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伊利亚德在宗教研究中使用的比较法是共时性的。它并不注重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异。这种研究方法招致了众多的批评。对此,本文考察了宗教史研究中不同的研究方法,肯定了史密斯对伊利亚德忽略差异、强调同一的批评;同时作者也指出比较法在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比较法在理解宗教信仰、宗教行为以及宗教现象时确实起到了重要的解释学的作用。

  • 标签: 宗教行为 宗教研究 宗教史 解释学 宗教信仰 同一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生成与建构在一定程度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壮大。它不仅回应与解构了以吉登斯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生产之境”的质疑,而且指出以技术、信息、设计等非物质性因素为特征的“空间经济”与不平衡的地理发展作为资本主义延续的新动力,有效地缓解与转化了经济危机。这不仅促使历史唯物主义发生了空间转向,而且使社会批判理论转向了“空间生产批判”,并指出空间资本化的内在悖论预示着晚期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界限。可以说,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从根本上遵循了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并最终与马克思的解放政治目标一致,它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自我丰富的体现。

  • 标签: 历史地理唯物主义 空间生产 空间经济 资本
  • 简介:“大一统”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一个根深蒂固的成分,一向是中国人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尺度。无论在何种环境下,追求或顺应“一统”的人往往得到后世的好评,而企求“分裂”或满足于分裂状态的人则大多受贬斥。在通常情况下,“大一统”这一评价标准能超越人物的实际功绩、仁、和平、汉族主义和阶级意识等一系列其他的评价标准。

  • 标签: 中华民族 大一统 历史人物 评价标准
  • 简介:中国古典历史小说中张飞、李逵、程咬金、牛皋等“鲁莽”英雄,以其形貌奇特、威武非凡,出身低微、鲁莽坦荡,豪情万丈、“义”字当先,疾恶如仇、敢于反叛等性格特征,构成了其特有的美学意蕴:率直真诚的人生追求;扶危救困的侠义精神;乐观忘忧的人生理念;威武刚直的英雄理想。从而形成了文学史上不朽的美学形象。

  • 标签: 历史小说 形象特征 《三国演义》 美学意蕴 英雄形象 《水浒传》
  • 简介: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和张云逸等在广西右江地区共同领导了百色起义,随后建立了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邓小平担任红七军前敌委员会书记、政委。百色起义期间,邓小平参与了起义的全过程、反“围剿”和根据地建设,推动了当时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在起义期间及以后的革命斗争中,邓小平多次总结和回顾了起义的艰苦历程和广西人民在起义中作出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小平从多个方面对百色起义进行了回忆和评价。

  • 标签: 百色起义 邓小平 历史记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右江革命根据地 根据地建设
  • 简介:邓小平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他的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破解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论断。邓小平破解中西关系的理论基础是'三个世界'的划分理论、对外开放理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邓小平得以破解中西关系有三个值得考量的原因:一是邓小平青年时代赴法国勤工俭学成为他认识西方现代化的起点;二是出访东南亚、日本和美国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准确定位;三是在市场经济中找到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平台。邓小平关于勇于向前看、创新理论和构建新型政党外交关系的政治智慧至今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中国与世界关系 邓小平 历史贡献
  • 简介:探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发展是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发展特质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发展反映了马克思本人在《资本论》理论逻辑体系中对劳动价值论的推进,列宁对生产价格理论所作的垄断价格理论的发展,以及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没的早期实践中对价值规律和商品经济的探讨。

  • 标签: 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 历史发展 《资本论》 逻辑体系 价值规津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派别繁多,人物思想庞杂,如何在这些众多的派别和人物思想中梳理一条清晰的线索,逻辑地呈现出其中的哲学传统及其历史嬗变,这是开设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所需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从评析佩里·安德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历史叙述入手,依据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分别考察了欧洲大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形成及其内部分歧和英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述了这两个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联系和区别,提出,应该以葛兰西、卢卡奇、柯尔施创造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兰克福学派、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线,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形成、变革及其在当代的风貌,从中发现当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法兰克福学派 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 简介:宗教心理学在西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还是个“新学科”。本文从宗教心理学的定义、历史、代表人物、重要理论及研究方法几方面,简要勾勒出西方对宗教现象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概貌,希望以此启示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起步和发展。

  • 标签: 宗教 心理学 宗教心理学 历史
  • 简介:1949年3月,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赶赴北平,毛泽东将此行比喻为"赶考",这透露出毛泽东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并且将历史意识作为指导革命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正是由于具备了历史意识,毛泽东才能充分吸取历史教训,引领中国革命避免重蹈传统农民革命的旧辙。正是由于具备了历史意识,毛泽东才认清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带领中国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潮流,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使得中国迈进了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历史意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今天仍应加以继承,始终保持"赶考"的心态,完成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 标签: 毛泽东 中共中央 西柏坡 赶考 历史意识
  • 简介:<正>主要概念范畴1.人类学本体论的实质,在于劳动对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及其对象化活动的历史必然性;人的自然本质和自然需要以致劳动对自然界的惟一性和必然性;劳动在人类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中的性质;劳动对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对立性关系,第三次工业科技革命和各国重新科学地调整生产经济结构的必然性。2.劳动对自然界的对象性历史分工辩证法的自然展开过程,分工的性质,分工发展的辩证法则与社会形态以及三大分工范畴的形成;资本主义内部劳动(?)资本(?)科学的分工范畴和"异化劳动"即消灭劳动的历史辩证关系及其历史必然性;垄断基础上的第三次产业科技革命在

  • 标签: 对象性关系 对象化活动 本体论基础 异化劳动 消灭劳动 哲学手稿
  • 简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以来,如何根据西部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寻找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式,不仅是学术界探索的热点,也是举国上下关注的问题.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在西北地区实行城市化既有其便利条件,也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短期内,我们无法使西北的人口数量减少,也不可能迁往外地.但同样数量的人口,实行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耗用的水和其他资源是不同的.因此,调节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减轻对已经十分脆弱的环境的压力,是改善西部自然环境的关键,而西部地区走城市化发展道路是保护和改善西部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必由之路.

  • 标签: 历史地理 城市化发展道路 西部地区 自然环境 生活方式 开发计划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在意识形态领域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深刻揭露剖析历史虚无主义反对党的领导、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本质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而且立足实际,指导党内外有效组织开展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工作,对于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斗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党和国家领导人 意识形态领域 抵制 反对 历史虚无主义
  • 简介:《(共产党人〉发-70词》中,毛泽东概括瓦窑堡会议以来党在不同时期和场合提出的有特殊使命的党的建设任务,誉为“伟大的工程”。实施伟大工程的客观条件是有一个布尔什维克化的党中央,主观奈件是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伟大工程的核心工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工程实际启动于瓦窑堡会议、结束于七大。七大期间毛泽东的党建思想是伟大工程的理论成果。

  • 标签: 毛泽东 科学认识 党的建设 伟大工程 历史内涵
  • 简介:<正>卢那察尔斯基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作为革命家,我们知道他是列宁的战友、苏联第一位教育人民委员(教育文化部长),领导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我们知道鲁迅先生当年就译介了他的《艺术论》、《文艺与批评》和《文艺政策》,并指出卢那察尔斯基"是革命者,也是艺术家、批评家",他"在现代批评界地位之重要,已可以无须多说了"。从19~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来看,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 标签: 文学批评 柯罗连科 陀思妥耶夫斯基 历史维度 马雅可夫斯基 创作个性
  • 简介:26年前,在钱学森亲自召开的中国首届思维科学学术研讨会后,我写过一篇题为《顺应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过程的事件》的文章。26年过去了,当我们纪念钱学森提出思维科学30周年的今天。回顾思维科学走过的历程,更加感受到钱学森提出建立思维科学、钱学森倡导的在中国掀起的思维科学开创研究,是一个顺应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过程的事件。此时此刻,我想以新的感受再次讲述一下我对思维科学意义的认识。

  • 标签: 历史必然 科学发展 事件 顺应 思维科学 学术研讨会
  • 简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对《新华日报》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提出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党的领导是办好地方报纸的条件和前提;重视《新华日报》的队伍建设,认为领导班子是核心,要适当增加职工福利,重视新闻工作者的素养和能力培养;在全面了解西南地区全局动态的同时,带头为《新华日报》写稿件,并具体指导一些重大问题的宣传报道。重温邓小平对《新华日报》的历史贡献,对于新形势下开展报刊新闻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要坚持党的领导;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要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 标签: 邓小平 《新华日报》 中共西南局
  • 简介:中国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内容丰富,思想驳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道家的否定人类社会文明和儒家的称颂尧舜、讴歌“三代”的退化历史观;二是以“五德终始”说和“一治一乱”说为代表的循环历史观;三是主张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交易进化历史观,其中,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是儒家的颂扬“三代”的退化史观和“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到了近代,由于社会历史发生了大变动,又受到西方进化论思潮的影响,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便转变为近代历史进化论。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变易进化历史观,是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的一个中间环节。近代历史进化论的开创者是康有为。他的“三世”说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历史进化论的理论体系,但它采取了传统经学的形式。严复的历史进化观则自觉地以达尔文进化论等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摆脱了传统经学形式,更完全地具有了近代的形态。梁启超提倡新史学,鼓吹史学革命,把历史进化论进一步加以系统化,旗帜鲜明地反对了封建旧史学,批判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论和其他非历史主义观点。近代历史进化论取代传统的变易史观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其中有批判,也有继承。

  • 标签: 历史进化论 社会历史观 达尔文进化论 历史循环论 康有为 五德终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