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了解浙闽地区人群恙虫病东方体感染的基因,并分析其基因变异。方法从浙闽地区5例散发恙虫病发热期患者血中分离病原体并进行细胞培养;提取感染细胞DNA,巢式PCR扩增完整恙虫病东方体56-kD特异性抗原(TSA)基因和热休克蛋白基因(groESL)并测序;采用MEGA 7.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病原学确认5例恙虫病患者,并分离到恙虫病东方体菌株。序列比对表明,5菌株中有2株的56-kD TSA基因和groESL基因100%一致,另2菌株的此二个基因序列一致性亦为100%,分别将两组菌暂时命名为浙江-1和浙江-2。56-kDa TSA基因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浙江-1和浙江-2分别与台湾-A基因和Gilliam-C基因亲缘较近(98.45%和98.50%),但有明显变异;另1株菌Wuj/2014与台湾-A基因高度相似(99.94%)。56-kDa TSA基因基因支系的时间树分析表明,台湾-A基因、浙江-1和浙江-23支系与祖先的分歧时间相对其他原型株晚,尤其是浙江-2,说明这些基因或亚型在恙虫病东方体的进化过程中出现较晚。结论本研究病例所感染恙虫病东方体基因不同,可能为未被认识的新的基因亚型,迫切需要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确认,并探讨其基因变异与人恙虫病严重程度间的关系。

  • 标签: 立克次体病 恙虫病 恙虫病东方体 基因型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疆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慢性HCV感染者6 462例,排除了重复检测者,有效纳入了检测HCV基因者共4 773例,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并回顾性分析基因的分布。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 773例标本中检测出了5种基因:1b2 928例(占61.3%)、2a1 241例(占26%)、3a375例(占7.9%)、3b205例(占4.3%),6a24例(占0.5%)。患者年龄在(48.14±13.93)岁,各年龄段均以检出基因1b为主;汉族2 965例,18个少数民族共1 808例,其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基因1b分别为1 798例(占60.6%)、1 130例(占62.5%),基因3分别为235例(占7.9%)、345例(占19.1%)。在少数民族中主要以维吾尔族居多,且可检测出基因6a,其他民族未检测出6a,检出基因1b维吾尔族704例(占62.1%),基因3维吾尔族共269例(占23.7%)。男性2 413例,女性2 360例,其中基因1b男性1 418例(占58.8%)、女性1 510例(占64.0%);基因3男性424例(占17.6%),女性156例(占6.6%)。基因1b基因非1b患者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汉族与少数民族患者基因2a、3a、3b、6a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结论新疆地区HCV基因分布呈多样性,以1b为主。少数民族HCV基因3较汉族比例高。新疆HCV基因检测丰富了我国HCV基因分布特征,并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肝炎病毒,丙型 基因分型 新疆 分布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江西萍乡市人群α和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简称地贫)的基因携带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PCR扩增和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对江西萍乡2558例地贫初筛阳性孕妇进行α和β地贫基因携带分析。结果地贫基因携带者共1222例,携带检出率47.8%。其中α地贫基因携带者(包括纯合患者)645例,携带检出率25.2%,占总携带率52.8%,按分布高低依次是--SEA/αα、--3.7/αα、--4.2/αα;β地贫基因携带者539例,携带检出率为21.1%,占比由高至低依次是IVS-II-654、CD41-42、CD17、CD28、CD27-28、βE、CD71-72;α复合β地贫基因携带者38例,占比1.5%。结论江西萍乡地区的α和β地贫基因携带患者比例较高,应注意孕前地贫筛查,将地贫筛查项目纳入出生缺陷防控体系中,有效控制和降低中重度地贫患儿的出生。

  • 标签: 地中海贫血 基因型 反向斑点杂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中央核肌病的临床表型、转归及基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经临床和病理检查确诊的中央核肌病9例患儿的临床、病理和基因检测资料,随访8个月~8.6年[(4.4±3.1)年]。结果1.临床表型:9例患儿中,男6例,女3例;起病年龄为出生1 d~10岁。8例以肢体无力或运动发育落后为主诉,1例因体检发现血清肌酸肌酶升高就诊。体格检查示患儿均存在骨骼肌无力,其中4例伴颜面肌受累。6例患儿接受随诊,其中4例运动功能无显著下降,2例改善;随诊患儿均无显著心脏受累;4例出现脊柱侧弯。5例接受肺功能检测,其中2例出现限制性通气障碍。2.基因:接受检查的8例中4例诊断明确,其中2例DNM2基因新生变异c.1893+1G>A、c.1856C>T(已报道致病变异),1例RYR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2044C>G和c.6823G>A, 1例TTN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2106_2107insAAGCTGTA、c.107377+1G>A(已报道致病变异)。结论中央核肌病病程相对静止,易累及颜面肌,较少累及心肌。新发现中央核肌病相关基因变异位点4个。

  • 标签: 中央核肌病 临床表型 基因型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全外显子测序(WES)和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3D-STE)技术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基因与表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HCM患者45例,并按心尖是否肥厚分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ApHCM组,20例)和非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non-ApHCM组,25例)。采集HCM患者的静脉血进行WES测序。利用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壁最大厚度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采集标准心尖四腔心的全容积图像,应用3D-STE脱机分析,获得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环向应变(GCS)、扭转和扭矩。并分析以上参数、基因突变与左室形态学的相关性。结果HCM患者携带基因突变的比例为73%,其中MYBPC3和MYH7基因的突变最多,分别占全部突变的18%和15%。ApHCM组和non-ApHCM组的基因检测结果均发现KCNEc.79C>T(p.Arg27Cys)和PRKAG2c.905G>A (p.Arg302Gln)突变。ApHCM组基因突变阳性的比例显著低于non-ApHCM组(60%对84%,P=0.041)。ApHCM组GLS显著大于non-ApHCM组(P=0.008)。突变阳性与突变阴性的HCM患者比较,GL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GLS与左室形态学(ApHCM和non-ApHCM)分类呈中等程度相关(r=0.364,P=0.012),而与是否携带基因突变无相关性(r=0.269,P=0.062)。结论HCM的遗传和表型间存在复杂多样的对应关系。ApHCM和non-ApHCM在基因突变和收缩功能上明显不同。GLS的大小与左室形态相关,而与基因突变无相关性。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三维 斑点追踪显像 肥厚型心肌病 基因突变 应变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患儿的临床表型与ATP7B基因突变谱。方法以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WD的5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扩增后直接测序法检测ATP7B基因点突变,测序仅发现杂合突变患儿;进一步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法(MLPA)进行外显子长片段突变分析。结果55例WD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症状,其中2例合并神经系统症状。K-F环阳性率(21%)、24小时尿铜阳性率(97.7%)、铜蓝蛋白均异常。55例患者中ATP7B基因鉴定结果:纯合子8例,复合杂合子41例和杂合子6例。直接测序法检测到10例ATP7B基因杂合子,进一步采用MLPA分析发现,其中4例患者另一个等位基因携带ATP7B基因外显子缺失。在所有患者中,共检测到35种不同的ATP7B基因突变,包括23种错义突变,3种移码突变,4种无义突变,3种外显子缺失和2种剪接改变。最常见的等位基因突变为外显子8的c.2333G > T/p.R778L,等位基因频率为36.54%,其次是外显子13的c.2975C > T/p.P992L,等位基因频率为14.42%。结论ATP7B基因c.2333G > T/p.R778L和c.2975C > T/p.P992L变异为中国WD患儿中最常见的变异。WD患者中报道3种ATP7B基因外显子大片段缺失变异,对于DNA测序为ATP7B基因杂合子的WD患儿,建议进一步采用MLPA方法检测外显子缺失变异。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ATP7B 大片段缺失变异 基因和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个纯合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FH)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西安市儿童医院心内科2018年10月确诊的1个HoFH家系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共20人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提取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并在家系内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对家系成员杂合突变携带者和未携带者的基因与表型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为7岁10月龄男性患儿,生后尾骨处皮肤可见圆形绿豆大小黄色皮肤突起,3~4岁起双侧肘关节、膝关节及跟腱处皮肤逐渐出现直径0.5~1.5 cm的黄色瘤样结节,患儿身高、体重、智力发育与同龄儿相同。家族其他成员无类似皮肤黄瘤。患儿总胆固醇(TC)18.16~21.2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4.08~15.51 mmol/L,颈部超声提示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弥漫性硬化斑块,心脏彩超提示主动脉瓣增厚、钙化。基因检测确定了先证者LDLR基因携带c.418G>A(p.E140K)纯合突变,分别遗传自患儿父母,二人为近亲结婚,均携带LDLR-E140K基因杂合突变。家系中携带LDLR-E140K基因杂合突变成员TC、LDL-C和载脂蛋白B分别为(8.40±0.13)、(6.79±0.01)、(1.95±0.05)mmol/L,明显高于未携带者[(4.59±0.28)、(3.35±0.39)、(0.86±0.10)mmol/L,t=7.269、4.595、6.311,P均<0.05]。结论LDLR-E140K基因纯合突变致儿童HoFH,携带纯合突变的先证者临床表型最严重,携带杂合突变的家系成员均有高胆固醇血症表型,LDLR-E140K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致病性变异。

  • 标签: 高胆固醇血症 基因 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 调查并分析毕节市地中海贫血基因的分布情况。 方法:本试验选取 2017 年 1 月 ~2019 年 1 月期间 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 诊 治的 地中海贫血 (简称地贫) 患儿 411 例为调查对象, 调查结果显示 411例患儿携带不同类型的地贫基因, 其中 a3.7最为常见,占比为 27.01%,其次是 17M,占比为 24.09%,然后是 SEM,占比为 21.90%。对于毕节市地贫患儿而言,主要以上述基因为主,其他基因占比较少。 41-42M、 654M、 CSM占比分别为 8.52%、 6.33%、 4.62%。其他基因的占比均在 0.20%~ 0.50%之间。 结论:对于毕节市而言,地贫患儿的基因排名前三的是 a3.7、 17M和 SEM,同时毕节市地贫患儿携带的基因背景较为多样复杂,因而应建立地贫基因网络数据库,以加强调查和分析,进而提升毕节市的人口素质。

  • 标签: 地中海贫血 基因型分析 毕节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KCNA2基因相关发育及癫痫性脑病(DEE)患儿的基因及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KCNA2基因变异阳性的8例患儿的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基因及脑电图特点。结果8例KCNA2基因变异的癫痫患儿中男5例、女3例,起病年龄1日龄~11月龄,末次随访年龄4月龄~7岁2月龄。共检测到c.1214C>T(功能缺陷)和c.1120A>G(功能获得合并功能缺失)两种变异类型。6例(例1~6)携带c.1214C>T基因变异,起病年龄为5~11月龄,均出现多种癫痫发作类型,起病前智力、运动发育正常,起病后均有不同程度倒退;可获得的首次脑电图记录示2例为Rolandic区放电,1例为Rolandic区合并广泛性放电,2例为后头部著的广泛性放电(均在病程中逐渐合并或转移至Rolandic区),1例为后头部合并广泛性放电。5例病程中Rolandic区放电达到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6例至末次随访均仍接受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其中2例分别在6岁8月龄和5岁8月龄时发作控制。2例(例7、8)患儿携带c.1120A>G基因变异,均在1日龄起病,表现为癫痫发作频繁且难以控制,自幼严重发育落后,均有小头畸形,例8前额宽;至末次随访均仍有频繁发作;例7起病早期脑电图为颞区放电,末次随访3月龄时为后头部和颞区为主多灶性放电,例8起病早期脑电图正常,2月龄复查示爆发抑制,末次随访1岁时为后头部放电。结论KCNA2基因变异可导致伴有多种癫痫发作类型的难治性DEE。功能缺失c.1214C>T变异最为常见,临床表型为婴儿期起病,脑电图病程中常出现Rolandic区的ESES放电现象;c.1120A>G变异为功能获得合并功能缺失,患儿为新生儿期起病,表型与前者有重叠但程度更重。

  • 标签: 癫痫 癫痫持续状态 突变 脑病 基因,KCNA2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单纯甲基丙二酸血症的临床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探讨诊断、治疗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收集我国26个省市1998年1月至2020年3月确诊的单纯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314例(男180例、女134例),采用Sanger测序、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或者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定量PCR等技术进行基因诊断。根据发病年龄,分为早发型(发病年龄≤12月龄)和晚发型(发病年龄>12月龄)。根据个体情况,给予钴胺素、左卡尼汀、特殊饮食及对症治疗。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314例单纯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中58例(18.5%)通过液相串联质谱法新生儿筛查发现,5例(1.6%)为尸检确诊,251例(79.9%)患儿为发病后临床诊断。发病年龄为3小时龄~18岁,其中早发型159例(71.0%),晚发型65例(29.0%)。较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代谢危象、智力运动落后、癫痫、贫血和多脏器损伤。早发型较晚发型患儿代谢性酸中毒及贫血常见[20.8%(33/159)比9.2%(6/65),34.6%(55/159)比16.9%(11/65),χ2=4.261、6.930,P=0.039、0.008]。236例(75.2%)接受了基因分析,227例(96.2%)获得了基因诊断,在7个基因(MMUT、MMAA、MMAB、MMADHC、SUCLG1、SUCLA2、MCEE)上共发现127个变异,其中49个为新变异。MMUT变异导致的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缺乏(mut)211例(93.0%),常见的MMUT变异是c.729_730insTT、c.1106G>A、c.914T>C。c.914T>C在早发型中发生的频率较晚发型高[8.3%(18/216)比1.6%(1/64),χ2=3.859,P=0.037]。mut较其他类型患儿代谢危象常见[72.6%(114/157)比3/13,χ2=13.729,P=0.001]。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在mut患儿中比其他类型患儿少见[38.2%(60/157)比9/13、25.5%(40/157)比8/13,χ2=4.789、7.705,P=0.030、0.006]。58例新生儿筛查发现的患儿中44例(75.9%)从无症状时开始治疗,发育正常;14例(24.1%)临床发病后才开始接受治疗,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结论分析了我国单纯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的临床表型与基因特点及相关性,扩展了基因变异谱。鉴于单纯甲基丙二酸血症有临床表现复杂及早发严重的倾向,新生儿筛查对于早期诊断、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建议将致病基因MMUT列入我国育龄夫妇孕前携带者筛查目录中,关口前移至出生缺陷一级预防。

  • 标签: 甲基丙二酸 甲基丙二酸单酰CoA变位酶 新生儿筛查 串联质谱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α-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H(HbH)病基因与血液学表型的关系,探讨αWSHbH(cαWSα/--SEA)产前诊断的必要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于珠海市妇幼保健院产检孕妇或配偶765名,对平均红细胞体积<82 fl和/或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7 pg者及配偶同时行血红蛋白(Hb)分析和α-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夫妻任何一方HbA2≥3.5%时,双方同时行β基因检测。按α珠蛋白基因分为2组:(1)静止组(307例):包括αCSα/αα、αQSα/αα、αWSα/αα、-α3.7/αα、-α4.2/αα各46、70、47、62和82例;同期正常对照组(αα/αα)107例。(2)HbH病组(266例):包括αCSα/--SEA、αQSα/--SEA、αWSα/--SEA、-α3.7/--SEA和-α4.2/--SEA各32、12、73、89和60例,同期轻型α-地中海贫血(--SEA/αα)对照组85例。回顾性分析5种常见静止及HbH病基因之间及其与对照组间红细胞指标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αα/αα)比较,静止组αCSα/αα和αQSα/αα的Hb水平较低(P均<0.01),而-α3.7/αα、-α4.2/αα和αWSα/α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个体Hb水平处于正常参考区间的αWSα/--SEA和--SEA/αα分别占84.1%(37/44)和87.8%(36/41),而α3.7/--SEA、-α4.2/--SEA、αCSα/--SEA、αQSα/--SEA则表现为中度贫血居多,分别为58.0%(29/50)、71.0%(22/31)、10/12和5/6。男性个体αWSα/--SEA和--SEA/αα的Hb水平均在正常参考区间,而αQSα/--SEA、-α3.7/--SEA和-α4.2/--SEA则以轻度贫血为主,分别占6/6、92.3%(36/39)、79.3%(23/29),αCSα/--SEA的中度贫血者占70.0%(14/20)。与--SEA/αα对照组比较,αWSα/--SEA的红细胞计数(RBC)、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RBC、Hb、Hct水平均高于其他基因HbH病(P均<0.001)。结论HbH病血液学表型与α-珠蛋白基因密切有关,除αWSα/--SEA外,其他非缺失HbH病血液学表型比缺失HbH病严重,而αWSα/--SEA则明显轻于其他基因HbH病且类同于--SEA/αα。产前诊断遗传咨询中,在知情同意下,αWSα/--SEA可免于产前诊断。

  • 标签: α地中海贫血 血红蛋白H病 血液学参数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福建省2018年输入性B3基因麻疹病毒的病原学特征。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筛查和扩增麻疹病毒核酸阳性咽拭子及Vero/Slam细胞培养阳性产物。对麻疹病毒N基因羧基末端634个核苷酸片段进行扩增测序,比对分析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结果分离获得2株麻疹病毒株,18条病毒核酸序列。所有福建株在亲缘关系上与WHO B3基因参考株同属一个分支,其中标本MV18-41和MV18-42与2018年分离于中国香港地区的毒株(HongKong.CHN/35.18)核酸同源性为100.0%;其他毒株序列与2018年分离于日本的毒株(Mvs/Osaka.JPN/38.18/B3)同源性最高(99.9%)。福建株与除B3基因外,23种WHO不同麻疹基因参考株之间比较,福建株与B1基因参考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差异性最小,分别为95.1%~95.4%和95.3%;与H1基因参考株同源差异性最大,其中与中国目前优势流行的参考株MVi/Hunan.CHN/0.93/7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差异分别为88.7%~89.0%和87.3%;在病毒N蛋白羧基末端150个氨基酸位点上,福建株与疫苗株(Shanghai-191)之间存在13个变异位点,但这些位点并未引起该蛋白区域的功能变化。结论福建省成功分离获得2株B3基因麻疹毒株,B3基因麻疹病毒是福建省发现的新基因麻疹病毒,在补充和丰富福建省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本底资料的同时也进一步警示必需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才能更好地完成福建省麻疹病毒的控制和消除工作。

  • 标签: 麻疹病毒 B3基因型 病毒学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基本核心启动子和前C(BCP/PC)区在不同基因样本中的突变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至2018年期间就诊的294例儿童和92例成人慢性HBV感染患者,PCR扩增HBV BCP/PC区并直接测序,比对分析该区段基因突变情况。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非参数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Mann-Whitney检验,两组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儿童和成人患者均以B基因为主,分别占76.9%、71.7%,C基因分别占23.1%、28.3%。在儿童组,nt 1679、1721、1753、1757、1758、1762、1764、1775、1856及1858十个核苷酸位点在C基因样本中的突变率显著高于B基因样本,如G1721A、C1856T和T1858C突变在C基因样本中的突变率分别为30.9%、16.2%和30.9%,而在B基因样本中的突变率则分别为0.4%、0、0,P < 0.001。在成人组,只有nt 1679、1758、1775三个位点在C基因样本中的突变率显著高于B基因样本。这些位点多以联合突变的模式被检出,如T1858C突变共检出21例,其中20例为G1721A/A1775G/T1858C三联突变,10例为G1721A/A1775G/C1856T/T1858C四联突变,且这些联合突变模式仅在儿童C基因样本中被检出,在儿童B基因及成人样本中均无检出。进一步分析发现,G1721A/A1775G/T1858C三联突变组患者年龄明显低于无突变组患儿[(4.58±2.53)岁对比(6.53±4.02)岁,P = 0.012)],血清HBV DNA滴度明显高于无突变组患儿[(7.57±2.03)log10拷贝/ml对比(6.61±2.11)log10拷贝/ml,P = 0.045)]。结论儿童感染HBV BCP/PC区在C基因样本中的突变频率显著高于B基因样本;与基因相关的联合位点突变主要见于C基因儿童样本,且与较低的患者年龄和较高的HBV DNA滴度相关。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突变 BCP/PC区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3个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XLRS)家系的致病基因,探讨其基因和表型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宁夏眼科医院就诊的3个先天性视网膜劈裂家系,收集患者和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受检者外周血,完善眼科检查并进行临床分期,通过Panel测序筛选致病基因,利用软件工具对突变进行保守性分析、致病性分析和蛋白质结构预测,并根据ACGM指南分析突变的致病性。结果3个家系共5例青年患者,黄斑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均出现典型的黄斑区视网膜劈裂腔,表现为视网膜劈裂症Ⅰ期;1例中年患者表现为视网膜劈裂症Ⅲ期的黄斑萎缩改变;Panel测序分别发现RS1基因突变c.668G>A、c.618G>A和外显子1缺失,其中C223和W206在哺乳动物中高度保守,软件预测突变具有致病性且蛋白质结构改变;外显子1缺失突变没有进行保守性分析和蛋白结构的预测。根据ACGM指南分析3个突变均为致病性变异。结论RS1基因突变c.668G>A/p.C223Y、c.618G>A/p.W206X和外显子1缺失均为中国XLRS家系的致病性突变。Panel测序联合致病性预测软件工具的应用对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及致病基因的确定有重要作用。

  • 标签: 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 RS1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结节性硬化(TSC)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并了解TSC患者的基因与临床表型、头皮脑电图之间的关系。方法2015年12月至2019年8月,对就诊于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的43例临床表现为癫痫的TSC患者及家属进行了周围血液的提取,采用二代测序的方法对TSC基因进行检测,明确基因突变;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头皮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和磁共振检查,确定其发作起始区域、发作形式及致痫结节部位。结果43例中39例有TSC基因突变,4例未检测出基因突变。其中11例为TSC1,28例为TSC2。22个基因突变为新生突变。TSC2患者比TSC1患者起病年龄早,结节数量更多,但是两者在智力方面和痉挛病史方面并未见明显差异。发作期头皮脑电图局灶性起始患者28例,其中TSC2患者中头皮脑电图局灶性起源的比例较高,为24例,占85.7%。结论TSC2患者往往起病年龄早,虽然磁共振表现为多个结节但是发作期脑电图起始往往为局灶性起源。

  • 标签: 结节性硬化 癫痫 TSC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13例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儿的年龄、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头颅CT等临床资料,并收集患儿及父母的外周血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和(或)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测。结果13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儿中男7例、女6例,起病年龄3岁(1日龄~12岁),发病至诊断用时2个月(2 d~10年)。临床表现为惊厥9例,手足搐搦2例,肌肉疼痛1例,精神发育迟滞5例,耳聋1例,病初误诊癫痫5例。辅助检查示血钙(1.7±0.3)mmol/L,血磷(2.8±0.4)mmol/L,甲状旁腺激素8.2(3.9~28.7)ng/L,头颅CT见异位钙化7例。基因检测结果示基因异常7例,其中染色体22q11.2部分区域杂合缺失最多见,共5例,仅1例具有典型DiGeorge综合征表现。CaSR基因c.2495T>G(p.F832C)新生杂合变异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低钙血症11例。GATA3基因c.708dupC(p.S237Qfs*66)新生杂合变异导致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耳聋-肾发育不良综合征1例。结论儿童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低钙血症,并因遗传学病因不同而伴随相应的症状;除二代测序检测单基因病外,应重视大片段缺失的检测以排除22q11.2缺失综合征。

  • 标签: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儿童 22q11微缺失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建立以人二倍体细胞KMB17为培养基质的F基因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细胞工厂工艺。方法分别使用细胞工厂和细胞培养瓶,以含体积分数5%和10%牛血清的培养基将KMB17细胞培养至单层后计数,并按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接种F基因腮腺炎病毒,观察细胞病变情况,初步确定细胞工厂工艺最适MOI和病毒收获时间。在无血清培养基条件下,对两种生产工艺制备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半成品和成品进行病毒滴度检测、热稳定性试验及其他相关质量指标的检测。结果在细胞工厂中获得了生长状态良好的KMB17细胞,经洗涤后,在MOI为0.020时,培养7~9 d后可获得滴度较高的病毒收获液,经过滤、冻干,成品病毒滴度较稳定,其他质量指标经检测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三部的要求。结论初步建立了细胞工厂制备F基因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的生产工艺。

  • 标签: 腮腺炎疫苗 细胞工厂 KMB17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对确诊的6例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的病例行基因及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2017年11月至2019年8月确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的6例dRTA患儿行病史资料采集及相关辅助检查,评估其生长发育情况,留取静脉全血进行Trio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经全谱遗传病精准诊断云平台系统分析筛选和数据分析,对可疑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后应用蛋白预测软件进行蛋白功能预测。结果6例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均符合dRTA的诊断,均表现为生长发育落后,1例患儿出现X腿,1例患儿出现骨质疏松。辅助检查均提示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碱性尿,3例患儿出现肾脏钙质沉着,2例患儿出现肾脏结石,所有患儿的父母亲均无临床表型。1例患儿为SLC4A1基因纯合突变[c.2102 (exon17) G>A,p.G701D],为既往报道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高频突变位点,该患儿同时合并dRTA及溶血性贫血;3例为SLC4A1基因杂合突变,均为De novo突变[c.1766(exon14) G>A,p.R589H,c.1765 (exon14) C>T,p.R589C],为既往报道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高频突变位点,确诊年龄与肾脏影像学异常存在相关性。1例为ATP6V1B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806 (exon9) C >T,p.P269L;c.1153(exon12 ) C>A,p.P385T],均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突变位点。1例为ATP6V0A4基因纯合无义突变[c.1899C>A,p.Y633X,208],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突变位点。结论SLC4A1、ATP6V1B1、ATP6V0A4是目前已明确的dRTA的主要致病基因,其突变特点及遗传方式与临床表型相关。基因检测可以对可疑的dRTA患者行早期分子诊断,有助于临床表型的筛查及个体化治疗。

  • 标签: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基因突变 SLC4A1基因 ATP6V1B1基因 ATP6V0A4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中国人群中山梨醇脱氢酶(SORD)基因相关腓骨肌萎缩症(CMT)的基因和表型特点。方法从2009—2018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集的CMT患者中选择57个未明确基因诊断的、散发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的轴索CMT(CMT2)家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Sanger测序法进行SORD基因的突变检测,并总结SORD基因相关CMT患者的表型特点。结果在4例无家族史患者中检测到SORD基因纯合c.757delG(p.Ala253GlnfsTer27)突变,约占该组患者总数的7%。2例患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双下肢肌无力和肌萎缩、运动和感觉神经轴索变性电生理改变的CMT2;另2例患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双下肢肌无力和肌萎缩,仅运动神经轴索变性电生理改变的遗传性远端运动神经病(dHMN)。患者发病年龄为5~16岁,CMT神经病变评分为2~9分。结论首次在中国CMT患者中报道SORD基因纯合热点突变c.757delG(p.Ala253GlnfsTer27)及其对应的儿童/青少年期起病、神经功能轻度受损的CMT2和dHMN表型。SORD基因相关CMT可能是最常见的AR-CMT2基因亚型。

  • 标签: 山梨醇脱氢酶基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轴索型腓骨肌萎缩症 遗传性远端运动神经病