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教育现象是源于二十世纪前期的现象运动。现象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二十世纪初建立的一个哲学流派,其基本主张是“通过回到原始的意识现象,描述和分析观念的构成过程,以获得有关规定性的实在性的明证。”而教育现象是以理论现象为哲学基础,以实践现象为研究方法,以回到“事实本身”与“生活世界”为理论基点和研究背景,最终以运用现象方法解决教育问题的一门科学体系。

  • 标签: 现象学 教育 哲学流派 哲学基础 生活世界 科学体系
  • 简介:西方近代主体哲学强调“自我”,表现出“唯我论”姿态,现代现象兴起,改变了这一格局,他者受到重视,但现象视阈中的他者又各有不同的言说。胡塞尔、海德格尔的他者仍然处于同一性中;他者与自我是一种对称关系;萨特只看到他者与自我的斗争;梅洛·庞蒂把他者肉身化,从意识哲学脱身而出;勒维纳斯奠定了真正的他者哲学,他者成为绝对他者。

  • 标签: 他者 现象学 自我
  • 简介:霍耐特否定在黑格尔《精神现象》中存在一种主体间性的承认理论,而科耶夫则从中看到一种承认的人学。虽然黑格尔没有明确而连贯的论述,但是他实际上提出了自我意识通过相互承认以确证自身自为存在的运动的三种意识形态,即独立的自我意识、自由的自我意识和理性的自我意识,以及相应的三种承认方式,即片面的承认、抽象的承认和普遍的承认。就整个承认的现象运动而言,伦理实体乃是争取承认的自我意识的真理。

  • 标签: 自我意识 承认 伦理实体
  • 简介:华夏民族早期聚族而居的农耕生活方式促使了礼文化的产生。礼是身体生命活动的模式化。礼包括了习俗信仰、人生教育、制度规范等丰富的含义。实际上,人在进行思维、意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前必须有品尝、触摸、嗅闻等一系列身体感知,而礼则是对身体活动的整合。礼强调切身体验和具象思维。与传统西方文明灵肉区分导致的意识哲学不同,礼乐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哲学以灵肉、天人的合一为特征。这种灵肉合一的行动思维与法国现象家梅洛·庞蒂开始的身体现象非常吻合。借鉴身体现象方法考察礼仪所蕴含的身体思维特征,意在发现传统思维所具有的现代价值。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以来显示的动态、整体、辩证的身体思维方式在今天对全人类都有参考、借鉴的价值。

  • 标签: 身体思维 礼文化 身体现象学 知觉的身体场
  • 简介:在中国哲学中,道家主张通过观道达到人生的超越;而佛教的中观思想核心在于万法皆空,这同样也是要达到对俗谛的超越。在西方现代哲学中,胡塞尔现象的本质直观是通过个别事物的被给予性达到对于一般和本质的认识。这些对于外物的观察方式都是对于经验的超越,但超越的具体体现又有所不同。根据胡塞尔的现象直观理论,"看"这种基本的感性行为可以成为审美的逻辑起点;而道释的心观则为我们考察"看"如何达到事物的意义深层提供了参照。

  • 标签: 道家 佛教 心观 直观 胡塞尔 现象学
  • 简介:黑格尔的"异化"概念,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其一是意识、精神分裂为二或树立对立面;其二是指意识发展到精神阶段出现的人类的对抗性社会;其三是指人的本质是通过劳动外化,转化为对象.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揭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性质和合理内核.

  • 标签: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精神异化
  • 简介:王阳明的“良知”说直接继承和深化了孟子的思想,也得益于禅宗。另外,王阳明认为“良知”本体是在其功能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在这种自我超越的直觉过程中,有限和无限相融,人内在的潜力才能得以展开,“良知”亦才能随时皇现并发展,这和现象在一些思想方面取得惊人的一致。

  • 标签: 良知 禅宗 现象学 对话
  • 简介:现象形态和现象运动、国内现象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的回顾与国内现象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的反思三个层面的思考表明现象与马克思主义确实有着思想关联。因此,20世纪末期开始,国内学者基于现象的理解视角,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价值和文学问题、马克思的"人学现象"问题、马克思的"历史现象"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问题,自觉地在现象与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了一定的比对或交融性研究。但是,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发展,即在理论的解释力和研究的理论类型上尚有拓展的空间。这样,国内现象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和马克思的文本解读就为马克思思想的实践现象研究范式提供了一种理路。

  • 标签: 现象学马克思主义 回顾与反思 实践现象学
  • 简介: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的教育现象,以对教育现象的反思为根本目的,在反思的过程中获得在教育实践中行动的机智。该研究以一个教育现象文本为个案,经过文本写作、反思效力研究及对反思的反思三个研究阶段,展示出文本能够有效地把读者拉入到对某一教育现象的关注之中,继而催动读者对该教育现象进行反思,以期在教育实践中获得实际经验和机智的增长。

  • 标签: 研究方法 教育现象学 反思
  • 简介:摘要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广受赞誉,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本文从现象角度分析了当前的校企合作存在目的异化性、技能训练局限性、思维能力与价值观不成熟等问题。

  • 标签: 校企联办 职业教育 模式 现象学 缺陷
  • 简介: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论”部分,海德格尔认为厘清存在问题必须对存在论的历史进行解构。解构意味着我们已经对存在已经有了一个本真的理解。这种本真的理解海德格尔认为是通过现象实现的。为了回答现象何以如此?海德格尔探讨了现象和逻各斯这两个组成现象的语词,并得出这样的结论:现象现象即是存在,故现象是存在论;现象的逻各斯是存在在此在的生存中的展开,故是此在的释

  • 标签: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现象学 逻各斯
  • 简介:对本质直观的强调是胡塞尔现象的核心所在,也是它冲破西方传统哲学思维的关键思想,正是在这个方面,它与中国传统思维的直观特点产生了可以互相比照的平台。二者在认知方法和认知目的上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然而正是差异的存在使得中西哲学在直观体认的具体路径上有了进行融通和推进的空间。

  • 标签: 现象学 直观 中国思维 融通
  • 简介:《左传》保存了诸如自然、农神、鬼魂崇拜以及征兆、怪异、卜筮、解梦、预言等丰富的宗教现象和活动。这些宗教现象和活动莫不与春秋时期周人的思想意识形态、社会政治制度以及诸侯国之间的征战等密切相关。

  • 标签: 《左传》 宗教现象 政治 思想 战争
  • 简介:高等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不时受到非议,这与其学科建设依附性路径不无关系。现象无论是作为一种哲学理论,还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都表现了自明性的理论品质。这种自明性的理论品质表现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即为“面向高等教育本身”的精神气质、适用于高等教育生活世界的特性和如其所是的描述方式,这有利于高等教育研究摆脱依附,回归高等教育本身,建成一流的微观高等教育

  • 标签: 现象学 高等教育学 方法论 学科建设 依附性
  • 简介: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伴生的既有价值信仰失落、行为规范缺失,物欲泛滥所造成的心灵空虚,由孤独存在所产生的命运叵测感,是中国近年来宗教现象兴起的基本成因是基于一种道德规范性要求,其基本关切是心灵的安顿、社会规范价值的确立及社会伦理秩序的建立.

  • 标签: 当代中国 宗教 宗教兴起 社会伦理分析
  • 简介:技术史与人类史几乎同步,有关技术的思考在古希腊业已存在,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哲学"仅仅出现在两个世纪以前,可以说技术在当下时代才真正地寻找到自身。批驳对于技术问题的流行化观念,海德格尔在一套全新的概念框架下追问技术:技术作为真理的解蔽,以座架化的方式摆置人并强求自然,虽为危险却充斥着救渡,从而展现了海氏后期对于思和大道(居有、缘构)的执著。本文强调在科学史和形而上学史的两重背景下理解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作为当代世界图像的发轫者,技术牵系着整体存在,与开拓拯救之路的艺术有着深在的关联。

  • 标签: 技术 海德格尔 解蔽 座架 艺术
  • 简介: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曾以凡·高的画作《鞋》为例论述了艺术和真理的关系:艺术的本质是存在者在它的存在的无遮蔽的显现。海德格尔根据画中的那双鞋诗意地描绘了一位农妇和她的农耕生活及日常体验。但事实上,那双鞋并不属于哪位农妇而属于凡高自己。因此这个论据被很多学者指出,非但不能证明上述结论,反而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恰好证明了它的谬误。然而,根据现象的基本原则和现象上真理在艺术作品中发生的基本原理,海德格尔是否应该承担这样的指责值得商榷。

  • 标签: 海德格尔 现象学 艺术 真理
  • 简介:宗教和谐是指多种宗教间的自洽、互融、协调、并举态。在宗教和谐态下,各个宗教在共性的平台上保留各自的个性,差异得以共存,各个宗教交叉互补,是其所是,各个宗教可持续发展而达到多赢。协举模式是宗教和谐的内在本质要求,协举模式不同于宗教间关系的排他模式、兼并模式和多元模式,协举模式不仅强调诸宗教的相互依存性、对立独立性,而且强调诸宗教的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而交叉跃迁;协举模式还强调诸宗教公共奉向的点位。只有通过诸宗教的协调并举才能达到宗教间关系的真正和谐。

  • 标签: 宗教 和谐 协举
  • 简介:宗教与哲学,一如世界上所有矛盾着的事物一样,都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长期以来,人们往往片面地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而忽视乃至根本否认它们之间的统一。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本文在肯认二者相互对立的前提下,从历史和逻辑两个层面特别地论证和强调了宗教与哲学的统一性。一方面,我们强调指出,自哲学产生之日起,它就同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另一方面,我们又强调指出,宗教不仅对形而上学或本体论有明显的助推功能,而且对人学或人生哲学和认识论也有明显的助推功能。

  • 标签: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宗教的哲学功能 宗教的哲学 宗教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