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捐献周期多次采血小板(PLT)对捐献者血小板生成素(TPO)的影响。方法:研究抽取献血者样本共90例,样本抽取年限为2021.01~2022.05,均接受多次采PLT,按照不同捐献周期将全部样本分为3组,各30例。所有对象均接受5次采PLT,甲组为间隔2w,乙组为间隔3w,丙组为间隔4w。对比各组不同捐献次数下TPO水平。结果:统计显示,甲、乙组第2、3、4、5次机采PLT时TPO水平较首次机采明显降低(P<0.05);但丙组不同捐献次数下机采PLT时TPO水平变化较小,且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捐献周期多次采PLT对捐献者TPO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间隔4w机采1次PLT的安全性相对较高,因此需予以重视和推广。

  • 标签: 捐献周期 多次单采血小板 捐献者 血小板生成素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多次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总蛋白(TP)、叶酸(FOL)、血小板生成素(TPO)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捐献血小板≥16次且捐献量≥29U的献血者99名(男84名、女15名)作为试验组(捐献组),随机选择首次仅捐献全血献血者100名(男86名、女14名)作为对照组(未捐献组),检测其TP、FOL、TPO水平;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按照不同捐献次数(16-50次、51-100次、≥101次)、不同捐献量(0U、29-100U、106-160U、161-271U)、不同性别分亚组讨论.结果捐献组与未捐献组之间比较TP,P=0.026;FOL,P=0.019;TPO,P=0.006,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P,男性和女性未捐献组〉捐献组(66.98〉64.63;66.66〉63.11);FOL,男性和女性捐献组〉未捐献组(6.31〉5.95,7.79〉6.94),但捐献组与未捐献组TP、FOL仍在正常参考范围之内;TPO,男性和女性未捐献组〉捐献组(55.270〉36.567,56.058〉53.551).不同捐献次数间比较:男性TP、TPO,P值分别为0.027、0.028,认为不同捐献血小板次数对男性献血者TP、TPO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认为对男性FOL的水平影响有限(P=0.498,P〉0.05);女性TP、TPO,P值分别为0.506、0.285,认为不同捐献血小板次数对女性献血者TP、TPO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但对女性FOL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5).不同捐献量之间比较:男性TP、FOL,P值分别为0.066、0.490,认为不同献血量对男性献血者TP、FOL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对TPO的影响有差异性(P=0.030,P〈0.05,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的TP、TPO,P值分别为0.728、0.356,认为不同献血量对女性献血者TP、TPO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对女性FOL影

  • 标签: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 血清总蛋白 叶酸 血小板生成素
  • 简介:目的观察连续多次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常规和血栓弹力图(TEG)的影响,以保证血小板的采集质量和献血者的自身健康。方法分别检测观察组(连续固定采集血小板时间大于1年,每次间隔15~20d)与对照组(首次采集血小板或距上次采集时间超过1年)采血前后的血常规、TEG常规指标(R值、K值、α角、MA值)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采血前后观察组较对照组MPV、PDW均增大(P〈0.05),而PLT及TEG各参数(R值、K值、α角、MA值)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采血后较采血前K值、MPV、PDW增大(P〈0.05),α角、MA值、PLT减小(P〈0.05);对照组采血后较采血前K值、MPV增大(P〈0.05),α角、MA值、PLT减小(P〈0.05)。结论频采献血者MPV、PDW均增大,但其血小板的数量及功能仍在正常范围,即频采不会损害献血者的健康及血小板的采集质量,可以保证血小板输注疗效,满足临床用血的需要。

  • 标签: 献血者 机采血小板 血栓弹力图 血常规
  • 简介:目的:了解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按照采血小板捐献情况分为2组,实验组为参加过采血小板的献血者153例,对照组为以往无献血史,首次来血站献血且符合献血条件,共189例,利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WBC、RBC、Hb、HCT、PLT、PDW、PCT、MPV及IPF比例等项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男性献血者WBC、PC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BC、Hb、HCT、PLT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PDW、MPV、IPF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女性献血者WBC、RBC、Hb、HCT、PLT、PCT、MPV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W、IPF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进行采血小板捐献,对于男性献血者除加快RBC、PLT的骨髓造血功能外,并未加速IPF上升,相反促进PLT成熟。对于女性献血者则由于自身早期的生理性周期性失血,女性献血者的RBC、PLT等指标已受自身免疫负反馈调节而耐受,但对于多次捐献血小板的女性献血者,可能血小板生成能力较男性献血小板者增加有关。

  • 标签: 网织血小板 单采血小板 骨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献血者多次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60名自愿捐献采血小板≧10次的献血者(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在末次采血小板前抽取献血者空腹全血2ml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并吸取血浆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酶Ⅲ(ATⅢ)、D-二聚体的检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献血者多次采血小板后,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抗凝酶Ⅲ、D-二聚体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以内。结论适量多次捐献血小板(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献血者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参数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内,无明显变化,不会引起献血者的身体伤害。

  • 标签: 多次单采血小板 凝血功能的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多次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择取50例献血者,所选献血者均进行间隔14天以上持续1年的多次采血小板,对照分析采前后献血者健康状况。结果相比于采前,采后献血者血小板计数水平下降、血小板分布宽度增大,大型血小板比率增高,P<0.05;采前后献血者红细胞压积、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采前后献血者IgG、IgM、IgA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献血者来说,多次采血小板不会对其健康状况产生严重影响,尽管血小板计数水平、血小板分布宽度、大型血小板比率发生改变,但仍处于参考范围中,所以间隔14天以上的持续1年多次采血小板不会影响献血者健康。

  • 标签: 多次单采血小板 献血者 健康状况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采血小板者的筛选、采集细节和观察处理,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保证了捐献者的安全和血小板产品的质量。

  • 标签: 血小板 筛选采集 浅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次采血小板对献血员身体健康的影响,根据其血常规检测结果,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月期间自愿参与机采血小板的102名献血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每2周1次的频率机采血小板,分别对献血员献血前、献血后4周和献血后24周的血常规进行检验,观察其变化。结果献血员献血前、献血后4周和献血后24周的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等多项血常规指标水平对照相仿(P<0.05)。在多次采血小板期间,献血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4%。结论多次采血小板对献血员血常规并无显著的影响,不会损害献血员的身体健康,是一种安全的血液捐献方式,能够为临床医疗服务提供重要的支持。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献血频次 血常规
  • 简介:21世纪临床输血已经进入成分输血时代,机采血小板的应用得到了临床医学的广泛认同。但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如何安全有效节省献血后按压止血的时间,避免因更换手指按压带给献血员麻烦及按压失败导致出血,造成献血员心理负面影响等。我科于2013年1月应用采血护士手指按压献血员手指的同时按压创可贴的方法,取得较好效果。

  • 标签: 按压方法 献血后 单采血小板 穿刺点 机采血小板 手指按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采血小板的采集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方法我院担负输供血的输血科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血站,我院的输血科每年可以采集采血小板1700例,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随机选取60例献血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采前血小板计数的高低均匀分成三组,(150~200)×109/L为A组,(200~250)×109/L为B组,(250~300)×109/L为C组,每组各有20例。对三组献血者者的采前不同血小板计数中全血处理量、血小板收集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B组、C组献血者的全血处理量(ml)分别为2619±235、2066±198、1774±204;A组、B组、C组献血者的血小板收集量(×1011/袋)分别为2.25±0.27、2.72±0.43、2.77±0.47,三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挑选时,应该尽可能挑选采前外周血血小板>200×109/L的献血者,以保证良好的血小板收集量,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全血处理量 血小板收集量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发生献血反应的80名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结果采血小板献血者2543例中,出现献血反应80例,发生献血反应率为3.15%。其中轻度反应58例(72.5%),中度反应19例(23.8%),重度反应3例(3.8%)。枸橼酸盐中毒、心理因素、空腹和饥饿等因素是发生采献血反应的重要原因,分别占40.0%、25.0%、11.25%。结论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全程服务质量,有利于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和保留,确保临床用血的需要。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献血反应 献血者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观。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4年8月308例采血小板输注治疗患者,分析低频、中频、高频输注患者的有效率、不同病变患者输注情况以及输注频率与血小板输注有效率。结果输注次数增加时临床输注有效率下降,肿瘤、外科手术、其他病变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具有较高有效率,输注后lh、24h中PLT、CCI、PPR对比,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减少时应掌握患最佳输注时间,严格把握输注指征,增加血小板输注效果。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输注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