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青少年借助媒体平台能获取更多的资讯,这在丰富其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心理健康的隐患,尤其是一些暴力影视,充斥着暴力美学,会对青少年冲动性暴力犯罪产生影响。本文简要分析了暴力影视对青少年冲动性暴力犯罪的影响,并集中讨论了具体的预防机制,仅供参考。

  • 标签: 暴力影视 青少年 冲动性暴力犯罪 影响 预防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护理暴力风险的具体情况并研究相应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急诊护理中出现的暴力风险情况,对其发生的因素进行研究,并探讨相应对策。结果急诊护理的暴力风险的主要来源为患者病情、急诊护理环境、护理人员技术、患者家属等方面,由上述因素导致的暴力风险可能有肢体暴力、骚扰、恐吓或其他具有破坏性行为。结论回顾分析急诊护理暴力风险的具体情况,并针对暴力风险产生的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能够降低或应对暴力风险,急诊护理人员应当注意急诊护理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尽量避免暴力风险的发生。

  • 标签: 急诊护理 暴力风险 对策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应用精神科技能来预防各种危急状态的发生,在危急事件发生能采取有效应对的措施。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及言语,表情,动作,行为的变化,巧用技能。结果通过护理观察,巧用技能,有效预防各种危急状态的发生,在发生后进行有效的处理。结论运用专科知识与技能,既能降低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又能有效保护患者及他人人身安全,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 标签: 护理技能 暴力行为 预防 医疗纠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暴力风险分析与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 2016.3-2018.2这段期间 52例急诊护士实施观察试验,对比暴力风险预防措施实施前后的暴力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暴力风险预防措施前,暴力事件发生 11例,所占的比例是 21.2%;实施暴力风险预防措施后,暴力事件发生 4例,所占的比例是 7.7%。实施暴力风险预防措施后的暴力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暴力风险预防措施前,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急诊患者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及早发现这些风险因素,适当采取干预措施,可提升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暴力风险事件发生率。

  • 标签: 急诊护理 暴力风险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防暴力技能培训对于精神科的暴力事件和护士心理状态的影响探究。方法从医院中选取82名没有受过专业的防暴力技能的精神科护士,并寻找专业的防暴力学习的专业人士,来对82名护士进行防暴力技能培训,随机分为观察组和研究组,每组41人,研究组为未参与培训的护理人员,研究组为参与培训的护理人员,并以半年为期限,观察精神科暴力事件的发生率是否出现改变和护士的焦虑抑郁心理是否发生改变。结果在护士学习防暴力技能后,各项指标(抑郁,焦虑等)明显低于培训学习前(P<0.05),并且暴力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护士对承受的工作压力明显高于培训学习前(P<0.05)。结论防暴力技能能有效降低精神科暴力事件的发生概率和改善护士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值得推广和学习。

  • 标签: 防暴力技能 精神科护士 暴力事件 焦虑抑郁 工作压力
  • 简介:性别暴力是一个近30多年来逐渐受到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针对学生而言,性别暴力(Gender-basedviolence,GBV)是指基于性别歧视、性别角色期望、性别刻板印象或不平等的性别权力关系,而强加于学生的有关性、身体或心理的暴力行为(UNESCO,2016)。

  • 标签: 性别歧视 暴力行为 教育 预防 角色期望 刻板印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障碍住院患者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我院收治53例精神障碍患者,针对患者的暴力行为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暴力的发生原因,及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通过有效、及时的护理干预及防范措施,住院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伤残率显著降低。结论;对入院的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精心、认真的入院评估,多巡视查房,对高危患者人群密切观察病情,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可减少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

  • 标签: 精神障碍 暴力行为 护理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致力于打造法治社会以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快速发展,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暴力却久治不愈,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大问题,因此,必须借助社会工作的力量对家庭暴力进行干预,最大程度的降低家暴发生率,妥善的解决各类家暴事件,据此,本文浅析社会工作在家庭暴力中的运用。

  • 标签: 社会工作 家庭暴力干预 运用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创伤后成长的现状,探讨人格特质对其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2017年3-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江苏省某3所三级甲等医院34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成长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创伤后成长总分为(58.45±16.83)分;外向型人格特征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创伤后成长各维度呈正相关(P〈0.05),精神质、神经质人格特征均与创伤后成长各维度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人格特质、性别、职称、婚姻状况、工作场所暴力类型是遭受工作场所护士暴力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创伤后成长处于中等水平,人格特质、性别、职称、婚姻状况、暴力类型为其影响因素,护理管理者可结合人格特质等特点采取管理策略促进护士创伤后成长水平。

  • 标签: 护士 工作场所暴力 创伤后成长 人格特质
  • 简介:摘要初中生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给很多学生带来了伤害和恐慌,对这些校园暴力施暴者进行心理干预是预防和阻止悲剧发生的有效手段。本文首先对初中生的校园暴力行为进行界定,指出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初中生校园暴力的危害,然后分析采取心理干预的必要性,最后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以为矫正初中生的暴力思想和行为提供参考。

  • 标签: 初中 校园暴力行为 心理干预
  • 简介:额叶癫痫(frontallobeepilepsy,FLE)具有发病原因多源性、发作形式多样性、临床诊治复杂性特点,其主要的发作形式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声及偏转性强直发作,且常在夜间发作[1]。而FLE表现为暴力行为类似精神分裂症的报道罕见[2]。现将我院2例表现为发作性暴力行为的FLE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41岁,夜间发作性精神行为异常2个月。发作表现为躁狂、摔东西、暴力倾向等.

  • 标签: 额叶癫痫 暴力行为 精神行为异常
  • 简介:2018年8月25日,安徽省固镇县第一中学发生了一起命案,高一新生徐某在宿舍午休时,被同寝室同学崔某用水果刀刺中脖子,后因失血过多身亡.事情还未有定论,网上就已经流言四起,有网友称,是因为徐某生前叫崔某不要乱晾内裤产生矛盾,引发了这场悲剧;也有人说是因为徐某非礼崔某女友……目前,崔某已被警方当场抓获,现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可是,无论惨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校园恶性案件,都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该处在花季的学生们,青春正当时却为何会酿成此等大错?

  • 标签: 高一新生 安徽省 暴力事件 校园 担忧 频发
  • 简介:摘要当今社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信息传递快速,以致网络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出现,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校园暴力严重损害了中小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发育。作为祖国的未来,保护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为首要任务。因此,以儿童少年为对象的校园暴力分析与干预刻不容缓。

  • 标签: 校园暴力 中小学生 影响发生因素 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暴力攻击风险评估表在精神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方法抽取2017年1月—11月在我院收治住院150位精神分裂症的住院患者进行“精神科住院患者暴力攻击风险评估表”评估,同时采取相应的护理预防机制。结果精神分裂症的一部分住院患者由于精神症状所致存在不同程度的暴力攻击风险。通过采取相应的护理预防机制后,存在暴力攻击风险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未发生暴力攻击风险。结论对精神科存在暴力攻击风险住院患者经过风险评估且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住院期间实施暴力攻击风险的发生有明显预防效果。

  • 标签: 精神科 精神分裂症 暴力攻击风险评估 效果分析
  • 简介:检索国内外有关医院暴力风险因素与评估工具的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医院暴力风险因素与评估工具的研究现状和不足,希望进一步为国内研究医院暴力风险因素与评估工具提供参考。

  • 标签: 工作场所暴力 风险因素 风险评估工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迄今为止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研究家庭暴力受害者的研究方法如对于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研究,单方面的研究往往局限,急需一种全面研究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方法-三维评估模型,是结合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的研究方法。所以本项目旨在用三维评估模型对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寻求对家庭暴力受害者进行准确的评估,后对家庭暴力受害者进行准确的心理危机干预。

  • 标签: 家庭暴力 受害者 三维评估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病人暴力行为的特点和护理措施。方法对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原因并进行护理。结果病人暴力行为较前减少。结论对精神科病人进行针对性护理,明显提升病人治疗顺应性和护理质量,对病人暴力行为的减少有重要作用。

  • 标签: 精神科病人 暴力行为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预见性护理在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精神科2018年2月—2018年8月接收的92例男性精神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与预见组(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二组患者暴力事件发生率。结果预见性护理后,预见组与对照组的暴力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5%、21.6%,组间比较,P<0.05。结论对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显著预防暴力事件发生率,保证患者住院安全,值得推荐。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暴力行为 精神疾病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