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类抗生素含量分析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我院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类抗生素含量分析的相关数据,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类抗生素含量分析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对照组采用光化学荧光含量分析法进行分析,观察两组的含量分析效果。结果观察组分析方法的使用范围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分析方法的专属性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分析方法的含量分析应用成本以及灵敏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类抗生素含量分析方法中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范围较广以及灵敏度较高,而光化学荧光含量分析法的适用范围较小,但是灵敏度较高,专属性较强。

  • 标签: 头孢菌素类 抗生素类 抗生素含量 分析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的合理性。方法利用中国知网检索2007年~2013年医药学文献,综合分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的体外试验用药和临床效果。结果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都表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有效地降低耐药性、大大地扩大了抗菌谱,使治疗效果得到改善,打破了传统的快速抑菌剂和快速杀菌剂不能联合应用的理论。讨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利大于弊,当下,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都证明这两类药物的联合应用对临床治疗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beta 内酰胺类抗生素 联合应用 合理性
  • 简介:摘要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抗菌活性高、抗菌谱广等特点,为了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相关作用机制和基本药理作用,我院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相关综述。

  • 标签: &beta -内酰胺类抗生素 研究进展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在临床中,感染性疾病治疗时比较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比如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同时,该类抗生素也可用于治疗部分非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特发性肺纤维化等,治疗效果均比较好。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其在临床中应用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即综述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 标签: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临床应用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在我院门诊及住院就诊的病人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现状。方法一是在2014年9月期间在我院门诊部就诊并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的病人中随机选取200例作为总样本,了解其以前应用抗生的情况,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对患者进行抗生应用方面的教育;二是对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这一年在我院住院治疗并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病人中随机选取2000份病历作为总样本,分析我院医生应用头孢菌素类的情况。结果一是在对患者进行抗生应用方面的教育后,患者对抗生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二是我院医生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应用方面基本趋于规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有赖于患者和医生甚至是社会的共同努力。

  • 标签: 头孢菌素 抗生素 临床应用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多糖肽类抗生素在住院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评价其用药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某院2014年1—12月使用多糖肽类抗生素的住院患者,记录其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病例727例,其中感染患者471例(占64.79%)。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均以呼吸道为主(分别占39.17%、45.98%)。多糖肽类抗生素用药天数平均6.06d(4403/727)。重症监护病房(ICU)、肿瘤科及神经外科患者使用例数最多,分别为148例(20.36%)、88例(12.10%)、81例(11.14%)。单用糖肽类患者338例(46.49%),联用种类平均达4.43种,三联及以上达99例(13.62%),联用频率最高的为第二代头孢菌素类(20.48%)。多糖肽类抗生素中使用万古霉素450例(61.90%),使用替考拉宁260例(35.76%),万古霉素与替考拉宁同用17例(2.34%)。共分离病原体847株,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111株,13.10%)、肺炎克雷伯菌(80株,9.45%)、铜绿假单胞菌(68株,8.03%)及金黄色葡萄球菌(54株,6.37%),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50株。经多糖肽类抗生素治疗后有效490例,有效率为67.40%。727例患者中,用药合理86例(11.83%),基本合理315例(43.33%),不合理326例(44.84%)。结论该院多糖肽类抗生素使用情况基本合理,但对适应证的把握有待加强。

  • 标签: 多糖肽类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加上 β内酰胺酶稳定,毒性小,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敏感细菌感染的治疗中。但在抗生滥用的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诱发的不良后果应值得临床进一步重视。医师在应用的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病情特点、药物药理特性进行合理选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以有效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此外,应加大对患者的监护力度,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实施救治,以提高用药安全性,确保患者安全。

  • 标签: 头孢菌素类 抗生素 特点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特点及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9月,医院收治的114例患者,均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特点及临床应用。结果所选114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13例,发生率为11.40%;治疗效果满意108例,满意率为94.74%。使用口服剂型87例,使用率为76.32%,使用针剂型27例,使用率为23.68%。第1代药物使用率为22.81%(26/114),第2代药物使用率为12.28%(14/114),第3代药物使用率为39.47%(45/114),第4代药物使用率为25.44%(29/114)。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用药情况较为合理。应持续加强药物规范使用管理,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满意率。

  • 标签: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特点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头孢类抗生素可导致不良反应,研究导致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48例因使用头孢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探究中不良反应主要是过敏反应以及肾损伤、中枢神经损伤,发生率分别是83.33%(40/48)、58.33%(28/48)、58.33%(28/48);本组探究中引发不良反应的头孢类抗生素药物种类是8种,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是头孢曲松,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也是头孢曲松。结论头孢类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且较为容易引发不良反应,尤其是头孢曲松药物,因此,临床治疗期间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时需要确保合理使用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用药安全。

  • 标签: 头孢类抗生素 不良反应 危险因素
  • 简介:分析了4种常见的喹诺酮类抗生素(QNs)对发光菌(Photobacteriumphosphoreum)的单一毒性和等毒性比例下的联合毒性作用,基于毒性单位法(TU)、相加指数法(AI)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TI)评价混合体系联合毒性的作用类型。加替沙星、洛美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4种喹诺酮类医药品对发光菌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0.084×10^-3、0.137×10^-3、0.129×10^-3和0.151×10^-3mol·L^-1。不同的评价方法对4种QNs的联合效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多元混合体系呈现为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结合分子结构特征和不同取代基相互作用,初步分析了联合毒性机理,进一步的毒性作用机制还需通过对生物生理生化反应等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多种QNs混合体系呈现拮抗作用为主,揭示了此类医药品在环境中的联合使用可能导致药效降低以及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 标签: 喹诺酮类抗生素 发光菌 单一毒性 联合毒性 毒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注射用头孢孟多等10种头孢类抗生素与注射用盐酸氨溴索配伍禁忌。方法按照药品使用说明,将注射用头孢孟多等抗生与注射用盐酸氨溴索原溶液混合反应,

  • 标签: 头孢类抗生素 盐酸氨溴索 配伍禁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临床科室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出院病历1488份,对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本研究抗生使用率为39.31%,其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率为12.10%,以儿科、内科最为多见;其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以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红霉素为主。结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基层医院临床科室使用基本合理,但相较于其他抗生有增加趋势,通过加强对基层医院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监督管理,以保证安全使用。

  • 标签: 基层医院 大环内酯类 抗生素 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不同种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不尽相同。应用时,应正确诊断疾病并根据检验结果和不同药物的作用特点选择敏感药物,联合用药合理,短期达到冲击血药浓度,观察并处理过敏反应、胃肠反应、菌群失调、凝血功能障碍和肝肾毒性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使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合理应用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分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2013年1-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85例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94例碳青霉烯类敏感铜绿假单胞菌(CSPA)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结果CRPA感染组在神经外科(40.0%)和ICU(22.4%)的占比显著高于CSPA感染组(16.0%和9.6%);CRPA感染组原发疾病主要为脑外伤(30.6%)和脑血管意外(21.2%),显著高于CSPA感染组的11.7%和8.5%;CRPA感染组患者的发热、意识状态改变及严重低蛋白血症占比明显高于CSPA感染组;CRPA感染组39例(45.9%)存在复数菌感染,高于CSPA感染组的23例(24.5%);CRPA感染组抗菌药物治疗有效者38例(44.7%),低于CSPA感染组的74例(78.7%);CRPA感染组病情恶化47例(55.3%),包括死亡14例(16.5%)显著高于CSPA感染组的20例(21.3%)和1例(1.1%)。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临床感染CRPA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先前应用碳青霉烯类、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留置鼻饲管和机械通气。结论CRPA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但治疗困难,预后更差,其控制关键在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针对危险因素做好医院感染防控。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碳青霉烯类耐药 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对策。方法 将我院 2016 年 8 月至 2017 年 7 月进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 125 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种类、用药方式、用药时间等基线资料,分析不良反应情况,制定有效地预防措施。结果 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所占比最高,达到 4.8% ; 16 ~ 25 岁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比例最高,分别为 16.8% 和 15.2% ;分析所有类型抗生出现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显示不良反应出现率头孢菌素类占 43.27% ,相较于其他药物,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注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71.14% ,显著高于其他注射方式,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首次用药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5.33% ,相较于其他时间段用药,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采取针对有效的应对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头孢菌类抗生素 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中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并探讨有效管理策略。方法择取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76例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选患者的具体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类型进行分析。结果从用药种类上进行分析,76例患者主要使用头孢曲松(46.05%)、头孢噻肟(10.53%)、头孢拉啶(19.74%)、头孢哌酮舒巴坦(23.68%)四种药物。76例患者中,44.74%的患者出现过敏反应,30.26%的患者出现消化系统反应,11.84%的患者出现血液系统反应,10.53%的患者出现泌尿系统反应,2.63%的患者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相比于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尽管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更强的抗菌活性以及更广的抗菌谱,但也存在较多不良反应,对于此临床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应以患者具体情况为依据计划用药,并做好有效监督和管理工作,使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更加安全、可靠。

  • 标签: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临床应用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