室里来读“重见天日”的《子夜》,那时的感受是陌生而淡然的。证券交易所里的人头攒动和众声喧哗已遥渺不再,股

  • 标签: 艺术世界 众声喧哗 瞿秋白 历史化 美学 现实主义
  • 简介:<正>近代文学的一个主要的、实质性的变化,就是小说逐渐成为主导的文体。在整个古代时期,戏剧特别是诗歌始终是语言艺术的代表形式,所以,古代文学理论相应地也几乎全部是一种诗学①。以诗为对象和文学正宗的理论兴趣,在中国从孔子起直到宋明诗话,绵延二千年之久;在西方则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也恒久不衰。小说一方面作为后起的文体,同时,最初作为大众性通俗性文学,在诗的古老传统和雅正地位面前就显得浅薄和粗鄙,因而迟迟不能得到文学学者的尊重,甚至直到本世纪,美国仍然“有一种

  • 标签: 小说学 语言艺术 古代文学理论 近代文学 黑格尔 柏拉图
  • 简介:视/觉/文/化/三/题南帆视觉的苏醒不少场合,一些人喜欢以内行的口吻说,不该以文学的眼光看待影视。显然,这样的观点很容易引致异议。许多人觉得,没有必要强调文学与影视之间的鸿沟。无论是曲折的故事、坎坷的命运还是倔强的个性、巨大的悬念,影视的观看仍然延续...

  • 标签: 视觉文化 制作技术 电影艺术 电影院 媒介材料 视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