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它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性活跃人群、男男性行为人群和性工作者是高危人群。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会导致不孕不育、盆腔炎、尿道炎、早产和死产等不良结局,早发现和早治疗是预防不良结局发生的关键。本文就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不良结局和预防措施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衣原体,沙眼 不良结局 健康教育 筛查 规范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小鼠肺炎株(Chlamydia muridarum, Cm)呼吸道感染对巨噬细胞浸润及向M1/M2极化的影响。方法经鼻腔给予C57BL/6小鼠1×103包涵体形成单位(inclusion-forming units, IFU)Cm建立小鼠沙眼衣原体呼吸道感染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中F4/80+总巨噬细胞及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Ⅱ,MHC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CD206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肺组织中iNOS、CD206、CCL2 mRNA表达。结果Cm呼吸道感染诱导小鼠肺组织中巨噬细胞增加,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后第3天F4/80+巨噬细胞显著增加,并且持续到第7天;Cm感染后,M1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CD86、MHCⅡ及M1型巨噬细胞相关趋化因子CCL2表达增加,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M2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CD206逐渐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M1型巨噬细胞活化指标iNOS在感染后增加,第7天达到高峰。结论Cm呼吸道感染后可诱导巨噬细胞在肺组织大量浸润,且向M1型巨噬细胞极化。

  • 标签: 沙眼衣原体小鼠肺炎株 巨噬细胞 极化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持续感染可能导致女性盆腔炎、异位妊娠和输卵管性不孕,男性尿道炎、附睾炎等诸多并发症,是国内外疾病控制的热点和难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沙眼衣原体异常网状体可能是导致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综述通过不同体外条件下诱导的沙眼衣原体异常网状体,分析其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特征,以期确立异常网状体在治疗抵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异常网状体相关因素的识别,为亚临床难治性慢性感染的检测提供新的诊断目标,是找到治疗沙眼衣原体感染并发症的适当方法的先决条件,对于识别后基因组时代的新靶点至关重要。

  • 标签: 沙眼衣原体 异常网状体 持续感染 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市STD相关门诊无症状就诊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于2018年4月15日至5月16日在深圳市南山区、罗湖区、宝安区、龙岗区、盐田区、龙华区的22家医疗机构招募STD相关门诊就诊者,完成知情同意后,收集其社会人口学相关信息并采集尿液标本进行CT核酸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T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无症状就诊者CT感染率为7.16%(250/3 492)。单身(aOR=2.29,95%CI:1.65~3.16)、外地户籍(aOR=1.49,95%CI:1.04~2.13)、最近1年未检测CT(aOR=2.04,95%CI:1.03~4.05)是无症状就诊者CT感染的危险因素。外地户籍中,大专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9.25%(2 176/2 438),年龄≤30岁占51.29%(1 255/2 447),≤30岁者感染CT的风险是>30岁者的1.73(95%CI:1.28~2.34)倍。结论深圳市STD相关门诊无症状就诊者CT感染率较高,应针对性活跃年龄段、单身、文化程度较低、最近1年未检测CT的STD相关门诊就诊者开展CT常规筛查,提高重点人群对CT基本知识及不良结局的知晓率,预防不良结局的发生。

  • 标签: 性传播疾病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 无症状就诊者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呼吸道感染对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s, AMs)和肺间质巨噬细胞(interstitial macrophages, IMs)浸润并向M1型或M2型极化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以鼻腔吸入沙眼衣原体小鼠肺炎菌株(Chlamydia muridarum, Cm)建立小鼠沙眼衣原体呼吸道感染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m呼吸道感染后0 d、3 d、7 d、14 d肺组织中AMs (CD45+F4/80+CD11c+)和IMs (CD45+F4/80+CD11c-)比例并分析细胞数目,同时检测AMs和IMs中M1型巨噬细胞(CD80+、CD86+、MHCⅡ+、iNOS+细胞)比例和M2型巨噬细胞(CD206+、Arg1+细胞)比例。结果(1)Cm呼吸道感染诱导AMs和IMs浸润,与未感染组(0 d)比较,感染后3 d AMs和IMs比例和数目显著增加(P<0.05和P<0.01),感染后7 d AMs和IMs数目均达峰值(P<0.001)。(2)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后3 d AMs中CD80+和CD86+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和P<0.01);AMs中MHCⅡ+细胞比例在感染后持续升高,于14 d达峰值(P<0.05),CD206+细胞比例在感染后持续降低(P<0.05)。(3)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后3 d IMs中CD80+和CD86+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和P<0.001),感染后14 d MHCⅡ+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1),CD206+细胞比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AMs中iNOS+细胞比例在感染后持续升高(P<0.01);AMs中Arg1+细胞比例在感染后持续降低,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后7 d和14 d显著降低(P<0.05)。IMs中iNOS+细胞比例于感染后7 d达峰值(P<0.001),IMs中Arg1+细胞比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m呼吸道感染诱导AMs和IMs浸润并刺激AMs和IMs向M1型巨噬细胞极化,减弱AMs中M2型巨噬细胞极化水平,而对IMs中M2型巨噬细胞极化无显著影响。

  • 标签: 沙眼衣原体小鼠肺炎菌株 肺泡巨噬细胞 肺间质巨噬细胞 极化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重症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病例,患者有明确的病禽接触史,临床表现为干咳、发热、呼吸衰竭,胸部CT表现为右肺下叶实变影,左肺少量渗出磨玻璃影。采用宏基因组学检测方法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检出鹦鹉热衣原体,经硝基咪唑类、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治疗后好转出院。

  • 标签: 鹦鹉热 衣原体肺炎 职业性传染病 宏基因组学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炎衣原体肺炎与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自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49例衣原体、支原体肺炎患者。根据其疾病类型不同分为支原体组(n=23)、衣原体组(n=26)。对比两组X线胸片表现及临床特征。结果:两组X线胸片表现中间质性肺炎、胸腔积液、小叶性肺炎及支气管肺炎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喘息、腹泻症状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原体组喘息、气促、发热发生率高于衣原体组,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

  • 标签: 支原体肺炎 衣原体肺炎 临床
  • 简介:摘要鹦鹉热衣原体为不典型致病菌的一种,为胞内寄生的革兰阴性菌,鸟类为最主要宿主,为人畜共患病。本文报道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收治的2例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肺炎,其中1例合并呼吸衰竭、肝功能不全,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液行二代基因测序后明确病原菌感染,后经抗感染后肺部炎症吸收好转。通过病例分享,为临床医师在诊治肺炎的临床过程中提供参考,准确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尽早明确病原体,及时调整用药方案,达到精准治疗,为疾病的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

  • 标签: 鹦鹉热衣原体 二代基因测序 肺泡灌洗液
  • 简介:摘要衣原体不仅感染生殖道黏膜,而且能够在消化道中长期存活,对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及致病有重要意义。衣原体质粒编码蛋白可以促进衣原体在消化道不同区域中的适应性,参与在上消化道黏膜组织的相互作用,使衣原体存活并长期定植于消化道。其中质粒编码蛋白pGP3参与衣原体耐受胃酸杀伤作用,对维持衣原体存活、定植于消化道有重要意义。探索研究质粒编码蛋白抵御胃液杀伤的耐酸机制,可为进一步研究衣原体通过消化道定植对生殖道感染及其致病性的影响奠定基础。

  • 标签: 衣原体 消化道 pGP蛋白 胃酸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合并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方法 临床药师对一例合并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宏基因组高通量技术检测结果、药学监护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通过抗感染、化痰、保肝等治疗,患者感染症状显著改善。结论 结合患者感染特点及宏基因组高通量技术检测病原体,精准治疗少见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

  • 标签: 社区获得性肺炎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宏基因组高通量技术(mNGS)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肺炎衣原体致其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护理手段进行讨论。方法:研究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将这一年内因肺内感染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幼儿患者作为研究目标,共采集数据35例,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分组,n1=17,n2=18,并同时作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幼儿患者在一致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差异性护理,对照组应用常态化护理措施,研究组应用针对性护理措施。观察两组幼儿患者体征改善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体征改善时间相比对照组有较大幅度改善,数据组间呈现出的差距较为显著(P

  • 标签: 幼儿肺炎 衣原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诊治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在2022年1-6月间,选取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5例,回顾性分析其诊、治方法。结果 5例都是急发病,均有发热症状,伴干咳少痰3例,伴胸闷、肌肉酸痛各2例,腹泻伴精神恍惚1例。经实验室检查得知,患者均有C-反应蛋白、转氨酶升高,低钠,且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下降等情况。经胸部薄层CT检查发现,患者都存在单侧肺叶实变影与磨玻璃影,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分类多为中性粒细胞增高。所有患者都进行BALF的收集,且开展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待mNGS结果回报之后,依据患者病情给予抗菌药,2例给予多西环素(口服),替加环素(静滴)2例,莫西沙星(静滴)1例,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后准许出院。结论 针对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而言,发热为其典型表现,无论是临床症状还是常规检查,均缺乏特异性,通过采用BALF实施mNGS,可做到明确诊断;临床多采用抗菌药(多西环素等)治疗此病,效果理想。

  • 标签: 鹦鹉热衣原体 肺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3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病例特点、诊疗过程,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结果3例患者均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均有鸟类、家禽接触史。部分患者白细胞、降钙素原增高,3例患者C反应蛋白均增高,部分患者合并Ⅰ型呼吸衰竭,3例患者胸部影像学均表现为片状模糊渗出影,部分边缘不清,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3例患者均通过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诊断,检出鹦鹉热衣原体,予以针对性治疗,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mNGS诊断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是可行的;经支气管镜行肺泡灌洗液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因其没有口腔定植菌污染,取得下呼吸道标本可信度较高,针对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或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患者可通过肺泡灌洗液mNGS明确感染源,指导后续治疗,今后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 标签: 肺炎 鹦鹉衣原体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 简介:摘要妊娠期鹦鹉热是一种严重、罕见的疾病,延误诊断会导致严重后果。本文报道1例妊娠期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表现为发热、干咳、头痛、气促等症状,及时行剖宫产娩出一健康女婴,采用二代测序诊断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使用多西环素治疗后好转出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鹦鹉热衣原体感染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收集3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鹦鹉热衣原体基因序列,回顾其诊疗经过及预后,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诊治经过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耐药数据库进行耐药基因识别。结果本研究通过肺泡灌洗液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查快速准确地诊断了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在多西环素、莫西沙星的治疗下患者症状缓解明显,3例样本中均未找到耐药基因。结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气促,病情进展较快,但临床症状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均缺乏特异性,禽类、哺乳动物接触史对诊断有重要价值。肺泡灌洗液mNGS能帮助临床快速明确诊断,早期使用多西环素、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肺炎 鹦鹉衣原体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多西环素 喹诺酮类
  • 简介:【摘要】总结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做好隔离与感染防控、体温护理、营养护理、肺康复护理、血液透析护理、心理护理及延续护理。患者住院时间为14d,经过系统的护理干预后,体温恢复正常,化验指标降至正常,肺部炎症好转,神志转淸并顺利出院。

  • 标签: 鹦鹉热 护理 肺炎 肺康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3月基于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诊断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病例8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治疗经过。结果8例患者中,男3例,女5例,中位年龄55岁,年龄范围为42~76岁。7例有禽类接触史,主要表现为高热(8/8)、咳嗽(7/8)、头痛(5/8)、呼吸困难(4/8)。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6/8),C反应蛋白升高(8/8),肝酶、心肌酶升高(5/8),血钠降低(4/8),凝血功能异常(8/8)。8例患者胸部CT均表现为大片斑片实变影,单肺病变(7/8),右侧为主,2例伴胸腔积液。诊断后给予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药物治疗,7例好转出院,1例死亡。结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通常表现为高热、咳嗽伴肺部斑片实变影,对临床可疑病例应加强询问流行病学史,尽早行mNGS检测明确病原体,及时针对性抗感染治疗。

  • 标签: 肺炎 鹦鹉热衣原体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例家庭聚集性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21年11月空军第九八六医院集中收治的5例家庭聚集性发病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及治疗用药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中,男2例,女3例,年龄20~72岁,所有患者均有鹦鹉/鹦鹉粪便接触史。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5例,100%)、咳嗽(5例,100%)、乏力(5例,100%)。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计数正常(4例,80%),淋巴细胞计数降低(4例,80%),C反应蛋白升高(5例,100%),红细胞沉降率升高(5例,100%),肝酶升高(2例,40%),呼吸性碱中毒(5例,100%),PaO2降低(3例,60%)。5例患者均表现为实变影,以外周为主。1例经宏基因二代测序检测出鹦鹉热衣原体核酸序列;2例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为阳性;5例鹦鹉热衣原体血清IgM抗体阳性。5例分别经莫西沙星、阿奇霉素治疗14~21 d后,临床完全治愈。结论面对不明原因的聚集病例,应详细询问接触史,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有利于早期确诊病原体,并精准治疗。除外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治疗中表现出较好的疗效。

  • 标签: 肺炎 鹦鹉衣原体 家庭聚集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诊断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由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和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结果、治疗用药及预后等。结果26例患者中,20例(76.9%)有鸟或家禽接触史,发病季节以冬季[57.7%(15/26)]最多见。26例患者均出现高热、畏寒、纳差、乏力和咳嗽,21例(80.8%)出现呼吸困难,19例(73.1%)有相对缓脉,12例(46.2%)出现头痛、肌肉酸痛,7例(26.9%)有意识障碍。26例患者中,白细胞计数正常17例(65.4%),淋巴细胞计数减少21例(80.8%)。26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有升高,D-二聚体升高24例(92.3%),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18例(69.2%),丙氨酸转氨酶升高15例(57.7%)。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以肺实变为主要表现,20例(76.9%)为多肺叶病变,18例(69.2%)病灶主要位于肺下叶。26例患者的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检测结果中,9例(34.6%)只检出鹦鹉热衣原体,余17例(65.4%)除检出鹦鹉热衣原体外,还检出了其他病原微生物。经过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后,除2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24例均好转。结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常见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相对缓脉,白细胞计数多正常,肺部影像学表现为肺实变,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患者预后良好。

  • 标签: 鹦鹉衣原体 鹦鹉热 肺炎 二代测序 影像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