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测定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急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测定的临床应用

张永颖

张永颖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研究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面积越大、梗死程度越严重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是脑梗死患者良好的检测指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梗死面积大小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性。

【关键词】脑梗死;纤维蛋白原;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6-0100-02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致死率、致残率极高,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位于我国首位。脑血管疾病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为主,占70%左右,而急性脑梗死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且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但其临床治疗效果还不是很好。如何减少以及预防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是临床研究人员一直关注的问题。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与患者性别、年龄、血脂、家族史等有一定关联,且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主要发病人群。生物标志物为一个反应正常生物过程、病理过程或治疗后药理反应的指标,具有能被客观检测和评估的特性[1]。血液生物标志物已实际应用于临床。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关注脑梗死的病因学机制,尤以凝血、纤溶等与脑梗死的关系为著。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24h内入院,均为首次发病。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43~77(64.2±11.8)岁。另选取同期体检中心健康成人100例作为对照组,男53例,女47例;年龄42~76(64.1±10.9)岁。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及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测方法

征得患者或照料者同意后,于发病72h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2ml,枸橼酸钠抗凝,应用希森美康CA-8000血凝仪测定血浆FIB浓度,其正常值为2~4g/L。其中>4g/L为FIB增高,<2g/L为FIB降低。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以中位数(M)及四分位数(P25,P75)表示,差异统计学意义检验采用秩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

2.结果

研究组血浆FIB(4.11±1.88)g/L,对照组(2.48±0.63)g/L,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腔隙性脑梗阻(3.14±0.82)g/L、小面积脑梗死(4.21±1.21)g/L、大面积脑梗死(5.23±1.55)g/L。不同病灶血浆FIB水平不同,且随病灶面积增大而增高。

3.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医学中一项比较常见的脑科疾病,主要是指患者因为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氧和缺血等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者脑软化症状,多为脑栓塞、脑血栓形成和腔隙性梗死等,在脑卒中患者的病发率中占80%[2]。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以及脑动脉狭窄程度等都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我国老年人口增多,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脑梗死的发病率随之逐年增加。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初次发病以后,其在短时间内再次发生脑梗死的几率会增大,患者身体健康水平随着发病次数的增多而降低,最终出现残疾,甚至死亡。临床对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干预纤溶酶原激活物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同时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给予正确的饮食护理、用药指导等,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要彻底治愈急性脑梗死,减少其发病率,做好预防措施的这条道路还很漫长,还需临床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探讨、研究。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发现并有效控制各种危象因素对其治疗以及早期预防具有重大意义,可能会减少脑卒中发生率,降低其致残、致死率等。

脑梗死的生理过程是凝血和纤溶系统平衡异常,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原为凝血系统最主要成分,也是一种急性反应蛋白,在急性脑梗死时,心脏病和冠心病患者中明显升高,同时纤维蛋白原是血浆黏度的主要组成成分,能增强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使机体处于高黏和高凝状态,最终导致机体血栓的形成。血浆FIB参与凝血、血小板聚集和纤溶等过程,临床研究发现,高水平FIB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FIB被视为是与胆固醇同样重要的危险因素,是与脑梗死、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指标。血浆FIB水平升高导致急性脑梗死发生可能原因有两种,⑴血浆FIB参与脑动脉硬化形成的全过程,能使平滑肌细胞肥大、增生,并使内皮细胞迁移、变性;⑵血浆FIB是血液凝固系统中的重要因子,作为血液主要组成成分,分子量大,浓度高且有聚合作用,是除红细胞外决定血液黏度的第二重要因素,血浆FIB通过增加血黏度而减慢血流速度,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附着于受损血管壁上,促进局部血管梗死的形成。因此,血浆FIB的检测在急性脑梗死病程中具有重要价值[3]。

综上所述,检测脑梗死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可及早发现患者病情,提高诊断和治疗有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武喆,韩登峰,张小宁.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平均体积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性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9(1):20-23.

[2]于甜甜.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0):49-50.

[3]刘燚隆,王香芝,侯芳素等.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4,7(12A):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