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研究期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入组住院精神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入组后,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完成分组,共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配合针对性护理,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比对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护理干预,观察组中患者暴力危险行为、自杀自伤危险行为、外走危险行为项目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包括精神症状、住院环境、药物副作用、医护人员等因素;通过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控制与健康患者暴力事件的发生风险,保护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

  • 标签: 住院精神病 暴力事件 原因分析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与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收住的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2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社会功能各方面的评分高于对照组,暴力行为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能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家人以及医护人员的安全。

  • 标签: 综合护理 精神分裂症 暴力行为 社会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SCH)采取预见性护理对其暴力行为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SCH暴力行为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预见性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6例,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改善SCH患者暴力行为,减少发生率。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心理状态 预见性护理 暴力行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精神科躁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护理干预对策。方法:盲选于我院精神科(2017年1月15日-2019年1月15日间)行诊治的56位躁狂症病人实施探究,应用电脑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n=28,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n=28,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入选研究对象精神、躁狂症状及依从情况进行比较探析。结果:观察组病人在针对性护理干预下精神、躁狂症状评分及依从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有较好改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值在0.05或0.01以下)。结论:分析躁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因素并以此制定适宜针对性护理方案可有效改善病人精神及躁狂症状,提高依从性,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精神科 躁狂症 暴力行为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对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暴力冲动行为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在该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96例,按入院时间的前后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48例。常规组实施精神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各类暴力冲动行为进行统计,且在患者出院时,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家属进行调查。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暴力冲动行为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且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精神疾病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对其发生暴力冲动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并促进其治疗效果的提高,同时该护理模式能够得到患者家属的认可,可行性较高。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精神疾病 暴力冲动行为 控制效果
  • 简介:摘要"处理性别权力关系是确保卫生工作者安全与健康的关键,也是提供优质卫生服务的重要环节。"——阿莎·乔治(Asha George)及同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暴力行为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在流浪精神病人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 2019年 4月至 2019年 5月收治的流浪精神病患者中 70例有暴力行为的患者 , 随机均分两组各35例,对照组 入组前后均采用 GQOI-74 暴力行为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 采用常规护理; 研究组采用暴力行为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均住院 4 个月 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暴力风险评估分值无差异,干预后两组暴力风险评估分值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护理效果 94.29%优于对照组 74.29%。 结论:暴力行为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在流浪精神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明显,通过结合风险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处理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的症状,减少暴力行为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暴力行为 风险评估 护理干预 流浪精神病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实施预见性护理,并分析其护理效果。结果入院一周发生暴力行为52例(74.3%),4周后患者发生暴力行为17例(24.3%),住院8周发生暴力事件4例(5.7%),随着预见性护理时间的延长,暴力行为发生率随之不断下降。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有效降低了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在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早日回归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持续使用。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精神分裂症 暴力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京津冀地区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攻击的现状,分析暴力攻击风险评估的发展趋势。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工作场所暴力频度测定量表(WVS)、暴力攻击认知调查表、暴力风险管理知识与需求调查表对京津冀3所三级甲等精神科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天津安定医院、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539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精神科护士较为频繁地遭受暴力攻击,工作场所暴力频率总分(6.21 ± 2.94)分,不同科室(χ2值为32.149,P<0.05)、是否参加过精神科护士培训(χ2值为11.588,P<0.05)和是否轮班(χ2值为21.017,P<0.05)的护士遭受暴力攻击的频度不同。护士认为患者病情变化(68.6%,370/539),症状支配(65.9%,355/539),风险评估意识差(57.9%,312/539);与患者沟通不到位(56.8%,306/539)是暴力攻击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护理管理者可以通过加强暴力防控培训、使用规范评估工具,构建并完善暴力攻击防控体系来减少暴力攻击的发生,以保障护士执业安全,维持身心健康。

  • 标签: 精神科 暴力攻击 风险评估 护士
  • 简介:目的为加强21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培养合理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法通过对云南大学马加爵和江西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薛荣华暴力杀人的典型案例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原因。结果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都存在心理成因。结论大学生暴力杀人是可以防控的。

  • 标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成因 云南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 江西医学院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精神科住院患者医院内发生暴力行为及护理干预基本情况,为后期开展院内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并采取相关的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7月到2014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住院精神病患者共120例,分组观察四组因子。结果住院精神科住院患者的暴力行为与心理、生活、精神症状等有密切关系,干预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其研究组暴力因子、心理应激得分均低于干预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活技能因子、心理应激因子、暴力因子和精神病性症状因子这四项护理干预对暴力行为发挥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住院精神病患者 暴力行为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网络的普及带来了网络暴力的风靡,本研究通过网络问卷调研了42名被试,发现约40%的被试承认自己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及实施者。而青少年更容易受到身边人或文化的影响被卷入其中,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对他们的人格及三观产生长远影响。如何防治此现象,更需要多方面协作进行。

  • 标签: 青少年 网络暴力 现象 行为动机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我效能干预对急诊护理人员医疗暴力应对能力及职业倦怠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20年6月—2021年6月的28名在职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时间的不同分为2020年下半年进行常规护理管理的A组和2021年上半年进行自我效能干预的B组,对不同时段的干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对研究期间护理人员相关能力的量化处理以及调查发现B组护理人员的各项医疗暴力应对能力均高于A组,职业倦怠评分除个人成就感高于A组外,其余项目评分均低于A组(P<0.05)结论:研究发现急诊科的护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增强护理人员自我效能的方式进行心理干预有助于更好使其应对便减少医疗暴力,同时增强职业自信,进而降低职业倦怠感。

  • 标签: 自我效能 急诊护理 医疗暴力 职业倦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暴力行为精神病女性患者护理期间应用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选取90例暴力行为精神病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对比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几率低于对照组;经护理,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护患纠纷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

  • 标签: 暴力行为 精神病 心预见性护理 护患纠纷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暴力攻击行为的因素和护理效果。方法  双盲法随机抽取并均分38例出现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21年3月-2022年3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优质护理,对比护理效果且分析诱发患者出现暴力攻击行为的因素。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性别、婚否对发作暴力攻击行为没有太大的影响,而职业、性格、易激惹、是否主动入院、治疗前患者家庭或个人是否出现重大事件、有攻击行为史等因素是危险因素。结论   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暴力攻击行为的诱发因素,采取针对性的优质护理措施,能显著预防暴力攻击行为的出现,改善患者精神状态。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暴力攻击行为 相关因素 优质护理 BPRS评分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以及护理干预。方法:纳入96例患者,依据暴力行为发生是否分为暴力行为组(n=41)与未发生暴力行为组(n=50),。回顾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暴力攻击行为相关因素。结果:发生暴力行为组无业、年龄(18~40)、易激怒、不自愿住院、攻击、重视大事件与未发生暴力行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性采取措施。结论:无业、易激怒、不自愿住院、重大事件等为该疾病患者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针对性采取措施,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率。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相关因素 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