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直接测定血浆中纤维蛋白含量,可反映纤维蛋白增高或减低的实际状态。血浆纤维蛋白(Fg)是参与血液凝固的一种血浆蛋白质,称为凝血因子,在止血与血栓方面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纤维蛋白原 测定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纤维蛋白(Fg)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纤维蛋白水平。结果研究组纤维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面积越大、梗死程度越严重纤维蛋白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是脑梗死患者良好的检测指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梗死面积大小与纤维蛋白水平呈正相关性。

  • 标签: 脑梗死 纤维蛋白原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lauss法和PT演算法在纤维蛋白测定比较。方法对80例随机标本进行检测,分别采用PT演算法和Clauss法进行测定纤维蛋白含量。结果用Clauss法和PT-der法同时测定正常参比血浆10次,两法均变异系数小,重复性好,说明仪器精密度好。将Fbg在大于4g/L、2~4g/L和小于2g/L的范围。2~4g/L、小于2g/L范围内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Fbg大于4g/L范围时,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lauss法准确性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测定人体内Fbg的水平为患者的出凝血功能判断提供了证据。

  • 标签: 纤维蛋白原含量 Clauss法 PT演算法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蛋白β-455G/A(FGB-455G/A)基因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浓度(Fg)、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经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的LEDVT患者153例为病例组,同期我院体检及住院患者中无LEDVT者262例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区分FGB-455G/A基因多态性,并经测序分析证实;应用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FGB-455G/A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分布不同;455AA+AG基因型在LEDVT组分布频率高,A-455等位基因在LEDVT组分布频率高(P<0.05);血浆Fg浓度在FGB-455G/A基因型之间有差异(P<0.05),455AA+AG组Fg浓度高于455GG组;多元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其他因素的作用后,Fg(OR=1.718)和455AA+AG(OR=1.739)基因型进入最后的方程。结论血浆Fg浓度升高可能是LEDVT的独立危险因素;455AA+AG基因型携带者血浆Fg浓度高,A-455等位基因与血浆Fg浓度升高相关;FGB-455G/A基因多态性与LEDVT有关,455AA+AG基因型携带者LEDVT易感性增加,A-455等位基因可能是LEDVT发病的遗传危险因素。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原 基因多态性 FGB-455G/A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Fg)水平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及低分子肝素治疗对其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各50例,并设立健康对照组50例。抗凝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分别于治疗第1天和第10天检测血浆Fg水平,并在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第1天和第10天血浆F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治疗前后Fg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无差异,治疗后,抗凝组较非抗凝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低分子肝素干预治疗10天后,抗凝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非抗凝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浆Fg水平明显增高,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能降低患者血凝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脑血栓诊断中测定血浆纤维蛋白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75例作为研究组,并择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5名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通过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水平,对两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同时,对研究组患者行以溶栓治疗,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研究组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研究组血浆纤维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小时、3天研究组血浆纤维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血浆纤维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脑血栓诊断中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可以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可以对治疗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对预测心血管栓塞事件、评价溶栓效果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浆纤维蛋白原 脑血栓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纤维蛋白是重要的凝血因子,其临床监测方法多样。纤维蛋白的准确测定在凝血病、心脑血管疾病、肝病、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遗传性低纤维蛋白血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研究,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抽取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全部家系成员外周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血栓弹力图。纤维蛋白活性和抗原分别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PCR扩增纤维蛋白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先证者凝血酶原时间(15.2 s)、凝血酶时间(18.7 s)延长,纤维蛋白活性(1.60 g/L)及抗原(1.61 g/L)成比例降低;血栓弹力图显示K值(4.8 min)延长,Angle值(42.3°)减小。先证者父亲、女儿、儿子、哥哥及先证者哥哥幼女检测结果与之相似。先证者FGG基因的第5外显子存在c.510_512发生微小缺失突变。结论新发现的FGG基因第5外显子c.510_512del(Gln170_Ile171 del ins His)杂合错义突变是导致本研究家系遗传性低纤维蛋白血症发生的分子机制。

  • 标签: 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纤维蛋白原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和优选人纤维蛋白中枸橼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反相色谱法(reverse-phase chromatography,RPC)和比色法测定枸橼酸离子含量。两种方法分别在精密度、重复性、加标回收率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考察,之后又对RPC在线性范围、专属性和耐用性方面进行进一步考察。结果两种方法测定样品的结果数据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PC专属性良好,枸橼酸含量在0.25~4.00 mmol/L范围内,与峰面积或紫外吸光度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0.999。RPC和比色法的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分别为1.25%和1.57%;中间精密度的RSD分别为1.02%和1.66%;高、中、低3个浓度水平加标样品平均回收率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要求(90%~108%)。RPC在0.4~0.6 ml/min流速范围和经磺基水杨酸处理后样品放置6 h内耐用性良好。结论RPC和比色法均可满足检测应用要求,但RPC操作简便、快速、稳定,更适合人纤维蛋白中枸橼酸含量检测。

  • 标签: 人纤维蛋白原 枸橼酸含量 方法学验证 色谱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的临床变化。方法择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84例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进行研究,对所选患者输血前、输血后的纤维蛋白以及血小板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输血前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均明显比输血后高,且输血1天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均明显比输血后2天低,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输血前患者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比输血后低,且输血1天后患者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比输血2天后高,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过大量输血,患者纤维蛋白得到溶解,稀释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水平降低,应引起临床重视。

  • 标签: 大量输血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分析大量输血后对纤维蛋白与血小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所接收的38例大手术需大量输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均予以大量输血,之后对比输血前与输血后的纤维蛋白与血小板变化,且对其凝血功能进行观察。结果输血前后的纤维蛋白、血小板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的TT、PT、APTT指标均比输血前长,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大量输血后,其纤维蛋白与血小板水平将显著降低,且将影响到凝血功能;因此,需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大量输血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次研究围绕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的临床变化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9月-2020年8月需要大量输血的15例患者病例,经判定符合研究标准后纳入本次研究,研究期间主要针对患者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在输血前后的变化以及患者大量输血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 输血前:患者纤维蛋白水平为(4.84±0.46)g/L、血小板水平值(176.33±61.56)×109 /L;输血后:患者纤维蛋白水平为(2.09±0.90)g/L、血小板水平值(82.03±25.66)×109 /L;大量输血前后各项水平值差异明显,输血后水平值偏低,P<0.05,即检验有意义。统计患者抗凝血功能障碍、低温症、枸橼酸中毒 、高血钾、呼吸功能不全及携氧功能障碍发生率,统计结果分别为:1(6.67%)、2(13.33%)、1(6.67%)、1(6.67%)、2(13.33%)、2(13.33%)。

  • 标签: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 大量输血
  • 简介:摘要肝纤维蛋白贮积症(hepatic fibrinogen storage disease,HFS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属于内质网贮积病的范畴。其特征为异常纤维蛋白滞留在肝细胞内质网中,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慢性肝病,严重可致肝硬化,同时导致血浆纤维蛋白的缺乏,与编码纤维蛋白相关肽链的基因突变相关。该文将从纤维蛋白的分子结构、基因以及肝纤维蛋白贮积症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分子遗传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纤维蛋白原贮积症 组织病理 基因突变 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陷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蛋白(Fib)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从而为脑梗死判定预后以及抗纤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76例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应用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进行评分。入院时检查Fib>4g/l为增高组(a组),Fib<4g/l为正常组(b组),经过治疗2个月、4个月再进行评分,分析两组之间与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发病2个月及4个月后,a组的评分改善不及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b水平高低是评价病情及估计预后的指标之一。

  • 标签: 纤维蛋白原 脑梗死 痴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蛋白(a)及血浆纤维蛋白检测与心绞痛的临床关系。方法临床确诊为心绞痛的78例患者与单纯冠心病不伴心绞痛的70例患者进行检测分析,比较其结果。结果观察组Fib和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LG(a)和Fib可作为心绞痛患者检测的临床指标选择。

  • 标签: 脂蛋白(a)及血浆纤维蛋白原 心绞痛 临床关系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正常妊娠妇女在妊娠的不同时期的血浆纤维蛋白( Fg)含量的变化情况。方法 利用全自动血凝仪对我院产科门诊就诊的早、中、晚三个时期孕妇各 400例及非孕健康育龄妇女 400例进行 Fg测定,将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妊娠各期 Fg测定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妊娠各期间的测定结果也存在随孕周的增加 Fg结果逐渐增加,尤以孕晚期增加明显。结论 随着孕期的增加,孕妇 Fg逐渐增高,有利于止血,但也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因此,孕期测定凝血指标对掌握孕妇凝血功能状况、预防产后出血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孕妇 血浆纤维蛋白原 [分类号 ] R446.1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肝脏纤维蛋白储积病(fibrinogen storage disease,FSD)的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FSD 4例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超微结构及基因测序结果,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FSD,男患儿3例、女患儿1例,年龄为3岁3个月至6岁,中位年龄为3岁4个月。临床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和凝血功能异常;2例有家族史。肝脏活检组织学显示肝细胞脂肪变性,伴纤维组织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胞质内可见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的嗜酸性小体,周边围以透亮空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嗜酸性小体对抗纤维蛋白抗体呈阳性反应。电镜下嗜酸性小体由粗面内质网腔扩张,大量管状结构排列成弯曲条束形的指纹样结构。基因测序发现2例FGG突变位于第8号外显子c.1106A>G(p.His369Arg)和c.905T>C(p.Leu302Pro),1例位于第9号外显子c.1201C>T(p.Arg401Trp)。另1例未检出致病变异。结论FSD是一种少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肝功能异常伴低纤维蛋白血症。肝脏活检组织学显示在脂肪变性、纤维化和炎性背景中,肝细胞胞质内可见周围透亮空晕的嗜酸性包涵体,抗纤维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电镜下具有指纹样结构进一步证实FSD。FGG测序检出第8号或第9号外显子致病性突变可明确解释其表型,但未检出相关变异不能排除FSD的诊断。

  • 标签: 儿童 纤维蛋白原 外显子 肝脏纤维蛋白原储积病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将探讨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与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需要大量输血的15例患者病例,经判定符合研究标准后纳入本次研究,患者年龄跨度20-70岁,均数(45.37±3.68)岁;男性共9例,占比(60.00%)、女性共6例,占比(40.00%);患者输血量均超过1600ml,或1小时内患者输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50%,输血速度>1.5ml/(kg·min)。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血型等常规术前检查。在对患者进行输血前,对其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相关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待手术时间明确后,患者、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均需做好充足的术前准备,为了防止输血期间患者有应激反应出现,需要在术前将血液复温处理。结果:输血前:患者纤维蛋白水平为(4.84±0.46)g/L、血小板水平值(176.33±61.56)×109/L;输血后:患者纤维蛋白水平为(2.09±0.90)g/L、血小板水平值(82.03±25.66)×109/L;大量输血前后各项水平值差异明显,输血后水平值偏低,P<0.05,即检验有意义。统计患者抗凝血功能障碍、低温症、枸橼酸中毒、高血钾、呼吸功能不全及携氧功能障碍发生率,统计结果分别为:1(6.67%)、2(13.33%)、1(6.67%)、1(6.67%)、2(13.33%)、2(13.33%)。结论:患者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经大量输血后变化明显,会影响到凝血功能,导致不同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率升高,所以,为了使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安全性得到保障,应减少大量输血的可能性。

  • 标签: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 大量输血
  • 简介:摘要1例78岁女性患者因淋巴瘤复发给予奥布替尼100 mg口服、1次/d,用药第2天患者粪潜血呈弱阳性,3 d后纤维蛋白0.61 g/L,经冷沉淀凝血因子和冰冻血浆静脉滴注治疗后,纤维蛋白略有恢复,患者未按医嘱规律服用奥布替尼,纤维蛋白恢复至1.71 g/L。再次给予规律奥布替尼治疗,纤维蛋白降至0.74 g/L,并出现双下肢内侧皮肤多处不规则瘀斑及出血点。停用奥布替尼,给予2次冷沉淀凝血因子10 U静脉滴注后,患者纤维蛋白恢复至2.17 g/L。再次给予奥布替尼治疗后,纤维蛋白降至0.94 g/L,再次间断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3次,患者纤维蛋白恢复至3.82 g/L。考虑患者纤维蛋白降低为奥布替尼所致。

  • 标签: 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奥布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