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在该法出台以前,虽然对家庭暴力问题已经有了一些规定,但存在诸多不足,例如我国《刑法》规定了虐待罪和遗弃罪,但多以“情节恶劣”“情节严重”为条件,

  • 标签: 家庭暴力 解读 《刑法》
  • 简介: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是全球都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2002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任命独立专家专门对暴力侵害儿童的问题进行研究。在我国,约有24.7%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且农村高于城市。涉及家庭暴力的故意杀人案件,占到全部故意杀人案件的近10%。目前国际社会对针对儿童的暴力行为比较权威的界定有以下两种:一是世界卫生组织防止虐待儿童协会((AgainstChildAbuse)的定

  • 标签: 儿童家庭暴力 农村儿童 家庭暴力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暴力危险期病人护理干预措及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暴力危险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给予危险期预见性护理干预。结果预后病人的暴力行为量表分值明显减少(P<0.05)。结论综合干预能够明显地降低暴力危险病人急性期危险性行为发生率,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暴力 危险 急性期 行为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医疗暴力事件预防处置措施。方法结合医疗暴力事件定义对某医院的所有医护工作者进行询问调查,探究他们伴随的心理和生理医疗暴力事件,进一步分析相应预防对策。结果有56%的医务工作人员遭遇过医疗暴力,其中80%的女性医务人员反映遭遇的为心理暴力,62%的男性医务人员反映遭受的为身体暴力。结论医疗暴力事件分为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应该采取合理的预防处置对策对其进行控制。

  • 标签: 医疗暴力 预防 措施
  • 作者: 赵晓琴樊霞云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16-11-21
  • 出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年第11期
  • 机构:[摘要]目的减少暴力伤护事件,提高护士职业安全感。方法针对暴力伤护事件的现状,多个角度分析原因,通过提高护理操作技能、改善护士沟通能力、强化护士安全意识,逐步提出应对策略。结果暴力伤护事件减少,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护患关系改善。结论加强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安全意识能有效减少护患矛盾的发生,提升护士的自身价值。
  • 简介:通过回顾、分析临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相关文献,综合分析临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来源、主要原因、国内外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及防范的途径与措施,旨在为避免或减少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稳定护理队伍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工作场所暴力 护士 护理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中的暴力风险,并寻求合适的应对措施,以便为临床护理服务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急诊科25名护理人员实施研究,对他们护理工作情况及遇到的暴力事件进行分析,将2013年1~12月期间未针对暴力风险因素进行总结作为对照组,而2014年1~12月期间除了总结暴力风险因素外,还制定合理的措施应对作为研究组。观察记录两组期间暴力风险事件次数、因素,并采取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期间共计发生暴力风险事件148次,其中研究期间发生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暴力风险因素主要有护理人员、环境、患者及家属、系统支持4个方面,研究组在这些因素方面的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护理中有很多暴力风险因素,应尽早发现与积极预防,改善设施、强化安保力量防范,改善护患关系,最大化改善护理质量,降低暴力风险发生率。

  • 标签: 急诊科 护理 暴力风险 因素 应对
  • 简介:摘要目的从护理的角度发现急诊护理中存在的暴力风险,分析这些因素产生的原因,以及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对急诊科30名护士进行观察,以发现存在于急诊护理工作中的暴力风险因素,进一步对这些护士进行调查考核以发现产生这些暴力危险的原因,提出干预措施,进行暴力危险的预防干预。结果30名急诊护士积极配合暴力干预措施,干预前后30名护士的专业知识考核通过率、急救技能考核通过率、护理记录合格率分别较干预前有明显的提高,患者投诉率、暴力的发生率较干预前也有显著下降。结论护士在急诊患者的治疗以及抢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护理工作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发现这些导致暴力的高危因素,并进行积极的干预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急诊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护理工作中暴力的发生,也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在临床上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急诊护理 暴力风险 干预 预防对策 护患纠纷
  • 简介:目的了解孕期妇女家庭暴力的发生情况,以及影响家庭暴力发生的相关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措施和防治手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深圳市罗湖区选取围产期妇女7820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孕期妇女家庭暴力发生的情况以及影响家庭暴力产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孕期妇女家庭暴力总体发生率为11.57%,心理暴力发生率为5.87%,躯体暴力发生率为3.57%,性暴力发生率为2.14%;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家庭收入、职业及文化程度是影响家庭暴力发生的主要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家庭收入(OR=0.395),配偶酗酒(OR=3.571),配偶文化程度(OR=0.410)是影响家庭暴力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罗湖区围产期妇女存在一定的家庭暴力发生情况,应该引起重视;家庭经济收入和职业是影响家庭暴力发生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孕妇 家庭暴力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急诊科护理人员遭受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给医院暴力事件预防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详细分析急诊科护士遭受暴力侵袭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措施进行防范。结果暴力事件出现主要原因和环境、职业、社会、护理人员、系统支持以及人力因素有直接关系。结论采取措施预防护理人员工作场所暴力事件,能够很好的提高护理质量,改善医患之间关系,降低暴力事件出现的概率。

  • 标签: 急诊科 暴力事件 护理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及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精神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确定暴力行为的方式、对象及护理干预对策。结果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具有若干主要特征,如容易发生暴力行为、暴力行为主要方式、暴力行为对象等特点,暴力行为的发生在先兆行为、语言、情感等方面具有先兆特性。结论对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要在充分了解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特征与诱发因素,多途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护理与防范,最大限度减少暴力危害。

  • 标签: 精神病 暴力行为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应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门诊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82例,随机抽取41例作为实验组,给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另41例作为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6软膏治疗,共治疗1个月,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积分。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应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面部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他克莫司软膏 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行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心理行为干扰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笔者随机选取了2013.02.16-2015.12.16期间于本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1-60的排序,基数号患者为一组,实施常规的护理办法,偶数号患者为另一组,实施常规护理+心理行为干预,对比分析两组的心理状态、暴力攻击行为以及精神病因子。结果通过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手段,两组患者的暴力行为和精神情况都有所好转,但是偶数组患者在心理状态、暴击攻击行为以及精神病因子方面的转变优于基数组。结论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实现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的优良转变,减少暴力行为的发展,降低暴力行为心理行为因子。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暴力行为 行为心理 心理干预 暴力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为防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4年7月之间收治的322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干预措施;选择2014年8月-2015年7月之间收治的341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全面分析患者病情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表现实施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暴力行为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暴力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同样显著(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为防范中具有一定的效果,同时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重性精神疾病 暴力行为防范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团体心理辅导在降低封闭式病房男性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调查。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5年12月间68例封闭式病房男性精神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入组,每组34例,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分别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常规心理护理后暴力行为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有2例伤人、5例毁物、4例言语恐吓行为,暴力行为发生率为32.4%;对照组有4例伤人、7例毁物、9例言语恐吓行为,暴力行为发生率为58.8%,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团体心理辅导能够降低封闭式病房男性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

  • 标签: 团体心理辅导 封闭式病房 男性精神病患者 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